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种培育措施对河西走廊盐化草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禹颖  李昀 《中国草地》1998,(6):7-11,20
在连续3年的定位研究中:(1)对以芦苇+海韭菜为主要的草地进行施肥、划破草皮和刈割等培育措施。结果表明,拖肥可提高草地质量,当施N量不超过300kg/hm^2时,草地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最佳的刈割时间为秋季;采用的划破草皮的方法对草地质量无显著的影响。(2)在芦苇-赖草为主的草地中,研究了3不同的灌溉频率处理对草地植被和土壤水盐含量的影响。草地土壤含盐量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连续灌溉第3年  相似文献   

2.
刈割次数对热性草丛草地地面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喀斯特山区热性草丛草地1年内对地面植被进行不同次数刈割,对其产量、农艺性状、再生能力和翌年返青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年刈割2~4次与刈割1次相比,翌年返青期推迟4~10d;2)在相同的生长期内,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植株再生草高度逐渐降低。草层平均高度、草丛盖度、产草量三者间相互呈正相关(r=0.9749,r=0.9628和r=0.9675);3)年刈割1次,鲜、干草产量皆为最高,分别为11.87和5.33t/hm2,处理间干草产量差异显著(P0.05);4)在同一处理不同时期刈割,生长速率随气温、活动积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而增加,反之亦反。在不同处理同一时期刈割,生长速率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全年刈割1次则生长速率最高[2.1g/(m2·d)]。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天然草地植被的刈割试验,在无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的条件下,对天然草地植被采取年刈割0次(对照CK)、1次、2次、3次、4次共5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刈割草地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A1、A2、A3和A4间植被的黄枯期都推迟了18d,2009年返青期分别提前了15d、11d、9d和5d;天然草地植被产量与高度、盖度间存在线性关系,其方程为:Y=2.54X1+4.38X2-94.74,R^2=0.9410。其风干重间差异显著(p〈0.05),干鲜比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干鲜比越低,牧草含水量越高,牧草品质越好;A2、A3、A4处理间生长速率都在第2次刈割出现“峰值”,从A4得知,生长速率在5月12日形成一个拐点,过后生长速率迅速增加,到7月15日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9月19日形成另一个拐点。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天然草地植被年刈割适宜次数为2次或3次,第1次刈割时期为7月中旬,可再增加0.7—1.1倍产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和白三叶Triflium re-pen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刈割4次牧草蛋白质的收获量与刈割5次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酸性洗涤纤维的收获量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以刈割4次的最高,为1 135.1 g/m2。当刈割次数适当时,牛鞭草粗蛋白的收获量随着施肥量和禾草混播比例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5.
施肥和刈割对混播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测定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羊茅Festuca ovina混播草地生物量,研究施肥和刈割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混播密度的增加,牧草生物量虽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2)施肥显著提高了草地的生物量,而刈割降低了混播草地的产量,施肥和刈割间存在交互效应;3)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尽管垂穗披碱草在牧草中仍占绝大部分,但羊茅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有利于群落的稳定;4)从获得最大牧草产量和保持群落稳定角度考虑,混播垂穗披碱草和羊茅草地应选择3 200粒/m2的密度,采取施肥的农艺措施,这样牧草产量可达3.8 t/hm2,杂草可控制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6.
施肥与刈割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地区研究了4个施肥处理(ck、N0P、N1P、N2P)和2个刈割次数处理(3次、4次)对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各茬株高和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肥水平下,甘农3号刈割4次年鲜、干草产量均比刈割3次的高,陇东苜蓿刈割4次年鲜草产量比刈割3次高,但刈割3次年干草产量比刈割4次的高。甘农3号在N2P和刈割4次处理下鲜草和干草产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1 611kg/hm2和15 117kg/hm2;陇东苜蓿在N2P和刈割4次处理下鲜草产量达到最高,为39 178kg/hm2,在N2P和3次刈割处理下干草产量达到最高,为11 217kg/hm2。在试验地区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均以N2P处理的株高和干草产量达最高。  相似文献   

7.
草地改良对高寒退化草地植被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针对近年来高寒草地退化问题,进行了围栏封育、划破草皮和施肥三种改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改良措施都增加草群高度、盖度、密度、频率和产量,施肥改良使可食牧草产量增加45.9%~191.1%;围栏封育使可食牧草产量增加60.5%~158.3%;划破草皮使可食牧草产量增加32.7%~113.9%。由此可知,施肥和围栏封育是草地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羊草草地一年两次刈割可行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草草地是优良的割草场,通常一年内刈割一次.通过四年的实验证明,羊草草地不施加措施一年内刈割两次对产量和环境均造成不良影响,如施肥和灌溉一年内两次刈割可提高羊草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地区选取典型灌草丛样地,以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在一年刈割2次条件下设置5个刈割强度,分别以不同留茬高度来表示,即不刈割(CK)、留茬20 cm(D)、留茬15 cm(C)、留茬10 cm(B)和留茬5 cm(A),研究刈割对灌草丛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本地区灌草丛草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经过连续2年试验,结果表明:刈割不同程度上降低了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主要优势植物重要值,留茬15 cm和20 cm处理下,结缕草(Zoysia japonica)重要值高于对照;刈割促使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随着留茬高度的降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先增加后减少,以留茬15 cm处理最大,Pielou指数则呈现一直增加的趋势;不刈割处理草地植被产量最高,随着留茬高度的降低,草地植被产量降低;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呈单峰格局关系,一定程度的刈割可增加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从草地植被产量和植被物种多样性来看,本区域灌草丛草地植被生态系统还较为脆弱,在利用的同时应更注重投入和恢复,促使草地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草地培育措施对重度退化亚高山草甸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分别以补播、施磷肥和划破草皮3个因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对退化亚高山草甸、天然草地进行草地培育。结果表明:各草地培育措施对改善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的效果不同。补播可提高补播草种所在群落的优势地位,划破草皮使良等牧草居于优势地位,施磷肥对草地植被群落结构影响不大,效果最差。补播+划破草皮改善优等牧草和良等牧草在草地植被结构中的效果比补播更显著,使优等牧草和良等牧草居于优势地位,补播+划破草皮的良等牧草优势地位与划破草皮相比有所降低。综合各项指标,补播+划破草皮+施磷肥的草地培育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