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禅宗的角度阐述了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味,解读了禅诗的发展脉络,梳理了王维禅诗对王昌龄、皎然、严羽、司空图、王士祯的文论的影响;并运用他的画论《山水论》从禅画的角度探究了其对苏轼文论的影响。王维的禅宗画《雪中芭蕉》为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王维禅画与禅宗思想的关系,探讨了王维画论"平淡天真"、"返朴归真""自然"对苏轼"平淡"说的影响,认为王维的禅宗画《雪中芭蕉》为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普遍认为王雏是中国绘画史上“禅画”这一画种的创始人。参禅的“诗佛”王雏将禅心与画意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水墨渲淡”山水画中,再现了他修禅的艺术体验,开拓出极为优美深邃的美学境界,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他的“禅境画”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王维与禅的论证,阐述了禅画的概念及其起源,分析了禅画鼻祖首推王雏的原因,简析了王雏与“禅”、王雏与“禅画”的关系,推断了王维的禅画风格,阐明了王雏开创的禅宗画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诗,给后人展现了逍遥自在、平和自然的另种境界,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创造了以禅入诗的最高境界,早年多接触北宗禅,而晚年更倾向于南宗禅。作为思想背景,儒、道的影响不可忽视,少年时代的王维,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渴望建功立业,但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报国之心转淡,渐生归隐之心,便更多地接受道教的思想,当道家思想也不能满足他的心理需求时,尤其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打击之后,王维开始全心全意地转向佛教,以看破红尘寻求内心世界的平衡。在佛教的影响下,他的思想、思维形式和思辨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王维开始退隐山林。  相似文献   

5.
传统水墨元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最早的水墨理论构建起源于宋代诗人苏轼,它在评价王维的《山水决》时就说到"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里就影射了王维的《山水决》有中国水墨画般的诗情画意,令人感叹唏嘘。在当代,传统水墨元素依然存在于,它作为一种传统中华文化可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独具匠心、浑然天成的设计理念。本文就简要探索了传统水墨元素与现代广告设计的融合实践过程,希望为当代广告设计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6.
《山居秋暝》作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试从意境美、色彩美、韵律美三方面来对此诗作一简单的赏析。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哀悼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所反映的王维生死观的变化,可作为观照其思想信仰变化的补充材料。青年时重生轻死,中年时重死轻生,晚年时的看淡生、死,与之相对应的是王维一生由儒到庄、禅,再由庄、禅最终归向佛的复杂思想信仰变化历程。此外,王维的哀悼诗还具有独到的文学价值。这些哀悼诗具有情感真挚感人和语言典雅、蕴藉的艺术特点,这与其平淡、空灵的山水诗相异趣,是王维审美观中容易为人所忽视的异质部分,故而具有补充和扩展王维诗歌全体艺术风貌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鸟鸣山更幽──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动态描写赵桂云,刘胜彩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流传久远影响颇深.同时他还是著名的画家,后世推之为南宗山水画派的始祖.因此他的诗朴素、清新、明丽、含蓄、充满诗情画意,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唐末殷潘...  相似文献   

9.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10.
宋代理学诗人的说理诗大多是枯燥乏味的语录讲义体, 朱熹的说理诗也多为此体。不过作为理学诗人中的杰出代表, 朱熹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 那就是他创作了不少富有理趣的小诗。本文以朱熹的理趣诗为论题, 从作品的具体分析出发, 辅之以确凿的材料, 提出了以下观点:“朱熹的理趣诗是在禅宗以诗说禅方式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示道’之作。”  相似文献   

11.
以诗画之道修园林之禅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57-1558,1592
阐述无论是山水诗、山水画艺术,还是相关的诗论、画论,都对园林艺术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尤以诗画之禅旨的特色为园林中禅境的创造提供了基础。这些诗画的理想境界本身构成了园林审美境界与造园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诗为活物”为钟惺梳理《诗经》的流传、徙变所成之观点,主要阐明“诗”为“活物”+的特性与成因。“诗为活物”说与西方接受诗学多有相似之论。然“诗为活物”说为中国古代诗学体系关于审美接受理论的一种独特创说,它与西方接受诗学在关于文学本体与“接受过程”的阐释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文章拟就“诗为活物”说与西方接受诗学的理论加以辨析,以期透过中西两种接受诗学的互照,抉发出中国接受诗学的奥妙精微之处。  相似文献   

13.
从创作动因、零度情感写作、文革情结三方面论述童年经验对余华创作的影响,认为童年经验是作家创作动机的重要动因,它可以影响作家一生的创作倾向、创作风格以及价值取向。文学创作就是作家童年经验的重塑与变形。  相似文献   

14.
“对句”在英国诗歌中大量出现,创始人是十四世纪诗人杰弗里·乔叟。他用其体写成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流传了几个世纪。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对此种涛体发扬光大,写成巨著备受欢迎,影响深远。十四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大多采用这种诗体。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结束句,以及在伊丽莎白和詹姆士一世时期的戏剧中的台词也是以对句来收尾的。我国诗歌翻译家黄果圻,范守义等擅长把“对句”的英诗译成对等的“双行韵”汉诗;而把中国古典诗词译成“对句”亚历山大体的英诗最受中外译界赏识和大众喜爱的翻译家是许渊冲。通过学习英诗的“对句”,能使我们读懂英美文学优秀诗人的作品,同时能使我们在欣赏古典英国诗歌、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文学思想的同时,掌握好诗歌翻译技巧,向著名翻译家们学习,把我国古今文学成就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兼具统治者和文坛领袖双重身份的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对推进文体进化、纯文学的独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人均认同“文随世变”的文学发展观,为文学的变革提供了契机。然而在“因”与“革”的问题上,四人却存在一定的差别,萧衍、萧统倾向“通变”的文论思想,而萧纲和萧绎则持“新变”文论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用王国维做学问三境界对文学鉴赏三境界进行探讨。以情动人是文学鉴赏的首要条件,只有投入感情,才能达到文学鉴赏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孟妍君  秦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70-15272
从雁山园的自然环境入手,根据农代缙的《雁山园图》及相关研究资料,分析了雁山园的造园美学思想。并说明了雁山园的造园哲学基础是儒家、道家、禅宗三大家,其美学思想包容了入世与出世思想、画意与文心、自然山水之美以及风水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