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进一步探明刺梨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的作用机理及其对维生素C(AsA)合成效率的影响,以高AsA果实刺梨为材料,研究了AsA合成关键酶--GalLDH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刺梨GalLDH反应的最适温度在30℃左右,最适pH值为8.3~9.4,以半乳糖内酯作为反应底物的Km为0.031 mM,最大反应速率Vmax=0.026 U/s.当以古洛糖内酯作为反应底物时,GalLDH也能表现约70%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苹果果实GalDH和GalLDH基因的表达与As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进一步探明苹果果实是否具有抗坏血酸(AsA)合成的能力。【方法】从‘嘎拉’苹果果实中克隆AsA合成关键酶L-半乳糖脱氢酶(L-galactose dehydrogenase, GalDH)全长cDNA序列,检测它与另一合成酶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L-galactono-1,4-lactone dehydrogenase, GalLDH)在苹果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及酶活性与AsA含量的关系。【结果】克隆获得的苹果GalDH cDNA含有97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一条分子量为34.97kD、含324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登录号为GQ131419。在叶片和苹果果实不同组织中,均能检测到GalDH和GalLDH基因mRNA表达和活性,叶片高于果实,幼果高于成熟果,果皮高于果肉。同时,苹果果皮中的AsA含量受光的调控,二者在阳面果皮的表达和活性明显高于阴面果皮,而阳、阴面果肉间无明显差异。不同组织中的AsA含量与GalDH和GalLDH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进一步证明了苹果果实自身具有经L-半乳糖途径合成AsA的能力,且合成可能是苹果果实AsA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3.
刺梨半乳糖内酯脱氢酶的序列特征和部分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和研究了从刺梨中克隆的维生素C合成关键酶半乳糖内酯脱氢酶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及其基本生化反应特性.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一段线粒体靶信号肽序列、2个跨膜区、一个典型的FAD结合域以及1个天冬酰胺糖基化位点、8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1个酪蛋白激酶2磷酸化位点、2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和4个N端十四(烷)酰化位点等潜在功能性或翻译后修饰位点.丫啶黄素显著抑制GalLDH活性,二价金属盐CuSO4和ZnSO4有部分抑制作用,而石蒜碱几乎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和研究了从刺梨中克隆的维生素C合成关键酶半乳糖内酯脱氢酶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及其基本生化反应特性.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一段线粒体靶信号肤序列、2个跨膜区、一个典型的FAD结合域以及1个天冬酰胺糖基化位点、8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1个酪蛋白激酶2磷酸化位点、2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和4个N端十四(烷)酰化位点等潜在功能性或翻译后修饰位点.丫啶黄素显著抑制GalLDH活性,二价金属盐CuSO4和ZnSO4有部分抑制作用,而石蒜碱几乎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喷施钙镁叶面营养对荔枝果实主要品质的影响,为我国荔枝生产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cv.Feizixiao)为试验材料,在果实生长发育期间进行叶面喷施0.3%氯化镁、0.3%氯化钙及二者混合液处理,分别记为Mg处理、Ca处理和Ca+Mg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通过观测果皮色度角和果肉矿质营养、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等的动态变化,分析果肉营养风味品质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钙镁营养的关系。【结果】Mg处理、Ca处理、Ca+Mg处理和CK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花后63 d均达最高值,Ca处理和Ca+Mg处理促进可溶性糖含量积累,Mg处理和Ca处理提前着色且Mg处理最终色泽最红,Ca+Mg处理虽延缓着色,但其在花后73 d与其他处理和CK果皮一样均完全着色且其果肉未退糖,而Ca处理、Mg处理和CK则表现退糖,Ca处理和Ca+Mg处理可能抑制了果肉可滴定酸的积累量,而Mg处理则促进了果肉可滴定酸的积累。从糖酸比来看,Ca处理和Ca+Mg处理改善了果肉综合风味品质,Mg处理对果肉综合风味品质无影响,且其在后期受可滴定酸含量影响较大。不同处理对果肉水溶性钙含量基本上无明显影响,仅显著影响花后50 d前的水溶镁含量(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处理与CK的果肉水溶性钙、镁含量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果肉主要表现出可滴定酸含量与水溶性钙或水溶性镁含量正相关,Ca+Mg处理的果肉还表现出可溶性糖含量与水溶性镁含量正相关,因此喷施钙镁肥对妃子笑荔枝果实品质有积极作用。【结论】叶面喷施钙镁肥对妃子笑荔枝果实品质确实存在影响,喷施0.3%氯化镁水溶液解决了果皮滞绿问题,喷施0.3%氯化钙水溶液提高了果肉食用品质,喷施0.3%氯化钙和0.3%氯化镁混合水溶液克服了果肉退糖现象,在生产中可作为施肥技术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褐黄孢链霉菌菌体生长和纳他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用单因素摇瓶发酵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浓度Na+,Fe2+,Mg2+,K+,Ca2+,Cu2+,Mn2+,Zn2+和Co2+对褐黄孢链霉菌生长和纳他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Mg2+和Ca2+可促进褐黄孢链霉菌的菌体生长,添加Fe2+、Cu2+、Mn2+和Co2+可抑制菌体生长,而添加Na+、K+和Zn2+对菌体生长无显著影响;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K+、Ca2+和Co2+可促进纳他霉素的生物合成,添加Na+、Fe2+、Cu2+和Zn2+抑制纳他霉素的生物合成,而添加Mg2+和Mn2+对纳他霉素的生物合成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对褐黄孢链霉菌菌体生长和纳他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差别较大;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和种类的金属离子,有助于提高纳他霉素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黑穗醋栗果实内抗坏血酸(AsA)含量及其合成代谢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以明确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AsA含量与代谢合成相关酶之间的关系,为全面揭示黑穗醋栗果实AsA积累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3个不同黑穗醋栗品种(‘亚德’‘布劳德’和‘黑丰’)为试材,测定果实在幼果期、膨大期、半转色期、转色期和成熟期时还原型抗坏血酸(AsA)、氧化型抗坏血酸(DH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以及AsA合成与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 不同品种黑穗醋栗果实大小、AsA含量以及AsA相关代谢物水平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其中‘亚德’单果重最大,为1.97 g。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总抗坏血酸(T-AsA)和AsA含量在3个品种中变化趋势一致,均在幼果期含量最高,其中‘亚德’幼果期果实中AsA含量最高,为83.17 μmol·g -1 FW,随着果实的生长迅速下降,在成熟期降至21.28 μmol·g -1 FW;3个品种果实中GSH和T-GSH含量随着果实发育呈升高趋势,但不同品种升高时期或增加幅度不同;GSSG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成熟果中‘黑丰’含量最低,为0.008 μmol·g -1 FW,仅为‘亚德’的10.2%。AsA-GSH循环再生代谢中,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高,成熟期降至最低,其中‘布劳德’果实中DHAR和MDHAR活性略高于‘亚德’和‘黑丰’;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在幼果期最高,‘亚德’幼果期果实中GR活性最高(0.06 μmol·min -1·g -1 FW),之后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不断下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与之相似;L-半乳糖途径的关键酶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GalLDH)活性随着果实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与AsA含量变化相一致,且‘亚德’果实中GalLDH活性在幼果期和成熟期均高于其他两个品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GalLDH与T-AsA、AsA、DHA、DHAR和MDHAR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可达0.91以上,即果实中GalLDH活性越高,果实中AsA含量也越高;DHAR和MDHAR与T-AsA、AsA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APX与T-GSH、GSH间相关性较强。【结论】 黑穗醋栗幼果期果实中AsA含量最高,且品种间差异显著;GalLDH、MDHAR和DHAR可能是黑穗醋栗果实中AsA合成代谢的关键酶,黑穗醋栗果实中AsA含量积累主要取决于GalLDH活性,说明合成途径起着更关键的作用,而AsA-GSH循环再生途径相关酶对AsA合成也有一定的贡献,黑穗醋栗高AsA含量的积累是由合成途径与循环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3种金属离子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及污染控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金属离子对颗粒污泥形成及去除氮磷的影响。【方法】采用摇床震荡法,以污水处理厂氧化沟中新鲜污泥为接种污泥,通过添加10mg/L同浓度的Zn2+、Mg2+、Ca2+3种金属离子诱导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研究其形态特征、MLSS、SVI变化、N素、P素及TOC的处理效果。【结果】结果表明,金属离子诱导的好氧颗粒污泥粒径较大均在0.5~1.5mm之间、结构紧密,具有清晰的边界。添加了Zn2+、Mg2+、Ca2+的污泥实现完全颗粒化时间分别是32d、32d、28d。后期处理中,Zn2+、Mg2+诱导形成的颗粒污泥NH4+-N去除率在70%左右,而Ca2+诱导的颗粒污泥去除率仅有32%。Zn2+、Mg2+、Ca2+诱导的颗粒污泥TP去除率分别为66.18%、64.95%、45.93%,PO43--P去除率是59.41%、55.84%、41.55%。TOC处理效果明显,在85%~92%之间,其中Zn2+诱导的TOC去除率达91.85%。【结论】添加适量金属元素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且Ca2+的添加更有利于活性污泥颗粒化进程时间的缩短;而Zn2+、Mg2+的添加有助于提高颗粒污泥NH4+-N、PO43--P、TP、TOC的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杨桃果实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其特性,为杨桃采后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果甜杨桃为试材,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杨桃果实CAT活力,分析温度、pH、有机溶剂、金属离子等不同因素对杨桃果实CAT活性的影响。【结果】杨桃果实的CAT活力为0.14 U/g·min,其最适温度30℃,最适pH 6.6;甲醇和乙醇在低浓度时对杨桃果实CAT活性表现为激活作用,高浓度时呈抑制作用;金属离子Cu2+对杨桃果实CAT有激活作用,而Mn2+和Na+对该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杨桃果实CAT活性受温度、pH、有机溶剂和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较明显,生产中通过低温贮藏、合理使用有机溶剂等,可有效延长其货架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大麦发芽过程中添加外源肌醇对游离态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为制定更加合理的制麦工艺提供依据。【方法】以大麦"schooner"为供试材料,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考察外源添加肌醇大麦发芽过程中游离态Ca2+、Mg2+、Zn2+、K+、Na+含量的变化。【结果】添加外源肌醇能提高发芽过程中游离态金属离子的含量,Ca2+、Mg2+、Zn2+、K+、Na+含量最大值与对照相比分别可提高7.5%,4.2%,30.3%,9.8%和7.9%。【结论】肌醇能促进大麦发芽过程中金属离子的释放,提高游离态金属离子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必需元素Cu2+和非必需元素Cd2+、Hg2+对玉米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玉米抵抗重金属毒害的机理。【方法】用自来水(CK)及高(1 mmol/L)、中(0.5 mmol/L)、低(0.25 mmol/L) 3个浓度的重金属离子Cu2+、Cd2+、Hg2+溶液滴灌玉米幼苗,处理3 d后测定玉米幼苗根长和叶长、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并对根系和叶片中POD同工酶表达的变化进行电泳分析。【结果】与CK相比,3种重金属离子明显抑制玉米幼苗生长,提高根系和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关。Cu2+对玉米根系中SOD活性无明显影响,Cd2+和Hg2+明显降低了根系中SOD活性。Cu2+使玉米幼苗根系中POD活性增强;低浓度Cd2+和Hg2+使玉米根系中POD活性增强,中、高浓度Cd2+和Hg2+则使玉米根系中POD活性减弱。重金属对根系中POD同工酶的影响表现为:Cu2+无明显影响,Cd2+减弱了Rb1和Rb2的表达,Hg2+则抑制了Rb1的表达,增强了Rb2的表达,且低浓度Hg2+诱导出了Rb3。重金属对叶片中POD同工酶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Lb5表达增强,其中Cd2+的诱导效果最强;与CK 及Cu2+ 和Cd2+相比,Hg2+完全抑制了Lb6的表达。【结论】Cu2+、Cd2+、Hg2+对玉米生长及SOD和POD活性的影响,与重金属种类和浓度有关,并存在器官特异性。重金属中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都会影响POD同工酶的表达,但作用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12.
铝胁迫下钙信号抑制剂对外生菌根真菌分泌草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铝胁迫条件下,外生菌根真菌分泌草酸的调控机理,为减轻树木铝害、指导抗(耐)铝菌株的筛选和保持森林健康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从强酸性森林土壤中分离获得的菌株Suillus luteus(Sl 08和Sl 14)、Boletus sp.(Bo 15)为材料,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铝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与草酸分泌的关系,以及钙信号抑制剂对抗铝菌株草酸分泌的影响。【结果】在培养液铝浓度为0.4 mmol•L-1时,Sl 14的生物量显著降低,Sl 08 和Bo 15在铝浓度达到1.2 mmol•L-1时,生物量才受到显著抑制。说明Sl 14对铝敏感,Sl 08 和Bo 15的抗铝性较强。同时,Sl 14的草酸分泌量很低,不随铝浓度的增加而变化;Sl 08 和Bo 15在铝浓度为0.2—0.8 mmol•L-1范围内,随铝浓度提高草酸分泌量显著增加,说明草酸分泌是外生菌根真菌拮抗铝胁迫的重要因子。无铝培养时,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异搏定(VP)、内膜钙通道抑制剂钌红(RR)、钙离子螯合剂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四乙酸(EGTA)、钙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TFP)对Bo 15分泌草酸无显著影响,但VP、TFP和EGTA均不同程度地显著抑制Sl 08分泌草酸。说明在无铝时,Bo 15未启动钙参与诱导草酸分泌的信号转导,而Sl 08则启动了钙参与的信号转导。在铝胁迫条件下,钙信号抑制剂都不同程度地显著降低Sl 08和Bo 15分泌草酸。说明铝诱导下,Bo 15和 Sl 08的草酸分泌均受到钙信号转导的调控。其中,Bo 15分泌草酸对TFP敏感;而Sl 08分泌草酸对RR和TFP敏感,草酸分泌量减少最多。【结论】在铝胁迫条件下,钙信号是介导外生菌根真菌分泌草酸的信号因子。  相似文献   

13.
刺梨有机酸组分及抗坏血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安华明  刘明  杨曼  樊卫国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0):2094-2100
 【目的】明确刺梨有机酸各组分及抗坏血酸含量。【方法】以‘贵农5号’为材料,采用HPLC方法分析刺梨有机酸组分以及不同器官内、果实发育和采后贮藏过程中主要有机酸各组分及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刺梨果实中主要含有苹果酸、乳酸、酒石酸、柠檬酸、草酸和琥珀酸6种有机酸组分和较高含量的抗坏血酸;不同器官有机酸含量分析发现,根主要含乳酸和酒石酸,茎和叶中乳酸含量较高,而花中主要积累琥珀酸。果实发育过程中各有机酸组分均不同程度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抗坏血酸含量则一直呈增加态势;成熟果实内,抗坏血酸含量显著高于任一种有机酸组分,约占总酸量的67%;6种有机酸组分中,苹果酸含量最高(约占有机酸总量的53%)。研究还发现,不同贮藏温度对刺梨果实有机酸含量有较大影响。【结论】从有机酸组分分析,刺梨是一种以苹果酸为主要有机酸的果实类型,但抗坏血酸的含量高于所有有机酸组分的总量。这种高抗坏血酸含量特点是刺梨果实独特的营养标志。  相似文献   

14.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拟南芥、花椰菜、甘薯和草莓等植物的半乳糖内酯脱氢酶基因(GalLDH)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法,从刺梨果实中扩增出该基因的cDNA片段855 bp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刺梨GalLDH与草莓GalLDH的相似性达92%,与其它植物同源基因的相似性也在80%左右;该片段编码285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植物同源基因的相似性高达75%~87%。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刺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差异明显:在果实内有很高的表达水平,叶内较弱,而在茎和根内只能检测到微弱的信号。这种差异与不同器官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探明盐胁迫条件下营养元素K+、Ca2+和Mg2+对苗期不同水稻基因型耐盐性的影响差异,为明确作物耐盐胁迫的生理机制、提高作物耐盐胁迫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于2009年1—4月在严格控制水、温、光和营养元素供应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人工气候室进行水培试验,比较研究营养液中K+、Ca2+和Mg2+浓度的变化对不同水稻基因型苗期耐盐性的影响。【结果】在盐胁迫条件下(100mmol·L-1NaCl),耐盐基因型(FL478和IR651)与盐敏感基因型(IR29和Azucena)相比,植株体内有较低的Na+含量和Na+/K+、Na+/Ca2+、Na+/Mg2+比,有较高的K+含量,这些都是耐盐基因型耐盐胁迫能力高于盐敏感基因型的内在原因。盐胁迫条件下提高营养液中Ca2+和Mg2+的含量(60mg·L-1),可显著降低植株体Na+含量和Na+/K+、Na+/Ca2+、Na+/Mg2+比,明显减轻盐胁迫的危害,增强水稻耐盐胁迫能力,且Ca2+处理的效果优于Mg2+处理;而提高营养液K+含量对以上指标的影响远远小于Ca2+处理和Mg2+处理,这也是K+处理对水稻耐盐性影响相对不明显的内在原因。【结论】K+、Ca2+和Mg2+在植株体内的含量及其与Na+的比值变化都会影响水稻苗期耐盐性;适当提高水稻生长环境的Ca2+和Mg2+浓度可以明显增强植株耐盐胁迫能力,营养元素Ca2+的效果比Mg2+明显;而K+对水稻耐盐性的影响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盐胁迫下外源SA对菊花体内离子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盐胁迫下外源SA对菊花植株的耐盐响应机理。【方法】采用SA叶面喷施法,研究NaCl胁迫下外源SA对菊花根、叶片和叶绿体中Na+、K+、Ca2+、Mg2+含量及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NaCl处理的菊花根系、叶片和叶绿体中Na+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而K+、Ca2+、Mg2+的含量均显著减少。在盐胁迫第10天时,SA+NaCl处理的菊花根系K+、Ca2+、Mg2+含量与NaCl处理相比,分别增加37.70%、16.44%和20.54%,而Na+含量则减少27.13%。SA+NaCl处理的菊花叶片K+、Ca2+、Mg2+含量与NaCl处理相比,分别增加56.52%、53.23%和87.53%,而Na+含量则减少53.41%,叶片Pn也增加40.74%。SA+NaCl处理的菊花叶片叶绿体中K+、Ca2+、Mg2+含量与NaCl处理相比,分别增加67.97%、79.40%和89.32%,而Na+含量则减少76.06%。与NaCl处理相比,SA+NaCl处理时,根系、叶片和叶绿体中的SK, Na、SCa, Na和SMg,Na均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Pn与Na+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K+、Ca2+、Mg2+显著正相关。【结论】盐胁迫下外源SA可以通过调节菊花体内对K+、Ca2+、Mg2+的选择性吸收和运输,缓解盐胁迫对菊花植株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外源钙对棉花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源钙对低温胁迫下棉花幼苗的影响及作用效果。【方法】以冷敏感性基因型棉花品种新陆早12号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处理,分别对棉花幼苗喷施不同浓度CaCl2溶液,5℃低温胁迫3 d后进行叶面伤害指数、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测定和分析。【结果】外源钙可以显著降低棉花幼苗低温胁迫后的叶面冷害指数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积累量,提高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棉花幼苗叶面冷害指数与叶绿素含量和CAT活性显著相关。【结论】外源钙能够增强棉花幼苗对冷害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Cr6+的土壤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r6+对不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建立土壤重金属铬污染评价的酶学指标提供依据。【方法】以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中的酸性红壤、碱性褐土和风沙土不同肥力的土壤为供试土样,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添加不同含量Cr6+溶液后,土壤转化酶、纤维素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添加Cr6+后,随着Cr6+含量的增加,除褐土高肥力和风沙土低肥力土样,其他土样脲酶活性总体呈降低趋势;除了褐土高肥力土样,其他土样转化酶活性总体呈降低趋势;各土样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不明显;Cr6+的加入,明显抑制了土壤纤维素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及总体酶活性,通过拟合模型计算得到,代表酸性土壤的红壤Cr6+污染生态剂量(ED10)最小值分别为:纤维素酶186mg/kg、芳基硫酸酯酶2.6mg/kg、脱氢酶3.8mg/kg,代表碱性土壤的褐土和风沙土Cr6+污染ED10分别为:纤维素酶162mg/kg、芳基硫酸酯酶11.7mg/kg、脱氢酶8.1mg/kg。【结论】土壤有机质对Cr6+含量具有明显的缓冲作用;pH对Cr6+的生态毒性有一定影响,不同土壤酶在酸碱性不同的土壤中表现出对Cr6+轻度污染的敏感程度不一致,其中酸性土壤中芳基硫酸酯酶对Cr6+的毒害反应更敏感,碱性土壤中脱氢酶对Cr6+的毒害反应更敏感,2种酶均可作为表征Cr6+毒害的酶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