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集约经营措施对雷竹冻害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集约经营措施对雷竹冻害程度的影响,为雷竹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针对2016 年初浙江省临安市发生的大面积雷竹冻害,对全市6 个乡镇41 户竹农的41 块样地4100 株雷竹进行了冻害调查,同时调查了各个样地的立竹及经营方式。根据冻害调查结果及区组,分别计算其冻害指数。结果表明,2016 年临安市雷竹冻害指数为51%,不同乡镇差异不大。分析表明:雷竹覆盖经营会增加冻害指数,指数从42%增加到68%,雷竹覆盖经营不利于防范冻害的发生。施肥量对雷竹抗冻性有很大的影响,在0~4000 kg/hm2范围内,雷竹冻害指数随肥料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大于4000 kg/hm2时冻害指数则不再增加。立竹密度对冻害指数无显著影响,但立竹年龄及胸径增加会增加冻害指数。温度是导致雷竹冻害的直接因素,但不同经营措施下的雷竹林对冻害响应不同,说明这些经营措施都影响着雷竹的抗冻性。由于经营状况的复杂性,有必要深入研究单一措施因子对雷竹抗冻性的影响及机制。同时,为了雷竹的可持续经营,需要合理调整现有覆盖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2.
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黔芋8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2018,(12)
黔芋8号是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为促进黔芋8号在贵州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推广,2017—2018年在威宁及贵阳2点对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芋8号高产最佳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最佳施肥量为750kg/hm2复合肥(15∶15∶15)和1 500kg/hm2有机肥配施。  相似文献   

3.
‘正大12号’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玉米品种‘正大12号’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5.25万株/hm2(D1)、6.75万株/hm2(D2)、8.25万株/hm2(D3)、9.75万株/hm2(D4)、11.25万株/hm2(D5)],随机排列,3次重复,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D1—D5密度区间,D3密度下产量最高,为15696.0 kg/hm2,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D3>D4>D2>D1>D5。通过玉米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y=6168.905x-373.984x2(R**=0.971614)可知,‘正大12号’最高产量密度为8.2476万株/hm2,最高产量可达25439.18 kg/hm2。因此得出,不同种植密度对‘正大12号’产量影响明显,其种植密度为8.2476万株/hm2时玉米产量最高,低于或超过这一密度时产量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对宁夏玉米高产创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氮肥和密度对直播油菜冠层结构及群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华油杂62为材料,10月5日机械直播,在中氮(180 kg N hm–2)和高氮(270 kg N hm–2)2个水平下设置5个密度(15×104、30×104、45×104、60×104和75×104株hm–2)处理的裂区试验,研究产量、冠层结构、农艺和光合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2个氮水平下,分枝起点高度和冠层倒伏角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根颈粗和冠层高度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在45×104株hm–2密度范围内,低效分枝比例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中氮水平下,45×104株hm–2和60×104株hm–2处理产量较高,在2921.2~3109.8 kg hm–2之间。高氮水平下,30×104株hm–2和45×104株hm–2处理产量较高,在3607.2~3772.4 kg hm–2之间,与其对应的初花期叶面积指数和结实期角果皮面积指数分别为3.72~3.94和4.21~4.34;初花期和结实期的透光率分别为6.1%~7.4%和16.4%~18.1%;群体有效角果数为65.5×106~68.7×106 hm–2。与传统的移栽油菜相比,直播油菜通过"减氮增密"栽培措施,在纯氮用量270 kg hm–2条件下,2种密度(30×104和45×104株hm–2)均可获得3600 kg hm–2以上产量,且适度密植可降低根颈粗,冠层相对集中,利于机械收获。  相似文献   

5.
以郑单958为对照,在5个密度下对沈糯6号进行籽粒产量、冠层结构和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75 000株/hm2密度下沈糯6号的籽粒产量可达7 122.5 kg/hm2,与郑单958的最高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同密度下沈糯6号的生物产量、叶面积指数较低,但在较高密度下收获指数和灌浆后期最大叶面积指数持续时间大于郑单958;叶绿素含量与郑单958没有明显差异;5个密度下光合速率均高于郑单958,并受密度压力的影响明显小于郑单958;在67 500~82 500株/hm2高密度下,沈糯6号灌浆期穗位下部冠层透光率比郑单958要高,良好的通透性可能是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优于郑单958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高海拔地区玉米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此试验在特定高海拔地区宽窄行栽培模式下,通过选用一个中杆中熟种(元玉3号)和一个高杆中晚熟种(正红311),设计了5.25、6、6.75、7.5、8.25万株/hm2 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农艺性状(茎粗、株高、穗位高、折倒伏率等)和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折倒伏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茎粗、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有效穗数和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在此试验条件下及其类似生态区,元玉3号种植密度为7.19万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期望值12430.9 kg/hm2;正红311种植密度为6.84万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期望值12773.39 kg/hm2。  相似文献   

7.
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周麦18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180万株/hm2)、中(270万株/hm2)、高(330万株/hm2)3种播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周麦18号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播种密度下,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有极显著差异;在相同播期下,不同播种密度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播期对周麦18号成穗数和千粒重有极显著影响,对穗粒数影响较小。成穗数是决定周麦18号产量的关键因素,但同时也制约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保证周麦18号高产的适宜播期为10月8日~10月15日,播种密度范围较广(180万~330万株/hm2),早播适宜低密度,播期推迟,密度适当增加。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紧凑型”品种超试1号的群体光合生理性能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6.75 ~ 9.7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增大,光合势(LAD)增加,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截获率增大,但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降低和比叶重(SLW)下降;在灌浆...  相似文献   

9.
密度对鹰嘴豆主要性状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鹰1号鹰嘴豆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鹰嘴豆株高、主茎一级分枝、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呈"∧"型变化,主茎一级分枝和主茎节数呈下降趋势;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抛物线"形变化,峰值密度出现在52.5万株/hm2,但达峰值后,随着密度的继续增加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鹰嘴豆的生育进程和百粒重未产生影响,对种子产量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M 3>M 2>M 4>M 5>M 6>M 7>M 1,以密度52.5万株/hm2的种子产量最高,达到4 032.06kg/hm2,较密度46.5万株/hm2增产28.9%。据此,在宁夏南部和类似地区以52.5万株/hm2密度种植鹰嘴豆,是获得理想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云荞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播条件下为了实现‘云荞1号’的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云荞1号’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密度(70万株/hm2、95万株/hm2、120万株/hm2、145万株/hm2),研究了苦荞晚播条件下,密度对苦荞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株高、一级分枝数、主茎节数等植物学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产量有显著差异;在1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达2424.17 kg/hm2。晚播的‘云荞1号’在云南秋播区最适宜的播种密度是1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机载激光雷达的林木识别与参数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林木识别精度,以全波形激光雷达分解数据为基础,首先利用控制标记分水岭算法对树冠高程模型进行分割,初步确定单株木位置;然后结合单株木结构特征,在三维空间中利用马尔可夫随机场进行单株木点云分割;最后,使用9个样地实测数据对激光雷达反演的林木参数进行回归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单株木识别率为76%,位置误差均值和方差分别为0.67、0.19 m,单株木树高、树冠直径和胸高径的RMSE分别为1.03 m(4.57%)、0.56 m(10.48%)、3.01 cm(11.01%),样地断面积和材积的RMSE分别为2.42 m2/hm2(8.11%)和17.83 m3/hm2(9.11%)。本研究能有效提高单株木点云分割精度,能满足单株木和林分参数反演要求,提高林业调查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氮沉降对湿地松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阐明湿地松林土壤呼吸对氮沉降响应的变化规律以及氮沉降是否改变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运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模拟氮沉降4种不同处理水平[0、5、15、30 g/(m2?a)]下湿地松林(Pinus elliottii)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湿度。结果表明:湿地松林土壤胡须呈明显季节变化,7月最高,1月最低。各处理土壤呼吸年累积量为:对照(CK)[5.28±1.02 t/(hm2?a)]、低氮[LN 4.51±0.64 t/(hm2?a)]、中氮[LN 4.66±0.51 t/(hm2?a)]和高氮[HN 4.20±0.43 t/(hm2?a)]。全年对照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CK[1.44±0.28 μmol/(m2?s)]比各氮沉降处理LN[1.20±0.17μmol/(m2?s)]、MN[1.24±0.13μmol/(m2?s)]、HN[1.11±0.11μmol/(m2?s)]高16.6%、13.8%、22.9%。土壤呼吸速率与10 cm土壤温度呈显著相关正指数关系(P<0.01),相关性指数(R2)在0.6049~0.7557之间,湿地松林在各处理氮沉降下温度敏感性系数分别为LN(1.72)、MN(1.75)、HN(1.79)同对照(2.35)相比有降低趋势。土壤呼吸与5 cm土壤湿度之间呈二次方程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氮沉降是影响湿地松林CO2通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生态沟系典型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沟系3种典型森林类型的持水功能特点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论和水分平衡原理,对森林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蓄水能力、枯落物蓄水能力以及林冠截留量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林冠截留是林内主要的降水再分配途径,对森林的水分调蓄具有重要作用。水源涵养能力最强的为针阔混交林1259.07 t/hm2,其次为灌木林1046.23 t/hm2,最弱的为落叶松林663.56 t/hm2,针阔混交林林地有着很强的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灌木林对土壤结构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大兴安岭地区今后开展森林水土保持功能的量化研究及造林的林型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紫竹等12种观赏竹春季滞尘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多方面定量研究竹类植物的滞尘效应,丰富园林用竹种类和优化竹种配置,通过测定与分析福建农林大学12种观赏竹春季的滞尘效应,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株型、时间、高度3个方面对其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株型的竹种春季滞尘效应差异显著,小型灌木状竹种比中型灌木状、乔木状、大型乔木状竹种的滞尘效应占有优势。滞尘效应最大的是阔叶箬竹为1.94 g/m2;其次为凤尾竹和小叶琴丝竹,分别为1.46 g/m2和1.42 g/m2;花吊丝竹最小为0.72 g/m2,阔叶箬竹滞尘量是花吊丝竹的2.7倍。阔叶箬竹、紫竹、花吊丝竹在距离地面50 cm处和150 cm处的滞尘效应大于200 cm处。在同一高度水平上,在距离地面200 cm处花毛竹滞尘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5.
王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213-218
通过研究‘中地77’对密度和施肥量的反应,旨在进一步挖掘该品种在辽宁省的生产潜力,为其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品种为副副区。肥料处理设常量施肥、高量施肥2个水平。密度设5个水平,即45000、52500、60000、67500、75000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中地77’的耐密性较强,密度为60000株/hm2产量最高;不同地区相比,辽北地区产量较高,平均比辽西高25.6%;在辽西地区,增加施肥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最高可增产28.8%,而在辽北地区,增加施肥则无明显的增产效果。综合考虑肥料和密度因子。辽西地区:高量施肥条件下,密度为60000株/hm2产量最高(8867.5 kg/hm2);辽北地区:常量施肥条件下,密度为60000株/hm2产量最高(9908.8 kg/hm2)。  相似文献   

16.
雷竹林集约经营过程中土壤磷库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雷竹林集约经营中土壤磷素的演规律,采集集约经营下种植雷竹不同年限(1年、5年、10年和15年)的雷竹林土壤,用Hedley法分析土壤的不同形态磷素组分含量,并测定pH、有效磷和全磷、酸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土壤pH随着集约经营时间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雷竹林土壤磷素随种植年限增长而增加,1年、5年、10年和15年的全磷含量分别是0.70、0.89、1.37、1.86 g/kg;有效磷含量分别为46.6、137.3、225.1、283.1 mg/kg。在1~15年集约经营过程中,雷竹林土壤磷素组分Resin-Pi和NaHCO3-Pi随着集约经营时间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组分NaHCO3-Po、NaOH-Pi、NaOH-Po和Residual-P在集约经营初期变化不大;集约经营10年后显著增加;而HCl-Pi在集约经营前10年随着集约经营时间的增加而显著上升,10年后无显著变化。雷竹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集约经营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雷竹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的有机磷组分(NaHCO3-Po和NaOH-Po)均呈显著的负相关。综上所述,长期集约经营措施会引起雷竹林土壤磷素超量积累,对林地周边水体存在较大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污泥有机肥应用于中国水仙栽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本研究通过污泥田间试验,探讨不同污泥有机肥在中国水仙栽培上的施用效果。试验表明:适量的污泥有机肥能促进中国水仙的营养生长、提高其叶绿素含量,提高中国水仙主鳞茎的围径,提升中国水仙鳞茎球销售的等级和销售价值。其中以处理3(2250 kg /hm2污泥有机肥+ 750 kg /hm2过磷酸钙+ 750kg /hm2复合肥)和处理4(3000 kg /hm2污泥有机肥+750 kg /hm2过磷酸钙+ 750kg /hm2复合肥)的效果最佳,污泥有机肥可作为优良的土壤改良剂及农田肥料。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菜产量与茎叶性状对施肥水平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探明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油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此文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高、中、低(分别为7.5、22.5、37.5万株/hm2)3种密度条件下冬油菜籽粒产量和茎叶性状对4种施肥水平的反应。结果表明,在供试3种密度条件下,籽粒产量、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越冬期和盛花期的根颈直径、越冬期单株绿叶数、盛花期单株主茎绿叶数、越冬期最大叶长和宽、盛花期第一片无柄叶长和宽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因密度不同而异,籽粒产量和越冬期根颈直径在中密度条件下、其余各项指标在低密度条件下增加幅度最大,而在高密度条件下所测各项指标的增加幅度均最小。因此,所有处理中,籽粒产量和越冬期根颈直径以中密度、高施肥量处理(N、P2O5、K2O、B分别为240、120、210、1.2 kg/hm2)的最高,其他各项指标均以低密度、高施肥量处理的最高。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菜产量与茎叶性状对施肥水平的反应各异,其中以越冬期根颈直径受个体间竞争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不同密度条件下随施肥量的变化趋势于籽粒产量一致,所以能更好地反应油菜生长和产量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增苗节氮技术高产群体的适宜群体指标,在大田裂区试验下比较了3个氮肥水平[N1:105 kg/hm2(节氮)、N2:135 kg/hm2(节氮)、N3:165 kg/hm2(常氮)]和3个抛秧密度[M1:27万穴/hm2(常苗)、M2:31.5万穴/hm2(增苗)、M3:36万穴/hm2(增苗)]对‘湘早籼45号’抛秧群体质量及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氮肥用量能比当前习惯施氮量减少18.2%,但进一步降低施氮量(减少36.4%)存在减产风险;氮肥、密度对作物生长率、净同化率、叶面积指数、叶面积衰减率、叶面积比率、表观转运率、光合势、粒叶比等群体指标均有一定影响,产量最高组合(N2M3)各项指标值位于中间范围内;N2M3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也处于适中水平。综上所述:“增苗节氮”下早稻抛秧高产群体各项群体指标应该在适中范围内,实行合理搭配,以构建适宜群体来实现高产,而不是为了追求高产而盲目地增加氮肥用量,从而减少过度施用氮肥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