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为构建表达禽β-防御素6(AvBD6)的重组乳酸菌并检测重组蛋白AvBD6(rAvBD6)的免疫调节活性,本研究根据GenBank AvBD6的参考序列,经过密码子优化后合成了AvBD6:AvBD6(G_4S)_3:AvBD6(G_4S)_3 AvBD6(G_4S)_3 AvBD6(4×AvBD6)串联基因序列,构建了表达rAvBD6的食品级乳酸菌表达菌株。经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目的蛋白呈可溶性表达于乳酸菌细胞质中。以重组乳酸菌裂解上清为重组蛋白,与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相互作用试验,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经r Av BD6刺激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能够显著提高IL-10(p0.0001)、IL-12p70(p0.05)转录水平;重组蛋白与鸡巨噬细胞体外相互作用试验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经rAvBD6处理的鸡巨噬细胞也能够提高IL-10、IL-12p70的转录水平(p0.05);重组蛋白刺激干扰素调节因子IRF信号激活报告细胞系774-Dual~(TM),结果显示rAvBD6显著激活了该巨噬细胞的IRF信号通路(p0.05);SPF鸡注射重组蛋白两周后,采用ELISA检测鸡血清IFN-γ、IL-2和IL-10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其IFN-γ、IL-10和IL-2的含量显著高于空菌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rAvBD6在体内外显示了较强的免疫激活和免疫调节特性,具有作为免疫佐剂或免疫增强剂的潜力。本研究为新型食品安全级动物免疫佐剂或免疫增强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鸡IL-2在新城疫病毒F基因疫苗免疫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国内首次克隆成功的鸡 IL- 2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与新城疫病毒 (NDV) D2 6株 F基因真核质粒 (F基因疫苗 )联合免疫 SPF雏鸡 ,观察了其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免疫保护作用 ,以及不同免疫方式对其免疫作用的影响。结果证实了国内克隆鸡 IL- 2基因的免疫增强作用 ,以及作为免疫佐剂应用于禽类基因免疫的可行性 ,为鸡 IL- 2这一新型佐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不同的G2系和G5系鸡在感染马立克氏病毒(MDV)后立即早期病毒复制及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动态变化,本实验对14日龄G2和G5系SPF鸡滴鼻接种超强毒(vv MDV)Md5株,以28S r RNA基因为内参,利用双重荧光定量RT-PCR(dq RT-PCR)方法对接种后4 h、24 h、48 h和96 h肺淋巴细胞、脾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MDV meq、IFN-γ、IL-18、IL-4和IL-10的m RN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后96 h仅在两品系感染鸡的肺淋巴细胞和脾脏中检测到了meq m RNA,G2系鸡群肺淋巴细胞中病毒m RNA含量高于G5系,但脾脏中较低。96 h肺淋巴细胞和脾脏中IFN-γ、IL-4和IL-10转录水平大幅上调,并且G2系鸡群均略高于G5。本研究结果提示G2系对MDV的抵抗能力强于G5,这两种品系鸡感染MDV后可能主要启动以Th2型为主的细胞免疫反应,为研究MDV对不同MHC单倍型鸡的致病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重组鸡γ-干扰素(Chicken interferonγ, ChIFN-γ)对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苗(La Sota株+WD株)的免疫增强效果,取重组鸡γ-干扰素作为免疫增强剂,联合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免疫SPF鸡,在免疫后24h和48h采集全血进行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联合免疫组的IFN-γ和IL-4细胞因子水平要高于单独免疫疫苗组;免疫后7、14、21、28和35d分别采集血清测定抗体效价,通过检测血清中针对鸡新城疫病毒和禽流感病毒(H9亚型)的HI抗体水平可知,联合免疫组产生的针对鸡新城疫病毒和禽流感病毒(H9亚型)的抗体均高于单独免疫疫苗组。试验结果表明,重组鸡γ-干扰素对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苗(La Sota株+WD株)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从免疫遗传学的角度初步探讨藏鸡(TC)和隐性白羽鸡(RWC)对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易感性差异的分子机制,分别用1×105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感染对球虫具有抗性的藏鸡和易感的隐性白羽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藏鸡和隐性白羽鸡感染前0 d和感染后第2、4、6和8天脾脏、盲肠、胸腺、法氏囊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16、Toll样受体(TLR3)和TLR15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藏鸡脾脏IFN-γ、IL-2、IL-16及TLR3、TLR15免疫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于感染后第4和8天明显上调,隐性白羽鸡则无明显变化。藏鸡盲肠IFN-γ转录水平在感染后第2天显著上调(P<0.05),TLR3在感染后第4天起显著上调(P<0.05),其余免疫相关基因变化幅度不大;隐性白羽鸡盲肠IFN-γ转录水平在感染后第8天显著上调(P<0.05),IL-2在感染后第2天起显著上调(P<0.05),IL-16在感染后第6天起显著上调(P<0.05),TLR3在感染后第2和8天显著上调(P<0.05),TLR15变化幅度不大。各免疫相关基因在2个品种鸡胸腺和法氏囊中均出现上调或下调,但除藏鸡法氏囊TLR3和TLR15转录水平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外,其余免疫相关基因与感染前相比变化幅度不大。以上结果显示,球虫感染主要导致藏鸡和隐性白羽鸡脾脏和盲肠中的各免疫相关基因出现显著变化,表明宿主的遗传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球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感染对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RV感染SPF鸡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天然免疫相关基因,包括Toll样受体(TLRs)、MDA5、IPS-1、IRF-3、IFN-α、IFN-β、IFN-γ、IFITM3、Mx1和OASL等基因在感染后0、12h以及1、2、3、5和7d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ARV感染SPF鸡后7d以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LR3和TLR21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TLR7和MDA5的mRNA转录水平则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显著升高,分别在7dpi和1dpi达到峰值(P0.05或P0.01)。IPS-1的mRNA转录被抑制;IRF-3则呈显著转录上调趋势;IFN-α、IFN-β和IFN-γ均表达上调,分别在2~3dpi达到峰值(P0.05或P0.01)。IFITM3、Mx1、OASL的mRNA转录水平也显著升高,均在3dpi达到峰值(P0.01)。试验结果表明ARV在感染早期能够显著性引起TLR7、MDA5、IRF3、IFN-α、IFN-β、IFN-γ、IFITM3、Mx1和OASL的转录上调,抑制TLR3、TLR21和IPS-1的转录,为进一步阐释ARV的分子致病机制和免疫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免疫增强剂对禽戊型肝炎病毒(aHEV)ORF2蛋白的免疫效果影响,研究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aHEV ORF2蛋白,纯化后与弗氏佐剂按1∶1等体积混合制备亚单位疫苗。将90只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成6组,每组15只。ORF2蛋白组单纯免疫YT-ORF2蛋白,ORF2蛋白+弗氏佐剂组免疫YT-ORF2蛋白+弗氏佐剂,AB101组免疫YT-ORF2蛋白+弗氏佐剂+AB101,AB106组免疫YT-ORF2蛋白+弗氏佐剂+AB106,AB506组免疫YT-ORF2蛋白+弗氏佐剂+AB506,空白对照组免疫生理盐水,分别在21、28、42日龄三次免疫SPF鸡。采用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不同免疫组SPF鸡的aHEV抗体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IL-2、IL-4、IFN-γ 3种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并测定体重和器官发育指数。结果显示:原核表达获得分子量为72 ku的ORF2蛋白,AB106组产生的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AB106和AB506免疫增强剂可引起CD4+和CD8+T细胞比重显著增加并上调I...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与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致病与免疫机制,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IBV变异株GX-YL5感染鸡后不同时间点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固有免疫相关受体和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以及IBV载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Toll样受体TLR2、TLR3、TLR6、TLR7、趋化因子MIP-1β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4、CCR4在IBV感染后1~8天以及细胞因子IFN-α、IFN-β、IL-1β、IL-6、IL-10在IBV感染后1~5天,mRNA转录水平至少有一个时间点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感染后14~28天,一些受体和细胞因子的mRNA则出现下调;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的IBV病毒载量在感染后立即上升,第3天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结果表明,IBV感染早期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固有免疫相关受体和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上调,说明IBV感染对宿主固有免疫应答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验证硒化党参多糖(selenizing Codonop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CPP)和大蒜多糖(garlic polysaccharide,GP)的协同增强免疫作用及其复方硒化党参多糖-大蒜多糖(sCPP-GP)的功效,为研制新型免疫增强剂提供理论依据,比较了这3种多糖的增强免疫活性。体外试验,用MTT法和RT-PCR法测定了3种多糖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其IL-2和IFN-γmRNA转录的影响;体内试验,将3种多糖配合新城疫疫苗免疫雏鸡,测定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血清HI抗体效价、血清IL-2和IFN-γ含量的动态变化。体外试验结果显示,3种多糖在合适的浓度均能显著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及IL-2和IFN-γmRNA的转录,复方的作用显著强于两个组分药;体内试验结果显示,在免疫后4个时间点,3种多糖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提高血清HI抗体效价、提高血清IL-2和IFN-γ的含量,复方的作用显著强于两个组分药。研究结果表明,sCPP和GP能协同增强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功效,复方sCPP-GP的作用显著强于两个组分药,可以作为新型免疫增强剂的候选方。  相似文献   

10.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AIV)冷适应疫苗可以弥补灭活疫苗临床保护效果的不足。为明确宿主对冷适应疫苗的免疫应答效应,本研究将H9N2AIV(A/chicken/Shandong/903/2013,CK/903/2013)接种10日龄SPF鸡胚连续降温传代,获得在25℃能够稳定复制的冷适应株Ca30。实验结果显示:Ca30株具备冷适应性和温度敏感性,在传代过程中病毒HA蛋白出现多个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在25℃传代20次后已经获得稳定的氨基酸突变。动物感染试验结果显示,以106.0EID50的剂量鼻腔感染1周龄SPF鸡,Ca30株仅在喉气管中低水平复制,病毒接种后第3周SPF鸡血清针对Ca30株、异源病毒株1167的血凝抑制效价均达到最高,分别为8.2log2和5.8log2,接种后第4周针对母本病毒CK/903/2013的血凝抑制效价达到最高值7.6log2。qPCR检测结果显示,Ca30在25℃时能够在鸡胚肺脏、肝脏和心脏中复制,对肺脏的亲和力最强。利用qPCR检测冷适应株Ca30接种鸡胚后各脏器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Ca30株感染鸡胚后,引起鸡胚肺脏中IL-1β、IL-6、IL-12、IL-8、OAS和MDA5转录水平上调,上调4.18~16.47倍;感染后8h引起鸡胚心脏中IL-1β、IL-6、IL-12、IL-8、OAS和MDA5的转录水平上调,之后降低甚至下调;72h时引起鸡胚肝脏中IL-1β、IL-6、IL-8和OAS转录水平上调,上调4.28~6.53倍;在鸡胚脑组织中,各类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本研究培育了一株H9N2AIV冷适应毒株Ca30,为深入研究冷适应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禽呼肠病毒(ARV)对SPF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CD8+T细胞数量变化和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ARV感染后1、7、14、21、28、35d感染组和对照组SPF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CD8+T细胞含量和细胞因子IL-1β、IL-6、IL-17、IL-18、IFN-γ、TNF-α基因mRNA相对转录时相。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SPF鸡感染ARV后7d和14dCD4+、CD8+T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其中感染7d,CD8+T细胞含量差异显著(P0.05);感染后1、21、28、35d感染组CD4+、CD8+T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感染1d后CD4+、CD8+T细胞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说明外周血T细胞亚型变化是ARV感染的重要表现之一。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L-1β、IL-6(除7d外)、IL-18(除14d外)和TNF-α在整个感染过程中表达上调,IL-17和IFN-γ除感染1d外,均表达下调,说明IL-1β、IL-6、IL-17、IL-18、IFN-γ和TNF-α均参与了ARV的感染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鸡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雏鸡气管黏膜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BV M41株感染SPF鸡后不同时相气管黏膜中β干扰素(IFN-β)和干扰素刺激基因mRNA转录水平和IBV病毒载量变化。结果显示,鸡气管黏膜中IFN-β和干扰素刺激基因Mx、PKR、OAS、Viperin、IFITM3和IFIT5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后(DPI)第1~14天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且均在5DPI达到峰值;鸡气管黏膜中IBV病毒载量在1DPI急剧升高,在5DPI达到峰值,14DPI病毒载量急剧下降。结果表明,IFN-β、干扰素刺激基因Mx、PKR、OAS、Viperin、IFITM3和IFIT5mRNA转录水平与IBV病毒载量变化趋势一致,提示IFN-β、干扰素刺激基因Mx、PKR、OAS、Viperin、IFITM3和IFIT5在抵御IBV入侵、抑制IBV复制、增殖以及病毒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试验结果丰富了宿主抗IBV感染的固有免疫应答机制,为IBV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S1133株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CEF)后,对其细胞因子IL-17、IL-18和IFN-γ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探讨禽呼肠孤病毒感染机制和宿主之间的作用关系。本试验将ARV-S1133感染CEF细胞后,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ARV结构蛋白σC和CEF细胞的IL-17、IL-18及IFN-γ的mRNA动态转录水平。结果表明,ARV-S1133感染CEF细胞10h后病毒结构蛋白σC mRNA的相对表达量开始迅速上升,在48h达到最高峰(13 162.73倍);ARV-S1133感染后引起CEF细胞中的IL-17、IL-18和IFN-γmRNA表达量发生变化,IL-17和IFN-γ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早期迅速上调,感染后6h达到第一个峰值,分别上调8.77倍和11.17倍,随后下降,在感染36、48、60h后大幅度上升,且在48h达到峰值,表达量分别为97.19倍和111.58倍。IL-18mRNA转录水平在整个感染过程中表达量较低,在感染6h后微量上调(1.39倍),在感染中后期,其表达量呈下调趋势,感染48h时,IL-18mRNA表达量最低,与对照组相比下调0.19倍;5个不同滴度的ARV病毒感染CEF细胞24h后,3个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量与病毒滴度线性相关,IL-17和IFN-γmRNA转录水平与病毒滴度正相关,IL-18mRNA转录水平与病毒滴度负相关。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诱导CEF分泌IL-17、IL-18、IFN-γ的mRNA转录水平上调,说明IL-17、IL-18、IFN-γ可能与禽呼肠孤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兽医学报》2019,(2):276-280
选取120只1日龄的SPF雏鸡,随机分为低硒饲料组和正常饲料组。分别在试验期7,14,21,28d对雏鸡进行剖杀并取其空肠与回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2、IL-4和IFN-γ基因转录结果,以明确硒缺乏对雏鸡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雏鸡在试验期14和21d时,空肠中IL-4基因转录结果极显著降低(P0.01),IL-2和IFN-γ基因转录结果极显著升高(P0.01);28d时,IL-4基因转录结果极显著降低(P0.01),IL-2基因转录结果显著降低(P0.05),IFN-γ基因转录结果无明显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雏鸡在试验期14和21d时,回肠中IL-4基因转录结果极显著降低(P0.01),IL-2和IFN-γ基因转录结果极显著升高(P0.01);28d时,IL-2、IL-4、IFN-γ基因转录结果极显著降低(P0.01)。结果说明,硒对雏鸡肠黏膜部分细胞因子IL-2、IL-4、IFN-γ的分泌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为硒调控肠黏膜免疫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建立并利用鸡白细胞介素6和γ干扰素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感染SPF鸡后主要免疫器官的鸡白细胞介素6和γ干扰素基因转录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脾脏、胸腺和腔上囊中IL-6和IFN-γ的分泌水平在所有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5)或极显著升高(P<0.01).本试验为探讨REV感染的免疫抑制机理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与兽医》2017,(10):86-90
为了探讨鸡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 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的影响,将pTriEx-4-VP2-GM-CSF质粒免疫SPF鸡,加强免疫2周后,进行IBDV强毒攻击,检测机体免疫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鸡GM-CSF基因能够增强VP2 DNA疫苗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影响细胞因子TNF-α、IFN-γ、IL-2、IL-4、IL-5、IL-6、IL-10的表达水平,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提示鸡GM-CSF基因对IBDV VP2 DNA疫苗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黏膜免疫是鱼类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 Ig R)能够介导黏膜抗体的转运和分泌,而细胞因子IL-1β、IFN-γ和TNF-α对p Ig R表达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 PCR)测定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组织中TNF-α、IL-1β和IFN-γ基因的表达动态。结果显示:浸泡和腹腔注射两种免疫方式皆可诱导3种基因发生显著上调表达;3种基因的上调表达在96 h内先上升,后降低到对照组水平,其中IL-1β和IFN-γ的上调幅度高于TNF-α,免疫后在牙鲆组织内的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0~60倍和6~30倍,而TNF-α仅比对照组高2~4倍;不同免疫方式诱导的牙鲆各组织中3种基因的应答表达存在差异,浸泡免疫对黏膜免疫组织皮肤和鳃中的基因表达影响较大,显著上调达到峰值的时间短且峰值高,而注射免疫对系统免疫组织脾、头肾以及肝脏中的基因表达影响较大,其中在脾和头肾中注射免疫引起的IL-1β和IFN-γ的变化分别比对照组高50~60倍和30倍,浸泡组比对照组分别高15倍和10倍;前肠、中肠和后肠中,两种免疫方式诱导的3种细胞因子的上调表达量相近或浸泡组稍低。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鱼类细胞因子IL-1β、IFN-γ和TNF-α对p Ig R的表达调节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8.
鸡白介素的分子生物学和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介素(IL)是鸡体内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鸡白介素基因(IL-1、IL-2、IL-6、IL-15、IL-18等)相继克隆成功,其分子生物学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步展开.白介素还可以作为免疫治疗剂、免疫增强剂、构建新型基因工程苗等.文章对其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肠道菌群对SPF鸡的作用,试验采用广谱抗生素(ABX)鸡尾酒法构建肠道菌群削减SPF鸡模型(ABX鸡),并以SPF鸡为对照,应用微生物组测序技术分析鸡肠道菌群变化情况,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鸡回肠和气管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同时评估肠道菌群对鸡体重和Ⅰ型干扰素(IFN-Ⅰ)表达的影响,并通过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微生物组变化与SPF鸡转录组变化之间的功能相关性。结果表明:与SPF鸡相比,ABX鸡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明显降低;从ABX鸡肠组织共获得15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9个基因上调表达,77个基因下调表达;从气管组织共获得77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76个基因上调表达,603个基因下调表达。气管组织共比对到3 152个GO功能条目,回肠组织共对比到1 202个GO功能条目。气管组织转录组显著富集的KEGG信号通路分别为补体和凝血级联、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回肠组织转录组显著富集的KEGG信号通路分别为Ⅰ型糖尿病、类固醇生物合成、移植物抗宿主病、同种异体排斥等。从广谱抗生素处理的第11天开始,ABX鸡和SPF鸡的体重差异显著(P&...  相似文献   

20.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禽类传染病,给全球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更好地了解固有免疫应答在新城疫病毒致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笔者分别以不同剂量的基因VII型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和LaSota弱毒株感染SPF鸡胚,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和分析感染早期的病毒增殖和固有免疫相关分子转录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强、弱毒株均可有效地激活鸡胚固有免疫信号通路,导致包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抗病毒蛋白等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同一病毒以高剂量感染,较之低剂量感染后的增殖速度快,固有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的峰值出现得也较早。强毒株相比弱毒株诱导鸡体产生了更高水平的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与强毒感染导致鸡体严重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损伤相一致。总之,本研究发现,新城疫病毒感染后鸡胚固有免疫应答的速度和水平因病毒毒力和感染剂量的不同而异。基因VII型新城疫病毒可诱导强烈的细胞固有免疫炎性反应,可能是它对鸡致病性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