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县(市)城奶牛业是我国奶牛业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县城奶牛业愈显示出它在发展奶牛生产中的活力,也是城市"菜蓝子"工程主要项目之一.当今由于县(市)城牛奶市场小,制约了奶牛规模饲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要想奶牛高产,除了品种优良、饲养管理技术先进两大要素外,在奶牛的一个生产周期中,实行干乳期、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四个阶段的分阶段饲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农村奶牛高效饲养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农民饲养奶牛的水平、自然条件及畜牧兽医技术配套服务等情况,制定出了高效饲养奶牛的基本模式。该模式主要从奶牛群体优化、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将现有的各种畜牧兽医综合措施进行合理的组装配套、于农村奶牛养殖生产中,以有效地解决奶牛品种、中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奶牛生产集约化管理程度的提高,对饲养管理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外部条件的好坏和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奶牛的健康。因此,以牛的养分需要量和进食量为依据,参照牛群体重、产奶量、乳脂率以及各种饲料的化学成分、营养含量、干物质的比例计算出日需要量,按照需求饲养处于不同时期的奶牛。该文结合实践经验探讨了奶牛饲养管理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奶牛业不断发展,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已被奶牛养殖者所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在高产奶牛的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为奶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通过实践并据前人的研究及经验,总结了奶牛的选择及高产奶牛的阶段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奶类产品需求量增加,饲养奶牛的越来越多,出现了养“奶牛热”。在众多奶牛饲养场、户饲养奶牛的过程中,多数饲养者选择品种奶牛的意识差,饲养管理粗放,在诸多环节上存在很多不合理性,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造成产量低、效益低。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制订一整套实现奶牛高产高效的综合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7.
挤奶技术     
《黑龙江动物繁殖》2002,10(1):39-40
牛棚在奶牛生产中 ,牛棚发挥着重要作用。强风、大雨和过高或过低的气温均会引起奶牛食量的变化 ,从而影响奶牛生产。牛棚必须有挡风和遮阳篷等设施。奶牛的饲养管理细致周到地饲养管理奶牛能直接保证牛奶品质和奶牛的健康。奶牛及牛棚必须保持干净 ,在工作时尽可能保持安静 ,特别是在挤奶时候。饲料和水喂养奶牛必须用充足的优质饲料和水 ,使奶牛保持良好状态 ,从而能产出品质优良的牛奶。对这方面进行改进将使你的奶牛更健康、产奶量更高。疾病为了预防疾病 ,如乳房炎 ,必须定期对奶牛乳房进行检查。坚持不懈的检查和护理 ,包括与乳房有接…  相似文献   

8.
部队饲养奶牛是落实中央军委早餐喝一杯鲜牛奶的指示,是提高官兵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部队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提高战士的体质体能和完成以执勤稳定为中心任务密切相关的一件大事。饲养奶牛,对部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作好,应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1立足现实、抓好优良品种的选择   奶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品种的优劣是牛奶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奶牛品种,首先要求体质健壮,生产性能好、经济效益高,性情温顺、能适应机械化挤奶的,也就是说应选择健康、高产、乳房结构良好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其…  相似文献   

9.
薛华 《北方牧业》2007,(4):20-20
<正>在奶牛饲养管理中,掌握奶牛的正常生理指标,及时发现疾病、及时预防是确保奶牛养殖安全和提高饲养效益的首要条件,也是奶牛养殖户必须具备的饲养知识。现将奶牛的主要生理指标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母牛产前半个月和产后半个月共计一个月的时间被称为是围产期。围产期奶牛是在产房度过的。对围产期母牛的护理好坏将影响母牛的健康(包括乳房、子宫、膘情等),直接关系到以后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因此,奶牛生产中应特别重视围产期母牛的饲养管理,只有重视了这一生产环节,才能发挥奶牛的高产性能,获得高产高效。通过多年的奶牛生产实践,在这一方面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2000年义县城关村奶牛管理小区饲养奶牛21头,其中产奶牛16头,育成牛5头。在7年的奶牛饲养实践中,通过观察和总结摸索了一条高产奶牛饲养管理方法,供饲养奶牛户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户在养殖奶牛过程中,对品种、疫病防治以及棚舍方面比较重视,舍得投入,但常常忽视一般日常管理,如:过早配种(1周岁左右)、掠夺式挤奶、饲料单一、长期拴养、忽视奶牛运动和调教以及平时不注意定期消毒、发病乱用药物等,给奶牛的生长发育和正常泌乳埋下了隐患,因此,精心饲养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鲜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为部分农村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以家庭养牛为主的中、小型奶牛场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许多奶牛饲养户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低.致使奶牛产奶量低、经济效益差。笔者经过多次深入农户的调查探索,对当前农村中、小型家庭奶牛养殖场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产奶量提出如下值得注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强化奶牛饲养管理,根据奶牛不同阶段地生理特点,采用不同的饲养管理手段,推行先进地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减少疾病发病率,同时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对提高奶牛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奶牛围产期是指奶牛产前、产时和产后的这一段时期,奶牛围产期虽然时间不长,但围产期是奶牛泌乳周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围产期奶牛的精心饲养和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围产期奶牛的健康生长。文章简述了围产期奶牛饲养与管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繁殖力是指动物维持正常生殖机能、繁殖后代的能力,是动物生产中重要的经济指标,畜群繁殖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畜牧生产的经济效益。在奶牛生产中,奶牛必须经过发情、配种、妊娠、分娩等生殖活动后,才能泌乳。所以奶牛繁殖是决定奶牛泌乳的基本条件。在奶牛生产实际中发现,平均产奶量高的牛群,繁殖力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如果牛群的配种受胎率较低,饲养管理再好,也无法发挥其遗传潜力,平均产奶量也会降低。因此,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奶牛繁殖力。1选留奶牛应注重繁殖力1.1奶牛的选择不论是买奶牛或从自己的牛群选留奶牛时,都要注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部门为了推动奶牛良种化的整体速度,加快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启动了奶牛良种补贴项目,这一项目的正式落地,将广大养殖户奶牛饲养的积极性最大程度调动起来。从奶牛养殖户的角度而言,奶牛产奶量与自身的经济效益存在直接关联,然而,奶牛产奶量除了受到奶牛品种的影响,饲养管理在其中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很多养殖人员在进行奶牛饲养的过程中,多倾向于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在诸多环节均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对奶牛的产奶性能造成影响,以至于奶牛产奶量并不高,经济效益不够稳定。本文主要从圈舍设计、分群管理、疫病防治三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奶牛饲养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力求培育出高产稳产奶牛,保证奶牛健康生长,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当代,致力于培育优质、高产的高性能奶牛技术已日臻成熟。1988年,总头数达220万头的日本,其成乳牛年均产奶量已超过6000千克,乳质也得到稳步提高。现代饲养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特别对高性能牛需要技术信息。本文就重要的饲料给与问题做一概述。对高性能奶牛曾有过不同的定义,一般系指乳检成绩居上的优秀牛群,当代标准是305天奶产量达8000千克以上的牛群,并期望经产牛能在9000千克以上。对高性能牛群,恰当的奶牛饲育有以下几点要求:①尽可能高的奶产量;②乳成分率高;③繁殖机  相似文献   

19.
一、购牛误区:由于奶牛养殖户买牛心切,不懂优质奶牛的鉴别标准,又不请内行人士参与,盲目购牛。导致高价买来淘汰牛、老龄牛、低产牛。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呢?建议在购奶牛前要做到“三考察一掌握”。即考察该地区的奶牛品系、品种、配种方式、冻精来源、产奶水平等;考察并弄清该地区奶牛有无病史,特别是传染病病史;考察该地区的饲养情况,包括粗、精饲料供给情况,饲喂习惯及管理水平;掌握一定的奶牛鉴定知识,建议最好从大型正规的奶牛场购买奶牛,因为大型场的奶牛都是根据育种方案科学培育而成,也便于查找所购奶牛的系谱档案资料。选择时应以305天产奶量在6000kg以上者为佳。   二、饲养管理误区:许多奶户饲养奶牛借鉴的是原来饲喂役用牛的方法,管理粗放,科学养殖意识淡薄。把犊牛期与育成牛混为一谈,陷入了奶牛生产的第二个误区。掌握上述两个生产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是奶户走出第二个误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奶牛产奶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加强品种品质改良购买奶牛是建立奶牛场的第一步。奶牛养殖户购买奶牛时尽可能从大城市的郊区奶牛场购买体型比较好、3~5岁以内的青壮年中国荷斯坦奶牛。不要到管理比较混乱的奶牛市场购买,因为这些奶牛市场假奶牛比较多,许多奶牛是杂交牛,甚至将地方品种牛经过“化妆”后出售给奶农,损害奶农利益。已经建场的奶农,就要考虑如何加强奶牛品种品质的改良,这是关系奶牛生产性能的根本。对于小型奶牛场或者个体养殖户而言,育种工作的关键是使用好的精液,在奶牛配种时选用经过评定的优质种公牛精液,以获得较好奶牛的产奶遗传性能,不断改进本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