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苏省动态生态足迹的测度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江苏省1990-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江苏省生态经济可持续状况和资源利用强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并结合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提出实现该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明显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逐渐增大,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逐渐减小趋势.从生态足迹构成看,化石燃料生态占用面积最大.其次是耕地,牧草地居第三;除耕地外,牧草地、水域、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人均生态占用面积均逐渐增大.从横向比较看,江苏省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却低于全球平均值.可见,江苏省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生态的需求已经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2.
根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分析了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江西省耕地、草地、水域都有一定的生态赤字,草地、水域生态赤字较大且有加大的趋势,耕地生态赤字次之且在总体上受政策影响较大,自2003年以来有加大趋势。林地、建筑用地有一定的生态盈余,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赤字总体上呈现"U"形变化趋势。为实现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盘锦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可持续和资源利用效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盘锦市2002—2007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盘锦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2年的5.13 hm2增加到2007年的7.41 hm2,各种土地类型占生态足迹的比重由大到小分别为化石能源用地、水域、耕地、草地、建筑用地和林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624 hm2下降至0.611 hm2;万元GDP生态足迹从2002年的1.93 hm2下降到2007年的1.42 hm2。盘锦市在2002—2007年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生态赤字有增加趋势。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利于盘锦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四川省凉山州2004—2011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凉山州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42%;人均生态承载力呈逐年减少趋势,年均减少2.11%;凉山州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盈余逐年减少,其中,林地盈余明显,其次为耕地、化石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而草地、水域为赤字状态;生态压力指数小于1,发展总体呈可持续状态;2009年,凉山州与其他地区相比,尚属可持续发展地区。近年来,凉山州生态压力指数剧增,其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建议控制人口增量、提高彝区人口素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保护土地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西昌市1985—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剖析了西昌市20a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空间表现,以及生态承载力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总平均从1.1753hm2.人-1增加到5.2479hm2.人-1;除建设用地人均承载力上升,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人均承载力均下降,总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85年的1.0372hm2.人-1下降至2005年的0.7769hm2.人-1;人均生态赤字呈现显著上升,生态足迹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三维生态足迹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作为区域可持续性评估的重要方法,在基于国家公顷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追踪自然资本存量的消耗与自然资本流量的占用。对京津冀区域2005—2014年10年间的生态足迹状况进行测度与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对3地生态足迹的驱动因子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生态足迹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京津冀3地耕地、水域、林地、草地、化石能源地以及建筑用地的生态承载力与足迹广度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足迹深度在2~5之间,都处在生态赤字阶段,需要大量的存量资本来满足资源需求,并且三大产业产值、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对3地的生态足迹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桑秋  苏飞  张平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42-1143,117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辽宁省1996~2005年耕地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由1996年的0.337 6 hm2/人增加到2005年的0.395 9 hm2/人;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现逐年减少趋势,由1996年0.300 7hm2/人减少到2005年的0.269 6 hm2/人;人均耕地生态赤字也不断扩大;在研究时段内,辽宁省耕地生态超载指数不断扩大,说明目前辽宁省耕地资源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内外生态足迹分析理论和成果,本研究将遥感影像、环境和经济相结合,深入了解江苏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江苏省2010年耕地景观总面积约为470.90万hm2,林地景观总面积约为144.63万hm2,草地景观总面积约为20.49万hm2,水域景观总面积约为164.90万hm2,人工建筑景观总面积约为195.55万hm2,其他景观总面积约为29.53万hm2。江苏省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435 2 hm2,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370 9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064 3 hm2。其中化石燃料用地对人均生态足迹的贡献率最大,是江苏省生态足迹的主要足迹组分。通过对江苏省2010年生态足迹的特征分析,并对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特征分析,可知江苏省目前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李朋鲁  周立华  李永乐  杨国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412-10414,10441
运用“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对宁夏盐池县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宁夏盐池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基于“省公顷”分析的生态足迹计算得出2008年盐池县人均生态赤字高达1.6120hm^2。生态足迹用地为耕地〉建筑用地〉草地〉化石能源地〉水域。在计算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对盐池县生态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人12"增长快、居民消费方式不合理以及资源的剁用率低是产生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和灰色关联度的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湖南省1998-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并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湖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都出现了增长,但生态足迹增长的速度高于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发生了由盈余到出现赤字且逐年恶化的变化.草地、水域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大,第一产业对生态赤字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对生态赤字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叶长盛  刘平辉  陈荣清  吴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75-2376,2379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1996~2004年江西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江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4083hm2增至1.6406hm2,其中耕地、草地比重在减少,其余在增加;按三次产业对生态足迹进行产业分解,其中第一产业对生态资源的占用比例最高,但增长速度最慢,资源利用效益最差;第三产业生态足迹量增长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第二产业则介于第一、三产业之间;从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业生态足迹看,农业、牧业生态足迹呈减少态势,林业、渔业呈增长趋势,林业资源利用效益最好,其次是牧业和农业,渔业最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方法]根据2006—2015年江苏省相关统计数据,研究江苏省的生态足迹总量动态变化、不同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结果]2006—2015年江苏省总生态足迹以年均3 547.882万hm~2/a的速度增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6年的5.90 hm~2上涨为2015年的9.67 hm~2。不同类型土地生态足迹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江苏省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自2012年下降明显。[结论]整体看来,江苏省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3.
关劲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63-9565
介绍了生态足迹理论的相关研究进展,根据江西省1995~2004年的相关数据,测算了该省10年来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供给量。结果表明:江西省生态赤字水平较低,但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耕地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栗滢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88-14289
简述了中国河南省的区域概况,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原理及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根据河南省1998-2007年的相关数据,首先计算了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1998-2007年,河南省耕地表现为生态盈余,耕地利用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且生态盈余自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其次,对河南省耕地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再次,研究了2007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人均生态需求与供给情况。18个地市的耕地呈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盈余和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多的是驻马店市,人均生态足迹最高的是南阳市。基于此,提出了保证粮食增产的5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2003年生态足迹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关劲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36-12637
简要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利用此方法进行计算了江西省及其所属的各设区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该省2003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0974,人均生态足迹已超过其生态承栽力。而江西省各设区市中,人均生态足迹除赣州、吉安和抚州为生态盈余外其余均为生态赤字,而生态赤字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域面积大小有关。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以海南省2000—2004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海南生态省以来(1999—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人均生态赤字由1999年的0.366hm^2增加到2003年的1.2206hm^2,呈逐年增加的趋势,5年增加了0.8546hm^2,增长了233.5%.海洋、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系统承受较大压力: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原因,海洋、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是直接因索;减少海洋、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需求,提高其生态承载力.是实现海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耕地、海洋和林地是海南的优势资源。海南生态比较优势明显,但经济仍不太发达,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建设生态省,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海南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近10年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格局动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月  杨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33-13936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通过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重庆市2000~200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格局动态演变。结果表明,近10年来,重庆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人均水资源承载力波动呈下降的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3.50hm2/人下降到2009年的2.64 hm2/人,水资源承载力从2000年的6.05 hm2/人下降到2009年的3.48 hm2/人,并在2001年和2006年达到低谷期。在空间上,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较为明显,都市发达经济圈和渝西走廊的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生态足迹较低,其中最突出的为渝中区;三峡库区、渝东南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高,其中城口县和巫溪县最为突出。此外,重庆市40个区县总体上水资源生态足迹基本低于水资源承载力,存在着生态盈余,但部分区县的水资源生态赤字仍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0—2010年滁州市TM数据,结合研究区耕地生物资源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滁州市耕地承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滁州市人均耕地减少16.4%,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2010年滁州市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远低于全球水平,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减少与人口数量增长呈负相关关系;2000—2010年滁州市耕地生态承载等级从富富有余转变为超载与平衡临界状态,琅琊区耕地生态承载等级由富富有余转化为过载,南谯区耕地生态超载等级变化较小。划定基本农田范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耕地整体性和机械化水平,是缓解滁州市耕地生态超载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承载力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成都市2000-2015年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值在2000-2012年呈上升趋势,受成都市节水政策和产业转型影响,2013年相对降低,2014年和2015年趋于平缓;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52,旱情灾害影响成都市生态承载力水平,2006年与2009年的干旱使成都市水资源产生生态赤字;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值逐年下降,成都市水资源利用效率16年间增长6.8倍.成都市各区县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分布不均且在2013-2015年变化较大,成都市规划发展的工业城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值高,各区县处于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状态,但数值逐年下降,水生态安全保障降低.改变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水利设施对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是成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