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电镜下包囊的超微结构从黄牛肌肉中鉴别出3种住肉孢子虫:枯氏住内孢子虫、毛形住肉孢子虫和人住肉孢子虫。估氏住内孢子虫超微结构的特点是,原囊壁向表面突出形成倒伏的指形突起,突起内无纤丝、微管和致密颗粒。毛形住内孢子虫与人住内孢子虫的年轻包囊很难区别,其包囊突起均为栅栏样构造,突起内有纤丝,而老包囊在毛形住肉孢子虫与人住内孢子虫之间有明显区别,前者突起的壁平滑,突起内有纤丝,而后者突起壁呈波浪形,突起内有微管和致密颗粒。  相似文献   

2.
住肉孢子虫(Sarcoystis)包囊阶段是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体肌肉内的一种重要的、甚至是致死性的寄生虫。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是我国特有的畜种、占世界总数的85%以上,而牦牛的住肉孢子虫至今国内外尚无报道。我们从1981年起,首次对牦牛的住肉孢子虫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其病原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系统观察,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等已确认为牦牛的住肉孢子虫有2个新种,定名为(1)牦牛住肉孢子虫,新种(sarcocystis poephagi sp.nov.);(2)牦牛犬住肉孢子虫,新种(Sarcocystis poephagicanis sp.nov.)。现仅将形态学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猪体内会存在很多寄生虫,而住肉孢子虫病主要是寄生与猪、牛和马等多种动物和人体肌肉内的一种人和畜生共患的疾病。同时该种疾病也是我国动物养殖过程中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但是在住肉孢子虫检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重视的现象,尤其是在基层地区,还没有将住肉孢子虫病列为寄生虫检验项目中,对于存在的这种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的对其进行改进,以保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镜下包囊的超微结构从绵羊鉴别出3种住肉孢子虫,它们是巨型住肉孢子虫、绵羊犬住肉孢子虫、羯犬住肉孢子虫。巨型住肉孢子虫的包囊壁由次生壁和原囊壁组成,原囊壁形成的突起呈花椰菜样,突起内含有管状纤丝和致密颗粒。绵羊犬住肉孢子虫的原囊壁向表面形成栅栏样的突起,突起内无纤丝和致密颗粒。羯犬住肉孢子的原囊壁向表面皱褶形成条带状突起,突起内无纤丝,含少量致密颗粒。在绵羊体内还发现一待定种,其原囊壁向表面形成指形突起,突起内不含纤丝和致密颗粒。  相似文献   

5.
化隆县家畜膈肌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摸清化隆县牦牛和绵羊住肉孢子虫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膈肌压片镜检法,对青海省化隆县6个乡(镇)的牦牛和绵羊膈肌中住肉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化隆县牦牛和绵羊膈肌中住肉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40%和93.3%,感染寄生强度分别为11和41个/g肉样。化隆县牦牛和绵羊中住肉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较为严重。[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住肉孢子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镜下包囊的超微结构从绵羊鉴别了3种住肉孢子虫,它们是巨型住肉孢子虫,绵羊犬住肉孢子虫、羯犬住肉孢子虫。巨型信两 孢子虫的包囊壁由次生壁和原囊壁组成,原囊壁形成的突起中于花椰菜样,突起内含有管状纤丝和致密颗粒。绵羊犬住肉孢子虫的原囊壁向表面形成栅栏样的突起突起内无纤丝和致密颗粒。羯犬住肉孢子的原囊壁向表面皱褶形成条带状突起,突起内无纤丝,含少量致密颗粒。在绵羊体 内还发现一特定种,其原囊壁向表  相似文献   

7.
将自然感染枯氏住肉孢子虫的牛心脏绞碎后喂给狼,当狼粪中此虫孢子囊数达最高峰时将其宰杀,然后从狼小肠内获得枯氏住肉孢子虫孢子囊,再经口喂4头孕牛,当感染后21天,孕牛出现吃食减少,体重减轻,流涎,拉稀,肌肉颤抖,后躯摇摆,行走困难,背毛易脱等症状。其中两头孕牛在感染后第28天和第29天分别死亡,胎儿也死于腹中。另两头牛在感染后第24天和第25天发生流产,一头产下死胎,另一头产下很虚弱的胎儿,不久死亡。尸体剖检,发现各内脏器官均有点状及斑块状出血性变化,从各内脏及肌肉组织切片中均发现有住肉孢子虫包囊,从一头流产胎儿的脑部发现住肉孢子虫包囊。这说明此虫可由母牛径胎盘传给胎儿。  相似文献   

8.
十八、住肉孢子虫病 住肉孢子虫病是由多种肉孢子虫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分布广泛,感染率高,对人畜危害较大。文献记载的虫种已达120种之多,其中已知生活史的至少有56种,2种以人为终末宿主,寄生于畜禽的有20余种,寄生于人体的肉孢子虫有3种。  相似文献   

9.
绵羊住肉孢子虫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寄生性原虫病,过去一直认为对绵羊无致病性。近十多年来,国外对绵羊住肉孢子虫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明绵羊住肉孢子虫对绵羊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国内姜悦平等人工感染羔羊,羔羊呈现急性死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中国湖南水牛食道肌内大小不同的包囊进行了比较研究和描述。透射电镜观察的结果显示:大包囊(9.3mm×3.4mm)的超微结构与已报道的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S. arcocystis justprmis一致,包囊壁表面形成带有分支的菜椰花样的突起,突起内含纤丝和基质,基质层向腔内形成隔,细胞排列疏松;小包囊的一种(2.4mm×0.2mm)与已报道的水牛利文往肉孢子虫S.levtnei的一致,包囊壁表现形成倾斜的长绒毛样的突起,突起内含纤丝,致密颗粒和基质,有隔,细胞排列不甚紧密,而另一种小包囊(0.94mm×0.17mm)则与黄牛的枯氏住肉孢子虫cruzi的一致,包囊壁表面形成倒伏的指状突起,突起内不含纤丝和致密颗粒,有隔,细胞排列紧密。这一观察表明,我国水牛存在三种住肉孢于虫,即梭形住肉孢子虫、利文住肉孢子虫和枯氏住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11.
 用大理、昆明、文山等地收集到的含猪住肉孢子虫包囊的生猪肉分别喂给实验猴、猫、犬,感染后第11天、第7天和第10天在猴、猫和犬的粪便中出现孢子囊。3种孢子囊的平均大小分别为13.50μm×10.25μm,11.75μm×9.25μm,13.25μm×10.75μm。从实验猴、猫、犬的粪便中分离收集孢子囊,分别接种给3头断奶仔猪。75天后剖检,在猪的心肌和骨骼肌中发现各种住肉孢子虫的包囊。包囊呈梭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并分隔成许多隔室,室中充满新月形缓殖子和卵圆形的母细胞,缓殖子的平均大小分别为10.86μm×5.24μm,10.04μm×4.84μm,11.14μm×5.74μm。结果表明云南有3种猪住肉孢子虫,即猪人住肉孢子虫,猪猫住肉孢子虫和米氏住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12.
化隆县牛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病原学调查方法,对化隆县屠宰场中猪、牦牛、绵羊胴体住内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调查,检查猪200头、牦牛180头、绵羊200只,住肉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59.5%、14.7%、60.5%。结果表明,化隆县家畜住肉孢子虫病严重流行,威胁着人群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运用对流免疫电泳(CIE)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梭形住肉孢子虫和巨型住肉孢子虫的包囊壁、包囊液、缓殖子及全色囊抗原的免疫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缓殖子抗原对抗血清的免疫反应最强.  相似文献   

14.
江中现 《农技服务》2013,(12):1348-1349
猪住肉孢子虫病是危害人体健康和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猪住肉孢子虫(S寄生在猪横纹肌、心肌等组织内。笔者主要从病原、生活史、流行特点、防治等角度对其进行综述,以期对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春香  智宇 《现代农业》2015,(2):113-114
住肉孢子虫病是一种广泛寄生于人类和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细胞内的寄生虫病。其所产生的住肉孢子虫毒素能严重地损害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重要器官,因而是一种重要的,甚至是致死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  相似文献   

16.
<正>住肉孢子虫对绵羊的致病力,近年来已有较多报道,但尚缺乏较为系统的大面积流行资料.1987年11月至1988年2月,我们调查了新疆13个地区的43个农牧场绵羊住肉孢子虫流行病学情况,现报道于下.一、调查方法根据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不同自然环境,分别在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选择有代表性的点,调查各点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羊只感染住肉孢子虫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正>牛的皮肤病时有发生,种类多样,致病原因复杂,其中大部分都具有传染性,基层兽医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发生误诊,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把握基本特征并进行鉴别诊断,然后对症治疗,这非常重要。文章介绍以皮肤增厚、褪色和脱毛为特征的3种疾病:住肉孢子虫病、铜缺乏症、粒细胞病综台征。1临床症状1.1住肉孢子虫病黄牛以恶病质、外周淋巴结肿大和贫血为特殊性征。患畜表现为贫血、厌食、消瘦、水肿、淋巴结肿大、腹泻、肌肉无力和颤抖、尾端脱毛坏死等症状;少数还表现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选用4头7日龄奶牛和4头4~5月龄水牛,用水牛源孢子囊感染黄牛及黄牛源孢子囊感染水牛,同时设感染对照和不感染对照,对交叉感染后黄牛与水牛体内包囊的超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结果发现两种来源的包囊无结构区别,所有包囊的超微结构与前人对黄牛与水牛枯氏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cruzi的描述一致,进一步地证实水牛是枯氏住肉孢子虫的新中间宿主。此外,作者首次在枯氏住内孢子虫包囊内的母细胞和缓殖于发现晶状体。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猪肌肉内米氏住肉孢子虫的形态学。包囊体积为0.525~1.250mm×0.075~0.025mm,平均0.822mm×0.156mm。包囊壁形成大量平行的栅栏样的突起,光镜下是呈放射条纹状的厚壁,电镜下可见突起壁下74~86根纤丝形成一单环,突起中央有7~16簇由2~8根纤丝组成和纤丝束。基质层衬于包囊壁下,并向腔内伸入形成隔。包囊内细胞按内二分裂方式增殖,其结构特征与其它形成包囊的球虫相同。研究证明米氏住肉孢子虫包囊壁的超微结构特征不同于本属内的其它虫种,可作为鉴别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住肉孢子虫病都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对人畜的危害都相当严重,而且在宰前难以检出,必须经过宰后检疫才能判定。同时由于这三种寄生虫形态和寄生部位比较相似,因此在宰后检疫中很容易混淆。现将猪宰后检疫中囊尾蚴、旋毛虫、住肉孢子虫的鉴别要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