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试验。试验表明: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增产率在3.9%~6.0%;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1~3.1 g/kg;秸秆还田还能增加土壤中磷、钾养分含量,尤其是钾素含量,速效钾含量增加2.3~3.9 mg/kg。同时提出了秸秆还田的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水分运动与热力学函数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研究了温度、水分、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比较,土壤水势温度效应为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提高土壤水势可增加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呈现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在相同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增加温度可提高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其导水率温度效应值(dk/dt)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和单施化肥。土壤含水量一定时,随着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和相对偏摩尔焓变增大,土壤非饱和导水率也增大,并且高量玉米秸秆还田大于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和单化施肥,拟合得出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和相对偏摩尔焓变与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方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和耕作深度对稻田耕层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耕作深度与秸秆还田对稻田耕层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6年同时在兰溪和金华两地开展油菜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深度的稻作田间试验,探讨浅耕(耕深10~12 cm)无秸秆还田、浅耕油菜秸秆还田、深耕(耕深18~20 cm)无秸秆还田和深耕油菜秸秆还田等4个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等含量,但耕深和秸秆还田对土壤pH、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稻谷产量,而耕深对稻谷产量无明显影响。与浅耕无秸秆相比,深耕或秸秆还田可提高耕层土壤磷酸酶和β-葡糖苷酶的活性,但对生物多样性香农(Shannon)指数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磷脂脂肪酸总含量、细菌PLFA含量和真菌PLFA含量,而增加耕深会降低土壤真菌PLFA含量。秸秆还田结合适宜的耕作深度可有效提高稻田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土壤肥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对秸秆还田技术和常规施肥两种处理田块的土壤养分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后发现: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增产率达9.7%。并可有效改善土壤地力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土壤容重较常规耕作区下降0.11g/cm3。同时这种技术还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中的磷、钾状况。  相似文献   

5.
水稻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重金属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上海地区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25%、50%、100%、150%及秸秆不还田对照对麦季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铅、镉和铬的含量,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平均分别下降了8.96%、11.08%和9.20%;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小麦产量并降低土壤容重,其中100%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容重最低,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提高21.3%,容重降低5.26%;150%还田处理的土壤总氮、碳含量最高,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11.1%和5.66%。因此,全量秸秆还田可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且不会引起小麦土壤铅、镉和铬污染的风险。研究结果为上海地区水稻秸秆科学还田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对秸秆还田技术和常规施肥两种处理田块的土壤养分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后发现: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增产率达9.7%。并可有效改善土壤地力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土壤容重较常规耕作区下降0.11g/cm3。同时这种技术还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中的磷、钾状况。  相似文献   

7.
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相对秸秆焚烧,秸秆还田不但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更重要的是秸秆还田可以有效调节土壤水、肥、气、热,提高土壤孔隙度、提高水分渗透率、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有效养分(N、P、K等)、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强各种土壤酶的活性,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各种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从经济效益来讲,还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提出应该加大对新的还田技术与方法理论以及秸秆的加工技术的研究,以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益和效率,减少其负面效应.总之,因地制宜地利用秸秆可以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连续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5年连续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化肥或不施化肥前提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均较为明显,土壤全氮,速效磷含量也有提高;而速效钾含量虽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但比试验前有所下降,因此,连续秸秆还田还须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量,才能满足作物高产需求,达到土壤钾素平衡。  相似文献   

9.
在苏北沿海滩涂地区,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大麦生长及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可使大麦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其中4 500 kg/hm2秸秆还田水平下大麦产量较高;(2)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氮、微生物碳含量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呼吸量也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3)秸秆还田量越大,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越大,碳源代谢活性越强。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E)增大,优势度指数(Ds)值减小。表明高秸秆还田水平的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高于低水平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深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改进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缓解农田土壤紧实问题,使农田土壤质量逐步提高。【方法】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比较深耕秸秆还田(DT)和深耕秸秆不还田(DNT)两个处理对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在深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增加39.2%、60.9%和88.3%,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8.2%、12.3%和4.4%,玉米根长密度增加22.8%,拔节期、吐丝期和成熟期的土壤呼吸通量分别增加97.7%、95.2%和111.3%。【结论】深耕条件下秸秆还田能改善0-30cm耕层土壤的生物性状,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加土壤呼吸通量。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利用秸秆还田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土壤熟化为有效释放土壤养分提供了有利条件,秸秆还田对后茬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事宜的还田数量与土壤特性和地力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秸秆还田为研究对象,在宁夏同心县河西镇农场村进行了持续4年的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宁夏耕地地力培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有效降低土壤容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对碱解氮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对土壤容质量和有机质的影响随着还田量的增加效果更为明显,但全氮和碱解氮与还田量关系不大;玉米累积产量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秸秆还田量达到600 kg/667 m~2时土壤容质量显著降低,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也较高,玉米籽粒累积产量最高;当秸秆还田量达到800 kg/667 m~2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与600 kg/667 m~2差异不大,因此,综合本研究结果及宁夏干旱地区玉米秸秆生物量,宁夏干旱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量以600 kg/667 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与锌肥配施对土壤养分、春玉米产量及子粒锌含量的影响,为合理施用锌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无秸秆还田时,施用锌肥后比不施锌土壤有效锌含量提高64.00%,全锌含量提高2.51%,在施锌情况下,S1Z4处理比S0Z4土壤有效锌含量增加了0.21 mg/kg;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而单独施锌对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无显著影响;无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锌肥可增加春玉米产量14.06%,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锌则可增产17.3%;无秸秆还田情况下,施用锌肥使春玉米子粒锌含量提高20.17%,秸秆还田配施锌肥则使子粒锌含量提高32.61%。秸秆还田与锌肥配施是提高土壤供锌能力、增加春玉米产量和子粒锌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以常规施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设置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优化施肥,秸秆促腐还田+常规施肥,秸秆促腐还田+优化施肥4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含量、经济效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其中秸秆促腐还田+优化施肥处理的效果最好,产量最高,比对照高出19.20%。秸秆还田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含量,秸秆促腐还田+优化施肥处理的土壤容重最低、孔隙度最高、养分含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结论】因此,秸秆促腐还田+优化施肥处理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是适合当地的秸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就是把秸秆切碎后直接撒在地表或深翻到地下。秸秆直接还田能节省劳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若还田方法不当,也会使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不良影响。因此,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必须注意以下6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培肥效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本试验设秸秆还田+施肥、秸秆还田+不施肥、秸秆不还田+施肥、秸秆不还田+不施肥4个处理,通过定期取样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对土壤容重、有机质等理化性状进行分析,定期调查玉米生长动态指标,最后测产和考种。[结果] 秸秆还田区与不还田区相比较,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增加。反映出秸秆还田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生长和增加产量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因此,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和玉米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具有稳产、高效、环保等优点,是一项较佳的培肥地力和增产措施,可在大方县玉米种植地区加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连续3年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本研究在上海市郊区奉贤、金山和崇明3个区典型地块中,连续3年对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进行监测,检测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容重、有机质、p H值和CEC值。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有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4.37%,速效钾平均提高了4.55%,全氮平均提高了3.59%,秸秆还田后土壤容重值降低了5.79%。土壤固碳(C)量为2 062.06 kg/hm~2,秸秆还田后增加的土壤固定N量103.10 kg/hm~2,N肥减施量为5.16 kg/hm~2。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产量比对照产量增加4.5%,对作物增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团粒结构等优点。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目前秸秆还田有多种形式,可分为5大类: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焚烧还田、过腹还田,这5种形式的利弊如何?措施又怎样?笔者作如下简述。  相似文献   

19.
黑土区秸秆科学还田,对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持续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和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当前黑土区秸秆直接还田模式、方法,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秸秆含有丰富的碳、矿质元素及纤维组织,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促进微生物活动,对于提升黑土区作物产量有积极效果,但应避免秸秆还田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因此可以因时、因地合理选择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不断提高秸秆还田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是保护耕地、改良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保护性耕地秸秆还田可有效地控制秸秆焚烧,减少空气污染,减少病虫害发生,能补充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延长适耕期、提高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