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两个感病亲本和四个抗病亲本及它们正反交第一代的棉种粗提液对兔血红细胞的凝集力测定,结果表明:凝集力与抗枯萎病性存在相关现象。凝集力的强弱反映出棉花杂种第一代抗枯萎病能力介于两亲之间并偏向母本。  相似文献   

2.
棉花不同生育期SOD同工酶与品种抗黄萎病性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凝胶电泳测定不同棉花品种子叶期、4叶期、蕾期、铃期、吐絮期等5个不同生育期的叶片内SOD同工酶,结果其谱带数目相应为4、8、8、4、3,随着棉花的生育进程,SOD同工酶活性由弱一强一弱。在棉花生长前期子叶期、4叶期,抗、感黄萎病品种之间,接菌与不接菌棉株间,SOD同工酶谱活性差异不明显;在蕾期,虽然品种间的SOD同工酶谱活性差异不明显,但接菌的棉株E1、E5、E6三条酶带活性强于不接菌棉株,E3活性则相反;在铃期,抗、耐品种较感病品种E2谱带活性强,接菌棉株较不接菌棉株增加一条E3b谱带。感病品种泗棉2号上显症棉株叶片体内SOD同工酶较无病症叶增加一条E4酶带;不同病级的叶片内,SOD同工酶的活性差异不大。至吐絮期,不同品种棉株及显症叶与无病叶间的SOD酶活性又趋相同。  相似文献   

3.
新疆审定棉花品种枯黄萎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5年来新疆审定通过的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抗枯、黄萎病鉴定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我区新审定棉花品种抗枯萎病性较强,近84%的品种鉴定达到抗病标准,仅4%的品种鉴定感病;而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较弱,有28%的品种鉴定抗病,32%的品种鉴定感病.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指标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将抗病和感病不同的棉花品种接种黄萎病菌后,对其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在接种后5天,其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差异,可以作为抗性鉴定的星化指标。病原菌毒素对感病品种原生质体的破坏程度较抗性品种为大,差异明显,可以作为抗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5.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受白粉菌侵染前后PPO、POD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比色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对3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感染白粉菌后,其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前免疫品种POD活性明显高于中抗和感病品种,接种后三者POD活性均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不同抗性品种接种前PPO活性无明显差异,接种后PPO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有明显差异,免疫、中抗、高感品种分别在接种1、2、3 d达最高峰.叶片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免疫品种接菌后,POD条带的数目没有变化,只是出现酶活性的差异;而中抗和感病品种在接菌前后的同工酶谱带出现增减;不同抗性品种PPO条带数目和相对活性均表现出明显差异.表明,POD、PPO与植物的抗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通过测定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研究了甜瓜白粉病抗性反应中相关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对照的POD、CAT、PPO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接种后,它们的3种酶活性都比对照提高;抗性品种CAT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POD活性高于抗性品种;抗病品种PPO活性直到接种后5d才超过感病品种,并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甜瓜白粉病抗性反应中相关防御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通过测定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研究了甜瓜白粉病抗性反应中相关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对照的POD、CAT、PPO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接种后,它们的3种酶活性都比对照提高;抗性品种CAT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POD活性高于抗性品种;直到接种后5天,抗病品种PPO活性才超过感病品种,并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会引起棉花黄萎病,是棉花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了揭示棉花幼苗对真菌病原的免疫反应途径,本研究利用带有增强型绿色荧记s GFP的大丽轮枝菌Vd592-G对5个不同品种棉花进行侵染,并对侵染发生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棉花组织进行内源水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棉花品种、不同取样部位对植株内源性水杨酸含量存在极显著(P<0.01)的影响,但两者的交互性不显著。(2)相同部位的不同棉种间水杨酸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同棉种间不同部位的水杨酸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但是同一棉种间的根、茎、叶接种后内源水杨酸含量变化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3)属抗黄萎病类型的棉花植株水杨酸含量显著小于属耐黄萎病类型的棉花植株(P=0.033)。(4)不同抗病性品种的植株水杨酸含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根部。(5)同一抗病类型的棉花植株中根、茎、叶的水杨酸含量变化呈现极显著相关,不同抗病类型的棉花植株中只有茎部位的水杨酸含量存在显著相关。(6)‘海7124’茎部和‘新海14号’茎部的水杨酸含量变化存在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甜菜褐斑病病防治问题,2009—2016年,对黑龙江省10个地区166个甜菜品种,采取田间调查发病率的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将地区分为轻病区、中病区和重病区3类;将品种的抗性水平分为高抗、抗病、中抗、中感、感病、高感6个级别:甜菜褐斑病病情指数(DI)≤15的地区为轻病区,15相似文献   

10.
用相互嫁接和定量PCR分析棉花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棉花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机制, 本文选用对棉花黄萎病表现抗病的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材料海7124和Pima 90及感病的陆地棉(G. hirsutum)材料冀棉11, 通过相互嫁接的方法构建试验系统, 用棉花黄萎菌对其人工接种, 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技术分析其在感病和抗病棉花中侵染的差别。相互嫁接试验中感/抗和抗/感组合的病情指数介于感/感和抗/抗对照之间, 且相互嫁接棉株各个部位的IC值(侵染系数)也多介于其对照相应部位之间; 并且病情指数与不同部位IC值显著相关, 说明棉花黄萎菌可以通过接口在抗-感之间扩展。感/抗嫁接组合试验说明抗病材料的茎基部在抑制病原菌扩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而抗/感类型试验说明抗病材料接口以上部分也具有抑制病原菌增殖的作用。总之, 抗病海岛棉无论作为砧木还是接穗, 都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扩展, 说明抗病海岛棉对棉花黄萎菌具全株抗性, 但茎基部在抑制病原菌扩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同样, 感/抗和抗/感组合试验也说明感病材料的各个部位均不能抑制病原菌的定殖和扩展。  相似文献   

11.
棉花产量结构模式的研究及其在育种上应用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是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两个棉花有限总体的三个产量结构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这三个模式是符合棉花本身实际情况的;在构成产量的诸因素中,以铃数所起的作用最大,其次为单铃重和衣份率;在高产育种工作中,应把选择重点放在铃数上,但由于铃数、铃重和衣份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故对铃数的选择必须有适当尺度,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已建立的棉花生育期模拟模型对棉区各种方式的种植制度进行系统模拟与分析.研究不同年型下长江流域棉花气候生态表现,并提出的适应人增地减稳粮增棉而应采取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棉花丰歉年型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条件对棉花产量有决定性影响。对安阳市丰歉年型进行气候分析表明,丰年具有5月和9月温度高,生长季各月日照多,雨量分布均匀的特征。而5月和9月月平均气温低于21℃,7~9月各月日照时数低于190小时,8月雨量大于150mm或少于100mm,则不利于高产。对丰歉年型进行分析和预测,可为及时采取合理栽培技术措施趋利避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邯郸农业研究所育成了两个优质棉品种——邯郸14和邯郸208,其共同特点是:丰产,早熟,纤维品质长度、细度、强力等主要指标,实现了配套和基本配套的要求.主要做法是:利用剩余遗传,在具有优质潜在力的群体中进行二次选择;早期世代注意品质选择,并用当地适宜生态型标准来衡量当选材料;运用性状相关规律,发现新的重组体;重视田间选择,注意优质棉早熟性的选育.  相似文献   

15.
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纸色谱(PC)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对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纸色谱的流动相由己烷和乙酸乙酯组成,流动相的最佳分离比例为己烷:乙酸乙酯=1∶1。利用纸色谱对棉花的提取液定性分析发现:提取液被分离为5个斑点,由下向上各个点的Rf值依次为0.46,0.65,0.76,0.82和0.96。提取液双向纸色谱发现,单向色谱中的第3个点(中间点)又被分离成3个斑点。高压液相色谱对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进行分离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并可准确的测定各种成份的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半棉酚酮(HGQ)、棉酚(G)和杀实夜蛾素H1~H4的保留时间分别是3.90min,10.44min,12.99min,15.0min,14.0min和11.4min。此外,还利用HPLC法对棉花四个品种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1987年试验基础上,1988年继续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密度、氮素、单株果枝数及缩节安化控四项农艺措施进行综合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产量、成铃分布、亩果节回归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筛选出亩产子棉225kg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给出了该优化组合最佳的成铃模式和分布特点。此外,还给出了该优化组合的亩果节数、蕾铃脱落率的动态变化曲线,为该优化方案实施时提供诊断指标和参数。  相似文献   

17.
经过1987和1988两年在河南安阳和江苏扬州二个点的田间试验研究,分别建立了棉花纤维产量构成因素公顷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对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以及播期、追施氮肥、密度、喷缩节安、去早蕾、留果枝数等栽培措施对产量构成各因素影响的数学模型。分析指出,产量构成因素的重要地位随地区不同而变化,主要栽培措施是依据一定地区和一定年份而言的。在安阳地区,铃重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因素,而去早蕾、密度和追施氮肥又是影响铃重的主要栽培措施,这三项措施的重要性顺序随着年份不同而不一样;在扬州地区,公顷铃数是贡献于产量的最重要因素,而密度又是影响公顷铃数的关键栽培措施,留果枝数和追施氮肥的地位则因年份不同而分别居第二、第三位。这为棉花生产因地因时制宜,抓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棉花冠层结构及光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裴炎  邱晓  刘明钊 《作物学报》1988,14(3):214-220
研究了9个陆地棉品种(品系)的冠层结构和不同层次叶片的光合速率。试验结果表明:适度地增大上层主茎节距、降低角度指数和上层叶片所占比例,有助于冠层消光系数的减小和透光条件的改善,上层叶和中下层叶的光合特性有所不同,在弱光下后者的光合速率比前者高,在强光下比前者低。作者对适合于四川棉区生态条件的合理株型结构提出  相似文献   

19.
徐经国 《作物学报》1964,3(3):259-270
根据关中地区水文气象条件和棉花需水规律的研究资料分析,说明关中的气候和土壤资源完全能满足旱地棉花丰产所要求的条件。丰产示范结果进一步证明关中旱地棉田是能够获得高产和稳产的,其关键在于掌握自然特点,运用旱地丰产栽培技术,保证全苗和促进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20.
棉种“退化”是对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而不是生活力衰退。引起棉种“退化”的原因,主要由于棉种的变异性较大,在不良的农业技术和不利的气候因素的影响下,通过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品种混杂对棉种“退化”也有很大影响,但只是加重“退化”的因素,而不是引起“退化”的主要原因。不断地加强人工选择,并改善栽培管理条件,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