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研究膜下滴灌水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得出:糙米率越高长宽比值就越大;粒长越长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就越高;长宽比值越高垩白粒率和精米率越高;垩白粒率越高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越高;垩白度越高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精米率越高整精米率越高;说明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水稻的垩白有所降低,水稻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得到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糙米率等品质指标均对膜下滴灌水稻品质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完善和发展再生稻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方法,助力重庆市再生稻产业新发展,以重庆市开州区竹溪镇为例,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用生物有机肥代替部分无机肥,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中稻和再生稻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中稻产量的增幅为 3.28%~5.01%,对再生稻产量的增幅为 1.64%~17.09%,对总产量的增幅为 3.16%~8.26%。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中稻和再生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结实率,进而提高二者产量,且对再生稻的提升效果要高于中稻;并且能够有效降低稻米的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稻米的糙米率、整精米率、淀粉含量和食味值,有效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而提升稻米品质。从综合效益出发,推荐施肥方式为生物有机肥2.25t/hm2+75% 常规施肥(尿素 261kg/hm2、过磷酸钙 750kg/hm2、氯化钾 200kg/hm2)。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采用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盐丰47为试验材料,设置秸秆还田(S)和不还田(CK)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产量、稻米品质、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处理水稻产量低于CK,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S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成熟期叶、茎和鞘的干重及占总干重比例,但各部分干物质输出率和转运率显著降低。S处理极显著地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稻米的食味值,对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无显著影响。S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土壤的全钾含量和C/N无显著影响。S处理水稻抽穗期土壤铵态氮含量、乳熟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CK。说明辽宁地区推广秸秆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改善稻米品质,不会显著影响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
生物有机菌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要:本文通过生物有机菌肥与化肥两种肥料对水稻生育、产量、品质和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施倍得生物有机菌肥可以减少氮肥量176.7㎏/hm2(256.83%),并能获得与化学肥料相同的增产比率,同时还缩短水稻生育期2~11d,降低植株高度6~8cm,增强抗倒伏能力,保证安全成熟,并能提高水稻饱满千粒重、混合千粒重和成熟率。施用生物菌肥还能提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和胶稠度,降低垩白率、垩白度,改善稻米食味。生物有机菌肥还能提高籽粒中铁、钙和镁的含量,降低铜含量,改善稻米的营养成分,提高人体所需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密度和氮肥运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分析了密度和氮肥运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群体起点,有利于提高群体质量指标,从而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增施有机肥能有效地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度.并能明显地使胶稠度变软,从而改善外观品质和提高食味品质:氮肥运筹方式对稻米的品质具有多重影响,适当增加后期施氮量可提高精米率、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改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但蛋白质含量增加,食味品质变差。试验条件下.栽插密度以25~30穴/m^2为宜,前后氮肥用量以6:4为宜。提倡增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性质及晚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南方红壤稻田优质高产协同提升目标下的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依托始于198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考察了有机肥(M)、化肥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化肥氮磷钾(NPK)、化肥氮钾配施有机肥(NKM)、化肥氮磷配施有机肥(NPM)、化肥磷钾配施有机肥(PKM)、不施肥(NF)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阳离子交换能力、籽粒产量构成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F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氮磷钾含量,增强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提升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进而提高水稻籽粒产量;进一步比较稻米品质指标发现,施肥可不同程度提高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使胶稠度变长。其中,以NPKM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养分及酶活提升效果相对较好,导致该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其加工、外观、食味和营养品质亦相对更优。由此可见,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平衡配施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土壤,而且可协同提升籽粒产量与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7.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灌浆结实期对两优培九、汕优63和扬稻6号3个不同品质的品种进行PDJ、BR和ALA3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均产生影响。BR及ALA导致稻米的整精米率下降和垩白粒率的上升,而PDJ处理结果与之相反;不同浓度的ALA处理后,导致稻米的整精米率下降、垩白度以及垩白粒率上升,但对糙米率、精米率和外观品质等其他稻米品质的指标影响不大。3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均可使供试验的3个品种的结实率明显提高,并使千粒重、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对辽宁省不同熟期水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为水稻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以辽宁省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4个熟期65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辽宁省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系)品质性状差异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熟期间表现基本一致。4个熟期中中早熟品种(系)的品质性状整体较好,只有垩白度的优质米达标率较低,说明垩白性状是今后水稻品质改良的重点。相关分析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均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糙米率与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辽宁省水稻优质育种可通过合理调整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整精米率,实现品质的整体改善。  相似文献   

9.
杂交中稻稻米垩白测定方法的改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59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稻米垩白指标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精米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大小和垩白度分别比整精米的显著提高. 以整精米测定的垩白度不能代表实际需要表达的精米的垩白状况. 整精米垩白度、精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与整精米的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可通过整精米垩白粒率推算整精米垩白度以及精米的  相似文献   

10.
以龙粳31号和空育131为材料,采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膜下滴灌旱种下肥水耦合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旱种下2种肥料处理对两品种的碾磨品质、粒型和米饭食味评分值影响不显著;膜下滴灌旱种下2种水分处理对两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和米饭食味评分值的影响不显著;与对照相比,膜下滴灌旱种下以体积含水量降至饱和含水量的80%为控水下限的水分管理能够保持或提高空育131的整精米率;膜下滴灌旱种下的2种水分、肥料处理降低了空育131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了空育131的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空育131的米饭食味评分。与对照相比,膜下滴灌旱种下的2种水分、肥料处理降低了龙粳31号的整精米率和米饭食味评分;膜下滴灌旱种下以体积含水量降至饱和含水量的80%为控水下限的水分管理,同时分蘖肥与穗肥用量同对照相同的处理(S2F2)能够降低龙粳31号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11.
覆膜旱作稻米品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常规水管稻为对照,研究了水稻在覆膜旱作生态条件下的稻米品质。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管相比较,糙米率、粒长、长宽比、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几乎没有变化;精米率、垩白度、杂交籼稻的湖化温度略有增加,蛋白质含量、杂交籼稻的整精米率明显增加;胶稠度、粳稻品种的整精米率略有下降,垩白粒率明显减小。依据部颁《优质稻米标准》NY122-86综合评价,覆膜旱作稻米品质有一定程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叶龄移栽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叶龄移栽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水稻在3~8叶之间移栽,以4叶处理产量最高,达10374kg/hm2,比8叶期移栽增产11.0%,方差分析结果,3~6叶之间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比8叶期移栽显著增产;根据稻米检验结果,垩白率、垩白度受移栽叶龄影响较大,适宜叶龄移栽能显著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采取中苗移栽能使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及蛋白质的含量提高,直链淀粉降低,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稻米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氮素穗肥用量和结实期遮光可通过影响叶片光合和植株氮营养状况对水稻籽粒碳氮代谢能力产生调节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特征的稻米品质。为探明氮素穗肥用量与结实期遮光复合作用对常规粳稻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年以生育期相近的常规粳稻淮稻5号、南粳9108和扬农香28为材料,设置40.5 kg hm–2 (N1)、81.0 kg hm–2 (N2)、121.5 kg hm–2 (N3)3个氮素穗肥用量处理,并于抽穗至成熟期采用人工遮阴方式控制水稻冠层光照,包括100%自然光照(S0)和50%自然光照(S50)处理,研究了结实期不同光氮处理组合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S0条件下随氮素穗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S50条件下呈下降趋势,其中S0N2处理的整精米率最高,加工品质较好;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S50N3> S50N2> S50N1> S0N3> S0N2> S0N1的趋势,且穗肥氮素用量的增加和结实期遮光对稻米提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具有累加作用。穗肥氮素用量增加和结实期遮光均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提高蛋白质含量,其中谷蛋...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环境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6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大田栽培和水培,并在结实期进行两种水培营养液浓度(标准Espino浓度和1/2Espino浓度)处理,研究栽培方法及营养液浓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多数品种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要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水培条件,蛋白质含量和偏基准温度(PT)则低于水培条件;栽培条件对糙米率和粒型等影响不大。(2)与低营养液浓度(1/2Espino浓度)相比,结实期高营养液浓度(标准Espino浓度)显著或极显著地增加了稻米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和偏基准温度(PT)。对不同栽培方式和营养条件对稻米品质影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结果表明,增施N肥增产显著。增施K肥,有机肥也有一定增产效果。以施NPK 有机肥的产量最高,施用K肥能降低垩白率,增施有机肥能降低垩白度。以N,P,K处理的稻米外观综合品质较好,整精米率较高,垩白率和垩白度较低。因此NPK配合施用。产量较高,又能改善稻米外观综合品质,同时尽可能增施有机肥,既可增产又可降低垩白度。  相似文献   

16.
施氮水平对优质稻产量、品质及稻米Hg、As、Cd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质稻桂小占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空白,低肥(75 kg/hm2)、中肥(150 kg/hm2)、高肥(225 kg/hm2)4种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食用安全性(稻米Hg、As、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低于15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而当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时,增产效果不显著。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也逐渐增加,而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则有所降低。其中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高肥、中肥、低肥3种施肥处理下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中肥、高肥水平下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无显著差异,并均显著低于低肥处理。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在不同施氮水平间的变化最大,各肥料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施氮量的提高对稻米中Hg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可导致As、Cd含量的升高,其中稻米Cd含量在高肥与中肥水平下的差异显著,As含量在各施氮水平处理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此试验条件下,适量的增施氮肥,有利于优质稻获得高产并将稻米品质提升到较高水平;通过降低施肥量可减少稻米对As、Cd的吸收和积累,提高食用安全性。在优质稻栽培过程中应适量增加氮肥,施氮水平以不超过15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不同肥料种类对水稻强化栽培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中使用不同种类的肥料比较,试验得出:在氮、磷、钾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均能提高水稻的分蘖数,其最高分蘖数和成穗率以及增产效果均以“微生物活性肥+有机肥+化肥”的处理最高。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各不相同,施用有机肥可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降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有机肥、化肥和微生物活性肥料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比单一施用一种肥料能够更明显地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8.
马波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169-173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肥密水平对寒地下垂穗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钾肥和插秧密度,同时采用频数分析法获得了产量最优栽培方案。氮肥可以提高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与氮肥呈二次曲线关系,钾肥与直链淀粉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胶稠度会随着施肥量和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都与胶稠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米率、垩白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胶稠度是直接和间接影响食味评分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中国水稻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及一季主产区的粮食增产渠道。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再生稻、早稻和晚稻的稻米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早稻和晚稻相比,再生稻实现农药零输入,减少肥料和灌溉水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保持经济效益稳定;提高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稻米粒形、垩白率和垩白面积,增加稻米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总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品质。再生稻符合水稻轻简栽培和农业资源较少投入的要求,实现“种植一季,收获两季”,拓宽粮食生产渠道,对中国粮食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华粳6号和两优培九为材料,通过小麦秸秆还田与秸秆不还田比较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不同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后,明显提高了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了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增大,表明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得到改善.小麦秸秆还田后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