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云南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施肥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云南省是我国第二大甘蔗和食糖生产基地,了解云南省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施肥现状及蔗农养分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提高甘蔗产量及品质、优化蔗农经济效益和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采用蔗农统一问卷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对2013—2014年榨季的24个县1350户蔗农的甘蔗产量、施肥习惯及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进行了调查。根据蔗区的实际肥料投入量和各肥料产品中标注的有效养分含量,计算化肥中各养分的投入量,没有记录的按调查多数平均值计算。 【结果】 通过实际调查资料汇总,当甘蔗产量介于85.00~90.00 t/hm2 时,建议化肥用量分别为 N 285~350 kg/hm2、P2O5 200~250 kg/hm2、K2O 175~225 kg/hm2,N∶P2O5∶K2O 养分比例约为1∶0.7∶0.6。蔗区养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生态蔗区甘蔗平均产量表现为南亚热带湿润蔗区 > 中亚热带湿润蔗区 > 北热带半湿润蔗区,分别为81.40 t/hm 2、81.73 t/hm2 和75.44 t/hm2,全省甘蔗平均产量80.35 t/ hm2。南亚热带湿润蔗区以施基肥为主,施用基肥的蔗农比例为99.71%;中亚热带湿润蔗区和北热带半湿润蔗区以施追肥为主,施用追肥的蔗农比例分别为94.17%和93.94%;化学肥料品种以尿素、普通过磷酸钙和复合肥为主,且施用复合肥的比例较高,其施用的样本比例占到了总样本数的94.13%;有机肥以滤泥、酒精废液和蔗叶还田为主,且均作为基肥施用,施用比例小。全省化肥氮 (N)、磷 (P2O5) 和钾 (K2O) 投入量分别是193.67 kg/hm2、116.79 kg/hm2 和95.86 kg/hm2。云南省各生态蔗区甘蔗化肥养分投入量均表现为氮肥 > 磷肥 > 钾肥。蔗区施肥以两次施肥 (基肥 + 追肥) 和一次施肥 (追肥) 为主。甘蔗下种时基肥随蔗种一起施入,进入拔节伸长期时进行追肥,追肥均在4 月份至6 月份完成。肥料施用方式以条施和穴施为主,施肥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施用追肥后不盖土的现象严重,中亚热带湿润蔗区追肥后不进行覆土的蔗农占样本总数的82.53%。 【结论】 云南不同生态蔗区存在以下问题:重追肥,轻基肥;重视化学肥料、复合肥,忽视有机肥;重视氮肥,轻钾肥;部分地区追肥不覆土现象严重。因此,针对不同生态蔗区应积极推广有机肥的投入,平衡氮肥与磷肥用量,提高钾肥的施用量,优化基肥追肥肥料投入比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施肥覆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福建南亚热带4个蔗区3年甘蔗干物质累积的试验观测资料,拟合出符合福建蔗区气候特点的甘蔗生长曲线,分析了影响甘蔗干物质累积速度的因子,得出在福建6月底梅雨季结束前的基础干物质和叶面积指数的多寡,影响到7—9月最佳气候期丰富光热资源的利用程度,与最终的蔗茎产量关系密切。提出了提高福建甘蔗单位面积产量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3.
广西蔗区土壤肥力和叶片养分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是我国第一大甘蔗产地,了解广西蔗区土壤肥力及叶片养分丰缺状况,可对广西蔗区提出针对性的施肥建议.对广西南宁、崇左、来宾、百色、柳州、河池、贵港、玉林和防城港等主要甘蔗产区进行土壤和叶片调研,各采集了110份样品进行养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广西蔗区调研土壤pH值平均为5.21,pH值<4.5的强酸性地块占比为4...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甘蔗增施黄磷炉渣肥的肥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甘蔗区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热带北缘,土壤多为砖红壤、赤红壤等,是易受冲刷淋洗的地区;加上多年连作,又未施硅肥,造成土壤缺硅面积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5.
南亚热带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定位系统观测资料,阐述了南亚热带山地常绿森林区,丘陵旱作区和平原水稻区多种土壤的温度变化与气温的变化,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低山常绿森林区温度的三维空间差异比丘陵区,平原区大,丘陵区又比平原区大,南亚热带林区的气温,地表温,30cm,土温比中亚热带的高,比热带的低;南亚热带林区的谷地气温高于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谷地20cm,土温低于针叶林,混交林而高于阔叶林,在气温一致的丘陵区栽植物不同,其地  相似文献   

6.
《农业信息探索》2011,(2):36-36
目前,被农业部作为现代甘蔗糖料生产基地建设和甘蔗高产创建主推技术的甘蔗温水脱毒种苗生产技术,已开始在我国甘蔗产区推广应用,2010年云南、广西蔗区推广温水脱毒"健康种苗"近0.67万hm^2。  相似文献   

7.
进行N、P、K缺素试验,测算出三要素土壤原料蔗生产能力hm2分别为64065kg、71280kg、69690kg,根据广西旱地甘蔗模式施肥公式,计算出针对该蔗区目标产量达到90000kghm-2时,N、P2O5、K2O三要素吸收参数-hm2分别为226.91kg、181.55kg、181.42kg,根据GB15063-2001复混肥料技术标准,初步设计针对该蔗区甘蔗专用肥配方养分总量为26%,N、P2O5、K2O=10:8:8。依此配方生产样肥在该蔗区进行肥效验证,比对照增产、增糖分别为21.54%、0.78%(绝对值)。确定针对桂中部分蔗区的甘蔗专用肥配方,提供生产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中国主产蔗区甘蔗综合实验站的气候和土壤差异、甘蔗产量和糖分差异,明确影响甘蔗大田生产的关键气候、土壤要素,探讨如何通过土壤改良和水肥优化管理提高甘蔗生产潜力,为促进甘蔗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依据。通过收集云南、广西和广东3个主产蔗区5个代表站点2018~2019年甘蔗产量和糖分数据,测定土壤指标14项: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度、充气孔隙度、初始含水量、饱和含水量、田持含水量、有效含水量,比较耕作层(0~40 cm)、深层(40~80 cm)和底层(80~120 cm)各项土壤指标差异;综合分析不同生态蔗区气候、土壤因子与甘蔗产量和糖分间的相关性,明确影响甘蔗大田生产的关键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对甘蔗产量和糖分进行预测。不同生态蔗区站点的昼夜温差、降水量、蒸发量和日照时数年际变异显著,同一站点不同土层的养分指标差异显著,耕作层的有机质和有效氮、磷、钾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层;蔗区土壤为红壤,偏酸性(4.50.8的6个关键指标,分别为土壤萎蔫含水量、有效含水量、速效钾含量以及种植地海拔、降水量和蒸发量。上述变量构建的回归预测模型对甘蔗产量、糖分的拟合优度为0.79~0.97,相对误差为4.54%~5.61%。基于偏最小二乘法数学模型,采用种植地海拔、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环境关键变量,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萎蔫含水量和有效含水量等土壤水肥关键变量,可以对中国主产蔗区甘蔗产量和糖分进行较准确的预测。另外,建议今后除更新甘蔗良种外,还应注重提高蔗区土壤pH,加强中耕培土、合理施肥并提高钾肥比例,有利于实现甘蔗高产高糖。  相似文献   

9.
云南蔗区播期与水氮耦合对甘蔗产量和糖分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播期调控和水氮优化管理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德宏是云南甘蔗主产区之一,属于典型的湿润蔗区,然而播期和水氮管理对该区甘蔗生产的耦合效应尚不明确。该文基于云南德宏蔗区瑞丽甘蔗试验站的大田分期播种试验数据评估了APSIM-Sugar(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Sugar)模型的适应性,并应用验证后的模型进行了播期和水氮耦合对甘蔗大田生产影响的情景模拟,通过比较不同耦合方式下的蔗茎产量、蔗茎含糖量、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等指标差异,分析了云南德宏蔗区雨养和灌溉条件下的最优播期和水氮管理耦合方案。结果表明:APSIM-Sugar模型能够较准确的模拟云南德宏蔗区甘蔗代表品种(ROC22和YZ0551)在典型播期下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变化趋势,模拟相对均方根误差在10%以内,决定系数R~2大于0.9。播期调控和水氮优化能够为德宏蔗区的甘蔗生产提供积极影响,雨养条件下采用春植或冬植有利于甘蔗稳产和水氮高效利用,灌溉条件下采用秋植或春植有利于甘蔗高产和水氮高效利用。云南德宏等湿润蔗区旱地甘蔗推荐种植模式为,春植蔗2月下旬播种,冬植蔗12月下旬播种,施用纯氮60 kg/hm~2,可获得95~100t/hm~2的蔗茎产量(含糖量大于19%)。水浇地甘蔗推荐种植模式为,春植蔗2月下旬播种,施用纯氮120 kg/hm~2,配合伸长期灌水360 mm,可获得近120 t/hm~2的蔗茎产量(含糖量大于17%);秋植蔗10月下旬播种,施用纯氮180 kg/hm~2,配合分蘖期和伸长期灌水720 mm,可获得近170 t/hm~2的蔗茎产量(含糖量大于18%)。研究结果可为在云南湿润蔗区进行甘蔗生产的播期调控和水氮优化提供依据,为甘蔗高产高效种植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云南)低纬高原蔗区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受限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甘蔗生产潜力缺乏系统评估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低纬高原不同生态蔗区17个代表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大田试验数据统计结合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作物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典型播期充分灌溉和雨养条件下甘蔗主栽品种的蔗茎产量和糖分差异,并对不同水平的甘蔗生产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无论在灌溉模式还是雨养模式下,不同生态蔗区的甘蔗生产潜力和产量差均存在差异,特别是半湿润蔗区的灌溉模式与雨养模式之间产量差异显著(P<0.05),增产潜力大;典型春播种植模式下,湿润区的潜在产量为123.1~134.6 t/hm2,半湿润区的潜在产量为99.3~132.7 t/hm2,当前农户平均单产已达72.0 t/hm2,仍有25.2%~45.4%的蔗茎增产潜力,7.4%~11.1%的糖分增产潜力,以及25.5%~49.7%的蔗糖增产潜力。蔗区生态气候、播期水氮管理优化和良种推广是影...  相似文献   

11.
~(60)Coγ辐射诱变育成甘蔗新品种桂糖22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桂糖22号是利用80Gy60Coγ射线辐照新台糖1号甘蔗茎段,经过系统选育而成。在广西区试中,蔗茎产量为106.95 t/hm2、蔗糖产量14.21 t/hm2,最高生物产量达188.1 t/hm2,可发酵糖产量48.92 t/hm2,是既可作糖蔗又可做能源蔗的甘蔗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粤西蔗区是我国第三大优势蔗区,甘蔗种植面积广、从业人员多,甘蔗产业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病虫害防治不科学等原因造成甘蔗病虫害多发,导致甘蔗产量和品质下降,对当地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基于此,分析了粤西蔗区主要甘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介绍了高效低毒农药针对相关病虫害的应用方法,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用药,达到甘蔗农药使用减量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模式对甘蔗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多年单一化的宿根栽培导致甘蔗产量下降,而套种豆科作物能较明显地提高宿根蔗产量。本研究以赣蔗18 的新植栽培、 宿根栽培和宿根/大豆套种栽培的甘蔗根际土壤为对象,结合土壤微生物区系、 土壤酶活性,甘蔗基本农艺性状及其产量、 质量指标,揭示宿根蔗套种大豆的增产机制及生物学意义。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甘蔗蔗糖含量基本一致,但宿根蔗套种大豆由于茎径粗大而较宿根连作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不同栽培模式下甘蔗根际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差异,套种明显提高了宿根蔗根际土壤酶活性,尤其是与碳、 氮、 磷循环相关的蔗糖酶、 脲酶、 酸性磷酸单酯酶。不同栽培模式下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有显著性差异,单一宿根连作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真菌比例降低,而宿根蔗套种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真菌比例提高,使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从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总之,单一的宿根连作可导致根际土壤总微生物量及酶活性下降,引起土壤微生物介导的营养循环受阻,从而使甘蔗产量下降,而宿根蔗套种大豆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宿根蔗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4.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部,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又有复杂多变的山区气候特点。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形成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几个气候带。甜柿自2002年引进栽培,发展较快,目前该市甜柿种植面积已达533hm2,结果面积有400hm2。甜柿生产已成为信宜市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好门路。现将低纬度地区引种日本甜柿的关键技术要点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甘蔗宿根矮化病(Clavibacter xyli subsp.xyliDavis et al.)是甘蔗的主要病害之一,于1944~1945年首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甘蔗品种Q28上发现[1]。我国1986年确诊存在RSD之后,广东[2]、福建[3]、广西[4]曾对全省蔗区进行普查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的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提取及长势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和蔗糖产业基地,但长期受自然灾害影响甘蔗单产产量不高,及时获取其多年种植面积与长势的时空动态信息,可为区域甘蔗种植优化、灾害风险管理及蔗糖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重要科学支撑。首先,基于LANDSAT8OLI遥感影像的6-5-2优化波段组合,引入NDVI、DEM等辅助识别特征变量,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法进行多时相连续解译,并借助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比对修正,获得了高精度的2014—2018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分布;其次,基于MODIS-NDVI数据,构建长势差值监测模型,实现了近5年广西甘蔗茎伸期长势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本文解译方法效果良好,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总体分类精度高于92%, Kappa系数均大于0.8,面积相对误差5年均值为-10.7%。2) 2014—2018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呈"前期急减,后期缓增"的变化趋势;主要种植区以崇左、南宁及来宾市为主,全区种植面积呈局部成片集聚、总体破碎分散的分布格局,并与研究区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河流水系分布等下垫面环境要素密切相关。3)NDVI差值模型能清晰反映广西甘蔗茎伸期长势的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各年度内的甘蔗长势在好、正常、差等状态间交替转变频繁。上述成果可为揭示广西甘蔗对区域气候变化、旱涝交替及下垫面水土墒情动态的响应机制,开展区域甘蔗种植结构优化及其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等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国家甘蔗品种生产示范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来自福建、广西、广东、云南四省(区)10个甘蔗品种在广西的生产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桂糖80、闽糖86/05两品种的蔗茎产量,甘蔗蔗糖分含火糖量表现突出。桂糖89/5蔗茎产量为92.9t/hm^2,分别为CK1、CK2的124.8%和138.5%;含糖量达14.41t/hm^2;分别为CK1、CK2的127.5%和138.4%。闽糖86/05新宿根蔗茎平均产量为83.9t/hm^2,分  相似文献   

18.
1、《甘蔗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研究和应用》,由柳城甘蔗研究室、广西甘蔗研究所、合浦县农科所、广西农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柳州地区甘蔗组培苗应用研究协作组、合浦县糖办、柳城县甘蔗组培苗栽培技术指导小组、柳城县糖办等九个单位合作完成,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2、《柳江魚类调查研究》,由牧医系梁亮主持,柳州地区畜牧水产局与我院共同完成,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广西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崇左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宜甘蔗的生长,近10年来,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把制糖业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来扶持。2007/2008年榨季该市产糖量占全国的18.64%,占广西的30.71%,其糖产量连续多年在全国同行中占据龙头地位,有"中国糖都"之称。桂糖  相似文献   

20.
红壤利用方式与微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希贤 《土壤》1992,24(5):268-269
不同植被类型或土壤利用方式是决定进入土壤中有机物质数量的主要因子。为研究红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微生物学特点,我们对广西南亚热带的针叶(杉木、马尾松)、阔叶(格木、红木荷)人工林及邻近的农田(水田、旱地)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和活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