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利用甘肃省天祝县乌鞘岭站1971—2020年的逐日平均风速、风向及月大风日数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风要素的年、季、月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乌鞘岭年平均风速呈波动减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15 m/(s·10年);春季平均风速最大,冬季次之,夏、秋季较小,春、夏、冬三季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秋季呈弱的增大趋势;月平均风速4月为高峰值,11月为低谷值。乌鞘岭年、季、月风向频率的变化相对一致,静风的风向频率均占8%左右,主导风向均包含北风(N)、西北风(NW)、北西北风(NNW)和南东南风(SSE)。乌鞘岭年大风日数呈波动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883 d/10年;春季大风日数最多,夏、冬季次之,秋季最少,春、夏、秋三季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冬季呈弱的增多趋势;月大风日数4月为高峰值,10月为低谷值。  相似文献   

2.
以1961—2015年喀什南部莎车、泽普、叶城县大风日数资料为依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等对喀什南部区域大风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南部年大风日数趋于减少;莎车、泽普和叶城县以2.4、0.6、0.9 d/10年速度减少。大风日数年际变幅较大,其中莎车县最多大风日数在1966年,为24 d,泽普县和叶城县最多大风日数均为14 d,分别出现在1980年、1966和1969年。季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春、夏季多,秋、冬季少。各月变化较明显,主要集中在4—8月,9—10月次之;12月未出现大风天气。同一年代不同区域平均大风日数差异明显;20世纪60—70年代大风日数最多,90年代后均呈减少趋势;喀什南部都发生了突变性减少。  相似文献   

3.
青南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甘德、河南1981—2017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及大风日数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法对近37年青南高原气候特点及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青南高原近37年平均气温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0.473℃/10年;四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且冬季增温最明显。近37年降水量整体呈略微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9.28 mm/10年。近37年日照时数呈现略微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5.756 h/10年;各月日照时数分布均匀;大风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14.886 d/10年;冬春季大风最集中,占年平均大风日数的73.4%。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7—2016年东乡县地面气象观测站大风频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乡县平均风速为2.5 m/s。春季平均风速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5.5 m/s,大风日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20世纪60—80年代为大风高发期,而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年大风日数处于波动期,2005年大风日数为历史最低值。大风日数的月变化曲线呈典型抛物线型。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相似文献   

5.
主要利用锡林浩特市气象站点1954—2020年大风日数、风速等统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针对大风的变化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市出现大风日数较多,1954—2020年共出现大风1 645 d,年平均出现大风日数共25 d,并以1.777次/10年的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以春季出现大风的次数最多,平均占比高达51.6%,而冬季出现的大风次数最少,平均占比仅为8.4%。锡林浩特市在春季较为容易出现大风天气,而夏季和秋季大风日数基本一致,冬季最少。  相似文献   

6.
选取新安县气象站2008—2017年风速、风向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法对新安县近10年大风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安县近10年大风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11.21 d/10年;月大风日数累计最多为12月,最少为9月;以冬季大风日数最多,夏季最少;新安县近10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6 m/(s·10年);W向大风最多,占全年的16.7%。新安县大风产生的天气形势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冷空气南下、东(南)高西(北)低形势、强对流天气3种。大风日数减少及平均风速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人工植树造林及测站周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贡觉群培  巴珠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171-14172
利用藏西北羌塘草原荒漠生态功能区所辖39个气象观测站1971 ~2010年逐月大风出现日数数据,采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0年该地区大风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藏西北荒漠生态功能区大风日数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中年大风日数减少率最大,减少率为20.0 d/10a,冬春季大风日数具有准4年,年大风日数具有准7年和准14年周期;藏西北地区冬春季以及年大风日数自东向西和自东向东南减少.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5—2015年旅顺口区本站气象观测站大风资料,得出旅顺口区8级以上大风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旅顺口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大风的季风特征明显,冬季大风多为冷空气大风,春季初夏的大风主要由低压和倒槽引起,夏季的大风主要受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北上引起。受三面环海影响,旅顺口区大风日数远远高于内陆地区。从近50年大风日数分布规律来看,旅顺口地区大风日数总体呈线性递减趋势。春季和夏季以东南、南东南风向为主,秋季和冬季以北风、北东北风向为主。  相似文献   

9.
对和林格尔县1971-2010年的气温、降水、蒸发量、大风日数、无霜期日数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和林格尔县近4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和林格尔县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每10年平均上升0.43℃;年降水量1971-1990年为下降趋势,1991-201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年蒸发量1971-2000年为下降趋势,2001-201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大风日数在1~38d;无霜期107~212d。  相似文献   

10.
大风是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文利用改则县2011-2018年逐月大风天气观测资料,对改则县大风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改则县近8年大风日数累计出现390个大风日,年平均大风日数高达48.8d;年大风日数总体上呈略增加变化趋势。年大风日数最多达71d,出现年份为2016年,年大风日数最少为9d,出现在2014年。改则县各个月份均会出现大风天气,大部分出现于12~次年4月份,该时间段占2年累计大风日数的69.0%;累计大风日数出现最多的月份为2月份,累计出现大风日数79d,占20.3%;累计大风日数出现最少的月份为10月,累计出现7d。改则县大风日数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为冬季,春季次之,夏季较少,出现频率最小的为秋季。改则县近8年来的极大风速呈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8年来极大风速平均值为24.6m/s。年最大值为26.5m/s,出现在2011年7月15日,年最小值为22.0m/s,出现在2014年2月7日。  相似文献   

11.
选用大宁县(1973—2008年)36年地面气象观测历史资料,与大宁县近10年(2009—2018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探讨大宁县近10年春季的气候变化特征,客观分析了春季气候对大宁县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大宁县春季气候特点,提出相应防御措施,对合理安排春季农事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井冈山区各县(市)自然资源条件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北部,行政区划分属江西省的井冈山市、宁冈县、永新县、莲花县、遂川肥和湖南省的炎陵县、茶陵县共六县一市。整个区域系以井风山为中心的山区生态地理区域,其内部困局部地形条件比较复杂,在行政单元分治中,以(市)自然资源条件既存在一定的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就山区各县的各交通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矿产资源条件、水及水能资源条件,旅游资源条件等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以便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山东省惠民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未  刘永强  祝助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673-10676
根据1996-2005年统计资料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从多个视角探讨了山东省惠民县10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0年间惠民县土地利用出现了“五增三减”的现象,其中交通运输用地增加幅度最大,园地减少幅度最大;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及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不同地类之间转移频繁,转换面积较大;园地是促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导因素,其次是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两型社会建设,从宏观层面对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分3个项目层,选取18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的综合评判法计算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和8个县的中心建成区范围内的所有土地的相对土地利用潜力综合水平,其中权重采用客观附权法———改进的熵值法求得。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中,土地利用潜力大的是长沙市区;土地利用潜力中的是宁乡县、湘潭市区、炎陵县、韶山市、株洲市区、望城县、湘潭县、株洲县;土地利用潜力小的是攸县、醴陵市、茶陵县、湘乡市。  相似文献   

15.
郭勇 《现代农业科技》2024,(8):106-109+114
本文利用长武县气象局1960—2017年近58年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研究方法,初步研究了长武县近58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60—2017年间,长武县年均温明显升高,增长速率为0.18℃/10 a,并在2004年发生趋势性突变;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都显著上升,增温速率分别为0.13℃/10 a和0.06℃/10 a;1960—2017年间,长武县年降水量明显下降,下降速率为4.31 mm/10 a,未发生趋势性突变;汛期降水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3.65 mm/10 a,汛期降水量很大,约占年降水量的82%。  相似文献   

16.
近50年建昌县热量资源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永忠  李明春  黄英华  杜丙义  费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49-15750,15752
利用建昌近50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气候倾向率概念,分析热量资源特征变化。结果得出,近50年来,建昌县年平均气温升高1.5℃;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升高依次是1.7、0.9、1.0、2.5℃;11~4月是气温升高的主要时段。≥10℃积温增加207℃,无霜期延长5d。80年代是气温变化的"拐点",其前后年平均气温平均升高1.0℃,春季平均气温升高1.2℃,冬季升高1.6℃,夏季、秋季均升高0.8℃;≥10℃积温平均增加148℃;无霜期平均延长6d。  相似文献   

17.
贵南县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郭守生  贺连炳  许正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30-8532,8538
利用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1961-2009年日照时数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滑动t检验法等方法,对贵南县近50年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量、云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南县年日照时数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49年间日照时数共增加了67.2 h,20世纪90年代日照时数最多,70、80年代日照时数变化振幅比较大,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极差达484.2 h。春、秋、冬各季的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夏季日照时数呈减少的变化趋势。6、8、12月各月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他月份均呈增加趋势。年和四季日照时数与同期总云量、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年日照时数在1976和1993年附近的突变现象显著,1976年表现为日照的急剧减少,而1993年后表现为上升趋势。春季在1976年、冬季在1977年也存在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8.
镉污染“VIP技术”修复治理措施示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陵县是重金属镉中、轻污染区。2015年进行了稻田重金属Cd污染"VIP技术"修复治理小区、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稻田重金属Cd污染"VIP技术"修复治理稻米有明显的降Cd效果,采用低Cd品种,施用适量生石灰,既环保又有效;对稻田土壤降Cd没有明显效果。中、轻度稻田重金属Cd污染区早稻收割期土样全Cd和有效Cd含量都明显高于晚稻收割期土样的全Cd和有效Cd含量,早稻稻米含Cd量又明显低于晚稻稻米含Cd量。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病毒病近几年已上升为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危害在渭源县普遍存在,根据近年实践经验,阐述病毒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茶陵县早稻“3415”回归设计施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茶陵县舲舫乡垸井村和塘冲村两个试验点,应用"3415"(3个肥料要素4个施肥水平15个处理)回归设计进行了两个早稻品种的肥效试验,获得两个肥效函数方程.试验结果表明,早稻的最佳经济用肥量为N 135 kg/hm~2,P_2O_5 72 kg/hm~2,K_2O67.5 kg/hm~2.三要素中N的肥效最大,是制约早稻产量的主要因素,P、K肥效排在其后,P、K肥效排序还受土壤肥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