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光叶杂交油菜油用及菜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个甘蓝型光叶杂交油菜组合的营养优势表现和摘薹对油菜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表明,光叶杂交油菜营养优势明显,早播可以早摘薹,摘薹作蔬菜对株高和分枝有较大影响,但对产量影响不明显。光叶杂交油菜作油用及菜用栽培,单位面积产值明显增加,可在城郊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浙双72菜用和油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浙双72油菜不同播期、移栽密度及采薹长度对菜薹、菜籽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表明,浙双72早播可以提高菜薹、菜籽产量,播期以9月1日为宜,移栽密度10.5×104株/hm2为佳。采薹对株高、一次分枝有较大影响,但对产量影响不明显,采薹长度以10cm为好。浙双72作为菜用和油用栽培,单位面积产值明显增加,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摘薹使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初花期推迟9~17d,终花期推迟2~3d;微粉花率降低到1.8%~10.1%,比不摘薹株的微粉花率(为23.2%)低得多,是杂交制种时调节花期、控制微粉花数量的有效方法。且摘薹早和摘薹轻的植株再生能力强,总花朵数多,有效角果效多,制种产量高。结果表明,摘薹宜在薹高30~40cm时进行,摘薹长度以3~6cm为宜,摘去的主茎叶片数15片左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推广高效油菜生产技术,研究“油薹两用”对直播油菜生产的影响。[方法]设摘薹20cm、摘薹10cm和不摘薹3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记录生育期,考察农艺性状、产量和效益。[结果]摘薹使油菜生育期延长,株高降低,有效分枝位降低,一次分枝数减少,二次分枝数增加,总分枝数减少,单株角果数减少,千粒重减小,油菜籽产量减少;摘薹长度越长,莱薹产量越大,但油菜籽减产越明显。[结论]直播油菜适当应用“油差两用”技术才能增加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5.
对菜油二用油菜新品种湘杂油780进行了密度、盖膜、摘薹次数等试验.结果表明,湘杂油780摘薹1次菜籽产量与不摘薹处理和对照湘油15号相近,菜薹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由于摘薹处理菜薹产量平均可达7 500 kg/hm2左右,其单位面积产值比一般只收菜籽的油菜高1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油蔬两用油菜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蔬两用生产方式下油菜养分吸收利用特性以合理施肥,通过两年定点取样,以不摘薹处理为对照,比较油菜现蕾摘薹后至成熟期间甘蓝型油菜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差异。结果发现:摘薹后油菜生育期、分枝结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等均发生了改变。与不摘臺相比,摘薹后油菜籽粒产量降低,整株干物重增多,生育期延长8d,分枝发生提前,二次分枝增多(达每株19.2枝),籽粒产量主要来自二次分枝。氮磷钾三种元素含量随生育进程低,成熟时在角果中的含量大于根茎。摘薹后20d内,由于创伤的修复导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增加缓慢。摘薹20d后,植株开始快速吸收养分;至成熟时,摘薹处理氮磷钾养分的积累更高。摘薹后油菜冠层结构以二次分枝为主、一次分枝为辅,二次分枝花果干物重、氮素积累量均高于一次分枝;而不摘薹处理一次分枝干物重和氮素积累量最高,主茎次之,二次分枝最低。油菜摘薹后生育期延长,干物质和养分积累持续时间变长。可见,油蔬两用生产的油菜需肥特性与常规油菜不同,需要结合特性研究具体的肥料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7.
钾素水平对油菜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钾素施用水平对油菜薹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钾素缺乏和过量均可导致油菜叶片POD含量上升 ,CAT和SOD含量下降。不同施钾水平条件下 ,油菜下部叶的酶活性差异比上部叶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利用盆载试验研究不同钾素施用水平对油菜薹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钾素缺乏和过量均可导致油菜叶片POD含量上升,CAT和SOD含量下降,不同施钾水平条件下,油菜下部叶的酶活性差异比上部叶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薹、花肥的生理效应,我们应用~(15)N标记的硫酸铵,观测油菜对~(15)N肥料的吸收利用及其在各器官的分配、积累和对产量的影响。 (一)肥料氮在植株体内的分配 叶片 试验结果表明短柄叶中标记薹肥的含氮水平高达31mg/g(干物质),这说明薹肥对氮柄叶的影响十分明显,有利于春  相似文献   

1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甘蓝型油菜品种及杂交后代叶片的硫甙含量及组份,研究了两个低硫杂交组合不同时期油菜叶片硫甙总量及组份的杂种优势,进行了油菜叶片硫甙组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普通油菜中油821叶片硫甙苗期含量最高,达33.15μmol/g,随后持续下降;而低硫油菜品系从越冬到现蕾逐渐升高,薹期降低,初花期又升高,盛花时降到最低;6098/1008和6098/M1两个杂交组合在薹期和花期叶片硫甙含量表现较高的负向优势,硫甙含量显著下降;两个杂交组合叶片硫苷组份中2-羟-3-丁烯、4-甲亚砜丁基、5-甲亚砜戊基、3-丁烯基、4-戊烯基等脂肪族硫苷均表现出负向优势,而芳香族硫甙和吲哚类硫甙在不同组合中优势表现不同,在6098/1008组合中仅3-吲哚甲基硫甙表现为负向优势,其他成分均表现为正向优势,在6098/M1组合中所有芳香族硫甙和吲哚类硫甙成分均表现为负向优势。  相似文献   

11.
杂种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个澳大利亚杂种小麦在不同生育期植株及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干物质积累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总干物质积累在籽粒灌浆末期达到最大值,茎秆和叶片干物质积累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挑旗期茎秆、叶片各占植株总干物质的50%;从孕穗王灌浆末期,茎秆为干物质的主要贮存器官,占植株总干物质的 39.87%~66.67%;在成熟期,籽粒成为干物质贮存的最主要部位,占37.65%,茎秆占35.23%。从6个杂交种平均值来看,干物质积累多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尤其在营养生长期优势最明显。相关分析表明,营养生长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且主要分配在茎秆部位的杂交品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和较强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2.
田佩占  闫日红 《大豆科学》1996,15(2):110-113
以2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大豆杂种一代籽粒产量、营养体干重及其对双亲一有现的杂种优势、籽粒产量优势和营养优势的比值与后代选择效果的关系。结果指出:F1代营养体干重及其优势均高或无益 氏的组合后代均表现不良,优良组合一般具有中等营养体重和营养体优势。  相似文献   

13.
在果蔗间种条件下,考察13个菜用大豆的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鲜百粒重、标准荚率、单粒荚率、瘪荚率和单株产量等性状表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存在差异,其中95C-10、桂鲜豆1号等5个品种单株产量较好;单株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多粒荚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果蔗间种菜用大豆时,要增加产量,应选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和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大豆雄性不育突变体Wh921及其杂种优势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碘液染色测定Wh921雄性不育度达98%左右,柱头活力测定和人工授粉结荚率测定,不育株雌性可育性正常,但略逊于同胞可育株;自然授粉后代育性分离结果表明,Wh921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不育株与6个品种测交,籽粒产量超亲优势达40%;分枝数优势>茎粗>主茎节数>株高;单株荚数优势>单株粒重>百粒重。  相似文献   

15.
棕絮棉1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3个亲本配制的6个杂交组合。研究了棕絮棉的生育期、株高、果技数、总果节数、木技数、木技铃、总铃数、单铃重、衣分、亩籽棉、株皮棉、2.5%跨长、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等18个性状的中索优势、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并据此初步选育出产量、纤维品质较为优良的杂种棉一个。  相似文献   

16.
山东间作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间作大豆的性状表现,筛选适宜间作的高产、稳产性大豆品种,本研究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对50份大豆材料在两年的产量与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并采用GGE双标图法进行品种适应性及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50份材料的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6.87%~77.32%,广义遗传力为0.62~0.97,且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百粒重等9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大于0.8;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茎粗(0.75**)、生育期(0.76**)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次为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底荚高、营养生长期、百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为茎粗>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单株荚数>百粒重>底荚高>单株粒数>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生殖生长期;GGE双标图法表明汾豆79、中作J7018和皖豆30为适宜间作的高产、稳产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水旱生态型冬小麦品种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冬小麦水旱生态型杂种优势表现,在雨养条件下,选用水旱两种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各4个,组成4×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F_1代株高(X_1)、穗下茎长(X_2)、单株穗数(X_3)、穗粒数(X_4)、千粒重(X_5)、单株生物产量(X_6)、单穗重(X_7)、单株粒重(Y)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各性状优势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_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的平均优势最高,其次是单株生物产量。产量三要素平均优势以千粒重优势最高,单株穗数次之,穗粒数优势最低。各性状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间存在较大变异。各个性状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排序为X_3>X_4>X_5>X_6>X_7>X_2>X_1。其中,单株穗数对产量优势的直接效应最高,穗下茎长和单株生物产量对籽粒产量主要起间接作用,与单株粒重优势相关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试验表明,旱地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选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下颈较长,具有一定株高和生物产量的品种,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协调好千粒重与穗粒数及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普通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rm)×新型栽培种(S.Neotuberosum)(T×A)和普通栽培种×2倍体杂种(普通栽培种的双单倍体×S.phureja)(T×2n杂种)两种类型组合后代的主要经济性状,如茎色、株高、单株重、商品薯率、淀粉含量及产量等性状的分离幅度和杂种优势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杂种后代诸性状的表现上,T×2n杂种类型的后代表现分离幅度小,杂种优势强。但由于2倍体杂种自身经济性状不好,使T×2n杂种类型子代的绝对产量低于T×A类型。因此,在现阶段,在育种和实生种子利用上,利用T×A类型的组合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杂交小麦组织氮积累及含量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6个杂交小麦及其7个亲本材料在不同施氮条件下,研究了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组织器官的氮积累和含量的杂种优势及其与籽粒产量、籽粒氮产量和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条件下,组织氮积累和含量在多数取样期表现正向杂种优势,杂交种CH51和APOLLO尤为如此。6个杂交小麦籽粒产量杂种优势的平均值为9.6%,MERCURY的杂种优势最高,达到了22.72%。在施N条件下,APOLLO的籽粒氮含量杂种优势为8.1%,在6个杂种小麦中最高。在多数取样期,植株、茎秆氮积累和含量的杂种优势与籽粒氮产量和含量杂种优势存在中度偏高的正相关关系,与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杂交小麦选育中,在保持较高的籽粒产量优势下,选择高的组织氮积累和含量优势,很有可能提高籽粒氮含量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0.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黑龙江省审定的10个高蛋白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与蛋白、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高蛋白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粗与产量呈正相关,底荚高度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大豆蛋白含量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力最大。对于高蛋白大豆育种,应考虑选择株高中等偏高、主茎节数多、单株粒重大,同时百粒重较大、生育期为中晚熟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