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铃薯斑纹片病是茄科、伞形科作物一种重要病害,其病原为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olanacearum,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技术对该病害的发现、预警和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外关于马铃薯斑纹片病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以PCR、实时荧光PCR、多重PCR、LAMP等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马铃薯斑纹片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为该病原菌的检测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东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藿香青枯病是近几年在广东广藿香种植区发生的新病害,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害是由茄科雷尔氏菌侵染引起的,且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Ⅲ;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广藿香青枯病菌属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44或序列变种17。  相似文献   

3.
茄科雷尔氏菌复合种侵染引起的青枯病是众多作物上的毁灭性病害。2020年笔者首次在广东省东莞市发现向日葵青枯病,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室内人工接种试验、16S rDNA序列比对和演化型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向日葵青枯病的病原菌为假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生理生化特性和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自向日葵的15株假茄科雷尔氏菌为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3。egl基因部分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15株假茄科雷尔氏菌分属4个序列变种,其中8株菌株为序列变种17,5株菌株为序列变种13,其余2株菌株分别为序列变种14和序列变种54。本文是我国首次报道假茄科雷尔氏菌侵染引起向日葵青枯病。  相似文献   

4.
在对来自泰国的榴莲检验中分离到1株引起榴莲果皮和果肉变色、软腐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鉴定和核糖体ITS区DNA序列测定以及系统发育分析,最终将该病菌鉴定为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几种作物丝核菌交互致病性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鉴定江苏省几种作物病原丝核菌所属种及菌丝融合群的基础上,进行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菌株与其寄主的人工交互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对各自的原分离作物均表现强致病性。将该六种病菌在六种作物上的病情指数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水稻纹枯病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侵染六种作物,综合致病力最强,平均病指为42、38;第二类为玉米、大豆纹枯病菌及棉花立枯病菌,其致病特性及症状与水稻纹枯病菌相似,但致病力较弱,平均病指分别为31、0,25、80和18、95:第三类为大、小麦纹枯病菌,其致病特性与前两者截然不同,不侵染大豆和棉花,平均病指为28、1和26、53。据致病力划分的类群与菌株所属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病原丝核菌在自然界中相互侵染的可能性,以及各种作物丝核菌种群的多样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几种作物丝核菌交互致病性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鉴定江苏省几种作物病原丝核菌所属种及菌丝融合群的基础上,进行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菌株与其寄主的人工交互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对各自的原分离作物均表现强致病性。将该六种病菌在六种作物上的病情指数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水稻纹枯病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侵染六种作物,综合致病力最强,平均病指为42、38;第二类为玉米、大豆纹枯病菌及棉花立枯病菌,其致病特性及症状与水稻纹枯病菌相似,但致病力较弱,平均病指分别为31、0,25、80和18、95:第三类为大、小麦纹枯病菌,其致病特性与前两者截然不同,不侵染大豆和棉花,平均病指为28、1和26、53。据致病力划分的类群与菌株所属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病原丝核菌在自然界中相互侵染的可能性,以及各种作物丝核菌种群的多样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分子鉴定方法,对引起河南周口地区油菜白粉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在扫描电镜下该病原菌分生孢子为椭圆或圆柱形;采用真菌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扩增病菌核糖体基因ITS区,并对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及进化树分析,其ITS序列与Erysiphe cruciferarum(韩国)的ITS序列同源性为100%,而聚在一个进化枝上。上述结果表明,周口地区油菜白粉病菌属于E.cruciferarum,与韩国甘蓝型油菜白粉病菌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8.
斑马片病是一种可对马铃薯等茄科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的病害,其病原为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olanacearum,主要通过马铃薯木虱(Bactericera cockerelli)等介体进行传播。该病害主要分布于美国、墨西哥、中美洲各国和新西兰等国家,虽然目前中国没有发生的报道,但具备该病害传入和发生的条件。本文对斑马片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病原基因组学、分子检测技术、防控措施及对我国的风险等进行讨论,对于全面了解该病害,防范其传入我国并在我国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海深海来源细菌SHB114具有抗真菌活性,经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为首次报道从海洋中分离得到。该菌摇瓶发酵液经酸沉淀、有机溶液抽提、快速硅胶柱色谱、中低压制备液相色谱与半制备HPLC逐级分离纯化,活性追踪抗丝状真菌的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得到3个脂肽类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光谱与质谱将活性化合物鉴定为bacillomycin Lc类脂肽。其具有较强抑制黄瓜炭疽病菌、立枯丝核菌、黄瓜枯萎病菌等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有防治作物真菌病害的研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斑马片病(potato zebra chip disease)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南美洲首次发现的新病害。近年该病害在美国、墨西哥及新西兰等地扩散为害,对当地马铃薯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为害其他茄科作物。为此,对该病害的发生历史、分布、为害、病原、发生规律、检测技术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并指出应加强检疫,防止该病害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1.
木霉菌生物防治作用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霉菌Trichoderma是国际上应用非常普遍的生防真菌.随着植物免疫的MAMPs(微生物互作分子模式)理论的发展,利用木霉菌防治病害和提高作物抗逆性机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系统生物学方法的应用,使得人们在"组学"尺度上认识木霉菌与植物和病原菌互作的本质成为可能,这将极大丰富木霉菌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建立木霉菌多样化应用技术途径是发挥木霉菌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重点介绍木霉菌生物防治分子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具有普泛化、即时化、互动化和碎片化等特点。在自媒体时代下,应把握自媒体传播的特性及规律,结合动植检宣传工作自身的特性,积极探索动植物检疫宣传工作的新模式。本文列举了目前动植检宣传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建立健全宣传工作的相关工作机制提出建议,对把握宣传工作的话语权,扩大动植检工作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植物健康是经常在植物科学尤其是植物保护领域被使用的术语,但迄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并普遍被认可的概念。通过梳理和总结不同哲学思想下植物健康概念的探讨和争论,试图在分析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获得植物健康概念的科学内涵,同时结合中国哲学观念提出了"特定遗传基质的植物(种或品种或生物型等)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中(土壤、水分和气候),没有受到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侵扰和伤害,各种生理功能平和或平衡的自然状态,植物的这种状态就是植物健康"的概念,明确了植物健康的动态性质及阐述了植物健康下的植物种群健康,并对依据这个概念从事农林生产进行了剖析,供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4.
植物抗蚜生理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作为农业害虫和植物病毒的传播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全球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植物宿主免疫系统在抗蚜过程中的作用,从物理屏障、化感元素以及基因调控等方面阐述目前的抗蚜应答机理研究,提出了抗蚜研究应该整体地考虑植物-蚜虫互作动态体系,抗蚜基因的挖掘应该建立在有效性和持久性双重标准上,培育抗蚜新品种应考虑蚜虫效应因子与植物的基因间互作以及植物NBS-LRR抗病基因家族可能参与抗蚜免疫反应等观点,以期为揭示植物-蚜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在生产实践中绿色、生态的蚜虫防治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fungal phytopathogens is essential for virtually all aspects of plant pathology, from fundamental research on the biology of pathogens to the control of the diseases they cause. Although molecular methods, such a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re routinely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human diseases, they are not yet widely used to detect and identify plant pathogens. Here we review some of the diagnostic tools currently used for fungal plant pathogens and describe some novel applications.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PCR-based methods, such as real-time PCR, allow fast, accurate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nt pathogens and are now being applied to practical problems. Molecular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detect several pathogens simultaneously in wheat, an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fungicide resistance in wheat pathogens. Information resulting from such work could be used to improve disease control by allowing more rational decisions to be made about the choice and use of fungicides and resistant cultivars. Molecular methods have also been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variation in plant pathogen populations, for example detection of different mating types or virulence types. PCR-based methods can provide new tools to monitor the exposure of a crop to pathogen inoculum that are more reliable and faster than conventional methods. This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to improve disease control decision making.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diagnostic methods in the future is discussed and we expect that new developments will increase the adoption of these 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study of plant disease.  相似文献   

16.
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当前主流的测序技术,具有快速、灵敏、高通量以及非序列依赖性等特点。本文详细阐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检测植物病毒的流程,并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于植物病毒检测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介绍了利用该技术发现的新的病毒或类病毒,尤其是一些已被欧洲和地中海国家植物保护组织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病毒。目前,有些国家已应用该技术筛查进口植物材料携带的病毒,这对我国的口岸检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作物与植物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大昉 《植物保护》2007,33(5):11-14
作为农业生物技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抗病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已成为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新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这一领域产业化开发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实行积极的产业化政策、理性认识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加强基础和创新性研究等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已在我国北方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新的耕作方式的实施我国河北省小麦全蚀病等土传性病害发生程度加重,发生范围扩大;小麦赤霉病等南方性病害向河北蔓延;农田草害加重;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等。本文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粮食作物上出现的新的植物保护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治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植物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与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土壤水分减少的情况下,植物可以感知并利用脱落酸(ABA)作物信号传递物质,将水分胁迫信号传至叶片,进而调节气孔导度,减少蒸腾耗水。同时,植物蒸腾耗水与气孔导度为线性关系,而光合作用与气孔导度为渐趋饱和关系,如果适当降低气孔导度,可以在显著降低蒸腾耗水的基础上,对光合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灌溉技术——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其核心是通过一定的灌溉措施,形成土壤水分的不均匀分布,使作物的根系处于不同的水分状态:处于湿润部分的根系吸收水分,保证作物光合,处于干燥土壤的根系产生ARA,调节叶片气孔导度。这样,在不降低或少量降低光合作用的前提下,更多地减少作物的蒸腾耗水,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率。它是一种以内涵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害虫生物防治新技术——载体植物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一个自我维持并可有效降低害虫种群水平的系统是害虫生物防治长期追求的理想目标。载体植物系统(banker plant system)又称开放式天敌饲养系统,是近年来开发出的一种集保护利用本地天敌、人工繁殖释放天敌以及异地引进天敌等传统技术特点为一体的新型生物防治技术。载体植物(banker plants)、替代食物(alternative foods)和有益生物(beneficial)是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本文对载体植物和载体植物系统概念、特点以及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举例介绍载体植物系统的应用,以推动国内外对载体植物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