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乡村基层治理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为了探索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基层治理的实现路径,采用文献分析方法结合实地观察,研究了乡村振兴和乡村基层治理的关联性以及我国当前乡村基层治理的现状。研究表明,基层治理发展模式创新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基层治理实现路径的核心内容,在进行基层治理发展模式创新时,要求注重协同治理和多元主体参与、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顶层设计和创新机制的建立。在具体措施方面,应加强农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也需要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同时构建有效的信息化平台,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最后需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对乡村进行有效的治理,农村基层党组织属于乡村治理的基本体系,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基层党组织治理的能力和乡村治理的整体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在进行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典型问题:一是基层党员素质较低;二是基层组织治理体系不够健全;三是村"两委"关系欠协调;四是村"两委"的各自职责不分明。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才能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深入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乡村治理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挖掘当前乡村治理实践中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和治理机制构建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从充分结合、深度关联乡村经济发展和基层民主建设的维度,研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路径。研究认为,应当通过产业发展增强乡村治理活力,通过多元治理格局增强乡村治理动力,通过机制体制建设保障乡村治理秩序。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角度构建了我国现代化治理格局,本文基于乡村治理研究和村民基层自治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模式,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现代治理框架和政策体系进行梳理,以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提供创新性思路和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转型为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治理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新农村社区治理存在机制不完善、科学规划缺乏、专业人才短缺、监督与评价机制缺位等问题。基于乡村治理主体、治理权力分配方式、治理方式和目的分析,持续完善治理机制、科学进行治理规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评价与监督机制,可有效推动新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角度构建了我国现代化治理格局。本文基于乡村治理研究和村民基层自治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模式,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现代治理框架和政策体系进行梳理,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创新性思路和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红色资源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与时代品质,对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资源赋能社会治理,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助于深入挖掘红色精神的价值内涵,有益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基层社会治理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基于此,本文围绕乡村振兴视野下红色资源赋能新时代社会治理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241-243
现阶段,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最基础又重要的环节。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基层治理出现了瓶颈。民本位思想作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成果,可以被应用在基层治理领域上。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下,基层治理上出现了一些与以民为本相悖之处,从民本位的视角出发,为我国基层治理的长远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中国”的建设中,数字乡村的建设占据了核心地位。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中,重塑了乡村治理的关键要素,并推动了乡村治理向数字化方向转变。目前我国乡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阶段,乡村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化力量对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动乡村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现代社会组织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这对于乡村地区的数字化治理和推动乡村地区数字化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乡村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数字化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公共参与乡村数字化治理的能力不足、乡村数字化治理中的制度尚未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的主动性和热情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无法形成一个协同的乡村数字化治理力量。因此,需要从加强政府主导、培育新型农民和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等方面来构建乡村社会组织参与数字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工作是乡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乡村长远规划、乡村和谐社会建设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简要阐述了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同样面临着乡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同时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主导式乡村环境治理模式面临困境,即忽视了乡村农民主体的作用。现阶段只有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积极培育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为乡村环境的长效治理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只有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组建乡村环境组织,制度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发展乡村经济,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实现乡村环境的良好治理。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农村居民、社会组织以及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但事实上,基层党组织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基层政府的角色表现不明显,农民的参与意愿不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力度不够,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为了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并形成合力,必须探索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协商为手段,以网络治理为平台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刘涛 《古今农业》2011,(2):31-39
不同的话语体系说明土地规模化流转的可能以及预期的后果,但是规模化流转的话语体系是否适合当前的农村现实?笔者以河南省H县村庄土地流转的情况为经验材料,考察了规模化土地流转能够达成的条件,分析出土地流转后形成的相关后果,认为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制约性因素较大,尤其是乡村治权弱化甚至丧失后土地流转的利益分配失衡,土地规模化流转需...  相似文献   

14.
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渗透乡村社会的能力是空前的,但也并不是无所不及的,地方社会秩序是国家力量介入和村庄内生力量发酵而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地方社会秩序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公社制度下农民的猫腻行为,就可以发现所谓农民的"反行为",大多具有群体性、隐蔽性的双重特征,属于是没有国家授权的合法性却有地方农民认可的合理性的群体性自治行为。群体性自治行为的发生,说明在生产队的名义下,地方社会的自治实践在人民公社时期也没有中断过。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PPP模式的涵义及其理论背景,然后进一步阐明了我国农村的环境治理现状和困境,引出了PPP模式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最后论述了PPP模式下农村环境治理的模型和公私部门的职能分工。  相似文献   

16.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乡村治理建设模式的探索经历了多个阶段,虽然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政策侧重点存在差异,但从政策内容的演变过程来看,存在“多方参与共治”的发展趋势。S村在历史契机和各方因素的推动下,形成了乡村精英、农村合作社、村民主体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治理逻辑是乡村精英通过合作社来激发和凝聚乡村的内生动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社会资本的积累。这些社会资本一经产生便直接再投入到整个治理过程中去,促进村庄治理,形成循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合作社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17.
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为研究对象,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关系。运用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及委托代理等理论,构建了中央政府、乡镇政府公共契约型治理,土地受让方、市县政府交易契约型治理,以及农民、村民小组、农村集体组织内部参与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以达到土地流转权力与利益的平衡与相互制衡。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治与乡村治理协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叶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15-10016,10052
通过对土地整治与乡村治理的相关研究和我国农村实施现状的分析,认为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以及乡村治理的改善是破解农村地区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走乡村善治之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善治体现的是以治成善或善之治,是基于人的好生活而对治理秩序的美好愿景及其实践活动,因而它成为乡村社会秩序的目标与价值基础。随着国家意识的确立进而有了国家对乡村的整合,乡村善治实现了乡土善治到国家善政,再到现代社会的善治过渡,并在国家及现代化意义上不断获得新的诠释、演进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国家及现代化、公共利益及其多主体参与等方面的善治特征。国家现代化由此成为乡村善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保障。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涉及基层治理问题。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农村产权与治权的理论或制度分析,而是在治理视角下,通过比较分析广东不同区域农村产权改革的具体实践、产权改革后的乡村治理景象与样态,得出 20 世纪 80 年代珠三角地区所推动的折股量化到人的产权股份制改革在无形中培养了一批高度组织化、利益联结紧密、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基层利益群体;弱化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地方政府的经济统筹发展能力,削弱了基层治理权,使基层陷入治理危机。深入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清远市通过治权下移与产权单位保持一致,发挥作为产权最基础单元村民小组的力量,以激活村民小组与村民的治理主体性,实现内部自治,顺利化解了产权改革后的治理危机。因此,农村可以通过产权改革的手段改善基层治理,实现治理有效目标。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产权改革,应以提高基层组织力和治理能力为目标,通过夯实与运作集体产权实现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