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羊栖菜营养成分及保健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栖菜(sargassesfus讧0rrnis)又名为玉草,六角菜、鹿角尖,在分类学上隶属褐藻门,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植物,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浙江、辽宁、山东、福建等省的沿海,其中以浙江温州地区尤为丰富。羊栖菜是传统中药,具有很高的保健功效。本文对国内外羊栖菜营养成分及保健功效进行了综述,并简略地阐述了作者的某些看法,以期推动羊栖菜多糖的研究进展。一、羊栖菜的营养价值羊栖菜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高碳  相似文献   

2.
陈百尧 《水产养殖》2008,29(3):37-38
羊栖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藻,隶属褐藻门马尾藻属.在我国沿海分布较广,为温暖带性多年生海藻,具有性生殖和营养繁殖.藻体黄褐色,株高30~50 cm,采用生殖细胞人工育苗经养殖后高可达330cm.其肉质肥厚,多汁,口味鲜美,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疗价值,是很有开发前途的出口创汇海藻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浮筏式养殖方式于2014年11月—2015年3月,在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海区进行了羊栖菜的冬季南养试验,记录了其生长规律,并比较了不同养殖水深对羊栖菜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营养生长的过程中,藻体长度以趋近于线性的方式增长;而质量的增加则表现出由慢到快的规律。在水深60 cm的条件下羊栖菜生长最快;本次试验羊栖菜干品产量为340kg/亩,比浙江洞头养殖的羊栖菜平均产量增长约42.9%,而养殖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试验结果不仅证实了在海南进行羊栖菜冬季南养的可行性,而且显示出周期短、产量高的优势,为建立羊栖菜"冬季南养"的新型养殖模式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羊栖菜养殖生产需要的优良种苗,经过10多年努力,采用有性繁殖方式,进行定向选育,获得羊栖菜"鹿丰1号"。该优质羊栖菜的主要性状是:枝叶粗壮繁茂、气囊产生早、颗粒大、产量高,经过8年的养殖及检验,目标性状表现稳定,附苗总面积达到1912m2,培育出苗59.3hm2,总产量383.746t,平均产量6471kg/hm2。目前,该选育的羊栖菜已在温州地区的洞头县和苍南县以及山东部分海域进行了养殖中试,选育性状表现稳定,养殖产量高,为羊栖菜良种化的实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的生命史与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生命史征及形态特征,首次对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的周年生长与繁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对株高、叶片、气囊和生殖托等16个相关的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铜藻生命史内生物学结构的发生情况,可将铜藻在全年中的生长情况分为以下4个阶段:(1)幼苗期,在7—8月的幼苗期藻体仅由枝干、侧枝及叶片构成,期间植株以1.52 mm/d的速率生长;(2)成藻期,8月至翌年4月的成藻期植株分别在9、11及翌年4月出现气囊、次侧枝以及生殖托,铜藻的生物学结构得到完善,期间植株以2.01 mm/d的速率生长;(3)繁殖期,4月生殖托的出现标志着铜藻进入繁殖期,而5月卵子的集中散放标志着铜藻进入繁殖期的“顶点”,期间植株以3.80 mm/d的速率生长;(4)衰老和凋亡期,在5—6月的衰老及凋亡期植株不断老化并伴随着生物结构的解体,由于少数未成熟个体的补充而使得植株达到0.99 mm/d的生长速率。在所检测的16个生物学参数中,铜藻的株高、个体生物量和主侧枝长度等10个参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动(P <0.005),马尾藻属中的这类暖温性物种展现出其介于热带物种和冷温性物种之间的物候学行为。个体内和个体间连续特征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在10种铜藻形态学参数中主侧枝长度的稳定性最低(Ed=95),是最适宜用于种类鉴定工作的参数,这为马尾藻属种类的形态学研究及种类鉴定等工作中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褐藻门马尾藻科马尾藻属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在2种氮(N)水平下,CO2浓度升高对羊栖菜生长、光合作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设350和700μmol.mol-12种CO2浓度水平,以及自然海水加入浓度0、500μmol.L-1的NaNO32种N肥施用水平。结果表明,在自然海水培养的条件下,倍增CO2对羊栖菜生长、光合作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不明显。而在N加富海水中培养的藻体升高CO2较明显的抑制了藻体的生长,并且干重鲜重比、体内蛋白质和可溶性多糖的含量分别降低4.5%、15%、32%。这可能主要是由于N加富使藻体内NO2-过多积累,而CO2升高使水体pH值降低,在藻体内形成HNO2产生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褐藻门马尾藻科马尾藻属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在2种氮(N)水平下,CO2浓度升高对羊栖菜生长、光合作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设350和700 μmol·mol-12种CO2浓度水平,以及自然海水加入浓度0、500 μmol·L-1的NaNO32种N肥施用水平.结果表明,在自然海水培养的条件下,倍增CO2对羊栖菜生长、光合作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不明显.而在N加富海水中培养的藻体升高CO2较明显的抑制了藻体的生长,并且干重鲜重比、体内蛋白质和可溶性多糖的含量分别降低4.5%、15%、32%.这可能主要是由于N加富使藻体内NO2-过多积累,而CO2升高使水体pH值降低,在藻体内形成HNO2产生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理种群瓦氏马尾藻ITS序列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燕会  杨旭  周志刚 《水产学报》2014,38(9):1335-1344
为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瓦氏马尾藻ITS的序列变异,实验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方法,获得了3个不同地理种群15株瓦氏马尾藻的ITS全长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5个个体共出现4种不同的ITS序列,它们相应的ITS1、5.8S、ITS2长度相同,均为762、158和507 bp,共有3个位点发生碱基变异。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马尾藻科3个属24种马尾藻的ITS序列,以羊栖菜属的羊栖菜,喇叭藻属的拟小叶喇叭藻和下延喇叭藻作为3个外群,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瓦氏马尾藻的ITS序列优先聚在一起然后以较高的置信度与南海马尾藻和球囊马尾藻聚为一支,在系统发生上显示出更近的亲缘关系。在选取的马尾藻中瓦氏马尾藻与南海马尾藻遗传距离最近为0.004,与拟小叶喇叭藻遗传距离最远为0.422。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金潮源头,对枸杞岛附近贻贝(Mytilus edulis)养殖区固着褐藻进行了分布特征调查,并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漂浮金潮进行月度监测。结果表明,枸杞岛附近贻贝养殖区设施上固着生长大量褐藻马尾藻,1—3月,藻体具有固着器,营固着快速生长,平均长度在3月可达3.45 m;同时海区巡航监测结果显示,1—2月枸杞岛附近海域无漂浮马尾藻,3月份只有单棵零星漂浮藻体; 4月份,贻贝养殖区马尾藻固着器逐渐萎缩消失,导致藻体大量脱落进入海区,由于马尾藻具有气囊结构,能够保障藻体长期漂浮在海表面形成金潮;大面监测结果显示,4—5月海区漂浮褐藻生物量与分布范围快速增加,分布面积可达27761 km^2。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固着褐藻和海区漂浮褐藻均为铜藻(Sargassum horneri)。本研究结果表明,3—4月浙江沿岸固着铜藻在人为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从贻贝养殖设施上脱落后营漂浮生活,生长聚集,并可能在风和海流作用下向北至黄海海域形成金潮,黄海金潮可能具有多溯源性质。  相似文献   

10.
<正>1羊栖菜的利用价值羊栖菜属褐藻门、圆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藻体黄褐色肉质,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海产褐藻类,主要供食用。我国沿海居民采集后,常混合其他副食品作成菜食。根据日本有关资料介绍,羊栖菜含钙量特别丰富,是小孩发育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匍枝马尾藻(Sargassum polycystum)的人工栽培技术,采用浮筏式栽培方式于2015年3—6月在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进行了匍枝马尾藻的人工栽培试验,记录了该藻的生长规律,并通过栽培水深和夹苗密度试验,比较了不同栽培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3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匍枝马尾藻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其中藻体长度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4月中旬以前,而藻体重量以相对稳定的速率持续增长至5月下旬。栽培水深和夹苗密度分别对匍枝马尾藻的藻体长度和分枝数有显著影响,而藻体鲜重则同时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P0.05)。研究表明,适量增加匍枝马尾藻的栽培水深和控制夹苗密度有利于促进其生长;为有效提高匍枝马尾藻的产量,栽培水深应设计为80 cm左右,夹苗密度控制在10 cm左右。  相似文献   

12.
繁殖期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的形态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淑娴  陈万东  林利 《海洋渔业》2014,(2):107-111,115
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Sargassum hemiphyllum(Turn.)var.chinense J.Agardh是构成南麂海域生态系统重要的大型海藻之一,目前关于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的形态学观察尚无报道。以南麂海域繁殖期的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为对象,实地跟踪观察和制作组织切片相结合,对该藻的假根、茎、叶、生殖托、气囊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描述和分析。其中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殖托的观察,发现了生殖窝的发生特点以及性母细胞分裂为配子的方式。根据半叶马尾藻的营养结构观察,推测半叶马尾藻的髓质部分细胞大部分为死细胞,仅留胞壁结构起支撑作用,藻体表皮以下的一层紧密排列的柱状细胞才进行光合作用及其它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分析东海海域漂流铜藻是源于舟山海域底栖铜藻的可能性,并为此提供实地生态学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枸杞岛海域底栖铜藻为对象,研究底栖铜藻植株和气囊的形态特征变化及其对海洋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探讨底栖铜藻气囊发育成熟的窗口期。结果显示,9月铜藻植株顶部的主侧枝开始出现气囊,翌年3—5月铜藻藻体生长速率最大,3—4月主侧枝的气囊数量快速增长,4月每根主侧枝平均气囊数量达最大,气囊发育成熟。各月气囊的数量、平均长度和平均湿重的分布为顶部主侧枝中部主侧枝底部主侧枝,平均直径较均匀,底部主侧枝气囊平均体积显著小于顶部和中部的。铜藻完成生活史所需的净效积温为4 434.75°C·d,9月气囊开始出现时所需的净效积温为1 853.47°C·d,4月气囊生长发育达到峰值所需的净效积温为3 611.25°C·d。研究海域的海温变化主要受季风活动引起的海流变化影响,海水低温期后的升温条件可能是诱发铜藻快速生长的因素,较高的海温可限制铜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使用鼠尾藻、亨氏马尾藻、石莼、浒苔、马齿苋、羊栖菜、海带等7种植物源单独投喂仿刺参幼参,一种商品饲料作为对照组,各试验设3个平行,每平行20头幼参(体质量2.5~3.5g/头),试验周期60d,之后通过对比体长、特定生长率、质量平均增加率、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存活率、饲养水质等指标,得出可能适宜作为幼参人工配合饵料的配料成分。试验结果表明,以体长为考核指标,各种植物源对其影响依次为:马尾藻海带200目浒苔粉鼠尾藻马齿苋石莼粉400目浒苔粉羊栖菜添加海泥400目浒苔,部分组别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幼参特定生长率、质量平均增加率、表观消化率、饵料系数为考核指标时,鼠尾藻、马尾藻、石莼、浒苔各项数值优于其他植物源,差异显著(P0.05);马尾藻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高于其他植物源,羊栖菜的表观消化率值最低;浒苔、石莼、鼠尾藻、马尾藻较其他植物源更有利于幼参生长,可作为幼参人工配合饲料组分。  相似文献   

15.
羊栖菜栽培敌害生物调查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通过洞头县羊栖菜人工栽培期间的生物调查,列举了羊栖菜栽培期间常见的敌害生物种类、分布和丰度情况。研究其危害性、危害途径、程度和防治技术,包括养殖户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已探索出卓有成效的防范措施和经验。希冀为洞头羊栖菜栽培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6.
羊栖菜马尾藻组织培养芽生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藻体肥嫩的羊栖菜马尾藻,富营养,风味好,是种著名的食用海藻。在中药上,是种有良好疗效的传统药藻。近年来,在日本更流行作为调顺肠胃免便秘,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治大肠癌等的纤维食品,更供不应求。在藻体内因含有丰富的褐藻胶、甘露醇、碘等物质,又是种良好的工业原料。所以羊栖菜马尾藻是种有很高应用和经济价值的褐藻。  相似文献   

17.
将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置于实验室球形培养瓶内培养15 d,设置5个充气速率(50 m L/min、100 m L/min、200 m L/min、400 m L/min和800 m L/min)为实验组,静水培养(0)为对照组。每隔5 d测定藻体的生长速率和营养盐吸收速率,培养实验结束时,测定藻体的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充气速率和培养时间均对半叶马尾藻的生长和PO34--P的吸收具有显著影响,而对NO3--N来说,仅培养时间对其吸收影响显著。培养第1天时,充气可显著促进营养盐吸收,最大充气速率(800 m L/min)培养的半叶马尾藻对NO3--N和PO34--P的吸收速率分别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高133.77%和89.51%,生长速率也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高95.0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充气速率对半叶马尾藻的生长和营养盐吸收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在培养第15天时,充气速率为800 m L/min条件下的半叶马尾藻对NO3--N的吸收速率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低24.87%,对PO34--P的吸收速率仅高出静水培养下的46.03%,而生长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高出75.16%。同时,除了可溶性蛋白含量,高充气速率可抑制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和可溶性糖合成。因此,水体运动是通过对营养盐吸收及其他生理过程产生的作用间接影响半叶马尾藻的生长,而不是直接影响半叶马尾藻生长和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羊栖菜属褐藻门、圆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藻体黄褐色肉质,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海产褐藻类,主要供食用。我国沿海居民采集后,常混合其它副食品作成菜食。根据日本有关资料介绍,羊栖菜含有大量的钙和碘,可缓解头脑的疲劳及补给甲状腺激素的消耗。  相似文献   

19.
坛紫菜品系间杂交分离色素突变体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野生选育的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为母本,诱变选育全棕红的品系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从杂交子代大量叶片中,筛选出1株褐黄色素突变体、1株翠绿色与野生色相嵌的嵌合体和1株褐绿色与野生色相嵌的嵌合体。通过酶法分离突变体的营养细胞,单性生殖获得丝状体;分别使丝状体成熟并放散壳孢子,然后单株培养和筛选获得褐黄、翠绿和褐绿色子代叶状体。实验进行50 d。结果:(1)褐黄色突变体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低;孢子囊枝的细胞较小,且大量形成时间比亲本晚15 d;幼苗培养初期日平均生长量仅为(1.22±0.28)cm,当叶片长到60 cm左右时生长优势逐步凸显,日平均生长量可达(7.50±1.18)cm;(2)翠绿色丝状体容易成熟,发育方式特殊,营养藻丝不经过藻丝加粗阶段,直接由球形细胞发育成孢子囊枝和壳孢子囊;翠绿色叶状体藻红蛋白含量低,仅有(5.513 0±1.049 6)mg/g(干品);叶状体生长快速,60 cm长的藻体日平均生长量高达(11.95±2.33)cm;(3)褐绿色突变体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这3种色素蛋白和叶绿素的含量均较低;藻丝细胞短且细,叶状体生长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洞头县在稳步发展羊栖菜养殖中,努力实施以销定产,拓展加工策略,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柳暗花明新景象。羊栖菜,作为一种食疗皆佳的“长寿菜”,在国内外深受欢迎,洞头渔民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羊栖菜养殖,至2000年底,全县养殖面积达10300亩,产量近350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基地,但由于产销脱节,产品单一,加工不精,以致出现压积滞销,“致富菜”反而成了“返贫菜”,当年全县羊栖菜养殖业亏损达2500多万元。针对这种状况,该县渔业主管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羊栖菜养殖业现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