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笔者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对10份采集自海南岛西线海岸的红树林植物进行了茎的共附生放线菌分离,并利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对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进行鉴定,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得到的放线菌的发酵产物进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63株放线菌,初步确定16株代表性放线菌的分类地位。16株代表性放线菌中,有13株放线菌属于链霉菌属,有2株放线菌属于小单孢菌属,其中5株链霉菌为潜在的新物种。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16株代表性放线菌的发酵产物对至少1种指示菌具有抗菌活性。从菌株HNM0645的发酵粗提物中分离获得了1个化合物A,经过结构鉴定为已知化合物K-252a。通过测试不同浓度化合物A对山药炭疽病原菌的抑菌率,利用Excel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计算出EC50值为286.61 μg·mL?1,化合物A对供试细菌没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分离和鉴定具有抗菌活性的红树林土壤放线菌。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研究通过稀释分离法从广西北海红树林的高盐泥样中分离到1株细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链霉菌属Aurantiogriseus AY999773具有99%的同源性,因此,BH0951初步被鉴定为链霉菌属Aurantiogriseus AY999773的变种。说明放线菌BH0951具有抗菌活性,本研究能为本菌株乃至广西北海红树林的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初步数据。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的防治黄瓜疫病,从湖南、贵州等地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放线菌106株,采用平板对峙法及发酵液抑菌试验筛选对黄瓜疫霉菌(Phytophthora melonis)具有拮抗活性的放线菌。结果表明,106株放线菌中有26株对黄瓜疫霉菌有抑制作用,抑菌带达到5 mm及以上的有5株,其中2号菌株的拮抗作用最明显,发酵液稀释5倍后对黄瓜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仍达76%。对2号菌株进行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将其鉴定为绛红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purpeofuscus)。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海南药用植物根际分离得到对淮山炭疽病具有拮抗活性的放线菌菌株,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鉴定。[方法]采用HV培养基从盾叶鸡蛋花根际土壤分离放线菌菌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和发酵代谢产物抑菌试验筛选活性放线菌;根据形态特征,结合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活性放线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盾叶鸡蛋花的根际土壤分离到12株放线菌,筛选到1株对淮山炭疽病菌具有良好拮抗活性的菌株51173,菌株51173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violaceusniger16S rRNA gene clade中的成员。[结论]放线菌菌株51173在淮山炭疽病菌的生物防治中将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初步研究了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样放线菌。用改良HV培养基分离放线菌,对9株放线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1株为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相似性97%;8株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相似性96%~99%。抗菌活性检测发现,链霉菌C2对3株供试细菌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8.5~12 mm;链霉菌C12对5株供试细菌具有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17~20 mm。研究结果表明,小单孢菌为稀有放线菌,链霉菌为优势放线菌;C2和C12相比,C2抑菌作用弱,C12抑菌作用强,C12抑菌谱更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新疆荒漠地区特殊生境中,分离筛选对动物病原菌具有较高抑制活性的放线菌。【方法】采用皿内琼脂块法和发酵液滤纸片法,对新疆荒漠盐碱土环境中分离到的412株放线菌的拮抗性进行筛选,并对其中拮抗活性高的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RNA序列的分析鉴定,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筛选结果显示:新疆地区荒漠土中39.6%的放线菌对所选的8种病原菌有拮抗作用,且随着靶标菌数的增加,拮抗比例减小;供试菌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拮抗效果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对牛无乳链球菌Ⅰ、Ⅱ和猪金黄色葡萄球菌Ⅰ、Ⅱ的抑菌效果平均为26.0%和22.3%。通过初筛和复筛得到10株抑菌效果较好的拮抗性放线菌,经多相分类鉴定确定为链霉菌属的不同种,具体分类地位如下:XJ 6-2菌株为天蓝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ruleofuscus),XJ 1-5-10菌株为粪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fimicarius),XJ 2-9菌株为灰平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planus),XJ 2-5-1菌株为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XJ 19-11菌株为变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variabilis),XJ 1202菌株为苍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luridus),XJ 1625菌株为微黄绿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idovirens),XJ 2-9-7菌株为库尔萨诺夫链霉菌(Streptomyces kurssanovii),XJ 617菌株为堆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massasporeus),而XJ 1-6-5菌株的序列相似度在98%以下,可能为潜在新种,需要进一步鉴定。【结论】新疆地区荒漠土中存在大量拮抗性放线菌,并且获得了10株对动物病原菌有较高抑制活性的放线菌。  相似文献   

7.
从西岛内港采集沉积物,采用自然风干后,湿热60℃、处理10 min的预处理方法,稀释涂布于GA培养基上,成功地分离得到44株海洋源的放线菌。经初步形态显微观察判断,其中18株为链霉菌,26株为非链霉菌,链霉菌中以小单孢菌为主。18株链霉菌抗香蕉枯萎病测试结果显示,菌株090314表现出一定的抗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 4)活性。  相似文献   

8.
以茄链格孢菌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对分离自药用植物的221株放线菌进行筛选,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析对活性菌株的种属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抑菌率75%以上放线菌有3株,其中菌株3150被鉴定为环圈链霉菌(Streptomyces anulatus)的一个菌株,菌株3679被鉴定为氢化链霉菌(Streptomyces hydrogenans)的一个菌株,菌株4536被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菌株。薄层色谱分析结果显示菌株3679代谢产物丰富且分离度好,进一步分离可望得到具有较好生防作用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以荒漠植物骆驼刺、铃铛刺、碱蓬、盐穗木、柽柳等13种植物的根为材料,利用SCA培养基分离其内生放线菌,通过菌株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荒漠植物内生放线菌物种多样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细极链格孢菌、大丽轮枝菌和尖孢镰刀菌为靶标,通过琼脂扩散法和平板对峙法开展抗菌活性筛选。从13种荒漠植物分离出533株内生放线菌,鉴定的361株,分布于6个目,7个科,9个属,77个种,另有3个潜在新种,其中链霉菌属为优势类群,冢村氏菌属与伦茨菌属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研究表明13种荒漠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有明显差异,骆驼刺内生放线菌最丰富,分离到6个属27个种,链霉菌属有20个种;老鹳草分离到的菌株数量最多,有3个属;铃铛刺分离到2个属,其中的链霉菌属有28个种;猪毛菜、盐穗木等植物只分离到链霉菌属。抗菌活性筛选显示80株放线菌有抗菌活性,其中链霉菌74株,拟无枝酸菌3株,拟诺卡氏菌、糖霉菌和链孢囊菌各1株。本研究为寻找新型抗菌活性化合物,为生物医药和生物肥料提供菌株来源。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right)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最为严重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病害之一。因放线菌多能产生天然活性物质而拮抗病原微生物,被研究者视为植物病害重要的生防菌种。其中,链霉菌是最主要的一类。本研究从内蒙古乌海地区的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对致病疫霉拮抗效果良好的菌株WH13,其16S rRNA与Streptomyces enissocaesilis的相似性达100%,初步鉴定其为链霉菌。WH13对致病疫霉的平板对峙抑菌率可达74. 44%,其发酵上清液和菌体破碎液中均存在抑制致病疫霉的活性物质,抑菌率分别为49. 44%和58. 38%。对马铃薯离体叶片的接种试验表明,WH13可显著降低致病疫霉导致的病斑面积。试验结果为后续利用该菌株开发成抗马铃薯晚疫病生防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具有抑制番茄灰霉病活性的放线菌菌株,对采自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15份供试土样进行选择性分离,采用活体组织法对分离到的放线菌进行抑制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活性筛选,并进一步测试高活性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279株放线菌中有28株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60%以上的室内药效,其中6株放线菌对番茄灰霉病菌室内药效可达90%以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分离自新疆巴里坤盐湖的放线菌中筛选到两株抗菌活性放线菌GWB1-7和ZW2-11,该菌株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致病菌(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采用平板对峙法对上述菌株进行菌株拮抗分析,并对其进行菌株形态观察、系统进化树分析及抗生素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筛查。结果表明:放线菌GWB1-7和ZW2-11不仅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具有显著抗菌活性,而且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拮抗作用明显;放线菌GWB1-7在进化关系上与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放线菌最相近,而放线菌ZW2-11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放线菌聚类在相同的分支;这两株菌均携带有Nrps和Aph基因,另外GWB1-7菌株中还含有I型Pks基因,而ZW2-11菌株还含有II型Pks基因。放线菌GWB1-7和ZW2-11的鉴定及抗生素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的筛查,为后期分离这些菌株中的活性代谢产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盐渍土中抗动物病原菌的拮抗放线菌筛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西北地区盐渍土中放线菌种类组成及拮抗性放线菌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盐渍土中放线菌以链霉菌属为主,同时拮抗性放线菌所占比例较高,且广普性拮抗菌较多.试验中以固体琼脂块法和液体发酵法相结合,共筛选出10株对鸡的大肠杆菌、牛的无乳链球菌等多种动物病原菌有较强抑菌作用菌株,并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其结果为:10株菌株均为链霉菌,其中黄色类群3株,粉红孢类群及球孢类群各2株,烬灰类群、绿色类群和淡紫灰类群各1株.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土壤中获得产淀粉酶放线菌,对陕西省洛南县7种植被下不同土层土壤中的产淀粉酶放线菌进行了分离纯化,研究了化学抑制剂K2Cr2O7质量浓度和土壤稀释液浓度对放线菌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通过菌落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对产淀粉酶放线菌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当土壤稀释液为10-5~10-4 g/mL、K2Cr2O7质量浓度为50mg/L时,最有利于放线菌的分离;同一植被下表层土壤(5~20cm)中放线菌数量显著多于深层土壤(20~30cm);从7种不同植被下土样中共筛选出10株放线菌菌株,其中有8株是产淀粉酶放线菌菌株,从槐树下土壤中分离出的M4菌株对淀粉的水解能力最强,u0为14.27,并初步被判定为诺卡氏菌属放线菌;8株产淀粉酶放线菌均能利用葡萄糖进行糖酵解,6株能利用乳糖,7株不能利用蔗糖,6株不能利用麦芽糖,仅2株能够产生色氨酸酶,并且所有菌株均具有较强的耐碱性(pH值7.0~7.5),6株具有较强的耐盐性(10%),6株具有柠檬酸盐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发现具有杀虫活性的放线菌,采用选择性分离方法对采自内蒙古地区特殊生境12份土样的放线菌进行分离;先后以卤虫、淡色库蚊3龄幼虫为供试对象进行菌株发酵液杀虫活性筛选,测定高活性菌株发酵液对3种农业害虫(朱砂叶螨、小菜蛾和粘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从采自内蒙古地区的12份土样分离获得放线菌183株,其中,菌株11 09 3、11 09 49、12 09 10对卤虫、淡色库蚊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菌株11 09 3的发酵液对小菜蛾的毒杀活性为96.67%,对朱砂叶螨的毒杀活性为93.10%,菌株11 09 3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土壤真菌NO6发酵液中对杂草野燕麦具有抑制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从坎布拉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菌株,利用培养皿分析法测定其次级代谢产物除草活性,利用菌落形态和ITS序列对除草活性最高的菌株进行鉴定,进而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TLC和半制备HPLC方法对其代谢产物中的除草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9株微生物菌株,其中菌株NO6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最高,将其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得到保留时间为66.868min的除草活性物质3。  相似文献   

17.
采集秦巴山区野生虎杖(Polygonurn cuspidatum),选取以海藻糖、葡萄糖、淀粉等为主要营养和能源的4种培养基,经分离纯化得到47株内生放线菌.经形态学鉴定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将6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2株,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2株,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2株;采用滤纸片法初步研究了内生放线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7株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占所有分离菌株的36.2%,其中6株具有较明显的抑菌活性,菌株PEA023对所有靶标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菌株PEA023和PEA032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拮抗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马铃薯连作土壤中拮抗放线菌的资源状况,并从中筛选有应用价值的马铃薯连作土传真菌病害生防放线菌,采用皿内琼脂块和发酵液抑菌试验法筛选对马铃薯黑痣病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2株马铃薯干腐病病原菌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及马铃薯黄萎病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有较强拮抗性的放线菌;采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对其中3株高活性拮抗放线菌进行鉴定;盆栽试验研究高活性广谱拮抗菌娄彻氏链霉菌 (Streptomyces rochei)孢子粉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生长及抗逆性影响。结果表明:(1)在甘肃省定西市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根区及根外土壤中均存在少量对马铃薯土传病原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在大部分病、健株根区及根外土壤中,拮抗菌所占比例呈病株大于健株的趋势。(2)筛选到3株高活性广谱拮抗放线菌,经鉴定放线菌G5和G43均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G108为仙台链霉菌( Streptomyces sindenensis)。(3)盆栽试验表明,娄彻氏链霉菌孢子粉对马铃薯有促生作用并能提高其抗逆性。拌土和包衣接种娄彻氏链霉菌孢子粉后,处理马铃薯地上鲜质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9.0%和7.5%;生长期株高较对照分别增加7.3%和9.5%,基部茎周长较对照分别增加10.7%和4.1%;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11.6%和25.2%。表明该菌对马铃薯生长有促进作用,并能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9.
黄瓜叶围放线菌的分离及其对灰霉菌抑菌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叶片冲洗液培养法和消毒叶片研磨液培养法,从郑州郊区温室及露地黄瓜叶片上分离得到45株放线菌。采用室内平板对峙法测定了各菌株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初筛出抑菌效果明显的S32,S10等6株放线菌,并测定了其发酵滤液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S32,S10和S23的发酵滤液对黄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S23稀释10倍的发酵滤液抑菌效果优于50%速克灵1000倍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