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闫启云 《种子科技》2012,30(3):25-26
本试验以当年刚收获的皖麦52号、烟农19号小麦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发芽温度、发芽床两因素对新收获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及两品种的休眠状况。结果表明,新收获的小麦种子存在一定的休眠时间,新收获小麦的最适宜的发芽条件是:处理组合预先冷冻(7℃/3d)再放在恒温20℃,发芽床为纸上(TP);烟农19号的休眠时间较皖麦52号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沈淮光 《种子科技》2011,29(3):19-20
选用皖麦33号、皖麦41号、皖麦44号、皖麦48号、郑麦9023、豫麦18号6个小麦品种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的生育进程和产量影响较大,随播种期推迟,各品种抽穗期延迟,全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明显;各期播种皖麦44号、皖麦33号产量均低于对照及其他品种,皖麦41号、皖麦48号、郑麦9023与对照豫麦18号产量相当。  相似文献   

3.
吴健  徐峰  丁玲 《作物杂志》2002,18(3):45-46
通过对淮北市品比试验中50个主要小麦品种,以及生产上主栽品种皖麦38、皖麦19近300个样品的测定分析表明 :通过改变品种布局可以显著提高面筋的品质;小麦品质的地区间差异明显;使用皖麦38等品种,可以使淮北市小麦品质达到中强筋水平……  相似文献   

4.
皖北小麦主栽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系统聚类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淮北地区近50年来推广面积在6.67hm2以上的20个主栽小麦品种遗传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株高、穗长、小穗数、小穗密度、千粒重、护颖长短、粒长和粒宽等农艺性状为依据,计算20个品种间遗传距离,采用类平均分析法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0个品种共划分为8个类群,Ⅰ类为扬麦12、皖麦47;Ⅱ类为皖麦33;Ⅲ类为皖麦48、阜麦938、济麦21、皖麦44、皖麦55、荔高6号、豫麦49ck2、浏虎98、豫农035、百农AK58;Ⅳ类为豫麦49、皖麦38;Ⅴ类为郑麦366、衡观35;Ⅵ类为皖麦50;Ⅶ类皖蒙118;Ⅷ类为豫麦70。划分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并把系谱来源不清的品种划分到相应的杂种优势群。形态学形状检测是研究品种间遗传差异的一种方法,可为小麦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1基础条件土壤质地为中—粘土、耕层深厚、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较高、耕层有机质含量在1%~2%,碱解氮在75mg/kg以上,小麦生育期降水250mm左右,有排灌条件。基地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做到一村一种一世代,同一品种连片种植面积不少于350hm2。2品种选择及处理2.1品种选择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丰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符合国家《专用小麦品质标准》。种子质量符合育种家种子或原原种质量标准。近两年选用的品种主要有:郑麦9023、新麦18、郑麦366、西农979、藁麦8901、豫麦34等。2.2种子处理采用晒种、种衣剂包衣、药剂拌种。在小麦病…  相似文献   

6.
采用纸床法研究了4种戊唑醇拌种浓度(药种比分别为1∶1 000、1∶500、1∶250)对10个四川小麦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清水相比,戊唑醇拌种对参试品种的发芽率无明显影响,但促进了发芽指数的提高。随着拌种浓度的增加,胚芽长和最长根长普遍呈下降趋势,川麦42、内麦836的降幅相对较小,但1∶1 000拌种浓度还促进了川育23胚芽长和最长根长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推荐的戊唑醇拌种剂量(药种比1∶1 000)对四川小麦多数品种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谢咸升  卫玲 《小麦研究》1998,19(3):36-36,F003
30%甲柳.酮乳油(麦拌灵)用于小麦种子拌种拌种处理,经试验表明:具有杀虫、防病、壮苗是功能。1995-1997年在临汾地区30万亩麦田示范,结果明显优于同类产品防治效果。应用麦拌灵拌种是一项有明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生产管理措施,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花后渍水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小麦生长季在安徽农业大学皖中试验站以皖垦麦076和皖麦52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小麦开花后设置了0(W0),3(W3),6(W6),9 d(W9)4个渍水处理,研究花后渍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14 d,两品种W3处理旗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W0无显著差异,W6和W9处理显著低于W0,而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不同,皖垦麦076的W9处理旗叶SOD和CA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皖麦52的W3和W6处理旗叶SOD和CAT活性显著低于W0但高于W9处理.渍水6,9 d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灌浆的平均速率,不同小麦品种在渍水条件下对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花后各渍水处理对小麦穗数无显著差异,皖垦麦076 W3处理的穗粒数与W0无显著差异,W6和W9处理显著低于W0,而皖麦52的穗粒数表现为W3、W6和W9处理均显著低于W0,以W9处理最低,两品种千粒质量和产量均表现为W0>W3>W6>W9,渍水9 d时,两品种产量降幅分别为34.99%,40.44%.本试验条件下,开花期渍水降低了小麦旗叶光合能力,影响了籽粒灌浆进程,降低了平均灌浆速率,导致千粒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花后渍水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小麦生长季在安徽农业大学皖中试验站以皖垦麦076和皖麦52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小麦开花后设置了0(W0),3(W3),6(W6),9 d(W9)4个渍水处理,研究花后渍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14 d,两品种W3处理旗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W0无显著差异,W6和W9处理显著低于W0,而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不同,皖垦麦076的W9处理旗叶SOD和CA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皖麦52的W3和W6处理旗叶SOD和CAT活性显著低于W0但高于W9处理.渍水6,9 d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灌浆的平均速率,不同小麦品种在渍水条件下对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花后各渍水处理对小麦穗数无显著差异,皖垦麦076 W3处理的穗粒数与W0无显著差异,W6和W9处理显著低于W0,而皖麦52的穗粒数表现为W3、W6和W9处理均显著低于W0,以W9处理最低,两品种千粒质量和产量均表现为W0>W3>W6>W9,渍水9 d时,两品种产量降幅分别为34.99%,40.44%.本试验条件下,开花期渍水降低了小麦旗叶光合能力,影响了籽粒灌浆进程,降低了平均灌浆速率,导致千粒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泛麦8号为材料,研究了几种拌种剂对小麦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酷拉斯、亮势、禾佑、优麦丹4种拌种剂拌种对小麦安全。酷拉斯300mL/100kg种子拌种有促进苗期生长发育的作用,增加小麦前期生长量,有利于培育壮苗,后期增加穗粒数、千粒重,提高产量;优麦丹300mL/100kg种子拌种,能显著增加穗数、穗粒数,提高产量;亮势1 000mL/100kg种子拌种对蚜虫的防治效果较好,穗粒数显著增加提高产量;禾佑拌种对蚜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能降低纹枯病白穗率。  相似文献   

11.
<正>眼下,又到了该准备冬小麦播种的时候了。提前采取选种、晒种、种子包衣等种子处理措施是小麦播种之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很多农民都会给小麦拌种,但小麦拌种该注意哪些问题?又往往存在哪些误区?这其中是有不少讲究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小麦拌种这些事儿。做好这几步小麦健壮病虫少选种:就是把备播的种子再筛选一遍,剔除虫蛀粒、秕粒、病粒、小粒和草籽等,尤其是禾本科杂草(俗称野麦子)的草籽和品种退化的种子。这样将来生  相似文献   

12.
国审小麦新品种皖麦52号高产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飞 《种子科技》2008,26(3):65-65
皖麦52号是安徽省宿州市种子公司用郑州8329与皖麦19号杂交后经系普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皖麦52号;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09。  相似文献   

13.
吡虫啉拌种对不同小麦品种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吡虫啉拌种荆对四川主栽小麦品种的安全性,选择了10个代表性品种,拌种后测试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最长根长等参数.结果表明,各参数均存在显著的拌种、品种以及互作效应.拌种后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分别为1.7%、2.9%和8.2%,不同品种反应差异明显.川麦42、川麦38等品种发芽率、发芽势未受影响,发芽指数降幅也较小(3%左右),而川农16、蜀麦969拌种后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有大幅降低.拌种对胚根和胚芽生长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胚芽长平均降低50.1%,最长根长平均降低73.0%,其中川农16、绵麦37、川麦61等品种2个参数降幅较大,川麦38的降幅相对较小.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类型品种对吡虫啉拌种剂的敏感程度不同,川农16、蜀麦969较敏感,川麦38、川麦42不敏感,其他品种介于两类品种之间.  相似文献   

14.
小麦新品种皖麦30皖麦30是安徽省阜阳市农科所以百农82-5034为母本,穗20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199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1993~1995年在安徽省区试中,2年平均产量6230kg/hm2,比对照增产7.3……  相似文献   

15.
1内容与方法1.1试验处理 本试验采用华农牌12%福酮种衣剂及立克秀拌种剂作对照。处理品种为济麦19号小麦良种。 处理1:2%戊唑醇干粉种衣剂,按药种比1:1000……  相似文献   

16.
皖麦31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采用“栽培一粒”小麦与7个普通小麦品种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复合杂交、辐射诱变等多种育种方法相结合,育成的安徽省第一个丰产多抗高蛋白面条专用小麦新品种,1997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育成,对安徽省江淮麦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麦是互助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约1.7万hm2,年需良种约500万kg,小麦品种川水地区以阿勃、高原448、民和588、互麦14号、青春38等为主;浅山、半浅半脑地区以互助红、互麦13号为主.为确保供种质量,减少种子造成农业生产的风险,需加强种子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欧行奇  王稼苜  李新华 《种子》2016,(10):67-69
小麦穗发芽在全球范围造成了显著的经济损失和发芽率的降低.本研究以小麦品种百农64、周麦18、济麦20和豫麦34为材料,将不同萌发状态的小麦种子(正常、吸胀、萌动、亚发芽、发芽、超发芽)分别播种在3种不同深度(1.5,3.0,4.5cm)下,研究6种不同发芽程度种子的田间出苗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发芽程度和播种深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田间出苗率都有显著影响.1)6种不同发芽程度的小麦种子除济麦20是萌动状态的种子出苗率最高外,其它3个品种都是以正常状态的种子出苗率最高;4个小麦品种均以超发芽状态的种子出苗率最低.2)播种深度对不同小麦品种出苗率的影响显著,所有品种均以3.0 cm播种深度的出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如何保证小麦种子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种子是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年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近0.67万公顷,产种3000万千克以上,主营的新麦18号、新麦9号、新麦11号、新麦13号等系列品种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公司提出2005年为种子质量年,同时也正在申请质量认证.为了进一步提高和保证种子质量,使公司健康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种子,现对如何提高种子质量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高产优质小麦皖麦18皖麦18是安徽农业大学以百农3217为母本,安农8108为父本杂交选育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于199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4和1995年两年在江苏省兴化市多点试种,产量5730~7725kg/hm2,比扬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