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194-196
"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城乡形态的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增长极,有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产业和城乡间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和问题入手,在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借鉴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战略构想,进一步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土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机制路径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色小镇正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缩影和实践探索,给六安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六安乡镇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依托自身特色优势,以比较优势论、生态金山论、产业带动论和统筹城乡论等理论为指导,坚持做好规划、发掘特色、文化传承、融合发展和深化改革,全力打造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强"、文化"独而优"、功能"聚而合"、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和生活服务3个角度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苏州市镇村空间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以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横向分片区、纵向分功能"的镇村空间发展模式,以期满足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析广西城镇化的基本情况和广西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困难,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思考提出贫困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措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集中各方资源重点抓中心乡镇建设;坚持产业先行、以产兴城,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进程;整合兼并20%-30%的地域远、缺乏产业支承、人口较少的小乡。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杭州不仅仅面临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的挑战,更面临着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挑战。旅游引导的杭州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实质就是通过旅游带来的消费集聚形成泛旅游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对杭州旅游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辅以对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实践模式系统梳理,并立足杭州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适应杭州市情的新型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为杭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顺义区通过科学规划、创新思路,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引领为方针,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产业、人口、土地、环境协调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研究了顺义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做法,提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产业先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民生改善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西欧国家、美国、日韩、拉美国家4种城镇化模式的经验及教训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国际经验对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路径选择。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应以包容性发展理念做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城市布局,以产业支撑城镇化协调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推进制度改革以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新”着手,全面阐述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从政府调控与市场主导并重的城镇化、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镇化和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等方面,提出了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并总结分析了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遵循市场的理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改变增长方式,进行产业内涵和产城联动建设;进行制度探索,提供保障措施,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分区域组团式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9.
对产业集聚政策的效用相关数据研究表明,政府行为、商业行为、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融资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促进了产业集聚的外生性增长,进而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针对新型城镇化对产业集聚政策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增强不同城镇行业规划的自我特色、增强城乡研发投入的组织和执行力度的协调性、提高税收和财政倾斜的城镇区分度、创新和提升城乡民间资本参与的程度等具体政策能够提高产业集聚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未来城镇化发展在"中国梦"的实现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首先,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新四化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所在;其次,城镇化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推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是践行"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但其能否托起"中国梦",关键取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要从战略的角度对未来城镇化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笔者认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道路,其次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体现富裕农民、人民幸福的理念,解决好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产业和实体经济支撑体系等问题。第三,城镇化要有明确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并且更加强调城乡协调发展,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通过建立城乡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线性和法得到济南市城乡协调度为0.57,处于城乡基本不协调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济南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济南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济南市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丰富我国城乡关系领域的研究内容以及落实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研究了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针对城乡混杂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具体问题,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混杂地区城镇化创新发展模式。结合汕头这一典型区域的实际情况,研究解决该地区农村人口市民化问题和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文明理论视角下透视我国城镇化发展,就如何正视当前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如何解决当前城镇化发展至的生态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推动我国新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逐步完善城镇环境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考核机制;倡导循环和清洁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谱写城乡统筹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超过了临界点,到了不可不治的地步。城镇化一词来源于国外,因此,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和经验进行研究分析,对新型城镇化更好地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对日本、英国两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在新型城镇化时期,通过户籍创新来达到缩小城乡城乡之间差距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为解决很多民生问题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在农民的利益问题上,我国在建设城镇化道路上任重道远,旧型城镇化没有根本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在城镇化水平上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新型城镇化,是一条以人为本,具有民生意识的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主要研究如何建设健康协调新型城镇化,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依据,分析其现状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29-130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支持、制度建设、主体提升和产业升级四个方面,指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龙岩市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得出人均GDP、城乡可支配收入差和卫生技术人员数3个指标具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强化产业支撑,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改善医疗卫生水平等途径推进龙岩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推进城乡发展的两大战略。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衔接的重点是促进城乡规划融合、加快城乡建设体系构建、深化“人地钱”改革、推动“两延伸”和“两提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要义是城乡要素之间实现自由流动和双向配置,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9.
赵瑞雪 《农业展望》2013,9(7):40-44
概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与传统城镇化的重要区别,在阐述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两不牺牲"前提下,产业集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并给出了3种具体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以城镇化与城乡商品流通交易规模的因果关系为切入点,从广义的商品流通的四个方面———商流、物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来着重研究东北三省城乡商品流通交易的现状,其中对商流和物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的城乡物流水平落后并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且东北三省城乡商品流通效率整体较低。期望通过现状分析为后续构建城乡商品交易平台并以此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