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娟  南灵 《西南农业学报》2013,26(1):259-263
本文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分为2部分: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农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新增建设用地负外部性造成的生态价值的降低。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当量因子表、替代成本法和防治成本法测算2000-2007年间农地非农化损失的总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陕西省共有51 640.06 hm2农用地实现了农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达34.22×108元,平均每年损失4.28×108元。耕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占农地非农化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的一半以上,而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土地则有95.21%转变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项目中存在的居民点整理潜力及"挂钩"能力评价问题,本文建立修正系数指标体系测算现实潜力,在面积加权方法的基础上测算整理产能潜力;叠加图层确定新增城镇用地净占耕地规模,测算净占耕地产能损失。比较分析现实潜力规模和净占耕地规模以及产能潜力和产能损失,在数量和质量上综合评价区域"挂钩"能力。结果表明:窝北镇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为60.98 hm2,建新区净占耕地规模为58.35hm2,产能潜力为645294.3 kg,产能损失为712752.3 kg;在耕地占补规模上窝北镇"挂钩"能力充足,在耕地质量上"挂钩"能力不足;从数量和质量不同的角度分析,"挂钩"能力是不同的。以此方法为我国"挂钩"工程中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和区域"挂钩"能力评价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从数量、质量、生态三个维度保护耕地是维护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山地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三位一体"综合保护需要格外引起重视。以济南市域内的泰鲁沂蒙尼山地丘陵区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近年来数量、质量变化情况,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其2013年、2017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区2013-2017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年均减少222.07hm~2;研究区减少耕地多于新增耕地,耕地质量建设项目提高了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利用等别基本稳定;研究区耕地2013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4160.07元/hm~2,2017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6681.34元/hm~2,耕地生态系统各部分服务价值均有提升。通过此研究,为山地丘陵区耕地综合保护、完善耕地生态补偿制度和征地补偿价体系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苏州市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谢高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单价和苏州市实际情况,量化苏州市1995-2005年间的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05年间,苏州市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减少了2.43亿元.其中,农地内部转移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947亿元;农地向城乡建设用地转移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650.51×10<'6>元;城乡建设用地向农地转移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112.83×10<'6>元.当前协调苏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力度,将部分建设用地转变为农地.  相似文献   

5.
童绍玉  赵靖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67-16970
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和影子工程法等评价方法,估算出楚雄坝子2009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田、旱地分别为209709.00、162967.66元/(hm2.年)。通过解译卫星遥感影像,发现1989~2009年楚雄坝子内城市扩张分别占用水田、旱地855、378 hm2。因此,2009年损失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2.41亿元。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退耕还林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价格法等方法计算得出江西省2005年单位面积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15 507.4元/hm2,再根据已知的年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7.24万元/hm2),得出江西省2005年退耕还林单位面积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加56 892.6元/hm2,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7.
以快速城市化地区南京市栖霞区为例,通过城市用地扩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研究,分析城市用地扩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1996~2006年,栖霞区正处于城市用地扩展加速期,城市用地扩展不可避免地造成栖霞区耕地、园地、草地和水域等面积的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为3 967.93 hm2;林地、湿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为4 948.12 hm2,主要是因为园区和大学城建设;林地面积增加873.99 hm2.主要是"绿色栖霞"的实施.城市用地扩展引起了栖霞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栖霞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1996年的9.39 × 108元减少为2006年的8.63 × 108元,减少了0.76×108元.各单项服务价值中,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原材料服务功能有所增加,其余服务功能有所减少.通过对城市用地扩展系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绿色栖霞"的实施对栖霞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减少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青海省森林资源更新调查数据,结合文献资料,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储量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对其碳汇服务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1)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储量为2869.92×104t。其中,乔木林活体、林下层和经济林碳储量分别为2447.31×104、449.31×104和1.53×104t,占森林植被碳库储量的84.53%、15.52%和0.05%。祁连圆柏、青海云杉、川西云杉、白桦和青杨是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碳储量约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储量的89.28%。全省主要优势树种碳密度平均值为47.79t/hm2,高于2008年全国森林植被碳密度平均值42.82t/hm2,但低于世界平均值86t/hm2。2)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碳汇服务价值为51.28亿元,单位森林面积提供的碳汇服务价值为9310.16元hm-2。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模型、动态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等方法,测度2000—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变化下的粮食产量变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进而探清制约粮食增产和生态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耕地利用变化类型,并形成针对性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我国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整体呈现“北增南减”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减大于增”的数量变化特征。2000—2018年间,耕地净转出205.98万hm2,建设用地是耕地转出的主要地类。根据耕地利用变化的产出效应,划分4种类型——生态增值-粮食增产型(Ⅰ型)、生态减值-粮食减产型(Ⅱ型)、生态增值-粮食减产型(Ⅲ型)和生态减值-粮食增产型(Ⅳ型),在省级层面上,我国粮食主产区Ⅰ~Ⅳ型面积的占比依次为18.30%、13.36%、33.19%和35.05%,共计造成4.171×1010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和9.253×106 t的粮食减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未利用地补充耕地分别是最有损、最有益粮食与生态安全的耕地利用变化类型。建议要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当量因子法和数量模型核算了2007—2016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结果显示:1)2016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提供服务价值为1.344×10~(12)元,服务成本为0.144×10~(12)元,服务净价值为1.2×10~(12)元,平均生态服务净价值为3 977元/hm~2;2)2007—2016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中东部地区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较高,西北地区较低;3)稻田受化肥和农药污染较严重的省份为安徽。研究结论为制定精准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数据。各省应响应"农业节肥节药"政策,参照稻田生态成本比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巫山县1996到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和谢高地等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表,测算了巫山县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和生态敏感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巫山县全县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42 515.83万元,年均增长4 723.98万元;全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三峡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林地和园地大量增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量最大;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生态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的变化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12.
为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定量地考虑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同时为环洞庭湖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根据1996—2008年环洞庭湖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数据,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和谢高地等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研究成果,结合敏感性分析,研究了环洞庭湖区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区涉及的14个县(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洞庭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度经济价值在1996—2008年期间呈先快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期间净增加19.01×107元,说明研究区域实施退田还湖还林宏观政策的调整是正确的;单项服务价值变化中食物生产减少量达到5.00×107元,主要是食物生产系数最高的耕地减少造成;敏感性系数分析表明,采用谢高地的生态价值系数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新疆和田绿洲耕地阈值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西北干旱区,因开垦耕地,绿洲不断扩张,挤占了生态用水,引起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和田绿洲为例,用定量方法计算耕地面积阈值,可为当地水土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土平衡法。[结果]结果表明,P=75%时,2010、2020、2030年和田绿洲的耕地面积阈值分别为13.83×104、16.78×104、16.50×104 hm2;P=50%时,2010、2020、2030年和田绿洲的耕地面积阈值分别为14.95×104、18.08×104、17.78×104 hm2。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耕地扩张,2020、2030年耕地面积将分别超过P=75%时耕地面积阈值2.78×104 hm2、5.07×104 hm2。即使采取高效节水技术,2020年及2030年种植业需水量将由2010年的19.77×108 m3增加到20.82×108、21.95×108 m3,生态需水量及入塔里木河水量将无法得到保证,这必将危及和田河流域,甚至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安全与稳定。[结论]耕地超过耕地阈值时,不仅危及和田绿洲的生态安全,同时因耕地扩张加大水资源消耗,和田河汇入塔里木河水量减少,威胁着塔里木河生态与环境安全。为此建议制定严格措施,加强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保护,严禁以各种名义的开荒。  相似文献   

14.
以典型农牧交错区的吉林西部松原市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0、2015年TM/OLI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研究区3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图谱,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值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2020年土地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并由此评估该区未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5 a,松原市地区水田面积增加最多,年均8.4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33.86×108元。模拟预测结果为,到2020年,松原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旱田、水田、水域、湿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旱田面积增加最多,达49 596.37 hm2;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不显著,由2010年的357.14×108元增加到2020年的362.36×108元,年均增长率为0.1%;精度检验及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为案例,应用江苏省1995—2009年化肥用量、农药消耗量、灌溉面积、农机燃料用量、农膜用量、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等数据,测算了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碳足迹的变化动态,以及在各地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15a来,江苏省农作物碳吸收总量和碳吸收强度呈"V"字形变化,变化范围分别为2933.6×104~3896.9×104t·a-1和6.04~7.71t·hm-2·a-1。农业投入碳排放呈逐渐上升趋势,由727.2×104t·a-1增长至882.7×104t·a-1,同时碳排放强度从1.43t·hm-2·a-1上升到1.88t·hm-2·a-1,增长了31.5%,化肥排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波动增长,变化在13.68×105~17.56×105hm·2a-1之间,占同期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27.0%~36.1%,碳生态盈余呈明显减少趋势,变化在36.99×105~32.22×105hm2·a-1之间。各地市之间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空间分布格局为由北向南递减。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森林分类法解译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下游地区1995-2015年5期遥感影像,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利用当量因子法定量评估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主,三者占总面积85%以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先降后升;城市化建设中大量耕地被占用,天然林草地逐步恢复,水域增加(增幅达4.2%),用地结构变化显著。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净增加7.08×108元),耕地、林地和水域是主要构成部分;从贡献率来看,林地、草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不断提升,占总贡献率的75%以上,成为主要贡献体,推动着研究区生态系统向良性转变。3)各单项生态功能中水源涵养、废物处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价值占总生态服务价值比重最大(54.87%),粮食生产等较小,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功能大于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贯彻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及加强水域保护是保障流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基于系统平衡的四川省耕地面积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保护事关一个地区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而耕地面积的测算与预测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决策支撑。本文以2004年为基期年,在综合分析四川省人口、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区域耕地需求预测模型和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分别探讨2005~2020年间耕地需求量与耕地有效供给量。结果表明2005~2010年耕地有效供给量都高于低粮食自给率下的耕地需求面积,但基本都低于高粮食自给率下的耕地需求面积,至2020年四川省预测耕地有效供给量分别低于低粮食自给率和高粮食自给率下耕地需求面积56.21×104hm2和83.41×104hm2。  相似文献   

18.
采用3S技术对杭州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实施前后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2001-2008年,湖西景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减少,草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湖西景区年总生态价值从2001年的421.1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 095.59万元,增加了160.14%。表明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优化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工程。  相似文献   

19.
环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环鄱阳湖地区1996年、2000年、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探讨了该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2000~2005年的增加量为1996~2000年问增加量的6.6倍;间接服务价值大于直接服务价值:其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005年为11359元/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0.
俞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18-221
通过对舒城县南港镇2002、2003年度退耕还林的全面调查,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已发挥的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南港镇2002、2003年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403.8hm2,小班368个。退耕还林8~9年以来,2002年度杨树林分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分别达13.5cm、151.8m3/hm2;2003年杨树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分别达到12.3cm、117.0m3/hm2;2002、2003年度板栗林分平均产量(2010年度)分别达3 600、2 880kg/hm2。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年涵养水源1.6×106m3、滞留泥沙6 865m3、累计吸收CO2约5.23×108kg、释放O2约3.81×108kg;创造直接经济价值2 585.2万元;累计享受政策补助1 157.3万元,其中人均受益910.1元,占退耕以来平均人均收入3.3%,同时转移1.6万劳力到二、三产业中。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