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我国农业的气候脆弱性研究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未来100年气候变暖的速度将会逐渐加快,势必会引起农业生态环境、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因此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的气候脆弱性研究是气候变化脆弱性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内容.在阐明农业气候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其脆弱性研究评价的现状、方法,归纳和介绍了脆弱性研究和评价的4种主要方法,即统计分析法、指标体系法、模型模拟法和综合评估法,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工具、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等5方面进行了展望,指出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综述国内外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关于主要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案例和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国内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评价研究进行了展望。[结果]气候脆弱性问题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最大限度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利用气候变化的有利方面,未来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亟需改善评价方法、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并加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的评价研究。[结论]该研究为建立应对气候适应性管理新模式,实现我国北方草原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省安康市2002年的农业气候条件评价为例,以作物种植比例最优化模型作为气候评价模式,通过作物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作物产量和气象条件的回归模型,计算最优、最坏气候产量和气候变化影响产量,并对估计短期气候异常影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背景下北京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区域脆弱性评估可以较为全面地识别区域气候风险。在城市中,浅山区具有其特有的气候调节的重要性和气候适应的脆弱性,且社会与生态系统的耦合特征更为明显。作为气候适应的重要环节,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京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有助于为气候适应策略提供空间上的定量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危险性?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评估框架,构建包含44个指标的指标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筛选及权重确定,形成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评估北京市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脆弱性空间分布。结果当前和未来的气候脆弱性均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深山区逐渐降低的趋势,脆弱性程度以中度、重度为主,未来脆弱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行政分区上,昌平、顺义、海淀区气候脆弱性较低,房山、丰台、门头沟区较为严重。结论本研究通过评估北京市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脆弱性空间分布,得到北京浅山区气候适应的重点区域,为浅山区气候适应决策提供依据,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脆弱性评估提供方法及指标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文 《福建农业学报》2002,17(4):248-252
福建山区耕地以水稻为主茬作物的熟制主要有双三熟制和单二熟制,该研究建立了这些熟制的3个气候评估模型,即(1)生长季适应性评估,建立了主要作物生育期钟模型模式,反映作物生长发育随气候的动态变化,并将生育期与气候生长季进行对比分析。实现生长季适应性评估;(2)产量表现评估,建立主要作物产量-气候经验模式,评估作在各地的产量表现;(3)其它约束条件的评估,是对上述两评估考虑到的其它必须要气条件的评估,主要熟制气候评估模型的建立,为传统的定性评估向量评估的转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兴梅  陈先刚  罗明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25-17427
综述了我国湿地气候的研究概况,重点阐述了湿地小气候特征、湿地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是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并且,随着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变化,一方面,湿地气候表现出气温升高、降雨减少、蒸发量增大、冷湿-暖干化等特征,另一方面,湿地又具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对气候的变化作出了一定的响应。最后对我国湿地气候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而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在系统梳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推动作用和适应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下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考验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意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已不能满足需求,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可以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依据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提出了我国西南地区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建议对策,制定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政策制度,完善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技术措施,综合开发和因地制宜选择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1990—1991年,曾两次应邀出席了由美国环境保护署(简称EPA)召开的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粮食生产的影响”国际研讨会,现将EPA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的研究介绍如下。 一、粮食生产 EPA目前主要选用两种成功的作物模型,即CERES(作物—环境资源综合系统)和SOYGRO(大豆生长模拟模型)作为效应模型,并与上述区域性气候变化情景耦合,分别在当前气候(BASE)与各种CO_2倍增气候情景下运行,以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美国和全球粮食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及其气候变化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松嫩平原1951-2005年36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4年温度、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机制法,计算了松嫩平原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在MAPGIS、SAS的支持下,探讨了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建立了气候因子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0.
2009年6月17日,在《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马世铭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下降为主,2050年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他介绍,根据动力模式模拟的结果,在二氧化碳加倍的条件下,气候变化对中国作物产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文娇  陶福禄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6):3157-3166
非洲是全世界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而非洲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敏感。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非洲农业和粮食安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提高气候变化对非洲作物产量影响的理解,揭示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及时、正确和有效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本文综述了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作物机理模型、统计模型和经济模型目前研究这一问题的三大主要方法,系统阐述了非洲农业对过去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及适应措施。未来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的可能影响,不同的研究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随着气候情景、研究方法和作物种类的不同,影响程度的结论差异性较大:作物机理模型方法显示的影响范围是-84%-62%;统计方法评价的影响范围则是-57%-30%;而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显示的影响范围是-100%-168%。随着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的影响得到公认,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选育抗旱品种、发展保护性农业、完善灌溉设施、调整技术管理等适应措施将有可能对粮食安全带来更大的益处。另外,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增强气候预报、有效结合气候变化制定农业生产种植和管理措施、调整作物布局、发挥区域和国际组织(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在非洲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合作和对非洲的援助等措施均可提高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数据、方法、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缺乏综合研究等问题,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为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和消除非洲贫困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也为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作为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加快,作为水稻生长的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主要从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臭氧破坏等三个方面介绍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探讨影响机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环境变化对水稻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其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在两种CO#-2有效倍增气候变化情景下进行作物模拟试验以及应用有关农业气候指标进行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中国东部样带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在研究区域的北部与南部。分别采用UKMO和GISS情景进行作物模拟试验,作物模型采用的是在研究区域的23个样点经广泛检验的CERES模型系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粮食生产仍有回旋余地和多种适应性对策可供选择,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种植制度、调整品种布局、改善灌溉条件、引进和培育新品种、调整种植日期等。所有这些在模拟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为制定中国今后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战略与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技术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基本数据和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料数据;根据IPPC第5次评估报告中气候变化影响框架的基本思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与农业技术适应情景矩阵;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适宜性、水资源条件、光温条件、地形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等6个方面;应用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可实现农业技术的区域适宜性评估,获得不同农业种植二级区内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结合我国农业领域发展以及气候条件变化情况研究,对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适宜度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全球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政府的极大关注。本文从CO2浓度和气温升高、UV-B辐射增强等方面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作物、土壤、畜牧业、病虫害以及气候灾害的影响,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下未来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在回顾中国学者关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概括分析了近50年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特征。近50年东北地区升温明显,生长季热量资源增加;农业可用水资源和光能资源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且时空分布不均。霜冻害、低温冷害、寒潮、洪涝、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减少,旱灾增加。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总体有利,表现为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发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积温增加且积温带北移东扩明显,主栽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作物品种由中晚熟替换早中熟;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为玉米、水稻、马铃薯等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减小。在水分为非限制因子的农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产量为增加趋势。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必要针对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等开展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宁金花  申双和 《现代农业科技》2009,(12):251-254,256
从种植制度、作物生产潜力、作物产量、气象灾害以及病虫害等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对提高作物产量、评价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以及为合理进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依据。气候变化(包括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和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和暴风雨等)已经对农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的研究方法,以及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的影响,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以期为提高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