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icroRNAs(miRNAs)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抗逆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miR164 作为植物特有的miRNA,其主要的靶基因是植物NAC转录因子。为揭示毛竹 miR164 对其靶基因的调控机制,通过茎环引物法和RT-PCR技术,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中克隆出miR164b成熟序列及其靶基因PeNAC1。序列分析表明miR164b的靶点位于PeNAC1 编码区,RLM-5'RACE PCR产物测序结果证实切割位点位于靶点的第10-11位碱基之间。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毛竹 miR164bPeNAC1在根、茎、叶及鞘中均表达,其中miR164b在根中表达丰度最高,在茎中表达丰度最低;而PeNAC1的表达丰度恰好与miR164b 相反。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NaCl(250 mmol·L-1)、低温(4℃)和强光(1 500 μmol·m-2·s-1)处理后毛竹叶片中 miR164b 的表达均明显下调,GA3(100 μmol·L-1)处理后 miR164b表达量明显上调;而在同样处理条件下,PeNAC1的表达恰好呈现出与其完全相反的趋势。由此表明,miR164b对靶基因PeNAC1 具有表达调控作用,可能与毛竹响应非生物胁迫的抗逆过程密切相关,这为利用miRNA开展竹子抗逆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巨尾桉人工林林木根径、胸径与树高数学模型,在滇西南的双江县选取138株(其中建模样本103株,检验样本35株)树干健全、通直圆满、无分杈的巨尾桉人工林样木,采集其根径与树高、胸径与树高成对数据。利用SPSS 21.0回归分析,分别建立线性方程、对数曲线、指数曲线和Logistic曲线等11个数学模型,以决定系数(R2)、估计值的标准误(SEE)、均方差(RMSE)、平均绝对偏差(MAD)、相对误差(RS)、模型预估精度(P)、显著性(Sig)P值作为模型评价指标,对比11个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11个根径—树高模型显著性(Sig)P<0.001,其中有9个模型的预估精度大于97%,回归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拟合效果较好;11个胸径—树高模型显著性(Sig)P<0.001,其中9个模型的预估精度大于97%,回归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拟合效果也较好。通过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三次项曲线H=a0+a1DR+a2DR2+a3DR3是拟合效果最好的根径—树高数学模型,代入拟合参数后的根径—树高数学模型表达式为H=11.069901-0.729389DR+0.096782DR2-0.001984DR3;线性方程H=a0+a1D是拟合效果最好的胸径—树高数学模型,代入拟合参数的胸径—树高数学模型表达式为H=4.818702+0.891217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非生长季不同天气条件下45年生刺槐林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确定其主要影响因子.[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4月(非生长季),在华北低山丘陵区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利用基于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的土壤CH4通量自动观测系统,对土壤CH4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同步观测林内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5 cm深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林内总辐射以及降雨量,分析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并确定影响土壤CH4通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在非生长季,刺槐人工林土壤为大气CH4重要的汇,变化范围为-0.15~-2.34 nmol·m-2·s-1 .晴天的林地土壤吸收CH4能力 (-0.78 nmol·m-2·s-1) 明显高于阴天(-0.61 nmol·m-2·s-1)、降雨或降雪天气 (-0.58 nmol·m-2·s-1),而且呈"V"型日际变化特征;在2014年11月-2015年1月,土壤吸收CH4能力逐渐下降,并维持相对较低的水平,直至2015年3月达到最大值 (-2.34 nmol·m-2·s-1);(2)土壤CH4通量与大气温度、5 cm深处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在2015年1月,土壤CH4通量与总辐射呈正相关;(3)在生长末期土壤上冻阶段和冬季土壤冻结阶段,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为影响土壤CH4通量的主要因子;而在生长季初期,主要的影响因子为大气温度和5 cm深处土壤温度.[结论]非生长季刺槐林土壤表现为大气CH4的汇,在非生长季初期土壤吸收CH4的能力最弱,主要受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而在非生长季末期土壤吸收CH4的能力逐渐增加,主要受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云冷杉林生长季坑丘微立地上微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以及PPFD、RH、SWC与不同深度TS的相关性。2013年7—9月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风倒区1.50 hm2的固定样地内,测定所有35对坑丘微立地(丘顶、丘面、坑底、坑壁)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空气相对湿度(RH)、地表土壤温度(TS0)、5 cm和1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TS5TS10),以及07.6 cm、012 cm和020 cm土壤含水量(SWC1SWC2SWC3)等微气候因子,并将完整立地(未受掘根干扰的完整林地)设为对照样地。比较5个不同微立地微气候因子的月变化以及PPFD、RH以及SWC对土壤温度(TS)的影响。结果表明:7—9月,坑丘微立地(丘顶、丘面、坑底、坑壁)的月均PPFDTS0均为7月>8月>9月,月均RH以及TS5TS10均为8月>7月>9月,月均SWC均为8最大;7—8月不同微立地月均PPFD大小顺序均为丘顶>丘面>坑底>完整立地,9月却为丘顶>丘面>完整立地>坑底>坑壁;7—9月,各微立地TS0大小顺序均为丘顶>丘面>完整立地>坑壁>坑底,而5 cm和10 cm均为丘顶>丘面>坑壁>完整立地>坑底;月均RH和月均SWC均为坑底>坑壁>完整立地>丘面>丘顶;7月丘顶的PPFD最大,为736.11 μmol·m-2·s-1,完整立地最小,为25.46 μmol·m-2·s-1,丘顶TS最高,为26.29℃,坑底TS最低,为5.13℃;浅层SWC大于较深层的,最大SWC出现在8月的坑底,为51.58%。相同微立地(丘顶、坑底、完整立地)PPFD与浅层TS的相关性大于较深层的土壤,TS0PPFD呈正相关,与RH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黄牡丹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牡丹的新鲜花粉为试材,利用单因子试验比较了液体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硼、钙、镁、钾对黄牡丹花粉萌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比较了蔗糖、H3BO3及CaCl2对黄牡丹花粉萌发的影响;通过对醋酸洋红染色法、I-KI染色法和TTC染色法的比较,寻找快速测定黄牡丹花粉生活力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蔗糖及H3BO3对黄牡丹花粉萌发有极显著影响。在pH值为6.0时,蔗糖150 g·L-1+H3BO330 mg·L-1+CaCl220 mg·L-1适宜黄牡丹花粉培养,萌发率为68.7%;纯水培养没有造成花粉原生质体破裂,内含物外流,但萌发率极低,仅为3%;200 g·L-1以上的高浓度蔗糖溶液和300 mg·L-1以上的高浓度盐溶液会造成原生质体失水萎缩,质壁分离,这两种情况都抑制花粉萌发;TTC染色法测得的花粉活力率为64.9%,是快速测定黄牡丹花粉生活力的最适染色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CEPA、GA3、PP333、B9等植物生长物质,以不同浓度处理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枝梢,比较药剂种类和处理浓度对枝梢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GA3(2 500 mg·L-1)对各供试树种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试验3中对湿地松除外);试验1中,5 000 mg·L-1 PP333显著抑制马尾松枝和黑松枝的伸长生长,具有最佳调节效果;试验2中,5 000 mg·L-1 PP333显著抑制湿地松和马尾松枝的伸长生长,具有最佳调节效果;试验3中,5 000 mg·L-1 PP333+5 000 mg·L-1B9复合制剂显著抑制湿地松和火炬松枝梢的伸长生长,具有最佳调节效果。用"Y"型嗅觉仪测定微红梢斑螟成虫对松梢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处理组枝梢对微红梢斑螟成虫驱避效果明显;微红梢斑螟等松梢害虫危害率调查表明,处理枝梢的被害率也明显低于对照枝梢。  相似文献   

7.
孙绍芳 《林业调查规划》2005,30(Z1):110-112
文章阐述了玉溪市林木种苗工作的现状,根据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种子法>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的宣传力度;围绕生态建设中心,发挥职能作用;转换经营体制,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加强人员业务素质培训,提高育苗技术水平和执法水平;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探索育苗新技术;充分利用强大网络信息获取林木种苗信息,全方位宣传林木种苗工作等搞好林木种苗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市9种湿地植物在不同HRT下净污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晶  郜莹  肖洋 《森林工程》2012,(6):22-24,27
选择慈姑、水葱、香蒲、小叶章、菖蒲、泽泻、芦苇、地榆、水莎草9种典型湿地植物,构建小型人工模拟湿地,分析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湿地植物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净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为5 d,植物对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25%、81.80%、77.51%,均高于对照组;植物对COD的去除能力大小排序为:香蒲>菖蒲>水莎草>水葱>慈姑>小叶章>泽泻>地榆>芦苇;对TN去除能力大小为:香蒲>慈姑>菖蒲>小叶章>水莎草>水葱>泽泻>地榆>芦苇;对TP去除能力的大小依次为:香蒲>小叶章>慈姑>水葱>菖蒲>水莎草>泽泻>地榆>芦苇。综合分析表明,香蒲、菖蒲、水葱和慈姑的净污能力最强,可应用于人工湿地中。  相似文献   

9.
以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不同杂交组合为材料,依据转录组测序信息,成功获得了11种日本落叶松材料的4 CL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该序列长1 537 bp,包含完整ORF片段1 368 bp,编码455个氨基酸。qRT-PCR结果分析表明,除日本落叶松Larix16×Larix61组合外,Larix82×Larix13、Larix40×Larix10和Larix82×Larix61子代的表达均高于双亲,推测4 CL基因差异表达与落叶松杂种的木质素生物合成有关。进一步采用SNP标记方法和DNAMAN软件对不同日本落叶松杂种和亲本组合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共检测到66个SNP多态性位点,表明日本落叶松4CL 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6个SNP变异中,属于三突变1个;转换类型45个,占总变异的68.18%;20个属于颠换类型,占总变异的30.30%,转换:颠换=9:4。在转换类型中,A/G和C/T转换分别占28.79%和39.39%;颠换类型中A/C、A/T、G/C、G/T分别占4.55%、9.09%、9.09%和7.58%。采用NJ 聚类法对克隆片段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三峡库区马尾松飞播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营林措施:除灌(清除所有除灌产生的枝叶)、采伐I(采伐强度15%,采伐树干,并未对枝叶进行清除)、采伐II(采伐强度70%,采伐剩余物处理同采伐I)、对照,采用LI-8100土壤CO2通量测定系统对其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分析了不同营林措施对于土壤呼吸的影响以及不同营林措施下土壤呼吸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年土壤呼吸速率均值除灌(1.82±0.07 μmol·m-2·s-1)< 对照(2.18±0.05 μmol·m-2·s-1)< 采伐I(2.37±0.07 μmol·m-2·s-1)< 采伐II(2.86±0.1 μmol·m-2·s-1);采伐强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增值呈正比;不同营林措施与对照土壤呼吸速率均在夏季生长旺盛期7-8月达到最大值;高强度的采伐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与湿度,对照、除灌、采伐I、采伐II土壤呼吸敏感性指数Q10值依次为: 2.18±1.09、1.65±0.07、2.20 ±0.09,2.36±0.09。  相似文献   

11.
生物量受坡面环境条件变化影响而有坡面变化与尺度效应。本文在六盘山半湿润区的香水河小流域选择了33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一个斜坡长480 m,水平长398 m的典型坡面,在整个坡面上建立了宽30 m的调查样带,均匀分为空间连续的16个样地,在2014年生长季中期调查不同坡位的样地生物量,分析其坡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坡位差异。坡面生物量t·hm-2平均值为118.59,其变化范围为96.19 139.18,变幅为42.99,变异系数为0.12;随着离坡顶距离的增加,生物量总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坡面的中上部(水平坡长为87.71 m)达到最大。生物量存在坡面空间尺度效应,即随着相对坡长(X1)的增加,生物量的顺坡滑动平均值(Y1)先增大后减小,其回归关系式为:Y1=23.004X13-60.834X12+31.786X1+123.43(R2=0.84),坡面尺度效应表现为每100 m水平坡长生物量变化的数值为6.12 t·hm-2;各样地生物量与整个坡面平均值的比值(Y2,小数)随相对坡长有很好的非线性关系,基本上呈先增加后下降、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其关系式为Y2=1.722 6X13-2.844 5X12+1.033 8X1+1.000 1(R2=0.57),可基于此将特定坡位样地的生物量换算成整个坡面的估算值。造成生物量坡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和光照时间随海拔的变化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卡特兰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花鞘注射生长调节剂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卡特兰开花和开花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GA3浓度为60、120 mg·kg-1,卡特兰盛花期显著提前13.34、22.34 d,萼片、花瓣、花柄和花葶的长度显著增加;注射10 mg·kg-1的NAA能够使花期提前,花朵显著增大;注射ABA对卡特兰的花期没有影响,注射ABA浓度为40 mg·kg-1时,开花率下降,花朵缩小。注射60 mg·kg-1相似文献   

13.
分析望高法计算树木材积的原理、适用范围,但因为望高点可能被遮挡,以及测望高效率较低问题,尝试用树高代替望高进行求积。为此,在利用既有解析木的有效数据研究形率系列(q)和形状指数(r)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接测算望高比(B)的方法,解决了测望高(hR)较为困难及效率较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盐胁迫下3个楸树无性系光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个楸树无性系为材料进行盐胁迫试验,分析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盐浓度增加,所有无性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及无性系间差异显著(P<0.05)。叶绿素a/叶绿素b值呈上升趋势,YQ1无性系各盐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02-2-5和07-1无性系各盐处理与CK存在一定差异。从光合日变化看,3个无性系的Pn随盐浓度的升高明显降低,降幅为07-1〉YQ1〉02-2-5,净光合速率最大值(Pmax)都出现在8:00时,无性系间差异显著,且02-2-5〉YQ1〉07-1。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02-2-5和YQ1无性系主要受胞间CO2浓度(Ci)、叶温(Tl)、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07-1无性系主要受GsCi的影响。初步认为3个无性系的耐盐能力为02-2-5〉YQ1〉07-1。  相似文献   

15.
赣县稀土采矿区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6个指标中,优化得到赣县稀土采矿区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7个最佳评价指标:分散系数(X1)、团聚度(X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3)、>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4)、<0.05 mm粉黏粒含量(X5)、>0.25 mm团聚体破坏率(X6)和<0.001 mm黏粒含量(X7),并以此为变量分析比较不同林龄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为:1年生林地>2年生林地>4年生萌芽1 a林地>裸露地。在此基础上,以上述7个评价指标为自变量,以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Y)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稀土采矿区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方程为:Y=0.309 X1+0.038 X2 -0.161 X3 -0.643 X4 +0.491 X5 -0.032 8 X6 +0.129 X7 +41.637,因子决定系数R2=0.991 5,F=49.84,各因子间显著相关,方程拟合较好,可为构建稀土采矿区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构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果胶酶Bxpel2基因干扰载体.[方法]通过Trizol 法提取松材线虫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带T7启动子的果胶酶Bxpel2基因引物,以cDNA为模板扩增出果胶酶Bxpel2基因片段,连接到RNA干扰载体,再以干扰载体为模板,PCR扩增出目的片段后进行测序鉴定,合成果胶酶Bxpel2基因双链RNA(dsRNA),采用RT-PCR检测松材线虫Bxpel2基因干扰后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提取的松材线虫总RNA完整性好,无降解;2)成功克隆出松材线虫果胶酶Bxpel2基因片段(790 bp)并将其连接至pMD19-T载体;3)以RNA干扰载体为模板合成dsRNA,浓度分别为1.313 mg·mL-1和1.152 mg·mL-1;4)RT-PCR结果显示,松材线虫经过dsRNA干扰后,Bxpel2基因表达基本受到抑制.[结论]成功构建松材线虫果胶酶Bxpel2基因干扰载体,为进一步研究Bxpel2基因在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科学评价皆伐、火烧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吸存的影响,[方法]以福建省中亚热带36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散射红外CO2浓度探测仪和Licor-8100土壤碳通量系统,并结合Fick扩散法计算并分析0~80 cm不同深度土层CO2通量的日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地(RB)和皆伐地(RR)不同土层CO2浓度均出现明显下降,其中,对照(CK)地土壤CO2浓度值(0~80 cm)分别是RB和RR的1.9、1.3倍;(2)各试验地土壤CO2通量(0~80 cm)表现为RB(1.99 μmol·m2·s-1)>RR(0.99 μmol·m2·s-1)>CK(0.96 μmol·m2·s-1),除2040 cm土层外,RB土壤各层CO2通量均显著高于RR和CK(P<0.05);(3)试验地不同土层CO2通量(0~80 cm)日变化幅度表现为RB>RR>CK,其中,RB土壤各层的变化幅度均显著大于RR和CK(P<0.05),而RR与CK间的差异表现在0~5、10~20、20~40 cm土层(P<0.05);(4)拟合分析表明,各试验地不同深度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相关,且 RB的决定系数(R2)显著高于RR和CK;不同试验地各土层温度、含水量的双因素模型拟合效果均优于单因素模型;Q10值显示,皆伐、火烧后初期土壤各层的温度敏感性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白蜡虫对低温的高度耐受性对其生存、繁殖及白蜡生产都至关重要。为探讨低温胁迫对白蜡虫hsp表达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白蜡虫二龄雄虫在低温胁迫下7个不同的 hspshsp21.5,hsp21.7,hsp40,hsp60,hsp70,hsc70,hsp90)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除hsc70外,其余hsps均能被低温不同程度地诱导,其中hsp70、hsp21.7hsp90的上调量十分显著。说明多数hsps都与白蜡虫幼虫应对低温胁迫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iR396在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功能.以期该研究能为解决体胚发育中子叶畸形胚与生根率低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进一步揭示体胚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做基础铺垫.[方法]构建pre-miR396超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侵染,将pre-miR396转入落叶松胚性细胞中,筛选稳定抗性细胞系.在DNA与RNA水平上,对抗性细胞系进行的鉴定、检测,同时统计比对其与野生细胞系间发芽率、叶片数目以及生根率的差异.[结果]在抗性细胞系基因组中,扩增出HTPmiR396的特异性片段,且无农杆菌Virg基因片段.RNA表达水平上,抗性系pre-miR396miR396表达皆增加,而靶基因LaGRFs的表达量下调.统计表明抗性系胚的发芽率、生根率、叶片数目畸形率分别为70.60%、0.60%、37%,而野生型分别为92.50%、10.55%、4%,抗性系胚的发芽率、生根率显著降低(Sig.=0.000),叶片数目畸形率显著增加(Sig.=0.000).[结论]miR396在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可能通过负调节靶基因LaGRFs的表达或者通过LaGRFs影响与它相互作用的基因,参与体胚子叶原基细胞代谢,从而影响了子叶与叶片的发育;通过负调节LaGRFs或者其它与根部发育相关的靶基因,影响了根端分生区细胞的活动,参与调控根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间作绿豆对核桃苗光合特性及根系导水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研究间作绿豆对核桃苗根系生长、根系水分运输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砂培方法,在温室内将1年生核桃嫁接苗和绿豆进行间作。[结果]显示:间作绿豆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0.014%0.021%),不添加氮素间作绿豆,核桃苗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长度、根系直径和根系总体积均显著增加,而正常供应氮素间作绿豆,核桃苗根系生长降低。核桃苗根系单位面积的导水率与土壤氮素含量显著相关,添加氮素与否间作绿豆后,根系单位面积导水率分别升高0.102×10-5 mL·cm-1·min-1·MPa-1和0.057 ×10-5 mL·cm-1·min-1·MPa-1;而不添加氮素间作绿豆整株根系导水率增加0.043 mL·cm-1·min-1·MPa-1,正常供应氮素间作绿豆后,核桃苗整株根系导水率反而降低0.034 mL·cm-1·min-1·MPa-1;核桃苗气孔导度对各处理响应和根系整株导水力有相同趋势,不添加氮素间作绿豆核桃光合能力升高至对照水平,光饱和点达1 567.17 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达12.84 μmol·m-2·s-1,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降低;而正常供应氮素间作绿豆核桃苗光合能力降低。[结论]间作绿豆改善了核桃苗的生长环境,有益于增加核桃苗的根系吸收面积、水分运输以及光合代谢;但在氮素充足的土壤中,间作绿豆非但无益于核桃苗,反而降低核桃苗的水分供应,影响其气体交换和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