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利用电镜下包囊的超微结构从绵羊鉴别了3种住肉孢子虫,它们是巨型住肉孢子虫,绵羊犬住肉孢子虫、羯犬住肉孢子虫。巨型信两 孢子虫的包囊壁由次生壁和原囊壁组成,原囊壁形成的突起中于花椰菜样,突起内含有管状纤丝和致密颗粒。绵羊犬住肉孢子虫的原囊壁向表面形成栅栏样的突起突起内无纤丝和致密颗粒。羯犬住肉孢子的原囊壁向表面皱褶形成条带状突起,突起内无纤丝,含少量致密颗粒。在绵羊体 内还发现一特定种,其原囊壁向表  相似文献   

2.
依据电镜下包囊的超微结构从黄牛肌肉中鉴别出3种住肉孢子虫:枯氏住内孢子虫、毛形住肉孢子虫和人住肉孢子虫。估氏住内孢子虫超微结构的特点是,原囊壁向表面突出形成倒伏的指形突起,突起内无纤丝、微管和致密颗粒。毛形住内孢子虫与人住内孢子虫的年轻包囊很难区别,其包囊突起均为栅栏样构造,突起内有纤丝,而老包囊在毛形住肉孢子虫与人住内孢子虫之间有明显区别,前者突起的壁平滑,突起内有纤丝,而后者突起壁呈波浪形,突起内有微管和致密颗粒。  相似文献   

3.
对采自中国湖南水牛食道肌内大小不同的包囊进行了比较研究和描述。透射电镜观察的结果显示:大包囊(9.3mm×3.4mm)的超微结构与已报道的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S. arcocystis justprmis一致,包囊壁表面形成带有分支的菜椰花样的突起,突起内含纤丝和基质,基质层向腔内形成隔,细胞排列疏松;小包囊的一种(2.4mm×0.2mm)与已报道的水牛利文往肉孢子虫S.levtnei的一致,包囊壁表现形成倾斜的长绒毛样的突起,突起内含纤丝,致密颗粒和基质,有隔,细胞排列不甚紧密,而另一种小包囊(0.94mm×0.17mm)则与黄牛的枯氏住肉孢子虫cruzi的一致,包囊壁表面形成倒伏的指状突起,突起内不含纤丝和致密颗粒,有隔,细胞排列紧密。这一观察表明,我国水牛存在三种住肉孢于虫,即梭形住肉孢子虫、利文住肉孢子虫和枯氏住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4.
利用透射电镜对采自湖南水牛的利文住肉孢子虫包囊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原囊壁向表面皱折形成倾斜的长绒毛状突起,突起壁呈波浪形起伏,突起内含有弥散的致密颗粒和纤丝,该纤丝是由8个亚单位构成的管状物;基质层衬在原囊壁之下,并向内伸入形成隔,将囊腔分隔成若干小室。包囊内缓殖子的微线有400左右,核位于身体的后部,包囊的体积为2.4mm×0.2mm,大于原作者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猪肌肉内米氏住肉孢子虫的形态学。包囊体积为0.525~1.250mm×0.075~0.025mm,平均0.822mm×0.156mm。包囊壁形成大量平行的栅栏样的突起,光镜下是呈放射条纹状的厚壁,电镜下可见突起壁下74~86根纤丝形成一单环,突起中央有7~16簇由2~8根纤丝组成和纤丝束。基质层衬于包囊壁下,并向腔内伸入形成隔。包囊内细胞按内二分裂方式增殖,其结构特征与其它形成包囊的球虫相同。研究证明米氏住肉孢子虫包囊壁的超微结构特征不同于本属内的其它虫种,可作为鉴别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运用对流免疫电泳(CIE)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梭形住肉孢子虫和巨型住肉孢子虫的包囊壁、包囊液、缓殖子及全色囊抗原的免疫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缓殖子抗原对抗血清的免疫反应最强.  相似文献   

7.
《新疆农业科学》1989,(1):37-40
本研究用光学显微镜、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囊状住肉孢子虫新种(Sarcocystis cystiformis n.sp.)进行了观察,同时用此虫种对猫、犬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此虫种虫体包囊直径3.0—3.5mm,具次生囊壁,原生囊壁光滑,无突起物,孢子囊大小为13.8—14.2×9.2—9.5μm.它只感染犬,不感染猫,潜伏前期13—14天.  相似文献   

8.
 用大理、昆明、文山等地收集到的含猪住肉孢子虫包囊的生猪肉分别喂给实验猴、猫、犬,感染后第11天、第7天和第10天在猴、猫和犬的粪便中出现孢子囊。3种孢子囊的平均大小分别为13.50μm×10.25μm,11.75μm×9.25μm,13.25μm×10.75μm。从实验猴、猫、犬的粪便中分离收集孢子囊,分别接种给3头断奶仔猪。75天后剖检,在猪的心肌和骨骼肌中发现各种住肉孢子虫的包囊。包囊呈梭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并分隔成许多隔室,室中充满新月形缓殖子和卵圆形的母细胞,缓殖子的平均大小分别为10.86μm×5.24μm,10.04μm×4.84μm,11.14μm×5.74μm。结果表明云南有3种猪住肉孢子虫,即猪人住肉孢子虫,猪猫住肉孢子虫和米氏住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9.
绵羊住肉孢子虫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寄生性原虫病,过去一直认为对绵羊无致病性。近十多年来,国外对绵羊住肉孢子虫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明绵羊住肉孢子虫对绵羊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国内姜悦平等人工感染羔羊,羔羊呈现急性死  相似文献   

10.
住肉孢子虫(Sarcoystis)包囊阶段是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体肌肉内的一种重要的、甚至是致死性的寄生虫。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是我国特有的畜种、占世界总数的85%以上,而牦牛的住肉孢子虫至今国内外尚无报道。我们从1981年起,首次对牦牛的住肉孢子虫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其病原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系统观察,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等已确认为牦牛的住肉孢子虫有2个新种,定名为(1)牦牛住肉孢子虫,新种(sarcocystis poephagi sp.nov.);(2)牦牛犬住肉孢子虫,新种(Sarcocystis poephagicanis sp.nov.)。现仅将形态学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电镜观察发现,在菌丝产生的入侵栓穿透寄主细胞壁之前,寄主细胞已在壁与质膜间分泌有大量的胼胝质。入侵栓壁由两层构成,分别与菌丝细胞壁相连接,当入侵栓穿透寄主细胞壁后,迅速扩张,膨大成吸器,吸器卵球形,吸器壁由染色深的外层和染色浅的内层构成。随吸器进一步发育吸器外间质明显增宽,其中分布有大量染色较深的物质。在孢囊梗产生时,首先由位于气孔下方的菌丝产生多个孢囊梗原基,原基伸出气孔后,迅速膨大,并产生多个突起,突起经不断延伸而形成孢囊梗。  相似文献   

12.
Novel, low-abundance microbial species can be easily overlooked in standar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based surveys. We used community genomic data obtained without PCR or cultivation to reconstruct DNA fragments bearing unusual 16S ribosomal RNA (rRNA) and protein-coding genes from organisms belonging to novel archaeal lineages. The organisms are minor components of all biofilms growing in pH 0.5 to 1.5 solutions within the Richmond Mine, California. Probes specific for 16S rRNA showed that the fraction less than 0.45 micrometers in diameter is dominated by these organism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s revealed that the cells are pleomorphic with unusual folded membrane protrusions and have apparent volumes of <0.006 cubic micrometer.  相似文献   

13.
软枣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软枣猕猴桃果实重量和体积同步增长 ,生长曲线为“双 S”型。果实发育期随着 TSS含量的升高 ,其硬度呈下降趋势 ,两者呈负相关。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表明 ,1)早期胚胎发育 :多心皮合生子房 ,通常具 2 3个心室 ,中轴胎座。中轴上着生大量倒生胚珠 ,单珠被 ,具珠被绒毡层。胚囊蓼型。受精后 ,初生胚乳核分裂先于合子。胚乳发育为细胞型。2 )果实 :果壁可人为地分为果皮、果肉和果心 3部分。果皮较薄 ,由 2~ 3层薄壁细胞组成 ,外表面光滑无毛 ,但覆有角质层 ,气孔分布于其中。果肉的大部分由薄壁细胞组成 ,分大、小两种细胞 ,小细胞含较多淀粉粒。果肉薄壁组织细胞还含有叶绿体及两种异细胞。果心由维管束和薄壁细胞组成 ,维管束不发达。 3)种子 :种皮外表面呈蜂窝状 ,种皮较硬 ,由两层细胞构成。线性直立胚 ,胚乳发达。  相似文献   

14.
 用跨神经节技术追踪了鸡桡神经和腺胃初级传入向楔外核和孤束核的投射。将CB-HRP分别注入鸡一侧桡神经和腺胃腹侧壁。结果表明,桡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向楔外核几乎全长都有投射,以闩前0.32~0.72mm靠近迷走神经髓内根丝腹侧的标记终末最为密集;在孤束内侧核内也有一定量的投射;腺胃初级传入纤维经迷走神经进入脑干,丰富地投射于孤束核。标记终末密集区位于闩前0.80~1.60mm范围的孤束内侧核,在楔外核也有较为丰富的投射,浓密的标记终末出现在闩前0.40~0.80mm范围的该核内。另外,桡神经和腺胃初级传入纤维在三叉神经脊束内也见有少量投射。  相似文献   

15.
鹅胸腺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鹅胸腺实质内存在大量的肥大细胞,它们主要分布于胸腺髓质;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少许突起,胞核圆形,椭圆形或新月形,核仁明显;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细胞器和大量的膜包分泌颗粒,颗粒多呈圆形,大小不一。根据其超微结构特征,可将颗粒分为4型:A型颗粒内含细颗粒状物质;B型颗粒内含粗颗粒状物质;C型颗粒内含同心性念珠链状物质;D型颗粒为均质状高电子密度。颗粒内部均未见结晶状,涡卷状或板层  相似文献   

16.
角蝉科昆虫发达的前胸背板遮盖住身体背面的大部分面积,形成各种奇异的形状,但前胸的体腔却非常短,仅限于前胸胝以下的部分。前胸胝的内面是前胸背板的内脊,着生有前足的背源运动肌。前胸背板的表面一般具有刚毛和刻点,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这些结构在种间有明显的形态差异。组织学研究表明,前胸背板是一个双层的几丁质结构,实质上是前胸背板连同体腔一起延伸的结果。外层体壁上有丰富的毛状感受器,内层体壁内面有极小的锥状小齿;两层体壁上各有一层真皮细胞,但内层的皮细胞较稀疏;两层体壁的中间有气管和神经分布。研究还发现前胸背板有极好的力学结构和强度,作者认为机械保护作用和感觉功能是角蝉前胸背板的两个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观察了魁蚶精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魁蚶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形成等过程,在精子形成中的主要细胞学事件包括顶体的发育、核形态变化及尾部的形成等。此过程中,前顶体颗粒聚集、融合,形成顶体囊,然后发育为圆锥形顶体;核的形态由圆形或卵圆形变为鼓形,核内染色质由团块状到颗粒状,再到高电子密度均质;线粒体聚集、融合、体积变大,迁移至核的后端,参与精子中段的形成。成熟精子由头部、中段及尾部组成,头部由顶体及核构成,中段由5个线粒体围绕远端中心粒组成,尾部为细长的鞭毛。研究亮点:魁蚶为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目前对其精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未见研究报道。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魁蚶精子发生过程中精子顶体的形成、核的形态建成等主要细胞学事件,探明了魁蚶精子属原生型,顶体物质的合成始于初级精母细胞时期,细胞核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不大等问题,为蚶科精子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 8种土壤粘粒对脲酶的吸附情况 ,结果显示 ,土壤粘粒对脲酶吸附 12 0 min可达平衡。土壤粘粒对脲酶的吸附等温线为 L型 ,可用双表面 L angm uir方程较好描述。初步认为土壤粘粒对脲酶吸附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且以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