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云杉阿扁叶蜂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扁叶蜂成虫和幼虫期应用化学药剂、人工破坏预蛹及老熟幼虫越冬环境等措施,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成虫期用敌马烟剂熏杀,杀虫效果可达78%以上;幼虫期人工破坏预蛹及老熟幼虫越冬的栖息环境,杀虫效果可达87.6%以上;用氧化乐果乳油500-800倍液、马拉硫磷800倍液喷雾,杀虫效果为78%以上。  相似文献   

2.
对樟-茶间作、纯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中的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发生峰值高于纯茶园,两种茶园全年均有2个为害高峰期,即主高峰6月下旬~7月中旬与次高峰9月下旬~10月;两种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均以成虫状态越冬,越冬时间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伯南夜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南夜蛾是黑荆树的一种主要害虫,在福建华安一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卵散产于嫩枝叶上,4月下旬孵化,卵期5~9天,幼虫6龄,以取食嫩叶为主,历期27—42天,越冬蛹历期161—178天,每雌可产卵103—421粒,成虫寿命4—9天。结合冬季抚育,清除越冬蛹,可压低来年虫口发生基数。防治试验表明,用灯光诱杀成虫、用40%氧化乐果800倍液、50%甲胺磷1000倍液、20%氰戊菊酯20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4000倍液喷洒幼虫,效果均很好。  相似文献   

4.
1997~1998年,研究了上海地区黑带食蚜蝇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室内条件下该蝇一年发生5代左右.以蛹和成虫越冬.在6月上旬至9月下旬,以蛹在土壤中越夏.气温在24℃时,完成一世代需28.83天,其中卵期1.77天,幼虫期5.24天,蛹期6.49天和成虫(产卵前期)15.33天.一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23℃,有效积温为449.05日度.一天中成虫数量高峰发生在上午10时,中午以后数量就下降.室外的成虫在飞行中交配,历时约1秒钟.田间雌蝇比例占47.6%.室内卵平均孵化率为42.51%。室内用25%蔗糖水饲育,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5.8天和12.5天.越冬期的成虫寿命可长达2个月左右.在整个幼虫发育期间,平均每头幼虫可吃萝卜蚜276.4或桃粉蚜328.4头.  相似文献   

5.
古毒蛾Drgyia antiqua(Linnaeus),属杂食性害虫,一年发生两代,以卵在枝条上越冬。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下旬。幼虫期喷0.5%阿维菌素800倍;1%苦参碱800倍;3%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实小卷蛾(Petrova perangustana Snell)是落叶松球果严重害虫之一。一年或二年一代,以蛹(少数幼虫)结丝茧在树干老翘皮下越冬,成虫4月下旬出现,幼虫5月中旬开始取食球果,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脱果钻入树皮裂缝化蛹并越冬。有数种天敌对其有重要控制作用。防治方法可于4月上中旬在树干3米以下刮老翘皮并将越冬蛹装入养虫笼中消灭其成虫,同时可使寄生蜂飞回林中继续抑制害虫,可减少球果被害率50%。再于成虫盛期向树冠喷两次1:800倍40%氧化乐果有良好防效。  相似文献   

7.
黄甜竹基夜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夜蛾Kumasiakumaso(Sugi)是近年来福建笋用林产区出现的一种危害黄甜竹(Acidosasaedulis)的新害虫,在福建每年发生1代,部分卵在竹林残留笋箨中越冬,3月中旬开始孵化.幼虫共5龄,历期25-35d,主要以3-5龄幼虫为害,蛹期17-25d.5月中、下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此时成虫有较强的负趋光性.成虫于夜间交尾,交尾后每雌产卵5-58粒.成虫平均寿命为5.8d,雌雄性比约为1.34∶1.在低龄幼虫阶段喷施氯氰菊酯或甲氰菊酯1∶800倍液,防治效果可分别达到92.09%和76.81%;在出笋时喷撒少量林丹粉可防治母笋上的害虫;采用灯光诱杀和人工捕杀,也可有效防治基夜蛾.  相似文献   

8.
大黑鳃角金龟Holotrichia oblita(Faldermann)属鞘翅目,金龟子科。在吉林省两年一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地下越冬。成虫5月出现,交尾产卵,卵期15天左右,6月幼虫孵化;幼虫越冬后在6月末化蛹,蛹期20天左右,7月中旬成虫出现。采用5%辛硫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灌注,可杀死大量幼虫。  相似文献   

9.
北方茶园绿盲蝽年种群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绿盲蝽严重为害北方茶园的问题,通过目测法、性诱法、剥查法,研究确定绿盲蝽在茶园的年种群动态及越冬产卵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成虫在茶园每年发生5代,从第三代出现世代重叠;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以第四代成虫为主体的绿盲蝽大量回迁茶园。绿盲蝽若虫数量在茶园每年有春季和秋季2个高峰。绿盲蝽越冬卵主要散产于茶树枝条当年剪口的髓部海绵状组织内,卵数占总量的70.74%,其次为茶树花托上,卵数占总量的20.63%。生产上,可以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在茶园采用化学药物驱避或物理阻隔,阻止绿盲蝽成虫回迁茶园,以减少越冬卵数量。  相似文献   

10.
对沈阳地区梨象甲(Rhynchites foveipennis Fairmaire)在田间的发生规律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梨象甲绝大多数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极少数个体两年1代,以幼虫越冬,越冬成虫4月末开始出土,5月中旬达盛期。成虫翌日出土量与降水呈正相关,出土始期决定于4月下旬的降雨时间。与献结果一致。卵发生始期为6月上旬,盛期为6月中旬-7月中旬,幼虫脱果盛期在7月末-8月上旬,化蛹始期为8月初,盛期为9月上旬-9月中旬。其中卵发生期,幼虫脱果时间及化蛹时期在沈阳地区为首次研究。  相似文献   

11.
桃红颈天牛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桃红颈天牛成虫和幼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成虫在蛹室内羽化后平均经17.3d发育成熟后,沿虫道经羽化孔出洞,田间发生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有趋化性;幼虫越冬3次历时33~34个月.提出了封闭羽化孔、糖醋液诱杀、树干包扎塑料膜或涂白防治成虫,以及喷树干、点涂、堵洞和局部熏杀防治幼虫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北京枝瘿象虫(Coccotorus beijingensis Lin et Li)的生物学特性与药剂防治研究结果。在北京地区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在虫瘿内越冬。翌年3月上旬,越冬成虫出蛰、交尾。中旬产卵。4月上旬,卵孵化。幼龄幼虫为害小叶朴树(Celtis bungeana BL.)的新梢,形成虫瘿。幼虫期150天左右。三龄幼虫有停育越夏的特性。8月中旬,幼虫化蛹。9月上旬羽化。10月上旬,成虫在虫瘿前端咬一圆形羽化孔越冬。成虫期240天左右。成虫出蛰期用40%氧化乐果1000倍+24%万灵500倍;或50%甲胺磷1000倍+90%敌百虫1000倍等混合药剂,连续喷药两次,间隔7天,累计防治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13.
<正>一、葱地种蝇1、发生规律。1年发生3代,以蛹或幼虫越冬。第1代幼虫危害期在5月中旬,第2代幼虫危害期在6月中旬,第3代幼虫危害期在10月中旬。成虫中午最活跃,集中在葱、蒜地产卵。卵期一般6天,幼虫期一般17-20天,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越冬。2、防治建议(1)消灭越冬幼虫和蛹。栽培早葱的冬闲地块,秋末进行深翻,晒死部分越冬幼虫和蛹。另外冬季灌溉也可有效的杀死部分越冬的蛹。(2)施肥驱蝇。葱蝇具有腐食性,施入田间的各种粪肥和饼肥等农家肥料必须充分腐熟,以减少害虫聚集。多施入河泥、炕  相似文献   

14.
欧洲方喙象甲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洲方喙象甲(Cleonus piger Scopovi),经研究,该虫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一年发生两代:5月中旬越冬代蛹羽化为成虫,6月上旬成虫产下第一代卵,6月下旬卵孵化为幼虫,7月上旬幼虫化蛹,8月下旬田间可见第一代成虫,9月上旬见卵,北二代幼虫始见于9月中旬,10月上旬开始化蛹,以第二代蛹在菊科植物根部越冬。幼虫为害甜叶菊等菊科植物,严重时可减产2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单丛茶树天牛的发生规律及成虫交配和产卵行为,为潮州凤凰单丛茶树天牛的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单丛茶区选取5块样地(大庵村古茶园、大庵村新茶园、山外山新茶园、竹留村新茶园和深垭村新茶园),采用调查田间区块天牛排粪的方法研究天牛幼虫发生动态,根据种群聚集度指标法计算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法调查天牛成虫种群动态,通过室内观察的方法对天牛成虫交配和产卵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天牛幼虫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天牛幼虫在3个样地均有发生,高峰期为8—11月,其中大庵村古茶园有虫株率明显高于大庵村新茶园和山外山新茶园,并具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2020年8月中旬—9月中旬和2020年10月中旬—11月中旬),有虫株率分别为12.7%和12.6%;有虫株率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其中大庵村新茶园(海拔1100 m)和山外山新茶园(海拔1200m) 9月有虫株率分别为9.3%和8.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应用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天牛幼虫在各样地均为聚集分布。天牛成虫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大庵村古茶园诱捕到的茶树天牛成虫为四脊茶天牛(Trachylophus sinensis Gahan),其羽化期于5月中旬—下旬开始,而后诱捕数量逐渐增加,7月中旬—下旬单个诱捕器的诱捕量为11.67±2.62头,形成一个明显的发生高峰,高峰期雄雌比率为1:1.92; 7月下旬—8月上旬结束羽化,诱捕数量逐渐下降。室内观察发现,雌雄成虫可多次交配,雄虫有假交配现象。雌虫多数喜将卵产在枝干上,是茶叶上产卵量的5.42倍;雌虫可多次产卵,交配后第5 d产卵数量最多,达9.00±5.10粒/雌,随后产卵量随产卵次数增加而减少。【结论】危害潮州单丛茶园的茶树天牛幼虫高峰期在8—11月,田间呈聚集分布;四脊茶天牛成虫高峰期在7月中旬—下旬,雌虫喜将卵产在枝干上。根据潮州单丛茶树天牛的发生规律,在天牛发生高峰期前进行有效的物理、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等,减少虫口基数,以达到更高、更生态友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6.
柳圆叶甲主要以成虫、幼虫为害杨、柳、榛等叶片,常造成叶片缺刻或孔洞,是延边地区的重要食叶害虫。该虫在延边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树下的落叶层下或土缝内越冬,幼虫共5龄,在植物生长季节里,该虫各虫态同时存在,成虫、幼虫均危害。对该虫的防治可在秋季至来年春季,清除林内落叶及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虫源。或在幼虫低龄期,可用40%氧乐果乳油600倍液、2.5%敌杀死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对其进行防治,同时注意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淡剑夜蛾在辽宁地区1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和蛹在草坪草根基部附近浅土层中越冬。该虫世代重叠,整个世代历期为34 d~35d,各虫态平均历期为:卵期3.5d、幼虫18.9d、蛹5.7d、成虫5.2d。3龄前幼虫食量小,4~6龄期食量占总食量的90.27%。每年7、8、9三个月为幼虫为害高峰期,发蛾期持续至9月末。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甲氨基阿维菌素1 000倍、25%的灭幼脲3号悬浮剂2 000倍、5%氯氰菊酯4 000倍、20%杀灭菊酯2000倍,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慈溪市蔗扁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在浙江省慈溪市1 a发生3代,危害植物有14科25种,以幼虫在寄主内越冬,成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到6月上旬,7月上旬到8月中旬,9月上旬到11月,幼虫危害期分别为5月上旬至8月上旬,7月上旬至10月中旬,9月中旬至11月下旬。成虫夜间羽化、活动,需补充营养。幼虫7龄,室内可以用生番薯Ipomaea batatas片为人工饲料进行饲养,幼虫有相互残杀习性。在幼虫期,用10%可湿性吡虫啉粉剂7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蔗扁蛾,效果较好;用1.8%阿维菌素乳油稀释1 000倍浸泡受害巴西木0.5 h防治蔗扁蛾,3 d后平均死亡率达97.1%。  相似文献   

19.
竹广肩小蜂和竹瘿长尾小蜂是竹瘿小蜂的优势种。研究表明竹广肩小蜂每年1代,以蛹在虫瘿内越冬成虫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出瘿;幼虫5龄,发生期在4月上旬至9月中旬,竹长尾小蜂每年1代,以幼虫在虫瘿内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羽化出瘿,产卵于被竹广肩小蜂产卵的芽中;幼虫化后占据竹广肩小蜂的虫瘿。幼龄时可食竹广肩小蜂幼虫尸体;纪虫5龄,发生期有5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9月后渐入老熟越冬。对这2种小蜂的卵形  相似文献   

20.
黄褐丽金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黄褐丽金龟Anomala exoleta Faldermann的生活史,习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经1981~1986年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得知,此虫在甘肃古浪地区二年发生一代,以当年2龄和上年3龄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之3龄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蛹期平均21.5天。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成虫羽化期。田间产卵盛期为7月上、中旬。卵期平均20.2天。成虫有伪死性及较强的趋光性。成虫寿命6~25天。幼虫共3龄,幼虫期长达659.5天。幼虫在土内全年均可见到,当年幼虫与上年幼虫重叠发生。土壤温度主要影响幼虫在土层中的栖息深度与升降活动。不同质地之土壤,以粉沙壤土或沙壤土适宜于其发生和分布。不同前茬作物的地块,土内幼虫密度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