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土壤特性对保水剂持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土壤特性对保水剂持水性能的影响,测试了4种保水剂分别与砂壤土、壤砂土、砂粘壤土1和砂粘壤土2共4种土壤混合后的保水率,混合时土壤为风干土,保水剂与土壤混合的质量百分比为0.5%。结果表明:与单纯保水剂或者保水剂与砂子混合相比,保水剂与土壤混合后可明显降低保水剂的释水速度,提高保水剂的持水能力。土壤特性对保水剂释水速度有明显影响,土壤粘粒含量高,保水剂的释水速度慢,反之,则快。土壤粘粒含量高,土壤含水量高,保水剂表面水势梯度变低,使释水速度变慢;粘粒含量低,水势梯度变大,保水剂释水速率加快。经过7 h的恒温蒸发后,4种保水剂在粘粒含量较高的砂粘壤土(粘粒含量25%)中的保水率比在粘粒含量低的壤砂土(12.5%)中的保水率高43.7%~71.3%,且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土壤质地对间歇入渗减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室内不同质地土壤连续和间歇入渗对比试验为依据,以土壤粒径小于0.002mm的粘粒含量的质量百分数为反映土壤质地的物理量,分析讨论了土壤质地对间歇入渗减渗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间歇入渗减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土壤间歇入渗相对减渗率增加;绝对减渗量以土壤粘粒含量为13%时为最大;当土壤粘粒含量小于13%时,随着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绝对减渗量增加;当土壤粘粒含量大于13%时,随着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绝对减渗量急剧减小。  相似文献   

3.
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和化学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对湘南第四纪红粘土及其发育土壤的粘粒矿物学组成和表面电荷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湘南第四纪红壤的粘粒矿物组成以高岭石为主,其次是1.4nm过渡矿物,经过人为耕种尤其在水田条件下,蛭石和水云母的含量增加,铁的活化度增大,土壤表面电荷数量和电荷零点的值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壤中粘粒矿物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毅  许冀泉 《土壤学报》1964,12(3):266-274
土壤粘粒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在土壤发生学及土壤肥力特性的研究中都占很重要的位置。过去认为土壤粘粒中的无机物都是非晶形的,自从伦琴射线衍射应用到土壤学研究中后,大家都公认土壤粘粒部分含有晶形结构的矿物。  相似文献   

5.
陈家坊 《土壤》1984,16(2):45-47
土壤粘粒中的氧化物包括铁、锰、铝、硅等氧化物及其水合物,代表土壤胶体中另一种重要的表面,属水合氧化物型。根据其表面性质有称为可变电荷表面,或可逆表面。  相似文献   

6.
土壤质地对间歇人渗减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室内不同质地土壤连续和间歇入渗对比试验为依据,以土壤粒径小于0.002mm的粘土粒含量的质量百分数为反映土壤质地的物理量,分析了讨论了土壤质地间歇入渗减渗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影响土壤间歇入渗减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土壤间歇入渗相对减渗率增加,绝对减渗量以土壤粘粒含量为13%时为最大,当土壤粘粒含量小于13%时,随着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绝对减渗量增加,当土壤适  相似文献   

7.
利用X射线衍射法估算了福建省221个土壤样品中粘粒云母含量并讨论了与粘粒云母含量变化有关的因素。结果表明母质是影响粘粒云母含量的主要因素。海积物、河积物及页岩上发育的土壤粘粒云母含量一般较高;基性岩上发育的土壤粘粒云母含量一般较低。风化度较高的赤红壤、红壤、黄红壤和黄壤等土类的粘粒云母含量一般较低。风化度较低的C层的粘粒云母含量一般较B层和A层高,但异源母质的堆积可以使A层粘粒云母含量高于B层和C层。  相似文献   

8.
胡敏酸对土壤和矿物粘粒分散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土壤胡敏酸(Humic acid)对红壤和黄棕壤以及高岭矿和蒙脱矿粘粒分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HA对Na+饱和的土壤及矿物粘粒分散作用很大。用H2O2除去土壤有机质后,粘粒分散明显下降。然而,添加少量HA后,又能显著地提高粘粒的分散性。这种现象在两种土壤中,红壤表现更为突出。Na+饱和的高岭矿粘粒分散性很差,而蒙脱矿粘粒分散性很强,这与它们所带电荷量有关。但是,添加少量HA后,高岭矿粘粒分散性急剧提高,而蒙脱矿的变化却很小。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有机质HA对土壤和矿物粘粒分散作用受矿物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耕层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形维数及其与主要土壤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64,自引:5,他引:64  
四川 1 6个耕地表层的土壤颗粒表面分形维数D为 2 80 5~ 2 942 ,其中砂土2 82 1、壤土 2 870、粘壤土 2 91 6和粘土 2 939。统计分析表明D分别与国际制粗砂粒和细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粉粒和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它与粉粒、粘粒和有机质含量的偏相关关系达极显著水平 ,与容重的偏相关关系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壤对钾的选择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K Ca交换平衡法对砖红壤、红壤、土、黑土和水稻土K的选择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KG 和KV 系数随着K Ca平衡体系中吸附相中钾与钙比率的变化而改变 ,其曲线特征说明土壤胶体存在着对K亲和力不同的吸附点位。在低钾饱和度时 ,土壤对K的高选择吸附主要归于粘粒矿物楔形区域电荷点位吸附 ,五种土壤楔形区域相对吸附点位顺序为 :黑土 >土 >水稻土 >红壤 >砖红壤 ,该相对吸附点位顺序与土壤含有风化云母和蛭石有关。在高钾饱和度时 ,五种土壤对K的吸附主要发生于粘粒矿物的晶层表面电荷点位 ,粘粒矿物的晶层表面电荷起源也许起决定作用 ,此时KG 选择系数的大小顺序为 :砖红壤 >红壤 >黑土 >土 >水稻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某些土壤对钾素的固定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永官  罗家贤 《土壤》1993,25(2):64-67
本文研究了我国南方一些土类的钾素固定作用。结果表明,以高岭石为主要粘粒矿物的土壤,其钾素固定不明显,随着土壤粘粒中2:1型矿物的增多,固钾作用增强。干湿交替有利于钾素固定,陪补阴离子对钾素固定没有明显影响。土壤固钾量与CEC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粘粒含量的关系则视粘粒矿物组成而定。  相似文献   

12.
安战士  徐明岗 《土壤》1988,20(6):310-313
本文用多元回归方法确定了陕西关中和陕北的(土娄)土、黑垆土和黄绵土中有机质和粘粒的交换量及它们对土壤总交换量的相对贡献。(土娄)土、黑垆土和黄绵土粘粒的交换量平均值分别为43、33、28me/100g。三类土壤有机质的交换量平均值分别为154、307、204me/100g,它们对土壤交换量贡献平均为24%。粘粒对土壤交换量的贡献3倍于有机质,但有机质的吸收性能约为粘粒的6倍,因此,该三类土壤中,粘粒是交换量的主要来源物,而有机质则是交换量的主要贡献因子。若欲改善土壤的吸收性能,必须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黄土高原古土壤中粘粒移动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显谟  程文礼 《土壤学报》1994,31(4):371-375
黄土高原黄土沉积剖面中常出现若干古土壤层,该层往往是碳酸钙被淋失而粘粒含量特高的土壤发生层。因而对于该层粘粒来源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残积粘化论者认为黄土层中古土壤中的粘粒以伊利石为主,且为钙镁饱和,亲水能力差,不易发生机械淋溶现象。但是不论现代或古代土壤发生层中的确发生粘粒局部位移和富聚等现象,如结耕体外常见有发亮胶膜的出现和在薄片观察中可见光性定向粘粒和螺纹状聚集等现象。本文除确认上述现象存在外,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机械组成和pH与有效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立源  王忠良 《土壤》1998,30(5):243-246
对pH变幅为4.96-8.31的54个土壤样品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酸性土壤中,有效硅含量同时受pH和粘粒的影响,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有效硅含量仍受pH的显著影响,粉砂和砂粒的影响超过粘粒,反映了土壤质地综合因素的影响大于单一粘粒因素的影响。pH对土壤有效硅供应强度的影响大于粘粒,而粘粒含量对有效硅供应容量的影响却比pH大,有效硅供应强度大的土壤,供应容量也大。本文对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土壤粘粒矿物特征与土壤系统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海南岛不同母质土壤的粘粒矿物特征:都含有较多的高岭石,其中玄武岩发育土壤粘粒中高岭石最多,但其结晶最差。片岩和紫色砂岩发育土壤含相当多的水云母,粘粒部分水云母含量高达40%~45%,石灰岩发育土壤水云母含量亦较高,达20%~37%,此类水云母属二八面体型的水化白云母。玄武岩和花岗岩发育的“湿润”土壤粘粒中针铁矿与赤铁矿的含量之比为(3~4):1,而花岗岩发育的“常湿”土壤粘粒中只有针铁矿,不见赤铁矿存在,证明土壤中氧化铁矿物的类型是土壤湿润状况的反应,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可以用来区分“湿润”和“常湿”土壤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粘粒矿物对土壤特性和肥力的意义是众所周知的。土壤胶体的特性主要决定于粘粒矿物的类型及其数量。随着土壤科学研究的进展,粘粒矿物组成的分析工作,已由定性分析逐渐进入到定量分析。在粘粒矿物的鉴定中,X射线分析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也有用来进行粘粒矿物的定量分析,但由于不同土壤中的矿物结晶程度差异很大,所以侧定的准确性较差。因此,在土壤粘粒矿物分析方面,X射线一般只能作为定性和半定量之用,其分析结果往往用“主导”“伴随”“较多~较少”等术语来表示。目前这种表示粘粒矿物组成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何况不同学者的判读标准又很难一致。  相似文献   

17.
变用扫描电镜对几种土壤特征层的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萍若  左敬兰 《土壤学报》1980,17(2):182-186
近十年来,扫描电镜已在土壤微形态和矿物风化超微特征方面广泛应用,丰富了微土壤学的研究内容[3,4]。本文应用JEM-100B电子显微镜二次电子扫描附属装置对东北地区几种土壤(表1)的特征层进行了观察,试图通过对土体中粘粒和其它细土物质部分的表面形态、空间排列和它们在形成微孔隙中的结构特征观察,进一步认识土壤中粘粒和某些细土物质的性状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期种植绿肥稻田土壤颗粒有机碳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探讨长期冬种绿肥稻田颗粒有机碳演变特征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水田轮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测定了1982年至2012年每6年一次的历史土壤-样品的颗粒含量、颗粒有机碳含量和稻田土壤养分含量。试验设4个处理:1)稻-稻-冬闲(R-R-WF):2)稻-稻--油菜(R-R-RP):3)稻-稻-紫云英(R-R-MV);4)稻-稻-黑麦草(R-R-RG)。晚稻收获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土壤颗粒分级采用改进的Anderson离心法得到砂粒(53~2000μm)、粗粉粒(5~53μm)、细粉粒(2~5μm)、粗粘粒(0.2~2μm)和细粘粒(0.2μm)。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结果】1)30年试验后三种绿肥处理稻田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表现为细粘粒(28.05~28.27 g/kg)粗粘粒(25.76~26.91 g/kg)细粉粒(12.80~14.52 g/kg)、砂粒(13.83~14.92 g/kg)粗粉粒(1.67~2.62g/kg),与冬闲处理(R-R-WF)相比,土壤总有机碳、细粘粒有机碳和粗粘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4.6%~42.4%、12.3%~13.2%、6.1%~10.9%砂粒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26.2%~31.6%(P0.05)。2)30年试验后,三种绿肥处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在不同颗粒中平均分布比例为粗粘粒有机碳(45.0%)细粉粒有机碳(25.8%)细粘粒有机碳(15.1%)砂粒有机碳(11.5%)粗粉粒有机碳(2.7%),与R-R-WF处理相比,总有机碳在粗粘粒中的比例提高8.0%~12.8%在砂粒中的比例降低36.8%~42.9%在细粘粒、细粉粒、粗粉粒中的比例提高5.3%~6.1%、5.5%~6.4%、6.5%~8.1%。3)长期种植绿肥土壤总有机碳、粗粘粒有机碳、细粘粒有机碳含量与时间(年)呈现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累积速率分别为0.16 g/(kg·a)、0.31 g/(kg·a)、0.22 g/(kg·a);砂粒有机碳、粗粉粒有机碳、细粉粒有机碳含量与时间(年)呈现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消减速率分别为0.59 g/(kg·a)、0.35 g/(kg·a)、0.19 g/(kg·a)。粗粘粒有机碳年均增幅1.5%,是细粘粒有机碳增幅的1.5倍;粗粉粒有机碳年均减幅2.7%,是细粉粒、砂粒有机碳减幅的2.8倍和1.5倍。4)细粘粒、粗粘粒有机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粗粘粒有机碳相关性更为紧密;细粘粒、粗粘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且粗粘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性更为紧密。【结论】粗粘粒有机碳含量高、分布比例大,是稻田土壤有机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粗粘粒对有机碳的固持能力强,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响应最敏感,是土壤有机碳最稳定的组分;粗粘粒有机碳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显著与土壤肥力关系最紧密,因此粗粘粒有机碳可以作为指示稻田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幕阜山五个海拔高度计21个土层的土样,测定了粘粒矿物组成,阳离子交换量,电荷量和对磷酸根的吸附。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粘粒的层状矿物,氧化物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出现规律性变化,从而导致了粘粒的表面电荷性质和离子吸附特性出现相应差异,表现为阳离子交换量和阴离子交换量升高,土壤可变电荷量增高,对磷酸根离子的吸附量增大,解吸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采用比重计法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分别采用电位测定法、凯氏定氮法、碱解扩散法、碳酸氢钠浸提钼蓝比色法、重铬酸钾外加热法、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土壤pH、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及速效钾,以非根区土壤为对照,对贵州典型山银花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肥力特性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区颗粒组成分为粗粉粒细砂粒粘粒细粉粒≈中粉粒≈粗砂粒;非根区颗粒组成顺序为粗粉粒粘粒细粉粒≈中粉粒细砂粒≈粗砂粒,表明非根区质地较根区粘重。根区粘粒、粉粒和物理性粘粒含量小于非根区,砂粒含量较高;根区与非根区各土壤类型大小顺序分别为黄壤紫色土≥石灰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贵州产区根区养分含量高于非根区,土壤养分水平均在Ⅱ级以上,非根区土壤养分含量均在Ⅲ级以上水平,根区砂粒含量与有机质、pH、速效钾、有效磷、全氮含量呈正相关;粉粒含量与pH、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均呈负相关;粘粒含量与有机质、pH、全氮含量均呈负相关;物理性粘粒含量与有机质、pH、全氮、速效钾含量均呈负相关。非根区砂粒含量与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含量均呈负相关,与pH、有效磷含量均呈正相关;粉粒含量与pH、碱解氮含量均呈正相关,与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粘粒含量与所有指标呈负相关;物理性粘粒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得出山银花根系对改善土壤粘重质地有较好作用;质地粘重的土壤,机械组成含量对山银花生长的影响较大,且砂粒含量越高对山银花生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