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分析ms1轮回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内材料分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定向选择对群体遗传基础的影响。从ms1轮回群体中随机抽取216份材料为原始群体,利用38个均匀分布于大豆全基因组的SSR标记,检测原始群体等位变异数目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并分别根据成熟期、株高和百粒重对群体定向选择形成6个不同类型的定向选择群体,比较选择前后群体遗传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在原始群体中,共检测出21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5.68,平均多样性指数PIC为0.71。对原始群体进行熟期、株高和百粒重定向选择后,各定向选择群体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介于4.89~5.13,平均多样性指数PIC介于0.67~0.71。定向选择群体中有16个位点的等位变异频率发生了变化。对大豆ms1轮回群体定向改良,目标性状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值及群体分布频率随之发生改变,对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显著小于对目标性状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种质资源潜力,给小麦新品种选育创造条件,对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1 225份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7个形态性状、3个农艺性状和2个抗病性状都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对三个地区小麦12个性状的比较发现,在株高、千粒重、颖壳颜色3个性状上,陕北地区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较高,存在较大的变异;关中地区小麦品种在穗粒数、粒色、穗型和赤霉病抗性4个性状上遗传多样性指数(H')较高,表现较大的变异;陕南地区小麦品种则在冬春性、成熟期、芒长、硬度和条锈病抗性5个性状上遗传多样性指数(H')较高,变异较大,并且性状内的变异也相当丰富,这些都是陕西小麦资源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大麦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及群体结构,对57份大麦的农艺性状及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利用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的穗长与芒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相关,被测农艺性状均与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41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71个等位变异,变幅为2~7,平均每个标记4.17个,多样性平均值为0.582;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147~0.795之间,平均值为0.530,每个标记遗传多样性组成中获得有效性的平均值为98.29%,Shannon指数变幅为0.297~1.789;遗传相似性指数(GS)变幅为0.566~0.920,平均值为0.696;在GS值为0.667处可将57份大麦材料分为3个类群,每个类群分别包含1、11和45份材料,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57份材料被分为3个亚群,每个亚群分别包含21、18、18份材料。  相似文献   

4.
胡麻核心种质资源表型变异及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胡麻核心种质资源的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对401份胡麻种质14个表型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4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7.87%,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132,28对表型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4对呈显著相关。用26对SRAP引物评价了胡麻核心种质,共扩增出234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信息量(PIC)平均为0.60;有效等位基因数(Ne)、香农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1.584 7、0.523 5和0.347 9,在群体水平上分别为1.510 5、0.464 4和0.305 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295和0.375处,将401份胡麻资源分为2大类和7个亚类,与国内外7个不同地区来源吻合。结果表明供试胡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变异大于品质性状的变异,地理环境是影响胡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亚麻种质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探讨了核心品种的抽取方法.以134份亚麻品种为材料,通过14个性状的分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根据树状图,将该亚麻群体分为7个类群,对各类群品种性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取样比例,将该群体分为23个组,在各组内,采用随机抽样、按样品间最小遗传距离和最大遗传距离抽样三种方法,构建了3个亚麻核心种质库,并加以比较.结果显示最大遗传距离法构建的核心种质库,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为挖掘与小麦产量性状的相关等位变异及给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选取SSR与SNP标记对52个黄淮麦区品种(系)材料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对株高、穗长、单株穗数、可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6个重要产量性状进行标记,并进行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与全基因组关联定位等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群体可被划分为4个亚群,5种环境间所测产量性状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且穗长和单株穂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利用Powermarker进行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899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3.625,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58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510。利用Tassel的MLM(Q+K)模型关联得到与产量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共13个(6个SSRs和7个SNPs),这些与产量相关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可为发掘和利用小麦育种优良基因提供依据,并为今后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益智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集的90份益智种质资源的18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为益智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供试的益智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质量性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果形(1.1507),数量性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株高(2.0700),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结果枝数(41.32%);提取的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  相似文献   

8.
研究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对大豆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99个与大豆QTL性状相关的SSR标记,对黄淮海和南方产区的105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99个位点共检测出1142个等位标记,每个位点变异范围为5~24个,平均每个位点11.54个等位变异.按品种育成时期将群体...  相似文献   

9.
有效管理和充分挖掘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稻种资源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5个表型性状对来自9个热带国家和地区的127份热带水稻育种优异种质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不同来源热带水稻优异种质的表型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热带水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差异明显,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0%~23.8%,平均为12.04%,其中单株穗数比较大,谷粒长较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15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为0.603~2.066,平均为1.579,其中每穗总粒数比较高,穗型较小;9个不同来源地的热带水稻资源多样性指数为0.780~1.547,平均为1.219。不同来源的热带水稻种质各性状变异范围较大,各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可进一步发掘优异资源和有利基因,为培育和筛选优良热带水稻品种提供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甘蔗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其遗传变异规律,为甘蔗遗传育种亲本的选择、核心种质群体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以来自国内8个不同地区的160份甘蔗品种/亲本为材料,参照《甘蔗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进行表型性状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0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07~1.40之间,平均为0.84,以芽型最大,茎形最小;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8.74%~38.26%之间,平均为17.69%,有效茎的变异系数最大(38.26%),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8.74%),多样性指数(H’)分布在1.46~1.83之间,平均为1.64,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高(1.83),有效茎的多样性指数最低(1.46);不同地区供试材料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3.56%~22.33%,来自海南的品种群体的变异系数最大(22.33%),数量性状的离散程度最大;来自福建的品种群体的变异系数最小(13.56%)。以4个数量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160份种质材料分为7类,其中,第5类占总资源量的90.62%,该类群资源具有高产高糖的特性。该研究结果为甘蔗种质资源的利用、亲本选择及品...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个表型性状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标记技术对30个国外引进盆栽菊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盆栽菊品种表型变异丰富,性状变异系数为14.67%~ 78.25%,最低和最高变异系数分别为冠幅和舌状小花数。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76.68%,综合反映了花型大小、叶片形态和花色的重要性。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将30个盆栽菊品种划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4个品种;第Ⅱ类群包含2个品种;第Ⅲ类群包含14个品种。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与花径和观花期有一定联系。SRAP分析筛选到11对多态性引物,获得186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例为92.61%。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7~0.85,表明30个品种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基于品种间遗传距离构建的NJ(neighbor joining)进化树结果显示,30个盆栽菊品种可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2个亚群,共17个品种;第Ⅱ类群包含10个品种;第Ⅲ类群包含3个品种。2种分类方法均将研究对象分为3个类群,但这3个类群的品种组成并不一致,推测可能和菊花材料本身复杂的遗传背景与试验选材的局限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ISSR标记技术因具有很高的多肽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菜用大豆品种多样性研究将有助于育种家进行杂交亲本的合理选配.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37个菜用大豆品种(系)和13个普通大豆品种(系)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50个ISSR引物中有11个引物没有多肽性,其他39个引物共产生132条谱带,其中81条多肽性谱带,占61.4%.引物扩增的谱带数在l~7条之间,大小为830~3530 bp.每个引物平均扩增的谱带数和多肽性带数分别为3.3和2.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供试的50个品种划分为3个类组,扁茎大豆Taikadai-zu单独一组,7个普通大豆(多数为中国选育)划归为B组,C组由日本菜用大豆和4个普通大豆组成.C组还可以划分成若干亚组,同一亚组的品种具有相似的性状,比如有一亚组的品种均是褐脐、茶色种皮、白花、不易炸荚.系选的品种和原始品种在分类图中也显示出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基于ISSR标记的分类可以反映菜用大豆的遗传关系,菜用大豆和普通大豆之间存在遗传多样性,合理保存菜用大豆种质将有助于未来大豆品质改良计划.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药食两用的优质红花种质,对来源于30个国家和地区的482份代表性红花种质进行评价.基于大田试验,在红花成熟期时选择株高、分枝高度、顶端分枝高度、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幼苗存活率、开花期、花色、叶片有/无刺、苞叶有/无刺、叶缘、千粒重12个农艺性状,采用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火龙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亲缘关系,以69份火龙果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采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火龙果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3条ISSR引物共检测到24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232个,多态性条带百分比(PPB)为93.93%,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9189;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  相似文献   

15.
广东地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ISSR标记,对广东地区30份野生狗牙根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从5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5个多态性明显、反应稳定的引物,共扩增出151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能扩增出10.07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总数为142条,多态性条带比率达93.7%。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0.58278~0.92715。基于遗传相似系数,利用UPGMA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可聚为4类。POPGENE分析软件结果表明,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0.5689,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0.3813,每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1.6196。  相似文献   

16.
为给大麦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以甘肃省育成大麦品种陇啤1号(XYL-601)为对照,利用内部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来自匈牙利的30份大麦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在31份大麦种质资源中,12条ISSR引物扩增出112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82.14%,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0.2~1.5kb之间。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大麦种质资源分为2大类。本研究结果表明,匈牙利大麦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可以引进利用,为甘肃大麦育种提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7.
ISSR分子标记在茶树遗传关系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ISSR标记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十分有效的分子标记。本文主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我国39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关系研究,从40条引物中筛选出15条引物,共扩增出14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31个,占91.6%。通过UPGMA聚类分析,39个茶树种质资源GS变化范围0.21~0.95,其中慢奇兰与竹叶奇兰GS值最大、遗传相似程度最高,遗传距离最近;崇庆枇杷茶与英红1号GS值最小、遗传相似程度最低、遗传学差异最大。聚类分析将39个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大类(GS=0.20),崇庆枇杷与英红1号,属于原始类型资源,归为一类;九龙珠与黄龙,属于较原始类型,也归为一类;其余的种质资源归为一类。据此认为,ISSR作为一种信息量高、重演性好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茶树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是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8.
对国产野牡丹属6种16个居群的22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对其表型变异、种间亲缘关系等进行探讨,以揭示野牡丹属植物的表型多样性,并为其提供分类依据。结果表明:野牡丹属种间与种内居群间在数量性状上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1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4.50%,其中花序花朵数、小苞片宽、叶柄长、花梗长的变异较大,果径、花径、花萼长、花瓣长和叶长宽比的变异较小;质量性状的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种间,种内居群间在叶柄颜色、花色上存在差异。表型聚类结果显示当平均距离为34时,16个居群可分为3类,展毛野牡丹、多花野牡丹、细叶野牡丹和野牡丹为1类,毛菍、地菍各为1类,同种下各居群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聚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花部形态变异是野牡丹属植物表型分化的主要因素,基出脉、花梗长、茎被毛的变异对其表型分化的作用较小,在进行表型分类时可避免次要性状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铁观音等5个茶树种质的花器性状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观音类茶树种质为供试材料,对其萼片数、花瓣数、花冠直径、柱头开裂数、花柱开裂长、花柱长等10个性状进行了调查,探讨茶树花器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品种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5个观音类茶树种质的萼片数、柱头开裂数较接近,其余各种质之间花器性表型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川渝地区重要野生大茶树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ISSR技术对四川、重庆等地12份重要的野生大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7个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146条DNA带,其中139条为多态性带,占95.2%,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21条。按照相同迁移位上有扩增带记为1、无带为0的方法构建ISSR表型数据矩阵,供试品种的基因(H)和shannon信息系数分别为0.20和0.34。对12株野生大茶树进行UPGMA聚类分析,品种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37~0.71,平均为0.51。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聚类分析树状图,将其12个品种划分为3大聚类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