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防沙治沙造林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同时能够改善局部环境和稳定气候。主要阐述了民勤沙漠化地区防沙治沙造林技术,希望为环境保护及治理土壤荒漠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沙地云杉种子萌发及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沙地云杉是沙地造林的首选树种之一。通过对其种子萌发机理的研究,为沙地云杉在干旱区的推广及林地幼苗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在试验室和室外花盆内对沙地云杉的种子进行处理,测定种子含水率及吸胀速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覆土厚度、不同浓度盐溶液、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沙地云杉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地云杉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25℃,当温度低于5℃时种子将不能萌发,高于35℃萌发率较高,但会严重影响幼苗生长;(2)种子在吸胀初期,吸水量急剧增加,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绝对吸水量逐渐减小,达到一定时间后,种子含水量相对不变,即达饱和状态;(3)种子耐盐性较差,当NaCl溶液浓度高于0.6%时,会严重影响种子萌发,显著降低种子发芽率;(4)种子育苗适宜的覆沙厚度为0.5~0.75 cm,大于1.0 cm会显著降低发芽出苗率;(5)沙地云杉种子经3种方式处理播种后,以沙藏处理的种子发芽出苗率最高,自来水处理次之,60℃恒温处理最差。在人工对沙地云杉进行繁育时,种子宜先沙藏处理,萌发适宜温度15~25℃,土壤含盐量不宜高于0.6%,不覆土或覆土太厚均不利于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沙地利用技术与研究情况简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充分了解日本海岸沙地治理历史与开发利用方法,笔者以技术研修的形式,在充分参阅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日本沙地资源的分布、治沙历史、主要治沙技术、沙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日本在治沙技术领域的现有科研能力、治沙外援策略(以宁夏为例)等进行了介绍。日本的沙丘利用经历了由自然危害到单纯治理、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的变迁过程,并以沙为媒,使其成为国际援外舞台上重要的政治手段之一。这一变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方式值得中国人深入思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种子成熟过程中均可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本研究以沙地云杉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RT-qPCR技术,检测沙地云杉种子转录组数据库中GAPDH、EF1α、CYC、Actin等8个候选内参基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呈现的综合表达水平,并通过内参基因分析软件(geNorm, NormFinder, BestKeeper)对其稳定性统一评估。结果表明,候选内参基因中稳定性最好的是CYC、EF1α和GAPDH。分别以CYC、EF1α和GAPDH作为内参基因对沙地云杉胚胎发育关键调控基因LEA1(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和WOX9 (WUSCHEL related homebox)进行了定量分析,其表达趋势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将对沙地云杉及近缘物种的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沙地云杉内生真菌拮抗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株沙地云杉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对8种植物病原物具有拮抗效果的沙地云杉内生真菌。本研究初筛采用皿内对峙法筛选,复筛采用打孔法筛选。两种方法相结合筛选出了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效果的沙地云杉内生真菌。初筛后具有25株沙地云杉内生真菌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复筛后具有4株沙地云杉内生真菌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本研究通过以上两种筛选方法筛选出具有拮抗作用的沙地云杉内生真菌,为下一步深入研究代谢产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沙地云杉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是内蒙古特有的珍稀树种,种子生产受到大小年、倒春寒及重齿小蠹等虫害的严重影响,有性繁殖受到阻碍。本研究以沙地云杉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对影响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调控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沙地云杉成熟胚接于培养基中培养,5 d后子叶和胚根部位膨大,10 d后胚根均明显愈伤化,40 d后愈伤呈水渍状,60 d后愈伤呈白色丝状;胚性愈伤的发生始于非胚性愈伤的表面,且长成的胚性愈伤呈细胞核大、细胞排列紧密的特点;研究结果明确了沙地云杉胚性愈伤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变化过程。(2)确定了沙地云杉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和最佳激素组合。胚性愈伤诱导培养基为LM,激素组合为2,4-D 6 mg/L、6-BA 2 mg/L和KT 0.5 mg/L最佳培养条件为暗培养,且胚性愈伤诱导率46%。沙地云杉胚性愈伤诱导的成功可为沙地云杉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5):4987-4993
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是中国特有的针叶林树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外生菌根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沙地云杉的外生菌根真菌研究非常少。本研究以内蒙古白音敖包林场沙地云杉根际外生菌根真菌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不同林龄即20a和80a的沙地云杉,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揭示沙地云杉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不同林龄沙地云杉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本研究共获得80个外生菌根真菌OTUs,隶属于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的19个真菌支系,其中丝盖伞(Inocybe)、蜡壳菌(Sebacina)、拟小垫革菌(Tomentellopsis)等为沙地云杉根际外生菌根真菌的优势进化支序。20a和80a树龄的沙地云杉根际外生菌根真菌的优势进化支序不同,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林龄的外生菌根真菌具有特定的指示物种类群。  相似文献   

8.
且末县正在实施的河东治沙工程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上采取机井滴灌形式营造了以红柳、胡杨、沙拐枣混交的防沙治沙林333.33hm2.为了进一步扩大防沙治沙面积,扼制或减轻沙漠对且末县的风沙灾害,改善且末县的生存环境,我们进行了治沙树种的选择试验.  相似文献   

9.
旨在比较分析不同龄沙地云杉的差异。以不同龄沙地云杉为实验材料,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不同龄云杉的光响应、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1)沙地云杉叶片净光合速率随着树龄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逐渐降低,其中5年生的沙地云杉的净光合速率最大。10年生的沙地云杉的光饱和点光饱和点(LSP)比5年、20年的高,这就说明10年沙地云杉光合最活跃,是生产光合产物最高的时期,处于生命最旺盛的时期。(2)不同龄沙地云杉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实际光化学反应量子效率(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随着树龄的增加而降低,5年生的ΦPSⅡ、ETR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就将防沙治沙造林列入国计民生的重点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土地沙漠化的问题,但是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土地沙漠化依然处于总体恶化的情况,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就防沙治沙造林技术的运用进行了探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和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在干旱荒漠区适应性特征,筛选出适宜于干旱荒漠区理想的造林树种,以2种云杉属植物为试验材料,测定正常供水条件、中度土壤水分胁迫、重度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2个树种的水分参数。在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2种云杉属植物自由水含量、组织含水量、叶片水势、相对含水量降低,而水分饱和亏、束缚水/自由水、束缚水增大,叶片持水力降低。随着季节的变化,2种云杉属植物各项水分参数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呈规律性变化,组织含水率在7—9月变化差异不显著,束缚水/自由水、束缚水含量在7—9月呈增加后又下降的趋势;相对含水量呈递增趋势;水分饱和亏呈下降趋势;自由水含量呈下降后又增加的趋势。在水分胁迫初期,2种云杉各处理苗木持水力差异不显著,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持水力差异增大,而且青海云杉持水力低于沙地云杉的。从2种云杉属植物各项水分参数分析,表明沙地云杉具有较强的抗逆水分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沙地云杉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是中国特有树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植物资源,在田间条件下,运用正交试验的设计方法,研究了覆沙厚度、播种密度、覆盖材料3个因素对沙地云杉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中的最佳组合为以10 mm覆沙厚度、300粒/行的播种密度配合河沙土为覆盖材料最好,组合出苗率也最高;在干旱沙区覆沙厚度和覆盖材料对沙地云杉播种育苗的影响极显著,播种密度对沙地云杉播种育苗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处理对东北连翘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东北连翘盆栽苗为试验材料,研究樟子松、红皮云杉纯林下土、枯枝落叶覆盖园土处理对东北连翘生长的影响。旨在从园林景观建设的角度考虑,尝试研究筛选出适合樟子松、红皮云杉林下生长的灌木,为丰富松科植物林下园林景观配置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林下土、枯枝落叶覆盖园土对东北连翘的生长都无明显的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对有机物的积累和叶绿素的合成有促进作用;红皮云杉林下土对新梢的加粗生长有促进作用,促进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合成;红皮云杉枯枝落叶覆盖园土对东北连翘的生长无明显的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沈阳天柱山油松栎林群落结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虹  闫红伟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107-112
油松栎林群落是具有沈阳地域特色的地带性植物群落,城市园林在构建植物配置时,要遵循地带性植物群落结构的规律。因此,研究油松栎林群落的结构对城市园林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油松栎林群落的结构进行研究,得出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指标。沈阳天柱山油松栎林群落有种子植物122种,分属38科74属,通过对重要值大小的分析比较,得出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为油松、蒙古栎、辽东栎和花曲柳,灌木层的主要优势种为胡枝子、榛子、花木兰和接骨木;对油松栎林群落生活型进行分析,可知地面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多(38.12%),其余依次为高位芽植物(27.64%)、隐芽植物(22.87%)、1年生植物(8.1%)和地上芽植物(3.27%);油松栎林群落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基本层,其中灌木层的优势较差;油松栎林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是同类植物成片状均匀分布,各物种间混交性差,其中乔木层的平均郁闭度为0.75,灌木层的平均盖度为0.27,草本层的平均盖度为0.46。  相似文献   

15.
核桃楸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地理分布、群落特征、生长特性、遗传改良、育种造林技术等方面对核桃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核桃楸作为用材树种、干果树种、药用植物、绿化树种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核桃楸资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阿拉善荒漠功能灌木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阿拉善荒漠主要功能灌木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通过样带法由东向西沿阿拉善荒漠进行5 m×5 m样方调查,采用负二次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等对华北驼绒藜、珍珠、霸王、沙冬青等12种荒漠主要灌木群的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荒漠灌木中除霸王、沙冬青、四合木外,其他灌木种群均呈聚集分布;刺旋花、珍珠、短腿锦鸡儿、华北驼绒藜丛生现象明显,聚集性强;霸王、四合木在样带内呈随机分布,唯有沙冬青呈均匀分布。从种间关联性来看,霸王、猫头刺、沙冬青之间有显著正关联,多种之间总体表现为负相关。关键词:阿拉善荒漠;分布格局;种间关联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氨基酸的序列特征,可将植物几丁质酶划分为Ⅰ~Ⅶ七类。由NCBI数据库可知,对于云杉不同类型几丁质酶研究甚少,其中以杂交云杉(Picea engelmannii-glauca)上传的氨基酸序列最为完善,包括Ⅰ、Ⅱ、Ⅳ、Ⅶ四类,但均未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本研究以杂交云杉的四类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蛋白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四类几丁质酶蛋白分子量大小为24~36 kD,均为亲水性蛋白;具潜在磷酸化位点,且位于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上,但不含糖基化位点;除Ⅱ类几丁质酶外,其余均具信号肽位点;亚细胞定位发现,四类几丁质酶蛋白都属分泌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可知,四类几丁质酶蛋白全为蛋白19家族,且兼具溶菌酶活性;二级结构主要由4部分组成,包括无规则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除Ⅰ和Ⅳ类外,其余两类均具1个跨膜结构域;系统发育树分析可知,四类几丁质酶进化过程既有所发展,又相对保守。该研究为深入研究云杉属几丁质酶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云杉的抗病性育种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方面的机理,对民勤沙区绿洲-荒漠过渡带8种典型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灌木层在物种组成和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除红砂群落外,其他群落中灌木所占比例均在56.86%以上,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较小,在整个群落中仅占0.30%~3.14%(除沙蒿群落6.65%),数量较稳定;(2)8个群落中白刺重要值最高,达84.41%,猫头刺群落最低为20.70%,其余6个群落在56.78%~68.07%之间;(3)8个群落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猫头刺群落>绵刺群落>红砂群落>沙蒿>沙拐枣群落>珍珠猪毛菜群落>膜果麻黄群落>白刺群落,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偏低,物种丰富度较低,生态优势度较高,种间相遇率偏低,群落中物种分布不均匀。说明民勤沙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群落物种主要以矮化的小灌木、小半灌木为主,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较小,优势种群在荒漠灌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对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和群落的演替方向,具有比其他物种更重要的作用,荒漠灌木群落由于缺乏冗余物种的支持,是一类不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19.
降水格局变化对植物繁殖策略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植物生长和繁殖受降水格局的重要影响,本文结合近年来降水格局变化及其对植物繁殖策略影响的重要意义,总结降水格局变化对植物繁殖物候、繁殖分配和种子产量及其对子代种子特性的重要影响,探讨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以促进植物繁殖策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填补该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