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温室秋冬茬番茄生长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秋冬茬温室番茄生产中对温室地温、土壤理化特性、土壤保墒能力、CO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提高地温2~4℃;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以很好地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并可以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和温室内CO2浓度。  相似文献   

2.
以黄瓜为试验对象,探讨秸秆反应堆对温室内CO2浓度、地温、黄瓜植株长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设秸秆反应堆可明显提高温室内CO2浓度;10cm深地温最高可提高2.6℃,20cm深地温最高可提高5.3℃;黄瓜植株长势和产量都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针对温室作物秋冬季节CO2气肥严重不足的问题,设计了适用于普通温室大棚的基于生物质原料发酵的二氧化碳施肥器。采用作物秸秆在好氧发酵作用下进行发酵,制取二氧化碳。同时,采用合理的自动控制策略,获取生物质发酵过程中适宜的温度及水分等条件,并试验研究了生物质发酵制取CO2的最佳条件,验证了该施肥器用于温室补施二氧化碳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秸秆+好氧发酵菌)生物发酵产生CO2的最佳条件为:温度45℃、含水量为70%、初始碳氮比为40:1,产气速率最快;碳氮比对CO2的释放影响最大,温度影响次之,含水量影响最小;在此条件下一次上料可以连续12天让面积120m2的温室CO2浓度保持在1 200×10-6以上,满足温室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4.
不同墙体结构日光温室保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墙体结构对日光温室保温性能的影响,以3种不同墙体结构的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计算了日光温室各组成元素的热工性能,分析了不同结构温室的墙体温度分布、温室内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厚度为0.6m的秸秆块墙体的热阻是平均厚度4.0m土墙体热阻的2.54倍,土墙体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分别是厚度为0.6m秸秆块墙体导热系数的16.91倍和11.42倍;墙体温度梯度显示土墙体厚度方向上的温度衰减速率最小,其次是0.6m厚秸秆块墙体,0.46m厚秸秆块墙体温度衰减速率最大。试验期间,SBWG1、SBWG2和SWG中空气的平均温度分别为3 0.8℃,3 2.1℃和3 2.6℃,温室中土壤在0 cm、1 0 cm和2 0 cm处温度(2月份)分别为26.2、14.1、13.9,25.2、16.5、15.1、27.2、17.5、17.2℃。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在保温性能及湿度调解方面优势明显,在蓄热性能和土壤温度方面需要提高,以达到土墙体日光温室的保温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温室土壤连年作业,导致土壤养分多寡不均匀、土传病原生物和化感自毒物质积累等问题,研究温室蔬菜秸秆机械化还田精确调控土壤环境技术,实现解决温室蔬菜秸秆病虫害影响土壤环境引发的病虫害二次爆发的问题,实现温室蔬菜秸秆切碎深还田,实现秸秆资源化,设施蔬菜绿色循环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温室生产中不同耕作措施的水热盐调控效果,采用温室小区试验方法,以翻耕(CK)、翻耕结合地表覆盖地膜(M)、翻耕结合秸秆深埋(J)为对照,研究了翻耕结合地表覆盖地膜结合秸秆深埋(J+M)措施对温室土壤水热盐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M、J及CK处理相比,J+M处理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率可分别提高8.96%、5.45%、14.32%,土壤温度分别提高3.35%、5.21%及8.32%,土壤全盐量分别降低24.44%、19.65%、26.64%,这一结果可为宁夏温室种植实施地膜覆盖与秸秆深埋改良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秸秆综合利用减排固碳贡献与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能力,针对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基数不明、底数不清等问题,基于IPCC指南(2006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理论框架,构建秸秆综合利用评价方法.明确评价范围与边界,科学核算不同秸秆利用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评价秸秆五料化减排固碳底数,基于不同情景预测2030年和2060...  相似文献   

8.
针对农作物秸秆处理成本高、处理效率低、秸秆焚烧和弃置带来的资源浪费等问题,对温室农业秸秆还田过程进行了系统化研究,设计了一种高效秸秆还田装置。该装置整体由底盘架、行走轮、收集机构、粉碎箱、粉碎刀组、喷雾泵及药箱连接组成,通过捡拾收集、三级粉碎、喷洒腐解剂和杀虫剂等步骤对秸秆进行处理。该装置结构紧凑,运行效率高,能够在狭小的温室空间工作,具有良好的工作稳定性和均匀性,提高了秸秆还田的处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常见稻麦秸秆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与刀具作用发生2种变形:挤压秸秆发生弯曲变形和剪切秸秆发生剪切变形,根据2种变形设置弯曲试验和剪切试验,分别测试15~30 mm/min加载速率下弯曲强度和剪切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抗弯强度随着加载速率增加而减小;水稻秸秆抗弯强度随着转速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小麦秸秆剪切强度随着加载速率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水稻秸秆剪切强度随着加载速率增加而增加。其次在田间试验中,根据2种变形设置横纵向秸秆以及180~280 r/min的刀轴转速,并对其反旋作业。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即根据标记秸秆前后坐标变化值来代替机具在幅宽范围内纵横向秸秆的位移变化,将得到的标记点坐标在三维坐标系中用Matlab绘制成曲线,该曲线形状与旋耕刀片在刀轴上排列相似。耕作后位移和坐标结果表明:水稻秸秆位移大于小麦秸秆位移,水稻秸秆标记点位移变化较小麦秸秆标记点位移变化均匀;2种秸秆排列方式对应2种分布情况:纵向标记秸秆坐标在X轴上以零点对称分布,横向标记秸秆坐标在X、Z轴上两侧对称分布。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实际作业中,选择刀轴转速230 r/min以及改变秸秆在田间排列方式,以使秸秆还田效果达到更佳。  相似文献   

10.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温室生菜CO2施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温室CO2施肥主要采用试验定性分析确定适合范围,难以实现高精度温室产业生产控制。根据光合作用对温室环境因子的非线性,结合BP神经网络对非线性的良好辨识能力,研究出一种CO2施肥技术。结合温室光照、CO2浓度变化规律以及温室生菜生长规律,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温室生菜光合速率与二者的量化模型,预测出在不同温室环境条件下,通过生菜的光合作用速率来衡量生菜生长状况,在温室小气候条件下实现对生菜产量的量化控制。  相似文献   

11.
传统小型油棕果榨油设备采用果肉、果核混合压榨的出油方式,为防止压破果核影响油质而降低压力,造成不完全压榨,油渣含油高。为提高出油率,选用先分离果核再压榨果肉的工艺,为此设计研制了一种基于离心挤压的油棕果果核分离机,可将高温杀酵后从果穗脱离的果实进行高速离心捣碎并再次加热,降低物料粘度,使果肉更容易从分离栅栏挤出,达到果核分离目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施氮水平的控制,研究农田土壤水盐分布和向日葵的产量变化规律,为改善盐碱地作物生长环境,增加产量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选取大同盆地,采用覆膜宽垄沟灌(G)和水平畦灌(Q)2种耕作灌溉方式,设置3种施氮水平,施氮量分别为156kg/hm^2(N1)、260kg/hm^2(N2)、364kg/hm^2(N3),以平作不施氮(QN0)为对照组,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用量分别45.7和54.84kg/hm^2。灌溉定额为340mm。结果表明:在不施氮条件下,沟灌垄上0~40cm电导率EC1∶5比水平畦灌电导率低15%~30%,沟中0~40cmEC1∶5比水平畦灌低40%~50%。40cm以下土层,沟灌土壤垄上和沟中EC1∶5比水平畦灌低20%~40%。而在施氮条件下,沟灌垄上0~40cm表层EC1∶5和水平畦灌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二者表层EC1∶5都略微增加,沟灌沟中0~40cmEC1∶5较水平畦灌低40%~60%。40cm以下沟灌沟中EC1∶5比畦灌低40%左右。在相同的灌水量下,沟灌沟中0~40cm表层含水率低于垄上覆膜表层含水率,而在整个生育期内除了降雨影响外,覆膜沟灌含水率均在10%~23%,与不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260kg/hm^2的施氮时,向日葵生长最优,盘径22.5cm、千粒重192.30g、籽粒产量4893.8kg/hm^2。综上分析,采用覆膜沟灌且施氮量在260kg/hm2左右能改善土壤水盐状况,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内外情况和研究推广成果,重点论述了推广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影响和制约技术推广的障碍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木薯是柬埔寨的重要农作物,缺乏相关农业机械是影响木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加快木薯生产机械化发展,一种宽窄行种植模式与配套的全程机械化设备被引入到柬埔寨合作公司,这些机械设备包括旋耕起垄机、木薯种植机、木薯块根挖掘收获机、木薯秆粉碎机等。在柬埔寨桔井省的试验表明,木薯宽窄行种植模式农艺与配套的农业机械总体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降低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作业排放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势在必行。以某款拖拉机为测试主体,利用PEMS系统获取拖拉机旋耕作业状态下的排放情况,按照欧盟非道路第5阶段的测试方法及计算程序,基于功基窗口法对排放数据进行计算分排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NOX排放结果为5.25~5.942g/kW·h,拖拉机装用发动机的排放测试结果,台架试验不能有效反应田间作业排放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从病虫害传统诊断方式的优缺点入手,基于现实应用案例,概括了无人机技术相较于传统诊断方式具有监测成本低、反映速度快、数据分辨率高、信息反馈直观全面等优势。并指出了基于无人机技术的病虫害诊断方式依然具有数据来源单一、简单;处理、分析能力及精度有限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结论显示无人机在病虫害信息获取、分析、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国内外农用喷雾机的发展现状,把当前我国农用喷雾机现状与国外相比较,客观地提出了国内外农用喷雾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精准变量施药技术、混药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提升会促进喷雾机进一步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葡萄全程机械化应用现状及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已成为影响我国葡萄产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本文简单介绍了葡萄的分布状况与生产作业流程,概述了葡萄生产各个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发展现状与配套机具,并对未来的葡萄机械化生产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总结,旨在为我国葡萄生产机械化新设备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干燥处理是粮食储存前的关键环节,也是粮食能否安全储存的必要条件,干燥处理不得当将直接影响粮食的质量和品质,进而影响粮农和粮食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时烘干粮食不仅能提高粮食质量的效益,而且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本文主要介绍粮食干燥机工作原理,并对近年来我国粮食干燥机械设备发展与国外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粮食干燥机械设备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种植模式和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集雨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不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与补灌措施下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片 SPAD 值、0~200 cm土壤水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欠水年补灌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玉米籽粒性状表现。干物质积累增加2.51%~26.88%,叶面积指数增加5.06%~14.37%,叶片 SPAD 值增加1.56%~8.75%,穗长增加0.3%~13.3%、百粒重增加3.3%~4.7%。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0~200 cm土壤平均贮水量增加8.0 mm^23.54 mm,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FMRF70>FP>FMRF60>FMRF50,产量增加19.20%~78.96%, WUE 提高15.97%~70.00%,差异显著( P <0.05)。可见,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结合灌浆期适量补灌是半干旱区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