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海拔岩溶石山区草地植被水土流失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海拔3350m岩溶山区设置监测点,对人工草地、天然草地、马铃薯地、荞麦地不同植被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坡度和降雨量一致的情况下,草地植被与农作物植被地表水径流、土壤侵蚀量存在较大差异,连续3年监测的平均值显示,当降雨量为1045.5毫米/年时,人工草地、天然草地、马铃薯地、荞麦地地表水径流量分别为38.7t/hm2、10.14t/hm2、493.76t/hm2和385.59t/hm2;地表土侵蚀量分别为0、0、10.38t/hm2和4.40t/hm2。  相似文献   

2.
针对滇东北山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于2005年5-10月,在云南省会泽县海拔2380 m、22°的坡地上设置水土流失试验样方,观测裸地、马铃薯地、燕麦地、改良草地和天然草地水土流失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坡度一致时,不同植被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均随降雨量的升高而增大;降雨量一致时,各观测样方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均为裸地>马铃薯地>燕麦地>改良草地>天然草地。监测期内裸地累计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分别为369.5 t/hm2、26.5 t/hm2,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天然草地累计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均为0 t/hm2,其中每hm2累计地表径流量分别比裸地、马铃薯地、燕麦地、改良草地减少了369.5 t、92.0 t、62.2t、50.0 t;累计土壤流失量分别比裸地、马铃薯地、燕麦地、改良草地减少了26.5 t、9.4 t、0.63 t、0.5 t。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坡度约为22~25°的坡地上分别种植玉米、马铃薯、荞麦和混合牧草.3个月后,测定了3次降雨过程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均随降雨量的升高而增大,3次降雨累计达73.4 mm,混播草地累计地表径流4 857 L/hm2,显著低于其他3种农作物(P<0.05),径流量分别比玉米地、马铃薯地和荞麦地减少了358%、85%和95%;混播草地的累计土壤侵蚀量100kg/hm2,显著低于其他3种农作物(P<0.05),分别比玉米地、马铃薯地和荞麦地减少了493%、280%、220%.  相似文献   

4.
滇东南岩溶坡地种植牧草和农作物水土流失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坡度约为22 ̄25°的坡地上分别种植玉米、马铃薯、荞麦和混合牧草。3个月后,测定了3次降雨过程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均随降雨量的升高而增大,3次降雨累计达73.4 mm,混播草地累计地表径流4 857 L/hm2,显著低于其他3种农作物(P<0.05),径流量分别比玉米地、马铃薯地和荞麦地减少了358%、85%和95%;混播草地的累计土壤侵蚀量100kg/hm2,显著低于其他3种农作物(P<0.05),分别比玉米地、马铃薯地和荞麦地减少了493%、280%、220%。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选择高寒矮嵩草草甸及其开垦后形成的农田和一年生人工草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寒草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物量和植物-土壤系统固定的有机碳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地上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人工草地>农田>高寒草甸(P<0.01),分别为11.83、9.78和4.36 t/hm2;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地下生物量剖面分布均呈倒金字塔形,0~40 cm地下生物量为高寒草甸>人工草地>农田(P<0.01),分别为15.74、5.61和1.24 t/hm2.随着高寒草甸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植物群落碳素固定量也随之减小,其序列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寒草甸>人工草地>农田(P<0.05),其值分别为7.63、6.81和4.51 t/hm2.  相似文献   

6.
采用地面监测方法,2007~2010年对福泉市天然草地的龙昌、藜山、高石实行4年的草层高度、盖度以及产量3个指标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牧草的草层平均盖度为90.55%,平均高度为36.15cm;平均鲜草产量6 813.25 kg/hm2,牧草风干产量为3 844.95 kg/hm2;可食牧草鲜重、风干重分别为5 560.48 kg/hm2、3 014.54 kg/hm2,年可产鲜草8 730kg/hm2,根据监测结果和福泉市人工草地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加快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云南昆明小哨示范牧场草地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草地植物37科119属143种。其中,人工种植牧草2科7属10种,野生植物37科114属133种。经多年的放牧演替,人工草地以东非狼尾草—白三叶、东非狼尾草—非洲狗尾草+白三叶两种草地型为主,草地植被盖度达95%以上,鲜草产量24-32 t/hm2,牧草品质优良,适口性好。天然草地包括草丛草地和灌草丛草地2个类型。草丛草地形成了以鼠尾粟+毛花雀稗、知风草+刺芒野古草2种类型为主,植被盖度75%-85%,鲜草产量9-12 t/hm2,牧草品质中等,为较好的天然放牧草地。灌草丛草地以地盘松—扭黄茅型和川梨—白茅型草地为主,植被盖度65%-75%,鲜草产量5-9 t/hm2,牧草品质和适口性均较差,采食率较低。利用不同放牧家畜采食习性的差异,肉牛放牧系统中引入山羊等家畜充分利用草地植物,是有效提高放牧系统草地生产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草原植被利用强度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9年5-9月在锡盟东乌旗贺斯格乌拉牧场进行了草原植被不同利用强度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试验表明,草原植被的利用强度与水土流失密切相关,例如8月21日的降雨量为23.8mm,对照区的清水径流量为1925.93m^3/km^2,土壤侵蚀量为4.92t/km^2,轻度利用区分别为3014.10m^3/km^2和6.0k/km^2,中度利用区分别为3864.77m^3/km^2和8.12t/km^2,重度利用区分别为4709.34m^3/km^2和13.04t/km^2,除植被因素外,降雨强度,降雨量以及地形都影响水土流失的多少。  相似文献   

9.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湿润气候与干旱气候、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过渡地带,草地植被类型和生态景观极具特殊性。其总面积65.46万k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3165.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35%。其天然草地植被主要包括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草本植被草地三大类,面积分别为100.29万hm2、721.11万hm2和2343.7万hm2,各占该区天然草地植被总面积的3.17%、22.78%和74.05%。由于长期受到人为强烈干扰,植被退化、沙化严重,生产力急剧下降,成为我国北方生态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草地植被的恢复重建应重点注意植被类型的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与适宜的封育期限和放牧利用强度,同时加强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季节畜牧业和减轻草地放牧压力,消除草地退化沙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朗目山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云贵高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1998年恢复建成人工草地46 hm2,计划养畜345个羊单位.两年来,进行了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草地及畜群体重监测、饲料供需预算、草畜季节动态平衡、适时出栏等组装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工作.1999年人工草地干草产量达12 900kg/hm2;养畜量达345个羊单位;出栏山羊140只,黄牛33头,出栏率达57.1%;草地收入达922.11元/hm2.  相似文献   

11.
2000年6-9月在内蒙古多伦县草原工作站所属的一个牧场进行了草原植被利用强度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草原植被利用强度与水土强度与水土流失密切相关。例如,8月27日的降雨量为21.72mm,对照区的清水径流量为934.19m^3/km2,土壤侵蚀量为1.84t/km^2;轻度利用区分别为1421.61m^3/km2和3.17t/km^2;中度利用区分别为1589.36m^3/km25和7.36t/hm^2,重度利用区分别为1827.78m^3/km2和9.95t/hm^2。除植被因素外,降雨量,降雨强度以及地形、土壤类型都影响水土流换多少。  相似文献   

12.
云贵高原山区草地生物改良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20年来在云贵高原山区进行的难利用草地改良技术进行了总结.划区围栏是控制家畜放牧和草地管理的基础,可将载畜量从3.5个羊单位/hm2提高到7.5个羊单位/hm2; 免耕补播要先用畜群(牛群效果最好)清除天然植被,补播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等豆科牧草,待其成苗后再补播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等禾本科牧草效果明显;施肥以磷肥为主,补播初期施钙镁磷肥750 kg/hm2, 第3年转为维持施肥375kg/hm2,草地生产力最高;轮牧与定牧结合,羊群与牛群顺序放牧时,草地和家畜的生产性能俱佳.合理地、综合地运用这些技术可提高山区草地的综合效益,对山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铜仁市天然草地变化趋势,掌握草地变化规律,为铜仁市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2007—2012年采取定点监测方法,对碧江区、德江县、江口县、印江县、石阡县9个样地进行观测,从草丛高度、植被盖度和草产量3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仁市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变化总体稳定,呈正向演替变化;降雨因素成为岩溶地区天然草地的关键影响因素;草层高度、盖度与年产草量的变化走势图多呈"波浪形",这与年份间的降雨量有极大的关系;草层高度、植被盖度与年总产草量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676,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三者间的线性方程为:Y=3.030X1+3.622X2-208.020。  相似文献   

14.
1 草产业发展现状 1.1 牧草生产情况 我市目前共有草地面积26.033万hm2,其中天然草场18.5万hm2(可利用面积16.4万hm2);人工草地11.58万hm2,人工草地中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积7.53万hm2,占65.1%,多年生牧草中紫花苜蓿保留面积7.32万hm2,占97.1%,紫花苜蓿中陇东紫花苜蓿占62.5%,阿尔冈金占32.3%,其它占5.2%;一年生牧草种植4.05万hm2,占34.9%.建成千亩以上规模种草点101个,规模种草1.07万hm2.年牧草产量(折干草)约160万t,其中天然草场产量约30万t,人工草地产量约130万t.目前全市紫化苜蓿种植面积最大的为泾川县(1.47万hm2),其次为崇信县(1.34万hm2),其它依次为:静宁县1.17万hm2、崆峒区1.09万hm2、灵台县0.95万hm2、华亭县0.65万hm2、庄浪县0.64万h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放牧强度对三峡地区灌丛草地植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长江三峡地区灌丛草地植物产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灌丛草地上的优势草本植物种是芒 ,重牧区灌丛草地中芒的地上生物量均显著 (P<0 .0 5 )小于对照和轻牧区。对照、轻牧和重牧 3种处理下 ,芒的平均地上生物量 (干物质 )分别为 (74 9.1± 80 8.7) kg/ hm2 、(6 98.6± 6 78.8) kg/ hm2 和 (2 2 2 .5± 10 0 .5 ) kg/ hm2 。在对照、轻牧和重牧处理下 ,灌丛草地禾草、灌木和杂类草的产量组成依次分别为 :3.7∶ 1.5∶ 1、5 .3∶ 1.6∶ 1、1.5∶ 1.2∶ 1,灌丛草地上禾草的产量动态变化趋势与总产草量的变化基本一致。9月份灌丛草地的产草量最高 ,对照、轻牧和重牧 3个处理的总产草量分别为 30 4 2 .8kg/ hm2 、2 5 18.4 kg/ hm2 和 1180 .3kg/ hm2 。  相似文献   

16.
对当地野生草种麦宾草进行了驯化栽培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麦宾草在海拔高度3 800m左右的果洛地区在栽培条件下能完成整个生育期生长,栽培当年高度可达到16.0cm,盖度达到60%,第2年株高可达到110cm,盖度达到96%;栽培当年干草产量为1 266.8kg/hm2,第2年、第3年和第4年的干草产量分别为7 959.4kg/hm2,6 462.4kg/hm2,5 244.1 kg/hm2,种子产量分别为1 000.2kg/hm2,880.6kg/hm2,790.5kg/hm2。该草种是适合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优良草种,也是高寒草甸地区建植高质量的生态型或刈用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优良草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对草地植被碳含量的影响,对阿坝牧区不同利用方式草地(封育天然割草地、人工栽培、放牧草地)和植物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草地植被的地上部分、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的碳含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1)草地地上植被碳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封育天然割草地、冬春放牧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显著高于夏秋放牧草地(P<0.05);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冬春和夏秋轻度放牧草地显著高于重度和中度放牧草地(P<0.05)。2)草地枯落物碳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上差异均不显著。3)从根系总碳含量来看,不同利用方式上夏秋放牧草地和封育天然割草地显著高于冬春放牧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 (P<0.05);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夏秋中度和轻度放牧草地显著高于夏秋重度和冬春放牧草地(P<0.05),且各种利用方式与程度草地地下根系总碳含量均从表层向下依次显著的递减(P<0.05),0~10 cm 的根系碳含量占总量的65%以上,10~30 cm各草地根系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数量关系得出,草地植被碳含量在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封育天然割草地(356.509 g/m2)>冬春放牧草地(297.780 g/m2)>人工栽培草地(164.953 g/m2)>夏秋放牧草地(137.577 g/m2),地上植被碳含量分别为地下根系碳含量的15.334,17.130,9.167和5.146倍;在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表现为冬春放牧草地(297.780 g/m2)>夏秋轻度放牧草地(217.002 g/m2)>夏秋重度放牧草地(113.849 g/m2)>夏秋中度放牧草地(81.882 g/m2),地上植被碳含量分别为地下根系碳含量的17.130,8.636,4.412和2.430倍。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地植被碳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连续3年的定位研究中:(1)对以芦苇+海韭菜为主要的草地进行施肥、划破草皮和刈割等培育措施.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草地质量,当施N量不超过300kg/hm2时,草地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最佳的刈割时间为秋季;采用的划破草皮的方法对草地质量无显著的影响.(2)在芦苇+赖草为主的草地中,研究了3个不同的灌溉频率处理对草地植被和土壤水盐含量的影响.草地土壤含盐量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连续灌溉第3年时,草地产量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年灌溉1次、2次、3次的草地产量分别为141g/m2、178g/m2和211g/m2,年灌溉3次使某些一年生盐生植物如盐角草的数量有所增加,表明灌水在造成土壤水盐含量变化的同时进一步引起了植被的演替变化.  相似文献   

19.
草原施肥对羊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天然和人工草地设置氮磷锌三因素五水平最优回归设计的田间试验 ,研究草原施肥后对羊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区草地需要营养元素的顺序是氮和磷 ,其次是锌。对 7个肥料效应回归方程按频率分析法算出的最佳施肥量为N 90kg/hm2 ,P2 O590kg/hm2 和ZnSO4 3 0kg/hm2 ,1kg混合肥可增干草 195kg/hm2 。干草中N含量为 2 1.2~ 2 5g/kg ,P 1.55g/kg ,K11.1g/kg ,Ca 3 .0 g/kg ,Mg 2 .63 g/kg ,Zn 0 .0 3 3 g/kg ,P/Ca为 0 .4~ 0 .6,K/ (Ca +Mg)为 1.97g/kg。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地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暖季放牧条件下人工草地牧草的生长特点,为制定合理放牧制度提供依据,于2001~2003年开展了暖季放牧牦牛对多年生人工草地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放牧2年后轮牧人工草地播种牧草比例为95.27%,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86.15%,无放牧人工草地为58.01%。轮牧人工草地牧草月风干重最高值3 198.8 kg/hm2,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3 023.2 kg/hm2。放牧可以提高人工草地牧草生长率,轮牧人工草地的牧草生长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放牧还影响着第2年播种牧草的生长,轮牧能促进种子出苗数,播种牧草的鲜重,风干重和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5 088.88 kg/hm2,3 053.33 kg/hm2和480 kg/hm2,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和无放牧草地,轮牧人工草地杂草鲜草产量最低,为193.33 kg/hm2。适宜的放牧是保持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