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城市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成都市1987~2006年的生态足迹及相关指标进行测算,分析了近20年成都市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情况及变化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p,d,q)],对成都市2008~201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结果表明,成都市生态足迹需求远远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能源消耗、人口增长是其主要原因。未来成都市的生态发展压力较大。最后根据成都市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2019年时间序列数据,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云南省近10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9年云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综合水平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资源减化量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资源与环境安全水平呈稳定且缓慢上升的趋势.资源减化量水平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已成为制约云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2001—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将黑龙江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性融入到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2001—2005年黑龙江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呈整体上升趋势,由2.2467hm2·人-1攀升到3.0084hm2·人-1,增长近1.34倍。其中,草地和能源生态足迹对黑龙江省人均生态足迹贡献最大,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2001—2005年黑龙江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整体呈下降趋势。5a间黑龙江省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且随着人均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大,生态赤字逐渐加大,黑龙江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01—2005年黑龙江总GDP的生态足迹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消耗增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总体上,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蓉  唐望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24-12426
运用BPEIR(行为-压力-效果-冲击-反应)概念模型及特尔菲法构建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再利用、资源环境安全4类指标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1998~2007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8~2007年湖南农业循环经济总体上呈向前发展趋势,年均增长速率为1.89%;1999~2003年,资源循环再利用和资源减量投入年均下降速率分别为25%和11%,成为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而2003年后以资源减量投入为主。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晶晶  胡晓钧  杨继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07-16409,16494
生态足迹方法是定量测度区域发展可持续状态的一种简易方法。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测算了1998~2007年辽宁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1998年的3.024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4.738hm2/人;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4.8%;生态赤字逐渐增大,由1998年的2.342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4.088hm2/人,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从3.211hm2/万元下降到1.850hm2/万元,表明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关系,基于1998—2019年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面板数据,通过计算生态福利绩效(Eco-welfare performance,EWP),将其分解为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率2个驱动效应,并采用弹性系数脱钩指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对影响各盟市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生态效率进行分析和测算。结果表明:内蒙古各盟市的人类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且在空间上表现为自东向西上升的趋势,EWP总体上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内蒙古地区各盟市人类福祉增长与经济增长总体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不同程度提高,但后者一直低于前者,表明研究区经济增长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所消耗生态资本量的影响;此外,分析TFP和GTFP各分项指数时发现,技术进步指数在各分项指数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表明影响内蒙古地区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为技术进步。本研究可为内蒙古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收益还原法、生态因子当量法,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为例,综合利用湖口县统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测算了其在2010年、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资产价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0—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呈减少趋势,减少了61.73%;距离县城较近的双钟镇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减少较多,而距离县城相对较远的乡镇(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减少较少。2010—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长率为252.64%;其中,2010—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社会稳定价值呈减少趋势,而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呈增加趋势。2010—2020年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变化较小。2010—2020年土壤保持价值是湖口县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主要部分,其次为废物处理和维持生物多样性;除双钟镇、南北港水产场和马影镇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乡镇(场)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均呈上升趋势。2010年耕地资源资产价值为54.18亿元,2020年达119.98亿元,增长率为121.45%。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明显增长是导致耕地资源资产价值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运用能值分析法,将汉中市生态经济系统内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输入能值、货币流、废物流各种不同种类的资源,通过能值转换率转换为统一标准的太阳能值,然后经计算分析得到汉中市2005~2014年的绿色GDP。结果表明:2005~2014年汉中市的能值/货币比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汉中市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而绿色GDP呈曲折缓慢上升趋势,传统GDP中绿色GDP占比较小并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汉中市的经济发展是以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退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建议从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信息产业和开发生态旅游等方面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建立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为汉中地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林芝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内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各组分的构成情况及能值演替的基本趋势,应用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定量分析西藏林芝地区2006-2010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结果表明:西藏林芝地区2006年农业总投入能值为2.29E+20sej,总产出能值达1.74E+20sej,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25;2006-2010年农业总投入能值呈急速上升趋势,总产出能值则缓慢上升,可持续发展指数表现为下降趋势,林芝地区的农业发展已由可持续逐渐向消费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转变。林芝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是一种消耗高、产出低的发展模式,资源浪费较严重,农业生产效率低。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近5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长盛  刘平辉  陈荣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69-4370,4372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江西省2000~2004年生态足迹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不断增加,其中耕地、草地、水域的比重不断减小,林地、化石能源地和建筑用地呈上升态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在逐渐下降,生态压力不断增大,生态赤字显著提高,耕地由盈余转为略有赤字,草地和水域处在赤字状态,且赤字量在逐年加大,林地处在剩余状态,但剩余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生态足迹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江西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的耗竭,而资源利用效益又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