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计划管理、退耕还林还草面积、退耕地界定和布局、退耕后还的方向、种苗、退还主体不一致、前期工作经费、林草管护、退耕后不反弹以及承包耕地再分配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秦皇岛市退耕还林工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该市退耕还林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退耕任务的调整、退耕地界定与布局、退耕地树种的选择、林粮间作、工作经费、科技支撑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结合市情实际,提出了下列相应探讨性对策和措施:在退耕任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根据完成的情况在各县区之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可将任务滚动到下一年;要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和突出重点治理的原则,探索多种组织经营形式;合理确定林草植被的恢复方式,优化配置树草结构,真正做到适地适树,乔、灌、草搭配,并积极探索多种造林模式;采用林草套作,以草兴牧,把林下种草养畜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来抓,将退耕还林与发展地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林业科技推广网络,落实技术负责制,提高工程实施的科技含量;多方筹集资金,以弥补种苗费及工作经费的不足,从而推动退耕还林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必须解决好农林人口的人均基本农田问题;十分注意更新群众的观念;及时出台有关配套政策,如将退耕地从在册耕地中注销,减免退耕地的农业税;建立健全退耕还林的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正确处理好退耕还林与稳定承包政策、与还草还牧、与扶贫开发的关系;密切注意退耕还林与一定的经济扶持相结合,与提高科技含量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方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大方县的主要做法 大方县 2000年 3月被列入贵州省 14个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县后,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到 2000年 11月底,全县 0.1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已全部落实,涉及 29个村 3483户,已退耕造林面积 82公顷,成活率 90%以上。退耕还林还草的粮食和现金补助已全部兑现,退耕未还林还草的粮食、现金补助已兑现 50%。农民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冬季造林种草整地等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 为走出一条“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退耕还林还草之路,县委、县政府在规划布局上,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坚…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草)工程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就退耕还林(草)面积不实、退耕户变卖补助粮、种苗质量不高、移民退耕地归属、缺少活动经费及补植补播费等问题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林业实用技术》2006,(5):46-46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四川省林业厅下发了《关于组织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调研工作的通知》,对各地组织开展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调研工作进行了部署。通知指出:按现行政策规定,退耕还经济林和退耕还草部分已陆续停止补助,从2008年开始,退耕还生态林也将开始陆续停止补助,国家停止补助后对退耕农户有什么影响,退耕还林成果能否稳得住、不反弹,是事关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和国家投资效益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用数据回答上述问题,并对停止补助后巩固成果存在问题的地区分类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两年来的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两年来干部、群众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态度、前景等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有 98 5 %的干部、82 2 %的农民赞成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绝大多数的干部、近半数的农民认为退耕 8年后的目标还是能够实现的。问卷调查也表明 ,虽然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但对退耕 8年后的经济效益等也心存疑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必须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复合”的方针 ,努力做到四个“确保” ,才能真正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退耕还林还草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8.
四川洪雅县3种植被模式的土壤入渗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于1999年率先在全国启动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旨在防治水土流失、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目前关于退耕还林的报道很多,主要涉及退耕区造林模式、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建议以及三大效益如何统一等方面(徐振华等,2003;傅新红等,2003;杨时文,2002)。但是,退耕还林区不同植被模式对土壤入渗率影响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袁建平等,2001)。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信息支持,基于辽宁省12个县区的农户退耕意愿调研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了退耕农户退耕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退耕意愿不高,对现有退耕政策补偿满意度低;退耕地有零碎分布的特点,生态林比例大,林木长势较好。退耕地林木长势和退耕政策补偿满意度是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退耕还林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加强退耕林地的经营管护、完善退耕补偿政策,是有效增强农户的退耕意愿,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并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退耕还林实施背景,指出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退耕土地范围的规定尚存在不足。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退耕还林还草土地范围。  相似文献   

11.
西部山青水绿 重在退耕还林(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西部森林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生态条件较差,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人均国内生产总产值无一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已严重地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依此分析了森林遭到破坏之后所造成恶果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在整治国土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提出的,但该政策本身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主要针对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河北环京津地区退耕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河北环京津地区生态退耕状况,选择涉及退耕的部分市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退耕地土地质量普遍较差,长期受旱灾和风沙危害影响,产量较低,但也存在部分有灌溉条件的平地、川地退耕的情况;多数退耕农户对退耕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并有着退耕的意愿,但对退耕补助有着较大的依赖性,且对地方政府对退耕的组织实施缺乏必要的信心;对比退耕前后,近70%的被调查退耕农户表示生活水平保持不变,近20%的退耕农户表示有所提高,其原因在于退耕的补助发放和收入结构的变化。退耕对于改变退耕农户贫困状况的作用不容忽视,但需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农用地分等的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密云县农用地的实际调查数据,运用“因素法”作为农用地的分等方法,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系数、自然质量分等指数,对密云县农用地的等别情况进行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用地分等在密云县的应用方向以及密云县农用地分等工作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最后通过分析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按照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从巩固已有成果、突出治理重点、搞好政策兑现、发展后续产业和落实配套措施等五个方面对进一步推进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出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参与式方法在旺苍县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中的运用,总结出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和年度作业设计中的应用步骤及方法。并认为参与式规划是实现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7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现行政策仍然存在着诸多缺失,由此引发了退耕还林的诸多问题。文章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对现行政策及其缺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调整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永定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对5期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永定河流域(北京段)1987 ~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即:①永定河流域水量在逐年递减,但随着政府部门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永定河流域的水量年递减速度有所缓解.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城区将向永定河流域扩张,从而使永定河流域居民用地迅速增长,年增长率依次为1.41%、2.78%、3.96%和5.06%,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③从1987年和2009年土地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中可以看出,居民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的转变,而水域面积转移到了耕地上.④永定河流域林地面积有升有降,在这23年间,政府推行退耕还林等政策,2009年林地面积恢复到8 198.62km2,使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退耕坡地系统属于退化土地生态系统,大部分是毁林(草)开荒形成的,是人为加速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逆行演替而形成的低产脆弱的生态系统。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与恢复,以及人工生态系统的重建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演替和人为设计理论。退耕还林(草)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定向加速景观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评价退耕地的生态经济效益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评定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目标、项目的产出、效果和影响。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景观尺度与等级理论、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理论、景观演化与干扰理论探讨了退耕地生态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2003年、2007年卫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部分外业调查数据,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土地的变化幅度、动态度和变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珠江三角洲主要地类是有林地和农业用地;2003—2007年间,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动态转化以有林地、农业用地和其它用地转化为建筑用地,有林地和其它用地转化为灌木林地为主,并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