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环棱螺也叫石螺、螺蛳,属于田螺科的一种软体动物,主要栖息在水田、河沟、湖泊或水库等区域,以有机碎屑、藻类等为食。环棱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我国作为美食而广受欢迎,而且作为柳州螺蛳粉的主要原料之一,市场需求量很大(闻海波等,2021)。随着环棱螺越来越受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目前,环棱螺的研究主要在群体遗传学(金武等,2022;顾钱洪,2013)、生物学特性(Huang S等,2020)以及对水质环境的修复(马本贺等,2022;王雪飞等,2021)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中华鳖养殖业的兴起,尤其是温室养鳖等工厂化养殖的迅速发展,其疾病危害也日趋严重。国内有关学者虽然对一些常见疾病进行了研究,如疱疹病(胡嗣基,1995)、红脖子病(郭华林,1993;聂予知等;1993;杨臣,1988)、疖疮病(梅广海等,1992;肖克宇,1991)、白点病(程天印等,1995)、烂甲病(伍四清等,  相似文献   

3.
张家塘绿色养殖基地位于笔架山乡张家塘,有无公害大水面47hm^2,2006年由王学著等6人承包经营,获得了高效益,全年共投资46万元,其中用栏栅等基础设施27万元,投放鱼种,饵料等开支19万元,2006年产鲜鱼66.5t,获产值46.55万元,除去鱼种、饵料等开支,获纯利27.55万元。该基地的成功经验是:  相似文献   

4.
鲫营养需求与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鲫对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磷,碘等的营养需 求的研究成果,简述鲫对不同饲料蛋白源,脂肪源及磷源的消化吸收及糖耐量等研究现状,介绍了鱼体必需氨基酸的组成,鲫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和对某些氨基酸的行为以及鲫消化酶活性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池塘、稻田等水域除螺蛳、钉螺清塘消毒是发展人工养殖虾、蟹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在池塘、稻田及湖沼、渠道等浅水区域,大量滋生了水螺、钉螺等低等动物,不仅存在增加虾、蟹的饲养密度,净耗水中氧气和竞争食物等弊端,大量滋生的钉螺,还严重威胁人、畜的身体健康。以往广大渔农常用五氯酸钠、贝螺杀、蜗牛克星等化学药物清塘。但前者残留量大,慢性中毒严重,国家已禁止使用;后者属毒性化学药品,一般用量大,作用缓慢,也存在一定期的残留等药副作用。对此,我们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种种的生物型药物,并经数年筛选、实验及应用后获…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需求明显增加,促使水产养殖业持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卜孟娟等,2019;张建胜等,2022;Ian P等,2004)。为此,养殖户为提高经济效益,在动物日粮中添加抗生素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和节约养殖成本的效果(Mary D等,2000)。然而,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了耐药菌、药物残留和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出现,  相似文献   

7.
《水产科技情报》2007,34(6):284-285
11月13日下午,顺德地区2007年度市场及供销行情暨供需座谈会在顺德召开,出席会议的除顺德龟鳖业协会的会员外,还有中山、惠州、东莞等甲鱼主要养殖区的代表,来自湖南等地的苗种供应商,一些饲料企业代表和广州等地的甲鱼流通商等。与会成员对今年的市场价格表示满意,并对明年的走势表示看好。  相似文献   

8.
水栖兽类是我国的重要水产资源,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六十年代后,国内对鲸类的研究报道较多,特别是对江豚和白鳍豚内、外形态的研究(马凌汉等,1963;康定星,1964;邢湘臣,1965;徐凤等,1973;陈宜瑜等,1975;廖承义,  相似文献   

9.
我市名特优水产养殖在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制约因素主要有生产技术(苗种培育、饲料开发、疾病防治等)开发与推广滞后,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宏观调控力度弱;种质资源污染及产业化程度低等,我市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在政策、技术、市场、地域、品种等方面具有优势,应采取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开展苗种繁育、养殖方式、产品保鲜和加工等技术研究,强化种植资源管理,大力调整品种结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对虾种苗生产中,主要使用硅藻、小球藻等单细胞浮游植物以及海水丰年虫等浮游动物作为幼体饵料。但是,培养这些饵料,不但需要大量的设备,劳动力和经费,硅藻和小球藻的培育,还受到光照、水温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要进行稳定生产比较困难。因此,已开始研究以人工超微粒子饲料代替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11.
陈辉 《重庆水产》1998,(4):14-16
铜梁县地处重庆市西北部,境内大小河流186条,水域面积2.93亩,小型水库,山平塘2.653亩,冬囤水田40万亩。近年来通过放宽政策,增加投入等措施,渔业取得长足发展,1997年全县鱼产量达到9508吨,争对目前存在的机构不健全,科技后劲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渔业发展拟有取健全服务体系,增加科技投入等加快结构调整,强化渔政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铭五 《水产科学》1988,7(4):46-47
日本产的鞍韂乌鱼俗称“水乌鱼”“白乌鱼”“梳子乌鱼”等,其最大体重可达3公斤,是日本渔业的重要资源。产地分布于日本的本州南部,九州,冲绳等沿海一带。日本渔民多采用传统的饵木诱曳钓,定置网,旋网,张网等捕获,经过加工处理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3.
开展鱼、虾类资源放流增殖,进行海区人工放流,目前在许多国家中业已开始,据报道目前放流的种类有贝类(鲍、扇贝、蚶、文蛤等),鱼类(鲷、香鱼、鲆鲽、鲈等),甲壳类(梭子蟹、对虾等)等。通过跟踪调查及渔获量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放流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人工鱼礁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人工鱼礁是根据鱼类等海洋生物在岩礁和沉船等处聚集的特性,利用废旧渔船、混凝土、钢材、旧橡皮轮胎等材料,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以达到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发展休闲渔业等目的。人工鱼礁作为人类在水下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其最大特点是能使生物量显著增加,鱼礁体各式各样的结构、众多的空隙,为喜礁性生物提供了良  相似文献   

15.
漂浮式陆生草类植物带设计及其净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净化水体在我国已广泛用于海滨、江河、湖泊等的修复,水葫芦、浮萍、菱等具有极强的净化能力,但十分容易过度繁殖。陆生植物中有许多品种能适应寒冷天气,其中也不乏蔬菜、花卉、草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种类,如高羊茅、黑麦草、西兰花等,在低温季节和低温地区,能解决水生植物不能有效运转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藻类固定化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藻类固定化技术起始于80年代,它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工程技术,在废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犤仵小南等,1992犦。与游离藻类相比,固定化藻类具有藻细胞密度高、反应速度快、运行稳定可靠、藻细胞流失少等优点。利用固定化藻类的生物富集作用净化污水,包括对N、P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的去除的研究,以及藻类固定化后生理特征的变化等犤严国安,1995犦都有报道。本文在综述藻类固定化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固定化藻类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固定化藻类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前景作了展望。1藻类固定化的基本…  相似文献   

17.
河川沙塘鳢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利平 《内陆水产》2001,26(11):4-5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potamophilaGünther)属鲈形目,虎鱼亚目,塘鳢科,俗名塘鳢鱼,为淡水底栖小型肉食性鱼类,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中下游、钱塘江、闽江等水系(伍汉霖,1993)。其个体虽小,但肉嫩刺少,味道鲜美,可食部分比例大,经济价值高,深受江浙、沪、闽等地人们的喜爱。孙帼英等(1996)对河川沙塘鳢年龄、生长、摄食和繁殖等作了周期的研究,本文仅就其繁殖期间生物学作初步探讨,为开展对该鱼的人工繁殖和集约化养殖、资源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材料于2000年4月下旬和2001年4月下旬采自…  相似文献   

18.
河口区水库众多,库区总面积1~360hm^2(2.04万亩),但由于投资大中型水库资金比较多、风险性大、技术要求高等原因,使得大中型水库的利用只停留在只捕不放的层次上,库区淡水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2005年,针对这种现状,河口区采用新的机制,借助外商开发大中型水库,引进天津等地客商对李坨、马家等大中型水库进行开发利用,通过招商引资,承包经营,库区养殖业实现了新的转变,解决了开发利用大中型水库的资金、技术等难题,四大家鱼等主导经济鱼类产量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沙蚕属环节动物门,毛足纲,多毛目。我国沿海滩涂常见的有青沙蚕、岩沙蚕、袋沙蚕等。随着世界游钓业的兴盛和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其作为饵源,用作出口钓饵和幼成体对虾饵料,先后曾有辽宁、南海等水产研究所,浙江、湛江、大连等水产院校进行了沙蚕人工育苗试验。江苏的淮北盐场、山东的威海、即墨等地生产单位,试用沙蚕成体饲养对虾亲体,用沙蚕幼体培育虾苗,用沙蚕养成对虾以及人工增殖沙蚕资源等也都明显见到成效。为了充分发挥这一自然资源的自身优势,实现其在目前海水增养殖活动中的更大作用,笔者认为仍需解决以下几个关键认…  相似文献   

20.
朱兴贵 《畜禽业》2000,(5):38-40
前言 品种多、杂、乱,杂种猪群大量生产,已是农村养猪的事实。随着优势的明显减退,生产性能难以提高,影响了持续发展,造成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云南省的养猪业,先是引入克米洛夫猪等品种,1980年初引入杜洛克、汉普夏、以后引入约克夏、丹麦长白猪等多个品种1,1988年在宜良、陆良、通海、丽江等地建立了4个商品猪基地县,到1998年发展到44个。并建立了富源大河猪、撒坝猪等地方猪种的保种场。但多数县份农村,存在盲目引种、无计划杂交,种质退化、基因混杂等问题。如果将这些猪全部淘汰,很不经济,也不符合我省农村的实际情况。本文就云南省现有杂交猪群的利用、现有公猪纯杂的测定、杂交繁育体系的建立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