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9年7月至11月以及2010年3月至11月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对社鼠种群年龄结构和性比的研究,探讨陆桥岛屿环境下生境片段化对社鼠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社鼠种群年龄结构整体上均表现为由上半年幼年组和亚成年组占优势逐渐过渡到下半年成年组和老年组占绝对优势,岛屿环境对社鼠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与陆地环境有所不同;两岛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B岛2010年7-11月除外),当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少于雄性,而种群数量处于低潮期时,雌性多于雄性,这可能是社鼠种群数量变动内部调节机制的一种表现;由于9-10月和2-3月的繁殖高峰以及高的胎仔数,翌年上半年种群数量就能恢复并达到全年最高峰。  相似文献   

2.
采用捕鼠笼和捕鼠夹每月捕鼠后,按月份收集北社鼠头骨制成标本,以头骨左侧第三上臼齿(M3)的生长与磨损情况进行年龄鉴定划分4个年龄组,用SPSS 13.0软件对北社鼠的年龄组成进行χ~2检验,以研究北社鼠的种群年龄结构及其季节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北社鼠的种群幼年鼠出现在5—11月,高峰月份7月和8月的数量分别占种群数量的47.73%和39.58%;北社鼠亚成年组主要出现在7—12月,9、10、11月数量分别占种群数量的34.78%、51.28%和55.88%;9月北社鼠的种群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组数量基本一致,10—11月亚成年组鼠数量超过成年组鼠;山西汾西县扁桃林北社鼠种群在不同月份其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成的月际间更替明显。9—11月,当年鼠(幼年组鼠与亚成年组鼠之和)达到种群总数的60%以上,种群完成新老更替。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至11月以及2010年3月至11月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对社鼠种群数量变动、更新率、居留时间以及气候对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探讨在陆桥岛屿环境下社鼠种群数量动态的规律。结果显示:两岛种群数量均是上半年数量处于高峰,而下半年数量较低,超过环境承载力可能是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岛屿环境对社鼠数量季节消长的影响与陆地环境有所不同;两岛社鼠的种群更新率均较低,这也说明在缺乏迁入和迁出的陆桥岛屿上,仅仅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种群的更新,其种群更新率是较低的。根据对社鼠居留时间的研究,两岛上社鼠的生态寿命有可能只有一年左右,这比以往研究认为社鼠的生态寿命约一年半或更长一些明显缩短,这可能与陆桥岛屿较特殊的生存环境有关;月平均气温处于10-22℃对于社鼠种群的维持和增长是有利的,当月平均气温超过22℃时,似乎对社鼠种群是不利的。高温而少雨,可能是导致夏季社鼠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2009年7-11月及2010年3-11月,在千岛湖2个岛屿上进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的标志重捕,根据春、夏、秋3个季节将重捕4次以上的社鼠进行最大活动距离计算,分析年龄、性别及季节对岛屿社鼠最大活动距离的影响。结果显示,岛屿间无显著差异;将2岛数据合并后,幼年、亚成年、成年及老年4个年龄组社鼠最大活动距离之间差异极显著;雄性社鼠最大活动距离极显著地大于雌性,4个年龄组雌雄之间的最大活动距离均表现为雄性>雌性,但仅成年组雌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春、夏、秋3个季节之间的最大活动距离差异极显著,而仅亚成年组在3个季节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雌性和雄性社鼠均表现春季<夏季<秋季,但只在春季表现出雌雄个体之间差异极显著,与以往巢区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反映了岛屿环境下社鼠巢区活动的特殊性。显示岛屿隔离环境对小型哺乳动物巢区活动有影响,但这种岛屿效应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1993年5~11月份、1999年4~10月份和2006年的5~11月份,在地处晋西南的隰县阳头升乡竹干村和后堰村,以铗捕率或笼捕率的变化作为衡量种群数量的标准,开展了对社鼠(Rattus confucianus sacer)种群数量季节消长的研究。结果表明,社鼠种群数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繁殖和死亡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种群每年在9月份出现一次数量高峰,由5、6、7、8月份的繁殖行为形成。10月份以后,由于气候和食物等条件恶化,致使部分鼠体死亡,特别是上一年越冬鼠的大量死亡,使社鼠种群数量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黑线姬鼠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夹夜法对1986—2015年贵州省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当地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共捕获各种鼠类标本10种3 986只,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85.15%,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在56.25%~98.36%,为本地绝对优势鼠种,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不同年度、月份及季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年度间平均捕获率在0.92%~7.92%,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8.61倍,总平均捕获率为3.92%;全年种群数量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6—7月和9—10月,2个高峰期的捕获率分别为4.78%~5.93%和4.56%~3.68%;不同季节间以夏季(6—8月)种群数量最高,总平均捕获率为4.97%,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总平均捕获率为2.34%。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科学》2017,(12):1989-1991
在吉县苹果产区,3—10月采用笼捕法捕捉花鼠样本,记录每月捕获花鼠数量并鉴定性别,捕到的花鼠制成花鼠头骨标本,按月份依次编号;同时采用臼齿磨损度法进行年龄鉴定并分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花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及其随季节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花鼠种群年龄结构是不同的,且各年龄组之间雌雄性比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各月份间的雌雄性比也存在差异;其总性比(♀∶♂)为0.98,雌性雄性数量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8.
北京小龙门地区啮齿类群落结构及变化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扬  朱星  赵豫桥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97-1598
对小龙门地区啮齿类进行持续调查和数量统计,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群落和年变化的分析,共捕获啮齿类9种,其中大林姬鼠和社鼠是优势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间啮齿类种群密度波动明显,但无周期性;不同生境(阔叶林、针叶林和居民点群落)间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均匀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监测缙云卫矛种群动态变化,对重庆市北碚板子沟、北温泉内、北温泉后山和鸡公山4个地点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等进行了研究,并与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各种群中间龄(4~11龄级)占比较大;2)板子沟种群幼苗(1~3龄级)较少,其余种群较丰富;3)板子沟种群呈现一定的衰亡趋势,其余种群年龄结构基本呈稳定...  相似文献   

10.
对社鼠(Rattus nivivenler confucianus)的褐色脂肪组织(BAT)、肝脏、心脏和后肢肌肉组织总蛋白和线粒体蛋白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BAT的平均鲜质量和相对质量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增加,各季节之间存在权显著差异;BAT组织总蛋白各季节无显著差异,线粒体蛋白以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各季节之间有显著差异;肝脏组织总蛋白和线粒体蛋白含量均呈冬春季高、夏季低的特点,各季节之间的差异分别达到权显著和显著水平;心脏组织总蛋白无季节性差异,线粒体蛋白的季节变化与BAT的线粒体蛋白相似;后肢肌肉组织总蛋白在各季节问无显著差异,线粒体蛋白表现为春秋季高、夏冬季低,有显著差异。社鼠的BAT、肝脏、心脏与产热有密切的关系,而后肢肌肉与产热的关系尚难以定论。栖于亚热带地区的社鼠常年生活在较为温暖的环境中,低温并不是影响社鼠生存的决定因子,因此BAT、肝脏、心脏和后肢肌肉的组织总蛋白、线粒体蛋白含量的季节变化较高寒地区鼠类更为温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摸清玉林市主要农区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对农业的危害,为玉林农区鼠形动物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3月~2012年4月,以果园、菜地、农田、旱地及居民区等5个生境为样品采集地,根据随机取样原则,利用铗日法对玉林农区鼠形动物群落结构、数量及动态进行调查,并采用胃检法进行食性分析.[结果]5种生境中共捕获鼠形动物423只,隶属2目2科5属9种,其中食虫目1科1属1种251只,啮齿目1科4属8种172只.平均捕获率为8.66%,其中居民区捕获率最高,占捕获总数的39.01%.以臭鼩为绝对优势种,占59.34%,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社鼠、板齿鼠、小家鼠等为常见种,针毛鼠、黑家鼠为少见种.一年中有两个捕获高峰,分别为7和10月.食性分析显示,臭鼩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啮齿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褐家鼠、黄胸鼠和板齿鼠对农业危害较大.[结论]玉林农区鼠形动物种群密度较高,啮齿类对农业危害较大,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鼠类对水青冈种子的贮藏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灌丛生境人工释放水青冈种子,对种子在释放处被鼠类就地取食、存留动态、种子被搬运和贮藏的距离、位置、状态、微生境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取食水青冈种子的鼠类是针毛鼠、社鼠和黄胸鼠;水青冈种子大多数被搬运至21 m内,在9 m内最为集中(占74.1%);水青冈种子的中位存留时间为6.82 d;搬运后有53.99%的水青冈种子被埋藏,有15.04%的种子被取食;鼠类趋向于把种子搬运到灌丛下方或灌丛边缘进行埋藏.水青冈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为1~4粒,多数为1粒.  相似文献   

13.
川中方山浅丘地区鼠形小兽群落结构及其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中方山浅丘地区室内、外生境的鼠形小兽群落结构及其时期变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境群落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生态优势度4个变量均不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而是处于明显的时期交替升降变动过程;室内生境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第1时期最大,第2时期最小,生态优势度第1时期最小,第2时期最大;室外生境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第1时期最低,第2时期最高,生态优势度第1时期最高,第2时期最低,室内、外生境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与生态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室内群落鼠形小兽优势种褐家鼠数量年变动为周期性波动,室外群落鼠形小兽优势种微尾、大足鼠与黑线姬鼠数量年变动均为周期性波动;室内群落鼠形小兽优势种褐家鼠相对密度与室外群落优势种微尾呈不显著负相关,与黑线姬鼠呈不显著正相关,但与大足鼠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青川县林地和农房区2种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为防治灾后青川县鼠类暴发、农业鼠害发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2009年10月(秋)至2011年10月(秋),采用夹夜法对青川县林地和农房区2种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进行调查。【结果】在农房区和林地捕获的鼠类包括啮齿目(Rodentia)和鼩鼱目(Soricomorpha),共11个物种,分别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小家鼠(Mus musculus),龙姬鼠(Apodemus draco)、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巢鼠(Micromys minutus)、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在农房区,2010年4月以前,大足鼠是第一优势种,其相对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7月之后以家鼠为主,其中优势种黄胸鼠相对密度呈增长趋势,其余物种相对密度较低。在林地中,灰麝鼩和龙姬鼠是整个调查期间的优势种,其中龙姬鼠相对密度呈周期性变化;2010年4月以前,灰麝鼩为林地第一优势种,其种群相对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10月捕获了5种鼠类,其种群相对密度均达到当年峰值,并第一次捕获了小泡巨鼠和高山姬鼠,其后高山姬鼠成为林地优势种之一。相对林地而言,农房区鼠类群落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变化幅度较大。林地鼠类群落均匀度指数在2010年7月之前呈上升趋势,而后趋于稳定。2011年1月以后,林地鼠类群落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逐步上升,而群落优势度下降。【结论】灾后农房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较大:2009年10月,大足鼠和灰麝鼩相对密度较大,其后下降;2010年7月后家鼠成为农房区主要鼠类,优势种黄胸鼠相对密度呈上升趋势。林地中鼠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龙姬鼠相对密度呈周期性变化。应加强对农房区黄胸鼠等家鼠的防控,并长期进行害鼠种群动态的监测,掌握地震灾后青川鼠类群落动态,为鼠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1991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Milne Ed-wards)入侵山西省临汾市以来,黄胸鼠的分布区域现已扩展到运城市、长治市、晋中市、太原市等地区。对黄胸鼠入侵山西省后的分布特征、栖息环境、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黄胸鼠极有可能进一步成为山西省的主要家栖鼠,对其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山西隰县社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5个不同食毒期供给浓度为0.000 5%的溴敌隆毒饵,在实验室做单个笼养无选择摄食试验,并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0.05,PLFP50>0.05),故将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方程y=3.32+3.81x,LFP50,LFP95,LFP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是2.76(2.17~3.51)d,7.47(4.42~12.62)d和11.27(5.79~21.95)d。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山西隰县地区社鼠摄食浓度为0.000 5%溴敌隆毒饵12 d存活即为抗性鼠。  相似文献   

17.
】大足鼠6月和10月高峰期的数量与上年3月的种群数量、性比和年龄结构有关。本文建立了线性回归,逐步回归和模糊相关的关系式。其中,模糊相关模型能最好地拟合原始数据,可作为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