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重庆四面山林地土壤水分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重庆四面山林地土壤持水、蓄水和水分渗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土壤具有较好的持水与蓄水功能,其土壤饱和持水量与非毛管持水量分别为274.43、66.05t/hm2;有效蓄水容量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为107.82t/hm2,人工林为123.36t/hm2。阔叶林土壤渗透能力较强,其次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土壤水分初渗速率与稳渗速率,天然次生林为46.500与3.257mm/min,人工林为37.917与2.088mm/min。Horton渗透模型对研究区内林地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拟合程度较好,r为0.959。天然次生林土壤持水性、蓄水性和渗透性优于人工林,应加强对人工林的管理,以提高其土壤水分性能。  相似文献   

2.
华北土石山区森林枯落物与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省易县崇陵小流域3种不同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枯落物蓄积量差异较大,侧柏枯落物蓄积量最大,高达57.9t/hm2,油松枯落物蓄积量次之,为29.8t/hm2,刺槐枯落物蓄积量最小,是28.7t/hm2;3种林分枯落物中,侧柏林的枯落物持水能力最强,为114.5t/hm2,油松林的枯落物持最小,仅为60.1t/hm2;3种林分下土壤的平均容重和总孔隙度差别不大,容重的变化范围在1.46~1.66g/cm3;总孔隙度均偏低,具体表现为:侧柏(30.86%)油松(29.31%)刺槐(27.1%);3种林分林下土壤持水能力有所差异,表现为:侧柏油松刺槐。土壤持水能力与各林分林下土壤的孔隙度大小呈正相关,即土壤孔隙度越大,土壤的持水能力越强;3种林分的土壤稳渗速率相差较大,表现为:刺槐(10.50mm/min)油松(2.80mm/min)侧柏(0.80mm/min)。  相似文献   

3.
滇中磨盘山几种典型林分枯落物及土壤的持水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析滇中磨盘山4种典型林分枯落物及土壤持水特性,为研究该地区水土保育提供依据。4种林分枯落物层的总蓄积量为3.22~8.98 t/hm~2,大小依次为华山松针叶林云南松+木荷混交林高山栲常绿阔叶林高山矮栎林。各林分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分别呈Q=a+blnt、v=kt~n的方程关系。4种林分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7.92~20.77 t/hm~2,有效拦蓄量为4.46~12.85 t/hm~2,均呈现出华山松针叶林云南松+木荷混交林高山栲常绿阔叶林高山矮栎林,表明4种林分枯落物层华山松针叶林持水性能最强。在0~40 cm的土层,土壤容重均值最大为华山松针叶林(0.84 g/cm~3),最小的是高山栲常绿阔叶林(0.51 g/cm~3)。非毛管孔隙度均值最大的是高山栲常绿阔叶林(16.97%),最小的是云南松+木荷混交林(8.69%)。土壤最大持水量均值为586.60~777.13 t/hm~2,有效持水量均值为109.33~207.25 t/hm~2,4种林分土壤层持水性能表现为高山栲常绿阔叶林高山矮栎林华山松针叶林云南松+木荷混交林。比较了滇中磨盘山4种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特征,发现枯落物层的持水量远低于土壤层。因此,高山栲常绿阔叶林持水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4.
周玮  朱军  吴鹏  丁访军  崔迎春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5041-5044
就杠寨小流域4种林分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杠寨小流域土壤中有机质、氮素含量较丰富,钾素含量较低,而磷素则较缺乏,土壤均表现为酸性(pH 3.80~5.00),土壤为黏土或黏壤土.总之,阔叶林(麻栎林)土壤的肥力状况优于针叶林(马尾松林、柏木幼林),针叶林下土壤酸度较高,特别是马尾松林下土壤达到极酸性水平(pH 3.80).马尾松林下土壤容重较小(1.18 g/cm3),蓄水、排水能力最强(分别为159.33 t/hm2、160.58 t/hm2),而麻栎乔木林正好相反(分别为84.33 t/hm2、92.17 t/hm2).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了帽儿山林区几种典型植被下土壤的一些水文物理性质,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水分随季节、土层深度及植被类型的不同而变化。表层土壤的水分渗透速率范围是:天然次生林2.96~4.30 mm/min,人工针叶林3.45~4.09 mm/min,灌木林4.07 mm/min,草地2.62 mm/min;土壤有效贮水量的范围是:天然次生林412.1~868.0 t/ha.人工针叶林414.1~480.2 t/ha,灌木林559.5 t/ha,草地320.4 t/ha,土壤水分的稳渗速率与非毛管孔隙度呈线性函数关系(y=0.1962+0.2962x);而从初渗达到稳渗的时间系数则与土壤总孔隙度有关,二者呈对数函数关系(y=1.1049-0.2405Inx)。  相似文献   

6.
肉桂林取代杉木林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 4年生肉桂林和杉木萌芽林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和林地土壤贮水性能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肉桂林的地上部分持水量、林地土壤持水量 ( 0~ 40 cm)、表层土壤 ( 0~ 2 0 cm)的初渗值和稳渗值依次为 9.92 2 t/hm2 ,3 90 .2 t/hm2 ,1 4.46 mm/min和 8.6 3 mm/min,分别比杉木萌芽林高 4.2 55t/hm2 ,72 .0 t/hm2 ,3 .6 8mm/min和 1 .59mm/min.说明肉桂林取代杉木林后 ,对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水源涵养功能都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藏色季拉山主要林型土壤的水文功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典型样地法,对林芝地区的林芝云杉、高山松、方枝柏等6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的水文生态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林芝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总厚度林芝云杉最大,为8. 55cm;川滇高山栎林总厚度最小,只有2. 52cm;其它各种林分凋落物总厚度介于林芝云杉和川滇高山栎之间。总储量高山松林最高,为82.26t/hm2,川滇高山栎林最低,仅为10. 81t/hm2。林芝地区主要林分中林芝云杉的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最大持水量最大,分别为52. 44、54. 50、63. 00t/hm2,未分解层川滇高山栎林最低,为5. 82t/hm2,半分解层糙皮桦最低,为9. 52t/hm2,已分解层西藏箭竹最低,为5. 78t/hm2。方枝柏土壤容重最小,为0. 50g/cm3,土层最薄(0. 70m),但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最大。森林土壤蓄水能力大小排序为:方枝柏(7 987. 00t/hm2 )>林芝云杉(7 291. 00t/hm2 ) >糙皮桦(6992. 00t/hm2 ) >川滇高山栎(634. 70t/hm2 ) >高山松(5 980. 00t/hm2 ) >西藏箭竹(4 696. 50t/hm2 )。土壤渗透性高山松林最好,林芝云杉最弱;川滇高山栎、方枝柏林A层渗透速度远远大于B层、C层;糙皮桦和西藏箭竹林B层、C层相差不大,但都稍低于A层。  相似文献   

8.
宁夏六盘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评价六盘山不同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本文对六盘山7种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贮水和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纯林林地的土壤饱和贮水量依次为5 151.867 t/hm3,4 798.500 t/hm3,4 632.533 t/hm3;不同混交林林地的土壤饱和贮水量依次为6 261.542 t/hm3,5 380.267 t/hm3,5 254.222 t/hm3,5 019.700 t/hm3;土壤贮水量随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变化的差异不显著,土壤持水率随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变化的差异极显著。不同纯林林地的土壤初渗速率依次为7.18mm/m in,9.06mm/m in,13.77mm/m in;稳渗速率依次为0.70mm/m in,2.04mm/m in,2.15mm/m in;不同混交林林地的土壤初渗速率为9.32mm/m in,8.20mm/m in,6.94mm/m in,3.38mm/m in;稳渗速率为2.74mm/m in,1.22mm/m in,2.50mm/m in,1.42mm/m in;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随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变化的差异不显著,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随土壤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变化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北方石质山区典型林分枯落物层涵蓄水分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山东省济宁市石质山区刘庄小流域,对5种人工林分枯落物层涵蓄水分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为:不同林分枯落物层的蓄水保水功能具有明显差别。①5种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差别大约在85~198%之间,阔叶林明显高于针叶林。②针叶林枯落物蓄积量较大,因而持水量较高。5种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差别在1.5mm~2.5mm之间,以针阔叶混交林最高,其次为针叶林、阔叶林。③5种林分枯落物层有效拦蓄水深差别在0.6mm~1.4mm之间,依次为针阔叶混交林大于阔叶林、针叶林(具体为麻栎×侧柏混交林>刺槐林>麻栎林>侧柏林>赤松×侧柏混交林。结论为:在石质山区应尽量增加针阔叶混交林分或阔叶林分的培育,减少针叶林分,以提高林分枯落物层在涵养水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京西山不同林分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该文对北京西山4种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层的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元宝枫枯落物储量最大(14.07t/hm2),其次为栓皮栎(11.80t/hm2)、油松(10.66t/hm2),侧柏储量最小(6.90t/hm2)。②枯落物持水量的排序为元宝枫>栓皮栎>油松>侧柏;各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元宝枫3.77mm、栓皮栎3.03mm、油松2.20mm、侧柏1.27mm。③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在184.74%~267.57%之间,排序为元宝枫>栓皮栎>油松>侧柏,其中元宝枫的持水能力最强而侧柏的持水能力最弱。④4种林分不同层次枯落物持水量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按照对数方程W=alnt+b增加。⑤各林分不同层次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式为S=a+bt-1;在0~2h内吸水速率较快,在8h左右吸水速率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11.
缙云山典型林分森林土壤持水与入渗特性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该文根据2004年8月的实测数据,对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常绿阔叶灌丛)森林土壤的持水和入渗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典型林分森林土壤的非毛管持水量是农地的1.5~2倍;除楠竹林外,各林分土壤的有效蓄水容量为农地的1.1~1.9倍;各林分土壤持水量为:常绿阔叶灌丛(454.1 mm)马尾松阔叶混交林(327.6 mm)常绿阔叶林(292.5 mm)楠竹林(218.9 mm); 4种典型林分森林土壤稳渗率的顺序为:常绿阔叶灌丛(10.169 mm/min)楠竹林(0.927 mm/min)马尾松阔叶混交林(0.743 mm/min)常绿阔叶林(0.551 mm/min)农地(0.253 mm/min); 从土壤持水性能和入渗性能来看,常绿阔叶灌丛的水源涵养和理水调洪功能远好于其他林分土壤,而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优于常绿阔叶林,楠竹林较差.   相似文献   

12.
海南3种典型森林土壤蓄水和渗透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行海南琼中地区3种森林类型(桉树人工林、橡胶林、天然次生林) 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研究。[方法]对琼中地区3年生桉树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及15年生橡胶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均较湿润,0-80 cm土壤容重的顺序为桉树人工林(1.55 g/cm^3)〉天然次生林(1.50 g/cm^3)〉 橡胶林(1.46 g/cm^3);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顺序为天然次生林(9.03%)〉橡胶林 (6.54%)〉桉树人工林(6.36%);土壤最大持水能力为天然次生林〉橡胶林〉桉树人工林;3种森林类型0-80 cm土壤稳定渗透速率为天然次生林(3.58 mm/min)〉橡胶林(3.07 mm/min)〉桉树人工林(2.85 mm/min)。[结论]从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来看,天然次生林涵养水源和理水调洪的功能要远大于其他森林类型,桉树人工林最差。  相似文献   

13.
对辽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杂木林及灌丛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各植被类型80cm土层的总蓄水能力为362.0~422.2mm,平均值为387.2mm ;80cm土层的有效蓄水能力为102.4~182.2mm,平均值为156.5mm,都表现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棕壤和暗棕壤无论是总蓄水能力还是有效蓄水能力都表现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植被类型、土壤种类及土壤层次对非毛管孔隙度有显著影响。植被类型对非毛管孔隙度的作用特点是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 ;土壤类型的作用特点是棕壤大于暗棕壤 ;土壤层次的作用特点是A层>B层>C层。本研究对于科学地评价该地区水源涵养林的水文效益,指导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半干旱黄土区山地枣林春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半干旱黄土区山地枣林土壤水分特征,本文对陕西延川县齐家山红枣试验基地春季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坡向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存在差异,阴坡土壤水分最高,其次为半阳坡,而阳坡最低,且不同坡向不同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坡向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趋势相似。2)坡位对枣树林地0~60 cm土层的水分影响较大,且随着土层的增加,坡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逐渐减小直到差异不显著。3)山地枣林0~60 cm土层内,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水分影响较大,且差异显著;但显著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存在差异。0~40 cm土层,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且与苹果园、草地土壤水分差异显著;40~100 cm土层,苹果园土壤含水量最大,且与枣园、草地显著差异。5)研究区3种植被类型0~1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表现为红枣(153.03 mm)苹果园(149.26 mm)草地(98.76 mm),说明林地土壤水分涵蓄能力强,而撂荒草地土壤蓄水能力较弱。因此,研究表明半干旱黄土区进行水平阶整地和合理的经济林营造有助于土壤水分的利用且不会造成土壤水分亏缺,相反进行撂荒则反而会使土壤水分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赣南毛竹林土壤的渗透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赣南毛竹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对崇义、兴国和于都3县毛竹林土壤持水能力、渗透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赣南毛竹林土壤(0~20 cm)最大持水能力以毛管持水能力为主,介于998.34~1 054.83 t?hm~(-2),崇义最高,于都最低。土壤入渗能力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入渗能力依次为崇义兴国于都;下层土壤入渗能力在不同区域间差异较小,土壤初渗率和平均渗透率依次为崇义于都兴国,稳渗率和渗透总量则为于都崇义兴国。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以崇义和兴国表层土壤最高,而兴国下层土壤最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采用Kostiakov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土壤水分渗透能力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度是影响土壤渗透性能的主要物理性质。研究得出于都毛竹林表层土壤渗透性能、持水量能力较弱,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提高土壤水源涵养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森林抚育经营活动对人工林地表层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以郑州市惠济区黄河滩区杨树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森林抚育3 a后,设置了3个不同抚育强度处理水平,进行了野外取样和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对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水分及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土层土壤饱和持水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与土壤容重均随抚育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大小关系为:中度弱度对照,其中对照0~10 cm层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水平(P0.05);3个处理水平土壤0~10 cm层土壤初渗速率、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前36 min入渗量和前36 min平均入渗速率均显著高于10~20 cm层(P0.05)。3个处理水平土层0~10 cm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均显著高于10~20 cm层(P0.05),且均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其中中度抚育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弱度抚育(P0.05)。土壤0~10 cm层和10~20 cm层全氮质量分数随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到中度抚育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98 g·kg~(-1)和0.597 g·kg~(-1)。因此,森林抚育对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表层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小陇山林区主要林分类型森林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小陇山林区阔叶混交林、锐齿栎林、日本落叶松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主要林分类型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类型森林土壤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类型森林土壤容重变化在1.28~1.44g/cm3之间,排序为: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锐齿栎林;土壤总孔隙度变化在45.82%~51.7%之间,排序为:锐齿栎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各林分类型土壤最大持水量及非毛管持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都呈现递减趋势.土壤最大持水量排序为:锐齿栎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非毛管持水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锐齿栎林>日本落叶松;各林分类型森林土壤最大持水量均值为2 801.0t/hm2,有效持水量均值为872.3t/hm2.林区森林土壤有效持水量均值低于1 000t/hm2,仅相当于87.2mm的降水,表明小陇山林区森林土壤持水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8.
库布齐东段典型人工固沙林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库布齐沙漠东段典型人工固沙林(油蒿林、沙柳林、柠条林)为对象,利用TRIME-PICO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对2017-2019年生长季迎风坡顶部、中部和底部0~180 cm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监测,探讨区域植被类型和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土壤含水量年际变化受降雨量影响表现为:2019年(9.7%)>2018年(8.6%)>2017年(4.3%);因植被生长特性差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油蒿林(7.9%)>沙柳林(7.8%)>柠条林(6.9%);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略有差异,油蒿林和柠条林表现为:迎风坡底部>中部>顶部,而沙柳林为:迎风坡底部>顶部>中部;不同样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明显,均呈现先减小后缓慢增大的趋势,含水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浅层(0~40 cm),由于降雨入渗和植被根系分布的不同,最小值在中层和深层均有出现;3种样地土壤水分时间变异系数为0.2~0.4,浅层时间变异性较大,深层较为稳定;土壤水分与垂直变异系数呈负相关。总体上,季节变化和土层深度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对土壤水分有较大影响,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尼洋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选取流域典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及有机质含量的差异特征,对该流域土壤结构稳定性与保肥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非水稳性团聚体,粒径2mm的团聚体数量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粒径2mm的为15~30cm土层高于0~15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粒径0.25mm的团聚体数量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粒径0.25mm的为15~30cm土层高于0~15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数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15cm=0.203x-4.877(R~2=0.458),y15~30cm=0.514x-11.133(R~2=0.434)。整体而言,尼洋河流域农田土壤结构稳定性及肥力相对较差,建议实施客土还田的同时对农业耕作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科学施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