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酸浆豆腐凝固过程中蛋白沉淀过程的机理,以实现对豆乳凝固过程的有效监测,本研究添加不同含量酸浆制备豆腐,建立凝固曲线,采用SDS-PAGE电泳分析蛋白亚基含量变化,进行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分析,采用紫外扫描方法分析蛋白空间结构变化,并利用激光共聚焦分析凝胶微观结构变化,研究豆腐凝固过程中蛋白亚基的含量变化和聚集情况。结果表明:蛋白质沉淀量随酸浆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20%时达到最大值并趋于稳定;豆乳凝固过程中蛋白质亚基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2%酸浆添加量是诱导蛋白质凝固和豆乳中蛋白质亚基组成改变的重要拐点,A3和β亚基最早参与凝胶形成,α和α′亚基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延迟;豆乳中蛋白质粒径和电位绝对值随酸浆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体系的稳定性遭到破坏;随着酸浆添加量的增加,豆乳中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残基逐渐暴露,豆乳疏水性增强;酸浆添加量对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显著,添加量低于20%时,凝胶网络结构随着酸浆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得细腻。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酸浆添加量范围内,随着酸化速率的增大,豆乳聚集过程加快,在此过程中豆乳稳定性、豆乳中蛋白质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2.
豆乳的制备是豆腐制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原料大豆经过浸泡、磨碎等处理,大豆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被抽提出来,磨碎物经进一步加热、过滤后便获得豆乳。但是,加热处理在豆乳和豆渣分离前或后进行的差异不仅影响豆腐制品的产率、滋味、口感等,而且相应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豆腐制品的即时生产,节省现场作业空间和生产时间,本研究对大豆无浸泡制浆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以浸泡法为对照比较了无浸泡制浆法对豆乳和豆腐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无浸泡法豆乳的蛋白质提取率和大豆转化率较传统浸泡法有所提高;豆乳黏度偏大,豆乳蛋白粒子粒径略有增加。在豆腐品质方面,非浸泡法豆腐的得率、含水率和保水性均高于传统浸泡法,质构硬度稍低于浸泡法,但总体上二者在豆腐感官品质方面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豆乳和豆腐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利用的品种间差异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盖钧镒  钱虎君 《大豆科学》1999,18(3):199-206
采用全国各地的261个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豆乳和豆腐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利用和损失的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豆乳和豆腐加工过程中每100g干籽粒平均生产干豆乳71.92g其中蛋白质,油分,糖类产量分别为37.20g,16.22g,13.25g生产干豆腐51.80g其中蛋白质,油分,糖关产量分别为23.94g.12.73g,10.03g损失豆渣干物质25.76g,其中蛋白质,油分,糖类损失率分别为15.1  相似文献   

5.
大批量小样品豆腐与豆乳得率的定量分析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春娥  盖钧镒 《大豆科学》2007,26(2):223-229
豆腐与豆乳的育种和资源研究需要对大批量小样品进行得率的测定,为选择提供快速而又相对精确的依据.本研究目的是在前人基础上改进小样品豆腐与豆乳得率的实验室定量分析技术,进而提出精确、稳定、规范的测定流程.主要研究内容为以干磨代替湿磨,选用性能稳定可控性好的FOSS Tecator 1095样品磨,干磨豆粉;以6个百粒重差异较大的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不同磨豆时间、不同滤渣条件对小样品豆腐与豆乳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磨粉时间50 s,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经120目滤网减压室温抽滤1 min的豆腐与豆乳得率最高,误差最低.提出以下流程作为规范化豆腐与豆乳得率实验室定量分析技术:精确称取经FOSS样品磨50 s磨碎的豆粉5.00g,以150 mL自来水室温浸泡2 h,采用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经120目滤网减压(真空度0.098 Mpa)室温抽滤1 min,分取20 mL浆液烘干测干豆乳得率;另取20 mL浆液置于95℃水浴约15 min(浆面温度呈90℃)、冷却至约80℃加0.6 mLCaSO4过饱和溶液点浆,搅拌,蹲脑30 min,经16,000 r/min离心10 min,倾去上清液得湿豆腐,120℃烘干24 h测干豆腐得率.经大量实验验证,改进后的方法具有快速、精确、高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以全国不同地区的67个大豆品种为原料,研究了不同品种豆乳的凝聚特性,并分析了大豆理化成分与豆乳的凝聚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豆乳的氯化钙凝聚特性受大豆中多种化学组分的影响.可溶性蛋白、P、豆乳总固形物含量越高的品种,凝固速度越慢,凝乳所需要的Ca2+浓度也越高;蛋白质组成中11 S/7S比值越大,豆乳凝固越早,凝乳也...  相似文献   

7.
豆乳和豆腐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的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全国261个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豆乳和豆腐产量、品质、加工性状及籽粒营养成分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干豆乳产量与豆乳蛋白量、蛋白抽提率、掾抽提率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总糖含量、豆渣蛋白量、总糖量、豆渣蛋白损失率、脂肪损失率极显著负相关;干豆腐产量与豆乳絮凝率极显著正相关,与乳清干物质量极显著负相关;干豆乳蛋白含量与籽粒蛋白含量、豆乳蛋白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干豆乳总糖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干豆乳脂肪含量与籽粒脂肪含量、豆乳脂肪量极显著正相关;干豆乳总糖含量与籽粒总糖含量、豆乳总糖量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蛋白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干豆腐蛋白含量与豆腐蛋白量、蛋白絮凝率、蛋白利用率极显著正相关,与乳清蛋白损失率极显著负相关;干豆腐脂肪含量与豆腐脂肪量极显著正相关;干豆腐总糖含量与豆腐总糖量极显著正相关;蛋白抽提率与脂肪抽提率极显著正相关;蛋白利用率、脂肪利用率、蛋白絮凝率、脂肪絮凝率相互间均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较大,为70%-100%。  相似文献   

8.
取样大小对微样品分析豆乳和豆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4个百粒重不同的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样品大小(大豆种子粒数和粉碎样本的样品重量)对微样品分析豆乳和豆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豆乳产量和干豆腐产量微样品分析技术与常规小样品分析技术存在系统偏差,可估计样本间的相对大小及大豆品种豆乳产量和豆腐产量的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微样品分析(包括单粒分析)干豆乳产量时样品重量应大于0.06g,微样品分析干豆腐产量时样品重量应大于0.20g。  相似文献   

9.
煮浆是加工豆乳、豆腐等豆制品的必要生产环节。微压煮浆是采用密闭罐体加热豆乳,使罐内形成一定的压力,即微压,从而实现豆乳彻底煮开,沸腾。豆乳的稳定性是豆乳产品的一个重要的加工特性,豆乳中蛋白粒子的性质及组成对豆乳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本实验对比分析了微压煮浆方式与常压煮浆方式的豆乳蛋白粒子电位、蛋白粒子大小分布、粒子组成等性质,旨在研究微压煮浆对豆乳稳定性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与传统常压煮浆相比,微压。  相似文献   

10.
以黄淮海和南方地区176份大豆品种为材料,利用改进的大批量小样品豆腐与豆乳得率实验室定量分 析技术,分析干豆腐、湿豆腐和干豆乳得率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1)关内黄淮海和南方地区100g大豆干基可得 干豆腐、湿豆腐、干豆乳分别约45.60~73.53g、368.74~622.14g和58.05~83.33g,最高值高于平均31.14%、 17.33%和17.71%,总体上变异是丰富的。黄淮海和南方地区品种得率低端接近,高得率品种南方多于黄淮海地 区;育成品种高得率材料在夏播类型中较多;1995年后育成品种高得率数与1995年前数十年的相仿。(2)遴选出 29份高得率品种,南方和黄淮海地区分别有17和12份可供生产应用或作为育种特异种质利用,其中南农菜豆5 号、南农菜豆1号和湘春豆16等3份“三高”种质均来自南方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复合凝固剂条件下,全豆豆腐中主要营养品质差异及感官差异,本研究采用干法制浆工艺制作全豆豆腐,选取硫酸钙(CaSO_4)、氯化镁(MgCl_2)和葡萄糖酸-δ-内酯(GDL)分别与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配成复合凝固剂,以凝胶强度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复合凝固剂对全豆豆腐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复合凝固剂的最佳配比分别为0.5%CaSO_4+0.3%TG酶、0.4%MgCl_2+0.3%TG酶和0.4%GDL+0.1%TG酶。CaSO_4+TG酶全豆豆腐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8.475%,总纤维含量为16.535%,感官评分为75.3,均为最高;脂肪含量最低,为9.337%;水分与蛋白质含量、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不同复合凝固剂对全豆豆腐的营养品质与感官评分有一定影响,且CaSO_4+TG酶全豆豆腐的营养品质和感官评分高于另外两类复合凝固剂制备的全豆豆腐。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发酵蔬菜汁中筛选出的酵母菌SCY1进行了豆乳凝固条件与机理的研究,经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酿酒酵母属,将其接种于豆乳中可在发酵7h后发生凝固,最佳凝固温度为35℃,最佳初始pH值为6.2。采用HPLC对微生物凝乳的测定表明,凝固的豆乳中乳酸和醋酸含量分别为0.099%和0.098%,而采用合成底物测得菌株的内肽酶活力不高。研究表明酵母菌SCY1凝固豆乳的机理主要为产酸凝乳,内肽酶对凝固豆乳的风味形成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彭菁  姚亚明  屠康 《大豆科学》2016,(1):136-141
以富含γ-氨基丁酸(GABA)的大豆芽和玉米浓浆为原料研制玉米味发芽豆乳。研究了大豆发芽过程中,适宜用来制作豆乳的最佳芽长,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豆乳配方和稳定剂添加量。结果表明:芽长为3~4 cm,发芽时间37~43 h,GABA含量是对照组的6~8倍,制作的豆乳无豆腥味、青芽味。白砂糖、玉米浓浆和Na Cl添加量分别为30,50和0.75 g·L~(-1)时,豆乳口感清甜,玉米味、豆乳味协调。采用0.75 g·L~(-1)复合磷酸盐2号,2 g·L~(-1)复合增稠剂(黄原胶∶海藻酸钠=2∶3),0.8 g·L~(-1)复合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分子蒸馏单甘酯,HLB值=11)复配的稳定剂得到的豆乳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4.
大豆子叶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苗以农 《大豆科学》1989,8(2):153-158
本文选用大豆属Skja亚属的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以及中间型(G. gracilis)为材料,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子叶细胞伸展发育时期的超微结构特征,发现了蛋白体形成方式的差异。栽培大豆(品种Harosoy)子叶细胞蛋白体以中心单点式聚集贮藏蛋白质,而且其合成蛋白质的运输以内质网囊泡为主。野生大豆(Jw93—1,Jw98—2)子叶细胞蛋白体以边缘多点式聚集贮藏蛋白质,其合成蛋白质以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运输至蛋白体内。  相似文献   

15.
以4个百粒重不同的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了不同滤渣方法、不同絮凝时间对小样品豆乳和豆腐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豆乳、豆腐产量在不同滤渣方法、不同絮凝时间、不同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70℃热浆滤渣后煮沸有利于营养成分的抽提和利用,且克服了某些煮沸时易糊化的品种渣、浆难分离的问题。絮凝时间由5分钟增加到45分钟,干豆腐产量显著增加;但絮凝时间再由45分钟增加到105分钟时,干豆腐产量增加不显著,因此絮凝时间由传统的15分钟延长到1小时左右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6.
漫活豆腐     
话说制豆腐之法始于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纵观中国豆腐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豆腐生产工艺、食用方式的发展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豆腐的谚语和俗话。例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张飞卖豆腐——人强货软、豆腐掉进灰堆里——不能吹也不能打等。由于各地民族风情不同,在豆腐的制作与食用上也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民俗文化。腐竹、豆腐棍、油皮、豆乳、豆腐花、豆腐脑、水豆腐、冻豆腐,组成了豆腐的“大家族”。以豆腐为原料,可以制成许许多多的菜肴和食品。豆腐皮、豆腐丝、烟熏豆腐、油炸豆腐……都是我国人民素食品中很受欢迎的美味。豆类制品的生产加工,基本上改变了作坊式的的传统工艺。大中城市已拥有相当数量的豆腐生产线,选料、磨浆、过滤、凝固等环节,都实现了半机械化或机械  相似文献   

17.
三种方法加工的豆乳的风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感官和风味成分含量上对中国传统豆乳、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3种不同方法加工的豆乳进行比较.从感官评价上来看,中国传统豆乳不但其豆腥味浓郁而且甜香味、谷物味也很浓郁,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则都较弱.从风味成分含量来看,中国传统豆乳中呈现豆腥味的己醛、正己醇、1-辛烯-3-醇的含量都远远高于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含量分别是他们的276、76;23、17;4、2倍,而且中国传统豆乳中呈现清香味、甜香味的反-2-辛烯醛,反-2-壬烯醛的含量分别是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的3.7、7.1和5.8、8.3倍.这3种豆乳风味的特点都与脂肪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桑汁营养保健豆腐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以大豆、桑叶为主要原料,利用葡萄糖酸-δ-内酯(GDL)为凝固剂,研制出营养保健豆腐。其制作最佳参数:豆乳浓度14°Brix,桑汁浓度为桑汁水比1:3.5,豆乳桑汁比4:1,GDL添加量0.30%,该产品呈淡绿色,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发展前景广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感官评价和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火与蒸汽2种加热方式制备豆乳对内酯豆腐风味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直火法豆腐的豆腥味和青草味与蒸汽法相当,而豆香味、甜香味和酸味高于蒸汽豆腐,说明直火豆腐的风味要浓于蒸汽豆腐。采用固相萃取法提取豆腐中风味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甲基环戊烷、苯、正戊醛、1-戊醇、已醛、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N,N-二甲基乙酰胺、1-辛烯-3-醇、戊酸、丁酸丁酯是直火、蒸汽加热制备的豆腐均存在的风味化合物,此外,甲苯、3-羟基丁醛、已酸、苯甲酸甲酯和苯并呋喃为直火豆腐特有化合物,而氮杂丁烷、丙二酸二乙酯、二甲胺和芍药醇为蒸汽豆腐特有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通过感官评价和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火与蒸汽2种加热方式制备豆乳对内酯豆腐风味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直火法豆腐的豆腥味和青草味与蒸汽法相当,而豆香味、甜香味和酸味高于蒸汽豆腐,说明直火豆腐的风味要浓于蒸汽豆腐。采用固相萃取法提取豆腐中风味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甲基环戊烷、苯、正戊醛、1-戊醇、已醛、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N,N-二甲基乙酰胺、1-辛烯-3-醇、戊酸、丁酸丁酯是直火、蒸汽加热制备的豆腐均存在的风味化合物,此外,甲苯、3-羟基丁醛、已酸、苯甲酸甲酯和苯并呋喃为直火豆腐特有化合物,而氮杂丁烷、丙二酸二乙酯、二甲胺和芍药醇为蒸汽豆腐特有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