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用播量、播深和镇压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小麦品种济麦22冬前出苗率、春季分蘖和单株次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极显著影响小麦次生根、分蘖数和出苗率,对以上指标作用力分别达到65.52%、54.02%和35.46%;镇压极显著影响出苗率,作用力达23.48%;播量、播深和镇压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播深与镇压的交互效应表现为播量越大其交互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辉县市开展播期(10月12日、18日和19日)和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和39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对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播期之间的平均容重是以10月12日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播期,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相同播期不同播量处理对农艺性状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不孕小穗数则无明显变化规律。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与播量相比较而言,播期对新麦29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不断推迟,新麦29的产量不断下降且10月12日的产量显著高于10月24日的。播量210万/ha与播量390万/ha 之间的平均产量显著差异,但都与播量300万/ha相比差异都不显著。依据不同播期和播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a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的产量潜力在播期10月12日至18日是较为适宜范围,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a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旱地小麦播种方式和播量对土壤蓄水量及产量的影响,以播种方式为主区,设常规条播(C1)、起垄沟播(C2)、宽幅播种(C3)3个播种方式;播量为副区,设180(D1)、240(D2)、300(D3)、360(D4)kg/hm2 4个播量,研究其对旱地小麦土壤蓄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个播种方式下,播量240和300 kg/hm2较其他播量处理均增加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蓄水量、开花―成熟阶段土壤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优化产量构成因素,提高产量,且这2个播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宽幅播种和起垄沟播较常规条播均显著增加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蓄水量均值,增加开花―成熟阶段土壤耗水量及其所占比例均值,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值,尤其是宽幅播种表现更为突出。宽幅播种较常规条播和起垄沟播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3%和3%,产量分别提高25%和3%。由此得出,在干旱区,旱作小麦采用宽幅播种和播量240~300 kg/hm2组合,利于小麦营养生长期土壤水分蓄积,开花后增加土壤水分消耗,利于增加穗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组合播种方式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质量,为广大麦玉轮作区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采用将不同小麦播种方式进行组合的研究方法,对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播量相同情况下,“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田间缺苗断垄单元的分布,提高田间群体生物量积累。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在适宜播量条件下,“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播量比例以1:2为宜。‘舜麦1718’在播量为135.0 kg/hm2时,播量比例为1:2的“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方式,产量显著高于传统条播、宽幅播及撒播等单一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通过研究在不同播期播量条件下对泛麦7030的生育进程、苗期生长、群体数量、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播量对泛麦7030的群体性状和产量因素有重要影响,推迟播期,小麦整体上呈规律性推迟,抽穗后差异越来越小;增加播量,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呈降低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泛麦7030在不晚于10月31日播种、播量120 kg/hm2和172.5 kg/hm2水平上产量较高,且在晚播条件下需要适当增加小麦播量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新品种‘烟农5158’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小麦高产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通过设计播期、播量主副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及播量对‘烟农5158’产量、产量三要素以及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均对产量、产量三要素以及株高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播期的推迟,产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减少,株高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增加;随播量的增加,产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增加,株高升高,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经方差分析得出,9月27日与10月3日差异不显著,而两者与其他播期差异极显著,从而总结出该品种在试验点相似区域的适宜播期为10月1日前后,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最佳播量为180万苗/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播种方式为匀播(A1)和常规条播(A2),小麦品种为衡观35(B1)、邯6172(B2)、轮选103(B3)和石麦25(B4)。结果表明,2种播种方式对植株性状影响差异显著,条播的株高和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匀播,匀播的产量、穗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条播,其中匀播处理的产量比条播提高4.42%。播种方式对小麦的容重、面筋指数、出粉率和14%吸水率有显著影响,匀播处理的小麦出粉率比条播高2.02个百分点。条播处理下石麦25的产量最高,衡观35的磨粉品质较好;匀播处理下衡观35、邯6172和轮选103的产量均较高,邯6172的粉质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8.
旨在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北部辉县市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播期(10月12日、18日和24日),副区为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390万/hm~2),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对‘新麦29’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10月12日播期的籽粒容重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期的籽粒容重,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m~2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产量潜力的播期是10月12日—18日,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m~2。  相似文献   

9.
不同农艺措施对商麦156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大穗型小麦品种的高产栽培模式,发挥其增产潜力,在大田条件下,以‘商麦15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行距和镇压对其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为10月11日的产量达到最高,除与播期10月16日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显著;基本苗为300万/hm2的处理产量最高,除与基本苗为375万/hm2的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显著;行距为16.7 cm的单位面积成穗最多,产量最高,20 cm处理的效果次之,且二者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返青期镇压可增加‘商麦156’的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镇压过多造成无效分蘖增加,不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生产上,‘商麦156’以播期10月11日—10月16日,基本苗300万~375万/hm2,行距16.7~20 cm为宜,群体偏大时,可适度镇压以降低株高,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 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 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091.34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在稻秸还田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籽粒大小与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确定西南丘陵地区夏玉米机播的适宜籽粒大小与播种深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正红505为试验材料,3个籽粒大小为主处理,3个播种深度(2,6,10 cm)为副处理,在大田干旱条件下调查了玉米的出苗率、幼苗素质、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大粒种比小粒种出苗率高,出苗后长势旺,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幼苗健壮,抗旱性增强,最终产量更高;浅播(2 cm)利于出苗,刚出苗时以6 cm播深的幼苗长势最好,之后10 cm播深的幼苗生长逐渐旺盛,至五叶期(大、中粒种)-七叶期(小粒种)时超过浅播处理,最终也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因此,在旱地、旱季玉米生产中,选较大粒播种,适当深播,可以有效地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旱性,达到保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作物播种过程板结,有效延伸作物播种时间,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率,实现合理的群体构建.通过制定技术方案,研制开发出由连接构件、调节构件和耧耙构件组成的"农作物播种过程板结耧耙装置".该装置经在播种期降雨较多年份与已有的"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配套使用,其耧耙构件的耙齿入土深度一致,且符合农艺技术要求,有效解决了...  相似文献   

13.
播种深度对高粱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高粱的适宜播种深度,观察不同高粱品种对不同播种深度的耐深播差异,研究了8 种播种深度对3 个高粱品种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出苗时记载不同播种深度下高粱的出苗速度和出苗率,出苗结束后,调查其地上部分幼苗生长量、胚轴长度和种子根长度。结果表明: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幼苗出苗速度明显减慢。在播深3 cm、5 cm和7 cm处理下,各品种从播种至出苗需要5 天,在播深8 cm、10 cm、12 cm 和13 cm 处理下,需要5~7 天,在播深17 cm 处理下为7~11 天。在播深12 cm、13 cm 和17 cm处理下‘晋中0822’较其他2 个品种从播种至出苗所需时间早2~4 天。不同播深处理下高粱完成出苗所需要时间也不尽相同。在播深3 cm、5 cm和7 cm处理下,各品种完成出苗所需时间为9 天,在播深8 cm、10 cm、12 cm和13 cm处理下,需要9~13 天,在播深17 cm处理下需13 天。品种‘晋中0822’在播深8 cm、10 cm、12 cm和13 cm处理下9 天完成出苗,较其他2 个品种早。播种深度对3 个高粱品种的出苗率亦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3 个高粱品种的平均出苗率不断降低。3 cm和5 cm为高粱最适播种深度。在播深3 cm、5 cm、7 cm、8c m、10cm和12 cm处理下品种‘晋中0822’出苗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此外,播种深度对幼苗的生长发育也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深度增加,3 个高粱品种的地上部分幼苗生长量和种根长显著降低,而胚轴长度显著增加。在3cm和5 cm播深处理下幼苗生长量、种根长和胚轴长与其他各处理差异显著。在播深7 cm、8 cm、10 cm、12 cm、13 cm和17 cm处理下‘晋中0822’品种各指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的播种方式下,浅耕处理小麦出苗率高于免耕处理,但出苗均匀性差于后者;相同的耕作方式下,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机械匀播方式下小麦出苗率最高,出苗均匀性最好;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同一耕作方式下机械匀播小麦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余2种播种方式,免耕和浅耕下机械匀播小麦产量分别达6484.35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稻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建议采用免耕机械匀播方式,能有效改善小麦田间出苗情况,进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播种、耕作等农业措施对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出苗的影响,对西安地区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多花黑麦草、节节麦、野燕麦、日本看麦娘、假看麦娘的田间落种状态、形态特征及不同土壤深度下出苗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机播深度(4~5 cm)对上述5种杂草出苗均无影响;小麦撒播深度(0~1 cm)出苗时间最早,但因表层土壤湿度较差导致出苗量低;旋耕深度(10~15 cm)出苗最晚,该深度对多花黑麦草、节节麦、野燕麦的出苗量无影响,但对日本看麦娘、假看麦娘出苗影响较大,尤其对个体小、重量轻的假看麦娘影响最大;深翻深度(30~35 cm)对5种杂草种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谷子简化栽培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探明谷子出苗是否需要“群体顶土”协助,特做了本项研究。连续2 年在条播、穴播、不同播深、不同播量等情况下,对谷子出苗率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其差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只要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谷子的出苗率与播量没有关系。通常在整地质量较好、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每公顷播量4 kg 左右就能达到生产用苗数,基本可以做到少间苗或不间苗。谷子出苗不需要“群体顶土”协助。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影响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性状的因素,以湖南省优质晚稻玉针香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基质和药剂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⑴播种量150g/盘与125g/盘和175g/盘相比,其苗高适中,秧苗茎基宽和地上部鲜重较大,单株平均分蘖数相对较多,且秧苗移栽后的结实率最高,单株产量最大,具有高产、稳产的潜力;湘晖基质的壮秧、增穗、增产效果优于田土。⑵整体而言,配方I药剂(30L水对1包25%有效成分含量的咪鲜胺和3包5%有效成分含量的烯效唑混合)浸种后不清洗种子,以及播种前于秧盘内的麻育秧膜上喷施配方II药剂(配方I药剂和40g尿素混合),秧苗健壮度较高,分蘖能力较强,且秧苗移栽后的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高于其他药剂处理育秧方式,单株产量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土壤目标含水量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防雨设施研究了不同土壤目标含水量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与产量密切相关,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土壤水分临界值为田间持水量的45%左右,最佳产量形成的土壤水分临界值为80%,50%左右是夏玉米出苗的土壤水分临界值,70%左右是最佳出苗率的土壤水分临界值,土壤干旱及过湿均使光合面积,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强度及光合速率下降,导致大幅度减产,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有别,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