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刺参也称"沙噀",刺参科,体圆柱形,长20cm~40cm。前端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面有4行~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体色黄褐、黑褐、绿褐、纯白或灰白等。喜栖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刺参多分布于我国北部沿海,夏季水温高时,栖底夏眠。  相似文献   

2.
薛清儒 《齐鲁渔业》2007,24(11):14-16
海参在我国海域有100多种,可食用而有增养殖意义的有20余种,其中以黄、渤海的刺参和南海、西沙群岛产的梅花参最为名贵,特别是刺参,其经济价值可称为"参"中之冠。刺参属温带种,我国辽宁、山东、河北等省浅海沿岸均有分布,其南限达江苏连云港外的平山岛周围海域。刺参体长一般在20~30 cm,宽3~6 cm,  相似文献   

3.
2006年8月~11月,在面积33亩的土池塘中,放置10个用60目筛绢围成的6m×6m网箱,每个网箱中放置115、145、175或200个网吊,每个网吊由6个50cm×50cm的聚乙烯网片串成。每个网箱放入体重5.0mg(20万头/kg)或12.5mg(8万头/kg)的稚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0.3~0.5kg。经85d的饲养,培育出幼刺参19.39kg,平均每个网箱1.9kg,规格为540~702mg,成活率4.1%~9.6%。文中讨论了土池网箱培育幼刺参的技术关键,强调应在水温8℃~15℃下尽早放养、适时投喂、加大水交换量。  相似文献   

4.
刺参地下井水工厂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参地下井水工厂化健康养殖,是利用工厂化养殖大棚和地下深井海水养殖刺参的新模式。养殖过程中以使用地下深井海水为主,无任何污染,真正实现了无公害健康养殖。地下深井海水夏季水温18~20℃,冬季水温维持在12℃以上,正在刺参生长适宜温度范围内,可以解除或缩短刺参的夏眠,加快冬季生长速度,缩短刺参的养殖周期,拓展了刺参养殖的地域范围。  相似文献   

5.
林庆状 《齐鲁渔业》2007,24(10):27-29
1刺参的生物学特性及工厂化大棚养殖的可行性刺参属狭盐性生物,自然生活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澈,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岩礁底或沙底海区,对盐度的要求为18~33,水温在零下3℃和零上34℃都能生存,最适宜温度12~18℃,超过20℃则进入夏眠状态,低于5℃则停止生长。在温度超过30℃或盐度低于18短时期内不会有很大影响。水温和盐度是刺参养殖的关键性指标。对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们利用工厂化养鱼大棚进行了刺参工厂化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的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全年可控水温平均13℃,这样体长3~5cm的幼参一年半时间就可达到商品规格(自然生长状态需3~4年)。因此,开展工厂化刺参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龙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认真总结当地渔民养殖刺参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刺参养殖模式——扇贝壳装袋筑礁刺参养殖技术,现将这一技术简单介绍如下,供参考。1材料12~15股聚乙烯网片,目大6cm;扇贝壳;直径8~10mm、一端折钩、长300mm的钢筋;直径3mm、长250mm的铁丝。2加工将网片剪裁成长21目,宽17目的小网片,然后用  相似文献   

8.
一、刺参的生活习性 刺参属狭盐性动物,生活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澈、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岩礁底或沙底海域。其生活区多富有底栖硅藻及大型藻类。幼小个体多生活在大叶藻基部及礁石、砾石下,成年个体逐渐移向深水区,即分布在水深8~20米的海底。  相似文献   

9.
世界海参养殖以刺参(温带种)和糙刺参(热带种)为主,中国、日本、韩国等国主要养殖刺参.我国60年代刺参育苗成功,70年代利用天然海域投放参苗人工增殖,80年代大水体高密度刺参人工育苗.  相似文献   

10.
评估了单一或二元的新鲜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废物用于花刺参(Stichopus monotuberculatus)养殖的可行性,并研究了其对花刺参成活率、特定生长率、排粪率、排氨氮、排亚硝酸盐、粪便中总有机物(TOM)质量分数相比对应的饲料中总有机物质量分数变化的影响。摄食含80%露天养虾废物和20%室内养虾废物的饲料的花刺参生长最快。在同一处理组中,花刺参的夜间排粪率显著高于昼间排粪率(P〈0.05)。花刺参最高和最低的平均总排粪率分别出现在E(20%露天养虾废物和80%室内养虾废物) 和A(露天养虾废物) 处理组。随着不同饲料中粗蛋白水平的降低,花刺参的平均氨氮生产量和亚硝酸盐生产量逐渐降低。随着不同饲料中w(TOM)的降低,不同处理组花刺参排出的粪便中w(TOM)先升高后降低。在每一个处理组中,花刺参排出的粪便中w(TOM)与对应的饲料中w(TOM)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显示花刺参具有降低养虾废物有机污染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行为学方法,对体长2~7 cm、体质量2~30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实验室水槽中自然光照下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分别记录了刺参在水槽中无礁(对照组)和有礁区域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不同形状、材料及距水槽底部不同空隙的人工参礁对刺参的诱集效果.实验观察发现,刺参在水槽中有明显的爬壁现...  相似文献   

12.
日本红刺参在分类上隶属于海参纲、刺参科、仿刺参属,体形呈圆筒状、背面隆起,上有4~6行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的圆锥形疣足,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不很规则的纵带,体色红色或红褐色,背面斑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刺参池塘养殖已成为渔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刺参对底质环境的要求严格.研究表明,在硬泥沙或硬沙泥底质的池塘中养殖刺参的效果较好.底质组成中含粗砂及礁石多的区域,刺参分布密度大,生长快;而含细沙及泥量多的海域,刺参分布密度稀、生长慢.笔者在辽宁葫芦岛海滨附近养殖场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沙底池塘刺参养殖效果较好,现将养参技术简述如下: 一、池塘条件 试验海区池塘为潮上带砂质底质.水源为近海直接纳潮.经过检测,海水的各项指标符合渔业生产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18S rDNA PCR-DGGE技术对刺参池塘养殖系统底栖真核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理化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刺参养殖池塘系统中附着基真核生物DNA指纹图谱均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成参养殖池塘分别获得26、25、25条扩增条带,幼参养殖池塘分别获得20、22条扩增条带;刺参养殖池塘中叶绿素、总磷、总氮、溶氧分别为2.037~5.383 μg/L、0.016~0.039 mg/L、1.863~3.562 mg/L、4.06~6.18mg/L,成参养殖池塘的各项理化指标值均高于幼参养殖池塘.通过指纹图谱和理化因子的聚类分析可以看出,附着基底栖真核生物DGGE指纹图谱与环境中理化因子聚类分析图相吻合,说明不同刺参养殖池塘底栖真核生物群落DNA指纹与养殖环境的理化因子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DGGE技术分析刺参池塘附着基底栖真核生物指纹图谱,进而分析与环境中理化因子的关系,为建立底栖真核生物群落DNA指纹结构与水体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刺参(Stichopusjaponicus)俗称灰参、灰刺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珍贵的海产品,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刺参养殖,近年来刺参养殖已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产业。据统计,2004年仅山东省刺参养殖面积就达到36万亩,预计年产鲜参5.7万吨,实现产值70多亿元,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值的1/3。然而伴随着养殖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日益扩大,病害也日趋严重,2003~2004年度北方刺参养殖由于各种疾病的侵袭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亿元以上。刺参养殖如何才能避免过去中国对虾养殖大起大落的弯路和如何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目…  相似文献   

16.
刺参(Stichopus,japonicus)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刺参属,是海参种类中营养价值最高、最受市场喜爱的一种。在我国,海参主要产自山东、辽宁等地。刺参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沉箱养殖、室内控温养殖、围网养殖、浅海筏式养殖等。 随着“北参南养”技术上的突破,刺参养殖在我国南方海域也逐步兴起。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的养殖户引进北方的刺参在海上进行海参筏式养殖。2010年11月10Et投苗10万只,苗平均体长12cm,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完善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人工苗种培育及海上养殖技术,在大连旅顺海区及刺参池塘进行了鼠尾藻人工苗种保苗及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鼠尾藻人工苗种在室内培养20 d左右,株高2 mm以上,假根15根以上时,下海保苗为宜。鼠尾藻幼苗保苗、人工养殖方式为表层平养。保苗海区选择风浪不大的海湾。在刺参池塘保苗要求选择水深2 m以上的池塘,养殖位置在进水口附近。保苗3个月后海上鼠尾藻平均株高4.26 cm,刺参池塘鼠尾藻平均株高1.98 cm。将6 cm以上的幼苗夹直径1.5 cm的聚乙烯绳上进行海上养殖试验。养殖8~9个月后,鼠尾藻长至平均株高61 cm。  相似文献   

18.
近10余年来,随着全球海参自然资源日趋枯竭与国内海参消费持续增长,我国刺参养殖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尤其在烟台、威海、大连、青岛等地,刺参现已成为举足轻重的水产养殖品种,并持续引起业内外各界业主广泛关注.本文依据笔者在大连、长岛、长海、威海、瓦房店等地近20年刺参养殖生产实践经验与技术开发成果,借鉴日本学者近40年刺参增殖与养殖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针对国内刺参养殖生产实际情况,对我国刺参养殖生产方式及发展方向予以了简要介绍和初步探讨,以供我国现已从事刺参养殖的广大业主和欲意投资刺参养殖的业外各界业主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5年4~11月,我们在好当家刺参养殖基地的刺参养殖池塘进行了几种不同的刺参养殖管理方法的试验。结果发现添加净水复合菌和加大换水量的池塘不仅水质指标优良而且刺参未发生疾病,成活率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刺参养殖在山东、辽宁省沿海广泛开展,目前增养殖面积已经超过20万hm^2(300万亩),已经成为山东、辽宁等省农业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刺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刺参产量参差不齐,病害发生日益频繁。研究发现刺参出现死亡和低产不单纯是由于病害原因,而与低(高)温、pH值、化冰前后水质条件的突然改变等养殖环境恶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