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采用9MeV X-射线辐照处理云杉小墨天牛45、龄幼虫和雌虫,结果表明,辐照能明显影响其发育和繁殖能力,导致幼虫期延长,幼虫不能化蛹或羽化1,00%阻止幼虫化蛹和羽化的最低吸收剂量分别为45~60Gy、35~40Gy;阻止田间雌虫繁殖F1代幼虫的不育剂量为140Gy,雌雄两性成虫同时辐照的不育剂量小于60Gy。为此,可分别采用60Gy和140Gy处理原木及木质包装中云杉小墨天牛幼虫和成虫,以防止其扩散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欧洲的墨天牛属害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在欧洲的墨天牛属害虫有云杉大墨天牛、云杉粗鞘墨天牛、云杉小墨天牛、云杉花墨天牛和樟子松天牛(指名亚种)等5种,其中云杉粗鞘墨天牛在我国没有分布记述,危害大,防止它的侵入十分必要,对外植物检疫应该严格加以注意.本文介绍它们成虫的主要分类特征和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明肿腿蜂可有效防治天牛类蛀干类害虫,但还未见利用肿腿蜂防治云杉花墨天牛试验。为了验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尽快筛选出控制云杉花墨天牛的有效肿腿蜂种类,本文在室内将云杉花墨天牛幼虫接入红松木段来模拟天牛生长的自然条件,设置了不同的益害比(4:1、2:1、1:1和1:2)来释放肿腿蜂,测定了3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寄生效果。同时利用以上3种肿腿蜂中全国应用最广泛的管氏肿腿蜂对该天牛开展了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相同益害比的三种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寄生率差异不显著;当三种肿腿蜂的益害比为4: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其中管氏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95.65%,松褐天牛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71.43%,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61.90%;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的益害比为2: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平均为39.20%。根据结果可知管氏肿腿蜂是三种肿腿蜂中防治效果较好的蜂种,可尝试用于野外防治实践;建议在野外释放以益害比为2:1为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云杉花墨天牛是我国中温带地区携带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研究其生物防治技术对于我国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病的治理有重要意义。目前花绒寄甲是防治我国南方地区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有效天敌,但还未见用于防治云杉花墨天牛,为探讨该天敌防治云杉花墨天牛的可能性,本研究分别在室内和林间测定了花绒寄甲对云杉花墨天牛的控制效果。在室内利用直接接种的方式将花绒寄甲幼虫接到不同虫态的云杉花墨天牛上,并模拟自然情况,以不同的益害比将该天敌的卵释放在含有云杉花墨天牛的木段上,观察该天敌的最佳寄生时期并明确最佳益害比。在林间全自然条件下设置了不同益害比,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有云杉花墨天牛为害的木段上,观察其自然控制情况。结果发现:室内直接接种试验,花绒寄甲幼虫在云杉花墨天牛蛹上平均寄生数量为3.10头/天牛蛹,平均寄生率为86.00%,平均存活率为57.79%。在幼虫上平均寄生数量为0.54头/天牛幼虫,平均寄生率为30.00%,平均存活率为13.92%。在室内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被云杉花墨天牛侵入的木段上,益害比为10: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2.59%,校正死亡率最高为40.71%。在林间将花绒寄甲卵卡释放到木段上时,益害比为4: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7.68%,与益害比为2:1时(45.51%)差异不显著;当益害比为10:1时天牛平均校正死亡率最高为74.15%,高于益害比为2:1时(43.79%),但差异不显著,且寄甲平均寄生率为33.38%,低于益害比为2:1时。结果证实,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幼虫对云杉花墨天牛蛹的寄生效果优于对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因此蛹期是最佳防治时期;室内和野外防治试验均显示花绒寄甲可用于云杉花墨天牛防治;在野外利用花绒寄甲卵防治时,选择益害比为2:1时效果和经济性最佳。  相似文献   

5.
云杉花墨天牛(过去称云杉花黑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 Gebler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新疆、陕西、甘肃等省(区):国外有分布欧洲、西伯利亚、库页岛、朝鲜、日本的记录。寄主为云杉Piceaspp.。1990年在吉林省辉南县四岔发现为害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的基因组功能信息,并筛选其生物防治相关基因,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对云杉花墨天牛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在NR、GO和KEGG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共获得190.06 Gb的云杉花墨天牛有效转录组数据,得到35 728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1 270.83 bp,组装得到58 142个转录本,N50长度为2 135 bp。所得unigene在NR数据库中比对注释到相似基因数量占比最高的物种为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达到63.83%,在GO数据库中按功能注释分为生物学进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60个亚类,在KEGG数据库注释到44条代谢通路中。根据基因注释信息进一步挖掘出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嗅觉相关基因43个、蜕皮相关基因149个、几丁质代谢相关基因35个、飞行相关基因6个和木质纤维素相关基因39个,可作为后期开发新的分子工具和云杉花墨天牛生物防治技术的备选靶标基因。  相似文献   

7.
安榆林  朱宏斌 《植物检疫》2000,14(4):208-211
墨天牛属MonochamusGuer害虫因传播松树毁灭性有害生物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北美约有8种墨天牛,主要危害松属树木,少数种类还危害冷杉、云杉及黄杉属树木,而这些树木又是制作木质包装的主要材料,极易随  相似文献   

8.
通过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研究该天敌防治松墨天牛效果。结果显示,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效果与放蜂量密切相关,随着接蜂量增加,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提高;7月初在赣中地区放蜂防治效果最好,随着时间推移防效明显降低。林间以10 000头/hm~2释放量防治松墨天牛,校正寄生率为24.71%~29.17%。这些结果说明:释放管氏肿腿蜂能有效降低松墨天牛虫口密度,可以作为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的辅助措施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东亚异蚤蝇及其携带白僵菌防治松墨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斌  曾宣利  王国良 《植物保护》2011,37(4):106-111
[目的] 明确利用蚤蝇携带白僵菌防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效果。[方法] 采用室内饲养结合室外释放的方法研究蚤蝇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并进行种类鉴定。采用蚤蝇携菌法、直接撒粉法等不同方法比较球孢白僵菌MA0813菌株对松墨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经形态学鉴定确认寄生松墨天牛的蚤蝇为东亚异蚤蝇(Megaselia spiracularis Schmitz)。该虫人工饲养、繁殖十分容易,活动能力强,飞行扩散超过400 m,在宁波全年发生10代,以蛹越冬。球孢白僵菌MA0813菌株滴涂法防治松墨天牛4~5龄幼虫,LD50为(0.145 5±0.110 5)×104孢子/头。菌蝇法防治松树内松墨天牛1~2龄幼虫,室内校正僵死虫率为46.4%;7月上中旬在山林中试验每隔100 m放菌蝇2次,校正僵死率达35%,优于其他防治方法。[结论] 菌蝇法能明显提高对松墨天牛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1999年 3月 ,一种在欧洲广泛分布的重要林木害虫———暗褐断眼天牛Tetropiumfascum(Fabricius)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市的一个公园内首次发现。 2 0 0 0年春 ,北京机场检验检疫局也从来自法国的针叶木质包装内截获到该虫。另外据报道该虫也已传播到日本和土耳其。哈利法克斯市地处北纬 44°3 9′,与我国吉林省纬度相近。从以上情况分析 ,我国极有可能也是该虫的适生区。本文对光胸断眼天牛Tetropiumcastaneum(L .)和暗褐断眼天牛这两个近缘种的成虫、幼虫及蛹的形态特征、寄生、分布和…  相似文献   

11.
新型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氯虫苯甲酰胺为先导,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邻氨基苯甲酰胺类衍生物,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初步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1μg/mL时,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致死率均超过90%,高于先导化合物氯虫苯甲酰胺。  相似文献   

12.
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及解毒酶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茚虫威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具有卓越的杀虫活性,是替代传统杀虫剂及治理抗药性害虫的理想药剂。为了明确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活性及对其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使用茚虫威科学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广西南宁草地贪夜蛾种群3龄幼虫对茚虫威敏感性及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茚虫威的增效作用;并测定了亚致死浓度(LC_(20))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体内MFO、GSTs和CarE酶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的LC_(20)、LC_(50)和LC_(90)分别为8.95、20.62 mg/L和73.57 mg/L。DEM、PBO和TPP对茚虫威的增效倍数依次为2.24、2.05和0.50倍。亚致死浓度(LC_(20))茚虫威处理后对3龄幼虫体内GSTs的活性和MFO含量与无药剂处理(CK)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CarE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本文结果显示,广西草地贪夜蛾仍可以用推荐剂量80 mg/L茚虫威防治,而代谢抑制剂PBO和DEM对茚虫威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GSTs活性和MFO含量在茚虫威诱导后显著升高,初步推测这两种解毒酶可能影响将来草地贪夜蛾对茚虫威的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邢静  梁沛  高希武 《农药学学报》2011,13(5):464-470
采用叶片药膜法,使用亚致死浓度(LC10、LC25)的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3龄幼虫连续处理5代后,试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度分别比敏感品系下降了57.3% 和67.7%,同时对多杀菌素的敏感度也分别下降了60.2% 和51.5%,但对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度变化不明显。采用该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分别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24、48和72 h,可诱导其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上升,但对细胞色素P450 O-脱乙基酶(EC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芳基酰胺酶(A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续处理5代后,小菜蛾CarE和ECOD的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16、1.40倍和1.65、1.56倍,但GSTs和AA的比活力则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1.0%、27.5%和43.6%、52.5%。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风险较高;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可能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新型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采用喷雾法和浸叶法在室内研究了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SC)对草地贪夜蛾的杀虫性,并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控制效果研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喷雾处理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初孵幼虫的死亡率(P<0.05),各处理校正死亡率均高于78.26%。同时,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对3龄和5龄幼虫均有较强的活性,处理72 h后的校正死亡率均高于90%,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死亡率升高。田间药效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处理后1 d和7 d防效均可达96.33%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7%甲维盐微乳剂(ME)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药后14 d各处理防效为41.71%~66.32%,其中10 mL/667m~2处理与对照药剂5.7%甲维盐ME防效相当。研究表明,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可以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且速效性和持效性较好,建议每667 m~2使用制剂10~15 mL,防治适期为草地贪夜蛾卵孵化盛期及低龄幼虫期。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采用培养基混药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LC10、LC25和LC50)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体内3种解毒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剂量处理3龄幼虫48h后饲养,各处理组当代(F0)3~6龄幼虫历期均比对照组延长0.2~3.8d,但成虫平均历期比对照组缩短0.8~2.5d,子代(F1)1~6龄幼虫历期均比对照组延长0.2~2.6d,成虫平均历期比对照组缩短0.1~0.5d;各剂量处理后,各处理组F0代3~6龄幼虫和蛹的体重、F1代4~6龄幼虫和蛹的体重均比对照组减轻,且剂量越大,体重减轻越显著;各处理组F0代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16.27%、58.51%和71.17%,F1代分别下降了13.66%、52.61%和66.63%;各处理组F0代3~6龄幼虫体内的羧酸酯酶(CarE)和细胞色素P450O-脱乙基酶(P450-ECOD)比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6龄幼虫这两种酶比活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16%和23%~66%,但各处理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比活力均低于对照组,其中6龄幼虫GSTs比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6.23%、58.51%和71.17%。表明在LC10~LC50剂量范围内,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棉铃虫3龄幼虫的亚致死剂量越高,其生长发育受抑制越显著,P450-ECOD和CarE比活力上升越高,GSTs比活力下降也越大。  相似文献   

16.
环氧虫啶对苜蓿蚜的毒力及对其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桥环新烟碱类化合物对苜蓿蚜的影响,以吡虫啉为对照药剂,采用带虫浸叶法测定了环氧虫啶等桥环新烟碱类化合物对苜蓿蚜的毒力及对其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环氧虫啶为代表的七元桥环新烟碱类化合物对苜蓿蚜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中,环氧虫啶的LC50值为3.454 mg/L,高于八元桥环新烟碱化合物。酶抑制剂顺丁烯二乙酯(DEM)和胡椒基丁醚(PBO)对环氧虫啶均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为4.02和3.22;而对照药剂吡虫啉仅PBO对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经LC50浓度环氧虫啶和吡虫啉处理后,存活苜蓿蚜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细胞色素P450s活力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环氧虫啶处理组GSTs和P450s活力分别达到(2.730±0.012)和(0.239±0.009)μmol/(mg pro.·min),诱导能力弱于吡虫啉;而苜蓿蚜体内羧酸酯酶(CarE)活性则无明显变化。研究显示,在苜蓿蚜对环氧虫啶的解毒代谢过程中,GSTs和细胞色素P450s可能发挥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芳氧吡啶乙酮分子插件为基础,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芳氧吡啶乙酮肟醚类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等确证。初步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对棉蚜 Aphis gossypii (Glover) 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 5a 和 6i 在50 μg/mL下对棉蚜的致死率分别为76.8%和70.1%,具有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但其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较差,在100 μg/mL下的致死率普遍低于30%。该系列化合物主要体现出了新烟碱类化合物的活性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新化合物氟氧虫酰胺(ZJ3757)的杀虫活性,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其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的毒力,得其LC50值分别为0.088、0.905和0.095 mg/L,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的杀虫毒力相当。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氟氧虫酰胺悬浮剂(SC)在有效成分15 g/hm2剂量下对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菜青虫Pieris rapae药后7 d的防效分别达88.41%、92.72%、82.07%和98.39%,与氯虫苯甲酰胺相当,高于或相当于氟虫双酰胺、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的防效。可考虑将氟氧虫酰胺用于蔬菜上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菜青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已报道的昆虫毒素结合区钙黏蛋白片段对Cry1Ac蛋白有增效作用,本文以3龄小菜蛾幼虫为研究对象,选取其钙黏蛋白相同功能区的两个片段,将两个片段进行克隆。通过pGEX-6p-1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功能区片段PxCAD1及PxCAD2。使用致死中浓度剂量的CrylAc蛋白(1μg/mL)及较高浓度的PxCAD1(556μg/mL)与PxCAD2(551.25μg/mL)对小菜蛾幼虫进行体外复配生测,结果表明,PxCAD1可使小菜蛾幼虫的致死率上升为85.56%,PxCAD2则不能增强CrylAc蛋白的杀虫活性;而PxCAD1与PxCAD2本身对于小菜蛾幼虫并无毒性。研究结果为筛选有效的协同片段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揭示Bt杀虫蛋白的毒理机制和害虫对Bt杀虫蛋白的抗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2、3龄幼虫的亚致死效应,为氯虫苯甲酰胺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采用药膜法确定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的亚致死剂量(LC25、LC40),以试虫死亡率、取食量、化蛹时间、蛹重、羽化率为指标研究其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与对照相比,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小菜蛾除死亡率显著增高外,幼虫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幼虫至化蛹平均历期显著延长,取食量、蛹重和化蛹率明显降低。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种群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小菜蛾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