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为比较具有不同抗蚜性的燕麦品种对麦二叉蚜连续2个世代若蚜和成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在室内22℃条件下,采用网罩法对UFRGS105064-3等8个具有不同抗蚜性的燕麦品种(系)上的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寿命、生殖力等生命参数进行了观测,组建了麦二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不同燕麦品种(系)对麦二叉蚜若蚜发育历期和成蚜生殖力有显著影响,在抗蚜性强的品种(系)上,麦二叉蚜若蚜发育历期延长,成蚜产仔量减少;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供试燕麦品种(系)中,UFRGS105064-3、燕2007和白燕2号的抗生性最强,其次为MF9715,QO245-7、OA1251-1、108C105和UFRGS097018-3抗生性较差。通过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生物学参数发现,抗蚜品种(系)对蚜虫下世代抗生性的影响存在加重现象,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并且这种影响随着燕麦抗性的升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   

2.
毒死蜱对灰飞虱抗性和敏感种群的亚致死效应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亚致死剂量毒死蜱对灰飞虱抗性和敏感品系种群动态的影响,采用生命表构建法研究了两个品系在亚致死剂量处理下种群生命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LC14)毒死蜱对抗性和敏感品系种群的发展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抗性和敏感品系若虫死亡率显著上升,发育历期延长,成虫寿命缩短,繁殖力下降,内禀增长率以及相对适合度下降。而且LC14剂量毒死蜱对抗性品系的影响小于敏感品系。药剂处理后,抗性品系繁殖力下降19.89%,明显低于敏感品系(38.29%);相对适合度下降24%,也低于敏感品系(48%)。  相似文献   

3.
小麦、大麦对麦二叉蚜生物型E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知有十二种植食性昆虫具有不同的生物型,其中七种属于蚜科Aphididae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是美国大平原中麦类作物和高梁的一种主要害虫.在美国,麦二叉蚜生物型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这种害虫繁殖迅速和孤雌生殖引起的.此外,作物获得对麦二叉蚜的抗性是由单基因起的作用.麦二叉蚜至少为害七十八种禾本科植物;然而Gibson和Plumb(1977)报道,广食性害虫种类出现生物型的频率远低于单食性或寡食性种类.  相似文献   

4.
转半夏凝集素基因抗蚜棉花材料对棉蚜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系统调查和室内生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半夏凝集素基因抗蚜棉花材料对棉蚜的控制效果。田间鉴定结果表明,在苗蚜发生高峰期,6个转基因抗蚜材料对棉蚜的抗性不同,蚜指减退率也有较大的差异;其中09-2和09-4的抗性较好,接近抗性2级水平。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和亲本对照相比,除09-2和09-4材料的棉蚜单雌产仔量略增加外,其它材料均减少,其中09-1、09-4、09-8的棉蚜产仔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生命表参数表明,和对照材料相比,不同材料的净增值率、平均世代周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加倍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体来说,09-2和09-4材料对棉蚜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对大豆抗蚜品系P746和感蚜品系交大02-89蚜虫侵害后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物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3种酶活性及相关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变化与抗蚜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蚜虫侵害后不同品系之间POD、PPO活性均有升高,与蚜虫的诱导存在相关性,但与抗性基因型不存在显著关联.PAL活性蚜虫侵害前抗虫的P746具有高水平表达,并与感蚜品系存在显著差异;蚜虫侵害诱导后PAL酶活性均有上升,抗蚜品系表现稳定,表明PAL酶活性与大豆的抗蚜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HPLC分析表明蚜虫侵害前后大豆叶片组织内氨基酸、黄酮类物质、生物碱类、酚类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并且在不同蚜虫侵害时间和抗性基因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类物质与大豆抗蚜性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6.
采用环境气候室人工接蚜虫鉴定和累计蚜情指数(I_(aa))评判法,对22份玉米品种进行抗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差异显著,在抗性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为负增长,产生的有翅蚜少;在感虫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并伴随大量有翅蚜产生。I_(aa)值从高抗蚜品种的1.1到高感品种的31.4。高感或感蚜品种9个,占比41%;中抗和抗蚜品种4个,占比18%;高抗品种9个,占比41%。生产上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京科968和先玉335等具有中等抗蚜水平,郑单958等高感蚜虫。  相似文献   

7.
小麦种质资源的抗蚜性及其与表型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筛选抗蚜虫的小麦种质资源以及获得小麦抗蚜性选择的形态学指标,2002~2005年对国内外4600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抗蚜性鉴定,并对其中40份抗蚜性不同的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抗蚜性存在明显差异,分为高抗、中抗、低抗和不抗四种类型。筛选出抗蚜材料30份,占参试材料的0.65%,其中C273(印度)和兰麦(陕西柞水)表现高抗,其余7份和21份材料分别表现中抗和低抗。40份不同抗蚜性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相关研究表明,植株蜡粉与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颖壳颜色与蚜量比值呈显著正相关,穗密度与蚜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旗叶长、宽及长宽乘积、叶色、芒长、颖壳茸毛等与蚜量比值无显著相关性。颖壳颜色、蜡粉和穗密度可以作为小麦抗麦长管蚜选择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麦二岔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引起小麦、燕麦、大麦和高梁的严重经济损失。近年来,曾研究过种质品系‘Amigo’(Triticumaestivum L.)和‘Largo’(Triticum turgidum XTtauschii)六倍体小麦对麦二岔蚜的遗传抗性。Amigo含有从黑麦(Secale cerealeL.)转移来的单显性基因。Largo是‘Langdon’硬质小麦(T.turgidum L.)和T.tauschii(Coss)Schmal的双倍体。 Largo和Amigo之间的杂交表明,每个亲本都有一种抗麦二岔蚜生物型C的独立基因。用一组“中国春”单体小麦品种测定Amigo和Largo抗性基因的染色体位置。把来自单体Fl的F2植株种植在直径为12厘米的盆钵中或平地上,生长到2至3叶时,接种生物型C的麦二岔蚜。我们发现Amigo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1A上,Largo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7D上。中国春单体小麦和Amigo之间杂交的染色体对的资料表明,Amigo不同于包括染色体6A、6B、7A和7B的两个相互易位的中国春单体小麦。  相似文献   

9.
先玉335、郑单958和京科968抗虫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先玉335、郑单958、京科968为材料,以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黏虫(Mythimna separata)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为供试昆虫,探究玉米品系大喇叭口期对玉米螟和黏虫及抽雄期对禾谷缢管蚜抗性差异,测定其主要抗虫化合物丁布类物质的含量。结果发现,京科968对玉米螟及禾谷缢管蚜抗性均高于另外两个品系;对黏虫的抗性,郑单958和京科968高于先玉335。大喇叭口期京科968中丁布类物质含量最高,抽雄期郑单958和京科968中主要丁布成分含量均高于先玉335,上述组织中丁布合成相关基因在郑单958及京科968中的表达量也均高于先玉335。本研究揭示杂交玉米抗虫性与抗性相关化合物含量及其相关基因表达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为抗虫玉米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给河南省抗茎基腐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品种支撑,以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的高致病力假禾谷镰孢菌菌株PY20-20为接种物,对参加河南省主要区域试验的308个小麦新品系进行苗期抗病鉴定。结果发现,供试品系中,95.7%的品系表现为高感(病情指数大于30.00),仅1.95%的品系表现为中抗(病情指数在10.01~20.00之间),3.25%的品系表现为中感(病情指数在20.01~30.00之间),无免疫和高抗品种,表明参加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新品系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整体抗性水平较低。为获得茎基腐病抗性稳定的品系,对苗期表现为中抗和中感的品系进行了2次重复验证,发现6个中抗品系(西农1125、郑麦9134、中研麦906、阜麦1008、泰禾麦6号和民研186)和4个中感品系(徐麦14017、周麦36、新麦9389和囤麦257)的抗性水平较为稳定。进一步对6个中抗品系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这些品系的病情指数在12.67~15.50之间,成株期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也达到了中抗水平。综上,西农1125、郑麦9134、中研麦906、阜麦1008、泰禾麦6号和民研186这6个中抗茎基腐病的品系可以在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筛选得到了对甲胺磷具有极高水平抗性的抗性品系(抗性倍数198.63)。利用该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田间种群杂交,杂交子代的抗性水平都明显地倾向于抗性品系,表明杂交子代的抗性水平有利于本地抗性的发展。通过建立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与敏感品系和田间种群相比,抗性品系及其与敏感品系、田间种群杂交子代的生物适合度都有显著下降,表明抗性品系及其杂交子代种群增长具有很大的不利性,从而减少了抗性虫源数量,有利于本地敏感性的回复。从褐飞虱迁飞、杂交子代抗药性及生物适合度变化的角度,讨论了迁飞扩散对褐飞虱的甲胺磷抗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抗氰戊菊酯甜菜夜蛾品系的交互抗性及相对适合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氰戊菊酯对采自福建福州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进行抗性品系的选育.经连续10代的室内抗性选育,获得抗性倍数达698.5倍的抗性品系(Fen-R),与起始种群相比抗性提高了27.6倍.Fen-R抗性品系对溴氰菊酯具有7.3倍的交互抗性,对三氟氯氰菊酯、毒死蜱、灭多威、氟啶脲和虫螨腈不存在交互抗性.通过构建Fen-R抗性品系、敏感品系(S)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比较了一系列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征,并采用净增殖率(R0)来确定其相对适合度.结果表明,Fen-R抗性品系与S品系相比,存在明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不利性,表现为幼虫发育历期延长、蛹重下降、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降低,Fen-R抗性品系的适合度为0.53.  相似文献   

13.
生命参数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特征指标,为测定该指标常需应用不同单头饲养方法饲养试虫。为评价不同饲养方法对大豆蚜生命参数的影响,在20、23和26℃,分别采用新的叶子圆片法、清水培养基法和叶片保湿法对大豆蚜进行单头饲养,构建各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了大豆蚜若蚜历期、成蚜寿命、成蚜繁殖力、种群大小、内禀增长力、净生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和期望寿命在不同方法饲养大豆蚜种群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各单一温度下,大豆蚜若蚜历期在不同饲养方法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在20、23和26℃,叶片保湿法饲养的大豆蚜成蚜寿命分别为28.68±2.74、20.03±1.89和15.23±1.43d,均高于新的叶子圆片法处理;叶片保湿法处理下的成蚜繁殖力分别为50.39±2.37、43.22±3.45和43.21±3.20头/世代,均高于新的叶子圆片法处理。不同温度下,清水培养基法和叶片保湿法饲养的大豆蚜,其60d内种群大小预测基本一致。大豆蚜的内禀增长力、净生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和期望寿命,在不同饲养方法间均呈现一定差异性。三种饲养方法具有各自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不同方法饲养的大豆蚜种群生命参数存在差异。研究结果的取得,为大豆蚜生命参数测定试验中饲养方法的选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1-2015年连续5年对大豆蚜田间种群及其天敌的发生情况进行定点、定期监测。结果表明:2011-2015年大豆蚜始见期基本一致,6月中旬始见大豆蚜,不同年份大豆蚜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无论大豆蚜发生的早晚,在始见期后的25 d,有蚜株率达到一个峰值。在适合大豆蚜发生的2011和2012年,第一个高峰后的15~20 d有蚜株率达到第二个高峰。大豆蚜始见期后的20~25 d,大豆蚜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值;大豆蚜的种群增长率在35~45 d后逐渐开始下降。从本研究看,天敌数量随着大豆蚜量的增长逐步达到的高峰,天敌始见期比大豆蚜始见期晚15 d左右,终见期比大豆蚜早20 d左右,种群数量的高峰期比大豆蚜量的高峰期早5~10 d。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温室幼苗筛选试验中确定19个小麦、2个大麦、1个燕麦、1个小黑麦和1个一粒小麦基因型抗苏联麦蚜的水平。所有小麦栽培种和高代品系及大麦栽培种都是易感的。小黑麦(TX33000)和一粒小麦(PI266844)基因型为中抗,小麦引进种PI372129和Colorado37’燕麦为抗性。在有7个和24个基因型2个试验中,接种后7d、12d和17d测定的相关关系(r)达高度显著(+0.83-+0.98)。尽管春化作用和移栽使大部分基因型存活率下降,但在所有试验中PI372129幼苗的存活是最好的,显示出对苏联麦蚜群体的显著抗性。  相似文献   

16.
含有成株期抗叶锈基因Lr34的独立衍生的加拿大回交品系对条锈病也表现出成株抗性。这些品系中对2种锈病的抗性基因必定是紧密连锁的。由澳大利亚选出的抗条锈的其他回交衍生系在选种圃中也表现出了一定抗性。上述情况表明:这2组材料具有相同的基因.其供体抗源已知具有对条锈或叶锈的持久抗性。每个持久抗源可能都含有紧密连锁基因的推论.对了解抗锈性的遗传情况、基因操纵和抗锈基因在农业中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蚜虫差异抗性的大豆品种PI567598B(高抗)、绥农30(抗)、东农51(中抗)和Williams 82(感)为试验材料,分别于接种大豆蚜虫0,7,14和21 d时采集大豆叶片,利用q PCR对异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黄烷酮-3-3羟化酶(F3H)、大豆异黄酮合成基因1(ISF1)和大豆异黄酮合成基因2(ISF2)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蚜虫取食前高抗品种PI567598B中PAL、F3H、ISF1和ISF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感虫品种Williams 82;蚜虫取食后,抗蚜品种PI567598B和绥农30中PAL基因在蚜虫取食14 d时显著上调,在21 d时达到最大,F3H基因7 d时表达量最高,然后降低;IFS2表达量于蚜虫取食7 d后显著上调,在21 d时达到最大;中抗品种东农51中PAL、IFS2和F3H基因表达量在7 d时增加,但不显著;而感蚜品种Williams 82蚜虫取食后PAL和IFS2表达量增加但不显著,且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抗蚜品种,F3H基因表达量不增反降;抗感大豆品种蚜虫取食后IFS1基因表达均诱导不显著。研究表明,感蚜大豆品种蚜虫取食前后异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都比较低,而抗虫品种异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高,且防御响应持续时间长,符合其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株蚜量比值法室内鉴定与RAPD、SCAR标记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开展了西瓜品种‘黑皮’对瓜蚜的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以‘黑皮’和‘花绿’为亲本的杂交F1代对瓜蚜表现为抗性,自交F2代植株表型出现抗感性分离,抗蚜与感蚜植株分离比经χ2测验符合3∶1分离规律,并用筛选获得的RAPD标记WO4600和SCAR标记WO4-S530验证了4个抗蚜品种、4个感蚜品种和10个F2抗蚜单株、10个F2感蚜植株。结果以‘黑皮’为亲本的西瓜抗蚜性由单显性核基因控制且能稳定遗传,‘黑皮’‘绿美人’‘黑美人’和‘惠兰’品种对瓜蚜具有良好抗性,‘花绿’‘凤光’‘蕙宝’和‘甜美人’品种则易感蚜虫。  相似文献   

19.
根据蚜口密度及取食时间效应,明确桃蚜取食前后辣椒茉莉酸(JA)合成及信号途径基因表达差异,初步阐明JA途径介导的辣椒抗蚜性分子机理。本研究以抗蚜辣椒品种猪大肠(ZDC)和感蚜辣椒品种大羊角椒(DYJJ)为材料,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与植物防御相关的JA合成途径基因(LOX2、AOS、AOC和OPR3)与信号途径基因(COI1和JAR1)在桃蚜不同蚜口密度(20、30、40、50、60蚜/叶)及取食不同时间(6、12、24、48、72 h)后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蚜口密度和取食为害时间下,JA合成途径的4个基因在ZDC中表达量总体上显著高于DYJJ,而信号途径2个基因表达量总体上显著低于DYJJ。在桃蚜较低为害水平状态下,抗、感辣椒品种之间表达量差异显著,且在部分相同蚜口密度下部分基因表达量峰值和低谷出现时间基本一致。较高水平的为害情况下,抗、感辣椒品种之间差异显著性下降。以上结果表明,JA合成及信号途径AOS、AOC及JAR1基因可能具有作为鉴定评价辣椒抗蚜性水平的分子指标的潜力,可为将来辣椒抗蚜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139份大麦种质材料苗期和成株期抗白粉病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培育大麦持续性抗白粉病品种提供有价值的抗源,利用7个大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接种139份大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同时于2009-2011年度在云南保山对参试品种(系)进行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并考查成株期抗病材料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在苗期对7个优势小种表现出48个不同的抗性反应谱,13个大麦品种(系)能抗所有参试的优势小种,22个大麦品种(系)能抗4~6个优势小种.25个大麦品种(系)具有成株期抗病性.大麦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并不完全一致,但苗期抗优势小种数较多的材料中,成株期表现抗性的也较多,5个苗期抗所有优势小种的大麦品种(系)均表现出成株期抗性.25个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中18个为二棱皮大麦,7个为多棱裸大麦,它们株高、穗长、穗粒数扣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二棱皮大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3%、15.0%、12.0%和20.6%,多棱裸大麦分别为18.3%、26.4%、19.5%和2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