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比较研究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物质生产特性,随年代的更替发生了以下变化:①干物质生产量(生物产量)增大,花后积累量增加尤为显著,收获指数得到提高。②对产量提高贡献率最大的是生物产量的提高(通径系数DPC=0.8353),同时伴随着收获指数的提高(DPC=0.1820)。③灌浆速率高且高值持续期长,灌浆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后的光合作用,由营养器官转移到子粒中的比率减少。④叶面积指数高且高值持续期长,中下部叶片所占总叶面积的百分数增加、受光好。⑤光合势、净同化率增加,花后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某些株型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对吉林省1923年以来生产上主推的9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 I) 、叶柄长度、茎直径 和比叶重( SLW)等参数的研究表明:大豆产量、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 I) 、茎直径和比叶重( SLW)随着年代的增 加而增加;老品种的冠层结构呈伞型,新品种的冠层结构呈宝塔型;大豆产量与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 I)和茎 直径呈显著相关( P≤0. 05) ,株型可以作为大豆高产、高光效育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豆株型性状的相对遗传进度与配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株型5个品种双列杂交10组合F_1资料估算12种株型性状的平均优势率、遗传相关、通径系数、栩对遗传进度、一般与特殊配合力效应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决定大豆籽粒产量最重要的株型性状是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其余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株型性状主要是通过它们而起作用。讨论了大豆理想株型应该结合当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问题。提出吉林地区大豆高产株型应是在缩短节长抗倒伏基础上增加主茎节数、适当有些分枝,冠层改良以提高有效叶面积指数为主。  相似文献   

4.
不同株型水稻对无芒稗的生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以不同株型的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混栽其中的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 Beauv.var.mitis (Pursh) Peterm.]的生长状况。高秆大冠层株型水稻品种Ⅱ优2070显著降低移栽稻田无芒稗株高、叶面积指数、植株干物质、分蘖数、穗长和穗粒数。水稻对无芒稗的竞争力,以高秆大冠层株型最强,中秆中冠层株型次之,矮秆小冠层株型最弱。在无芒稗50株/m2干扰下,高秆大冠层株型水稻各产量因子下降不明显,而矮秆小冠层株型粳糯稻各产量因子显著下降,平均减产40%。  相似文献   

5.
李鑫  苗立新  张战  赵一洲  毛艇 《北方水稻》2012,42(6):23-25,36
2010年对盐粳228进行氮肥试验,研究该品种高产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结果表明:该品种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71%~81%,茎叶的表观转运率少,容易获得高产。该品种抽穗期适宜的叶面积指数(LAI)为7.0~7.5,叶色呈"三黑三黄"节奏变化,后期生长速率(CGR)高,收获指数(HI)介于0.8~1.1之间。氮肥的适量施用(330kgN.hm-2)不仅可以保证叶色"三黑三黄"节奏变化,建立抽穗期适宜LAI的群体,还可以保持高产株型特征,提高抽穗后期的LAI、叶面积维持期、CGR和HI,最终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6.
玉米光合性能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为搞清玉米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关系,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叶面积、日照时数、叶片光合速率、光合量、呼吸量和收获指数与单株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拔节期单株干重分别与当时的单株叶面积、累积日照时数、地上部呼吸量是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叶片光合速率相关性最差;收获指数与单株籽粒产量相关性最好,吐丝期穗下叶光合量对单株籽粒产量的贡献最大。苗期的栽培措施应有利于扩大叶面积,育种实践中应注重收获指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高油、高淀粉玉米产量、品质与群体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产条件下探讨了高油、高淀粉玉米的群体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相同产量水平下,高油玉米收获指数低,形成单位重量子粒所需的生物量高,粒叶比低;而高淀粉玉米则相反,收获指数高,形成单位重量子粒所需的生物量相对低,粒叶比高.在11 250 kg/hm2左右的产量水平下,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的生物产量分别为26 000、23 000 kg/hm2;抽丝至成熟期的平均叶面积分别为50 280、41 550 m2/hm2;叶面积持续期分别为270、220万m2·d/hm2左右.保持花后较高的叶面积、叶面积持续期,防止植株早衰是实现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有限结莫习性分枝型矮秆耐密大豆在小同密度下的株型变化规律,以吉密豆1号为材料,测定了不间密度下的株高、主茎节数和节问长度、茎粗、分枝数及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高,株高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节问明显伸长所致.密度越大,伸长节数越多,伸长节位越低.茎粗随密度的增加而变细,分枝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加,增长速度加快,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的越早,且密度小于最适密度时叶而积指数下降速度基本一致,超过最适密度后,随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开始下降的时间提前,速度越快.随密度的增加叶片分布逐渐趋向于上层.密度39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早世代理想株型选择与高世代高产生理指标筛选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出高产优质加工专用型糯稻新品种春江糯2号、通过对春江糯2号进行高产生理及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裁培条件下,最适叶面积指数高、花后光合速率下降慢、生物学产量高是春江糯2号高产的生理基础;株高较矮、基部第二节间较粗、基部节间充实度高、上部节间长度较短、节间包茎率高、剑叶角度小是保证春江糯2号良好抗倒性和发挥产量潜力的形态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最适叶面积指数高、生物学产量高、强秆抗倒”为特点的常规粳(糯)稻超高产品种生理模型。  相似文献   

10.
大豆特异高产株型的构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高产理想株型的研究,国内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并已进行深入的研究。盖均益教授通过群体生理研究指出,高产类型的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干物重、荚干重、粒干重在动态过程中比中、低产类型均较大,成熟时表现生物产量及收获指数均较高。其营养生长期相对较短而生殖生长期相对较长,两者的重叠期也相对较短,其产量在空间的分布垂直方向为均匀型,水平方向为主茎型或主茎分枝并重型。董钻教授通过研究指出,大豆生产是群体生产,大豆产量是群体产量,创造325公斤/亩的产量,必须建立相应的群体结构,应当育成适宜的株型材料。王喜良提出,亩产447——583斤的产量结构应是平方米株数38±14株,株粒数56±26,平方米粒数2000±400,百粒重20±3克。许冬梅先生提出,单位面积总荚数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r=0.934),可做为设计特定生态条件下高产模式的  相似文献   

11.
大豆产量改良中生物量、收获指数的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量和收获指数是作物产量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性状,本文对大豆生物量、收获指数以及与腚生物量密切相关的光合性状(光合速率、叶面积和光合时间)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并对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稻麦两熟区超高产小麦株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稻茬超高产小麦的株型特征,对黄淮麦区24个稻茬小麦品种进行了株型和产量性状的观察分析.通过产量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成超高产,高产、中产、低产4种类型.超高产类型占20.8%,低产类型占12.5%,高产和中产类型占66.7%.高产和超高产小麦品种穗短,穗数多,植株较高,基部节间短,穗下节间长,旗叶小且挺,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和较高的收获指数.提出了黄淮麦区高产和超高产(>9.0 t/ha)小麦品种的株型和产量构成指标:全生育期235 d左右,株高75 cm左右,穗下节间长28 cm以上,株高构成指数(IL)>0.61;穗长7.5~8.0 cm,每穗结实小穗数14~15个;旗叶长15~17 cm,宽1.3 cm左右,高效叶面积55~60 cm2,旗叶基角<25°;有效穗数>620×104/ha,每穗实粒数>33粒,千粒重>42 g,收获指数>0.45.  相似文献   

13.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55 cm、65 cm两个行距水平以及种肥侧向、正向两种施用方式,研究不同行距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机械化收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5 cm、65 cm行距对玉米株高、茎粗、穗位高、叶面积指数和干重等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影响,两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基本相同;种肥施用方式对玉米前期生长影响较大,种肥侧施的肥效明显优于种肥正施。玉米三叶期至拔节期,种肥侧施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重和根系数量较种肥正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种肥正施和侧施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明显影响。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可以根据农机具设计和生产需求,规范行距,统一收获机械规格,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的株型结构与光的空间分布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汤晓华  代凤 《作物研究》1999,13(2):20-24
为探讨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构建理想株型的理论,1997年在本所对南方省区近年育成的几个双低油菜品种(组合)的植株干物质分配、花期前后的株型演变、光分布特点及成熟期株型和冠层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以油研8号增长最快,最大叶面积出现的时间较早,而核5与中双4号则初花期迅速增长;干物质分配以油研7号、杂93302、油黄3294及中双4号较为合理;群体内各层透光性与叶面积指数的分布直接相关。油研8号分枝角度大,分枝较长,属高秆、高分枝类型;油研7号、油黄3294属中秆、中分枝类型,角果分布较靠上,而且不集中;杂93302株型较合理,但叶面积指数小,稳产性差。生产上应该以选育根粗、茎粗、分枝位中或低的多分枝、多粒、多角果且经济系数较高的品种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氮量玉米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在采用高产品种密植、深耕、精细播种、灌溉等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与高产形成有密切关系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玉米单产逐渐增加,施氮量为450kg/hm2时单产高达13980.84kg/hm2;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叶面积指数、群体粒数、粒叶比等反映群体特征的大部分指标随施氮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少数指标如百粒重的变化则不明显。综合分析得出:与收获指数相比,生物学产量对子粒产量的贡献大,玉米营养体建成期间的干物质积累是超高产形成的基础,而灌浆期间的干物质积累则是超高产形成的关键;对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群体粒数是产量的主要贡献因子,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不大;玉米超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且其群体叶面积变化动态比较平稳;群体源与库通过增施氮肥均增加的同时,反映源与库在量上相对关系的粒叶比也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株型粳稻品种的冠层特征和物质生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对不同株型粳稻品种的冠层特征与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株型不同,对肥力的反应不同,冠层发展动态和干物质生产速度亦有明显差异.表现为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不同株型品种同抽穗前叶面积增长速度的差异减小,抽穗后叶面积衰减速度的差异增大。抽穗期的LAI与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速度和产量之间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LAI与获得最大干物质生产速度的最适LAI基本上是一致的,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速度与产量之间亦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杂交水稻形势,介绍了水稻不育系的选育历史,总结了当前我国水稻不育系选育的困难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着重介绍了湖南农业大学新育成的卓201S、卓234S、展998S、南3502S等8个适合机械化制种的水稻小粒型两系不育系,选育的系列小粒不育系突出的特点是收获指数高;株型矮壮,叶片夹角小,生物产量适中;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茎秆坚韧,抗倒性好;异交特性好,结实率高。选配的系列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卓两优0985、卓两优141、南两优1998等组合表现高收获指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适合轻简栽培,且杂交制种产量高、种子质量好。通过系列高收获指数不育系的选育实践,以展998S为例总结了高收获指数不育系的生物学特征,并对今后高收获指数不育系的选育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壮丰灵对玉米叶片结构及功能调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叶面积指数、群体叶面积变化、光合势、叶片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叶片自身结构与光合速率、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等几个方面,研究了玉米壮丰灵对玉米叶片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从而说明了玉米壮丰又可以适度控制玉米中期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塑造理想的丰产株型,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光合势,提高光合速率。因而可以增肥增密并能大幅度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9.
国际水稻研究所水稻新株型的研究现状与新动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德峰 《作物研究》1996,10(4):35-36
介绍了IRRI水稻新株型育种的成果,这种新株型水稻的收获指数为0.6,产量潜力约为13t/hm2。IRRI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利用杂种优势塑造理想株型,以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80年内燕麦农艺和生理性状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育种使美国中西部地区燕麦产量大幅度提高。为了确定育种对改进作物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的作用,1987-1988年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学系和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对过去80年中推广的9个燕麦品种和一个试验品系进行了测定。测定项目包括:籽粒产量、容重量、抽穗期、株高、生产产量、收获指数,累积叶面积、植株干重和相对生长速度。在良好的生长条件下(1987年)植株高度(0.3cm/年)和收获指数(0.2%/年)与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