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中华绒螯蟹养殖池生物絮团的形成所需最适碳氮比rCN,设置4个不同试验组,分别为不添加葡萄糖(对照)和按碳氮比rCN=10、rCN=15、rCN=20添加外源葡萄糖至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养殖75 d,探讨不同rCN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絮团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免疫力、营养品质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rCN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絮团可有效调节水质,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rCN=15组中华绒螯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肝胰腺和性腺组织中的粗蛋白质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当rCN≥15时,形成的生物絮团可显著提高中华绒螯蟹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可有效改善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免疫力、营养品质及养殖水体水质,最适宜碳氮比为15。  相似文献   

2.
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主要分布在广西沿海,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养殖潜力,尚未见合浦绒螯蟹可食率和营养组成的报道。本研究以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对照,测定和比较了野生合浦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可食率、色度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常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合浦绒螯蟹雄体总可食率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雄体,但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和出肉率无显著性差异;无论雌雄,合浦绒螯蟹蟹壳湿样的a*值和b*值均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雄体肝胰腺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雄体;合浦绒螯蟹雌体性腺中水分含量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雌体,而合浦绒螯蟹雌体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雌体,合浦绒螯蟹雄体肌肉中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雄体;合浦绒螯蟹雌体肝胰腺中ΣSFA、肌肉中C18∶1n、ΣMUFA、DHA/EPA和卵巢中C18∶0、C20∶1n9含量均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雌体;合浦绒螯蟹雄体肝胰腺中C22∶16n3、ΣPUFA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雄体。综上,合浦绒螯蟹和...  相似文献   

3.
为了控制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发生,采用土霉素对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对土霉素极其敏感,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04、0.62 mg/L;随着土霉素浓度的加大,螺原体的运动性受到抑制,指数生长期滞后,菌体最大数量减小,菌体细胞膜出现破损.研究也为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ri sinensis)的饵料中添加高活性干酵母,使其摄食量分别为0 mg/(kg·d)、600.0 mg/(kg·d)、800 mg/(kg·d)、1 000 mg/(kg·d)、1 200 mg/(kg·d)和1 400 mg/(kg·d),连续投喂40 d后,通过测定供试中华绒螯蟹的体重以及投喂或注射患病中华绒螯蟹组织(浆)的攻毒方法,探讨了口服高活性干酵母对中华绒螯蟹生长速度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的饵料中添加高活性干酵母,摄食量达600.0 mg/(kg·d)至1 400.0 mg/(kg·d)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身体与内脏的颜色、形态等没有明显影响;能有效地增强供试中华绒螯蟹的抗病力(等发表).与对照组相比,经注射攻毒后,各试验组中华绒螯蟹的有效率为28.0%~52.0%,而口服攻毒后,投喂不同剂量高活性干酵母的试验组中华绒螯蟹有效率为45.4% ~ 77.2%,经口服攻毒后的有效率稍高可能与病原体的感染途径和感染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植物甾醇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体成分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用规格相近的中华绒螯蟹360只,随机分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蟹,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25、50、100 mg/kg植物甾醇的试验日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0 mg/kg植物甾醇添加组可提高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且有降低中华绒螯蟹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含量的趋势(P=0.081);50、100 mg/kg植物甾醇添加组可食内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雄蟹可食内脏中的总胆固醇含量低于雌蟹,而粗蛋白含量高于雌蟹。由此可知,植物甾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华绒螯蟹的生产性能且降低中华绒螯蟹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改善可食内脏的抗氧化能力,50 mg/kg为适宜添加水平;与雌蟹相比,雄蟹可食内脏总胆固醇含量较低,而粗蛋白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沿江实地调查、跟船监测、渔民访谈和渔政部门核实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2008-2014年长江中下游江西、安徽段中华绒螯蟹成体资源变动情况。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江西、安徽段汛期时间和捕捞期均有变化,中游捕捞期增加了20~30 d,下游捕捞期减少了7~12 d;成蟹渔获物平均体质量达到了大蟹标准,肥满度均值达到了一级蟹标准。研究还发现,2008-2014年中华绒螯蟹捕捞量呈现一个先升后降的“∧”形曲线,与同期长江水质污染物总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资源保护,提出了强化长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设立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保护区;加强长江渔政管理力度,畅通中华绒螯蟹洄游通道;继续加大长江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力度,采取生态调度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中华绒螯蟹颤抖病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在江苏省的分布,以2003年至2009年从江苏省养殖池塘收集的发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利用螺原体体外培养、光电镜检测和16 S-23 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比较等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S.eriocheir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江苏省养殖中华绒螯蟹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它们不仅在7月底8月初的高温季节引起中华绒螯蟹发病和暴发性死亡,还能在3月和11月等低温季节引起部分中华绒螯蟹的发病和死亡,其严重危害中国江苏省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中华绒螯蟹抗病力的增强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ri inensis)的饲料中分别添加每千克蟹体重0mg、400.0mg、600.0mg、800.0mg、1000.0mg和1200.0mg的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连续投喂中华绒螯蟹28d后,通过测定供试中华绒螯蟹的体重、及经投喂或注射患病中华绒螯蟹组织(浆)等攻毒方法后的死亡率,探讨了口服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中华绒螯蟹生长速度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的饲料中添加每千克蟹体重400.0mg至1200.0mg的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速度和身体颜色等没有显著影响;能有效地增强供试中华绒螯蟹的抗病力,与对照组相比,经口服攻毒后投喂不同剂量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试验组的中华绒螯蟹有效率为52.4%~66.77%,而经注射攻毒后各试验组中华绒螯蟹的有效率为39.2%~49.9%,口服攻毒后的有效率稍高可能与病原体的感染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9.
石屏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水资源优势,其气候适宜,水草茂盛,食料丰富,非常适合中华绒螯蟹的生长。2005年起石屏县从上海引进中华绒螯蟹示范养殖获得成功。为确保千亩中华绒螯蟹养殖目标的实现,石屏县成立中华绒螯蟹技术指导组,制定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实施方案,指定专人负  相似文献   

10.
为规范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华绒螯蟹的淡水养殖行为,从仔蟹培育、扣蟹培育、成蟹饲养等环节,总结了浦东新区中华绒螯蟹绿色养殖技术,以进一步推行中华绒螯蟹标准化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户科学合理用药、正确投喂饲料的能力和自觉性,提高中华绒螯蟹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优质优价。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半静态实验法,设置质量浓度为10、30、50μg/L的氟虫腈水溶液在中华绒螯蟹中的残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处理组分析,高质量浓度组中华绒螯蟹蟹腿中氟虫腈的含量显著高于低质量浓度组,高质量浓度组中华绒螯蟹身体中的含量也显著高于低质量浓度组。对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氟虫腈的含量分析无差异性,氟虫腈富集部位的走向应该是先从腿部再到身体最后到性腺。氟虫腈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残留没有性别选择性,但雌性中华绒螯蟹体内富集的速度比雄性的快。此次研究可为处理相关的渔业污染事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小剂量中子刺激对中华绒螯蟹扣蟹抗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甲壳类动物不具备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特点,采用小剂量中子刺激的物理方法启动和调节中华绒螯蟹的生化非特异性免疫,提高其抗逆能力。研究小剂量中子刺激处理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后,中华绒螯蟹体内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中的巯基含量、谷胱甘肽含量、自由基水平的变化,以期探索小剂量中子刺激处理对中华绒螯蟹抗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剂量中子刺激处理后,中华绒螯蟹体内蛋白质含量比对照提高4.99%~22.69%,蛋白质中的巯基(-SH)含量提高23.40%~69.59%,谷胱甘肽提高8.77%~28.58%,自由基水平降低7.67%~32.86%。在试验过程中,对照蟹发生颤抖病,处理蟹未发生蟹病。在处理塘中中华绒螯蟹扣蟹生长快,规格整齐,抗逆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细胞免疫的相关基因,促进蟹类免疫防治的进展,采用Gubler-Hoffman法构建了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cDNA文库。结果表明:该文库初始滴度为4.50×106cfu/mL,库容为3.3×106cfu/mL,重组率为73%,插入片段大小多为800~2 500 bp。随机挑取了94个重组子进行测序初检,共得到93条平均长度为511 bp的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对所测EST序列进行拼接,得到75条一致性序列,包括15条重叠群(Contigs)和60条单一序列(Singleton)。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获得了15条已报道有一定功能的一致性序列,其中4条与免疫相关;另外60条一致性序列还未见报道。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血细胞cDNA文库已构建成功,且质量较高,从而为开展中华绒螯蟹功能基因克隆、分析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DGGE技术对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的可能性。[方法]对中华绒螯蟹5个群体和合浦绒螯蟹1个群体共180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所有PCR产物在DGGE电泳时共有2种迁移速率,合浦绒螯蟹所有个体的PCR产物的迁移速率相同,且中华绒螯蟹江都群体46.7%、仪征群体23.3%以及温州群体20.0%的个体与合浦绒螯蟹的迁移速率一致;而以上3个中华绒螯蟹群体的其他个体以及南京、盘锦群体所有个体的PCR产物在DGGE电泳时的迁移速率均相同,均快于合浦绒螯蟹,表明在中华绒螯蟹中混杂有合浦绒螯蟹的遗传标记类型。[结论]DGGE方法可用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晓梅  李晓东  王茜  靳婷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47-17349
[目的]探讨利用DGGE技术对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的可能性。[方法]对中华绒螯蟹5个群体和合浦绒螯蟹1个群体共180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所有PCR产物在DGGE电泳时共有2种迁移速率,合浦绒螯蟹所有个体的PCR产物的迁移速率相同,且中华绒螯蟹江都群体46.7%、仪征群体23.3%以及温州群体20.0%的个体与合浦绒螯蟹的迁移速率一致;而以上3个中华绒螯蟹群体的其他个体以及南京、盘锦群体所有个体的PCR产物在DGGE电泳时的迁移速率均相同,均快于合浦绒螯蟹,表明在中华绒螯蟹中混杂有合浦绒螯蟹的遗传标记类型。[结论]DGGE方法可用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欧洲、美国的移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e)、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自然分布于南至中国福建闽江(~26°N),北至朝鲜半岛(~45°N),西达离长江口约1400km的重庆,由于人为因素,广东珠江流域也有少量存在(图1)。图1为中华绒螯蟹在东亚种群分布状况。中华绒螯蟹原本是东亚的土著生物。但自20世纪初中华绒螯蟹已移居并繁衍于欧美大陆沿海,并在莱茵河河口地区和旧金山湾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地方群体。图2为中华绒螯蟹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7.
张云  赵奇  杨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72-9573,9684
研究了规格和颜色特征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关系,运用图像平滑、HSI选取、膨胀与腐蚀、颜色量化等方法对其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中华绒螯蟹的规格和颜色特征,为鉴别中华绒螯蟹的性早熟提供了方便、快捷、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e)、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自然分布于南至中国福建闽江(~26°N),北至朝鲜半岛(~45°N),西达离长江口约1400km的重庆,由于人为因素,广东珠江流域也有少量存在(图1)。图1为中华绒螯蟹在东亚种群分布状况。中华绒螯蟹原本是东亚的土著生物。但自20世纪初中华绒螯蟹已移居并繁衍于欧美大陆沿海,并在莱茵河河口地区和旧金山湾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地方群体。图2为中华绒螯蟹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探究安徽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状况以及资源混杂程度,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集了中华绒螯蟹4个养殖群体和长江野生群体共170尾样本,基于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低,盲目捕捞可能造成野生资源衰退。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未出现显著遗传分化,存在严重的种质混杂。研究探明了长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现状,为其科学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河蟹又叫螃蟹、毛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分布较广,因栖息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4个种群,即:长江水系种群、辽河水系种群、瓯江水系种群和闽江水系种群。在世界上,除中华绒螯蟹,还有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和狭额绒螯蟹3种。1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等其它蟹种的区别(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