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采用从大样本随机挖取单个无性系的调查和测定方法,分析长白山区垂穗披碱草无性系构件的结构及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籽实乳熟期,垂穗披碱草无性系构件是由营养枝和生殖枝组成,其中以生殖枝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6%和91%.在垂穗披碱草无性系构件的关系中,生殖枝个数、生殖枝秆重、生殖枝重均随着丛径、丛面积的增加呈冪函数异速生长(r2 =0.471 9 ~0.635 6);穗重随着生殖枝个数增加也呈冪函数异速生长(r2=0.7542),生殖枝秆重、生殖枝重均与生殖枝个数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2为0.825 7、0.827 3).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平贝母无性系结构及生长规律,采用大样本随机采样法,挖取长白山区栽培的平贝母单个无性系植株,调查和测定其无性系构件的组成及数量指标。结果表明,在平贝母果期,平贝母无性系构件由鳞茎、子鳞茎、茎、叶和果实组成。构件关系中,茎粗、地上生物量(鲜、干质量)与株高之间,茎粗与鳞茎生物量(鲜、干质量)、鳞茎直径之间,鳞茎生物量(鲜、干质量)与鳞茎直径之间均呈幂函数正相关(P<0.01),R2分别为0.492 1、0.756 9、0.454,0.544 5、0.362 6、0.521,0.673 5、0.453 8。叶长与叶宽之间呈指数函数的正相关(P<0.01),R2为0.453 5。表明茎粗、地上生物量与株高间、鳞茎生物量与鳞茎直径之间均为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而叶长与叶宽之间则呈指数函数异速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3.
徐阳  徐蕾  李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282-10283,10355
[目的]对3种楠属植物楠木(Phoebe zhennan)、利川楠(P.lichuanensis)和闽楠(P.bournei)叶片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方法]大样本、随机取样测定成株叶片的长度、宽度、面积和生物量。[结果]闽楠的叶片宽度显著小于楠木和利川楠。3种植物升片长度、宽度、面积和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均为楠木〉利川楠〉闺楠。3种植物叶片的生长规律均可由多种函数形式较好地表达,在最佳的拟合方程中,楠木、利川楠和闽楠的叶片在宽度与长度的关系上均呈异速生长规律;在干重与面积的关系上,楠木呈同速生长关系,利川楠及闽楠呈异速生长规律。[结论]同属不同植物种间叶片的生长规律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木兰属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玉兰、紫玉兰和荷花玉兰3种常见木兰属园林乔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成株叶片的长、宽、面积及生物量,分析其叶片的表型可塑性和生长规律。[结果]3种植物均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叶生物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5.45%~57.50%。叶面积变异系数次之,为34.72%~48.44%。叶长、叶宽的变异系数均较小,为18.77%~28.28%。玉兰与荷花玉兰的叶宽与叶长呈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而紫玉兰呈直线同速生长;玉兰、紫玉兰的叶生物量与叶面积呈直线同速生长规律,而荷花玉兰呈幂函数异速生长。[结论]玉兰、紫玉兰和荷花玉兰3种成株叶片在叶长、叶宽、叶面积以及叶生物量等数量性状均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中林和中林232两个无性系人工林生长特性进行分析,为2个无性系人工林的集约经营及其木材的合理加工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2个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模型和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规律.[结果]中林杨2个无性系的高生长与胸径生长同步,生长中后期单株之间差异明显;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与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几乎同步出现,胸径亦如此,树高连年生长量在接近第4~5年与平均生长量相交,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第4~6年相交.[结论]从18年生的2个无性 系生长过程来看,生长可分为3个时期:第0~5年为幼树期,树高、胸径生长比较快,第6~9年为速生期,树高、胸径生长急速上升,第10~18年为近熟期,树高、胸径生长趋缓.中林杨材积的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在第7~10年相交,达到数量成熟,此时可进行轮伐.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究大苞萱草bHLH基因家族成员特性,基于对干旱胁迫下大苞萱草叶和根转录组测序结果,鉴定并分析大苞萱草bHLH基因家族成员。【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苞萱草bHLH转录因子家族基因进行系统发育、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保守结构域及基因表达等分析。【结果】共鉴定出55个大苞萱草bHLH家族基因并分为11个亚族;bHLH蛋白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总平均亲水性为负值,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大苞萱草bHLH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叶中有26个上调基因,26个下调基因,根中有32个上调基因,22个下调基因,差异基因HmbHLH50的表达量变化显著,可能与大苞萱草的抗旱能力相关。【结论】本研究为挖掘bHLH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也为深入解析大苞萱草的抗旱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朱媛  李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284-10286
[目的]分析3种木犀属植物金桂(Osmanthus fragrans vat.thunbergii)、银桂(0.fragrans vat.如latifolius)和四季桂(0.fragransCV.Semperfl0)叶片的生长规律。[方法]采用大样本、随机取样方法测定成株叶片的长度、宽度、面积和生物量。[结果]四季桂的叶长显著高于金桂和银桂,银桂和四季桂的叶宽和生物量显著高于金桂,3种桂树叶面积间差异显著。3种小乔木叶片的生长规律均可由多种函数形式较好地表达,在最佳的拟合方程中,叶长和叶宽间呈同速或异速生长,叶面积和生物量则均为异速生长;在植物种水平上,银桂和四季桂叶片均呈异速生长。[结论]随着叶面积增长,金桂的物质增长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8.
天宝岩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4种数学模型拟合天宝岩长苞铁杉胸径、树高、材积生长过程,并分析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天宝岩长苞铁杉胸径生长旺盛期在3-36 a;树高在前7 a生长较快,以后逐年下降;材积生长逐年增加,数量成熟期在139-140 a。通过与永泰、连城长苞铁杉生长过程的对比,天宝岩长苞铁杉在第3年就有胸径生长,树高在70 a时达19.27 m。  相似文献   

9.
云南松不同家系苗木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探明不同家系云南松苗木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异速生长现象,了解苗木的个体发育规律及适应策略。  方法  对10个家系310株云南松苗木的生长及生物量相关指标进行调查,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家系苗木的生物量及其分配差异,并采用标准化主轴分析法对其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1)不同家系苗木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存在差异,但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均表现为叶 > 茎 > 根。苗木个体越小,叶生物量占比越大,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茎。(2)苗木器官生物量间及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家系中不尽相同,总体表现为等速生长。(3)地上生物量与根生物量间及茎生物量与根生物量间具有共同的异速生长指数,分别为1.054和1.209。不同家系苗木既存在等速生长又具有异速生长现象,异速生长关系并不一致。  结论  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的家系中并不唯一,既有趋同适应又存在差异,反应了苗木的生长与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杉木无性系苗期叶片元素含量与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母质发育的黄棕壤为供试土壤,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杉木无性系苗期叶片元素含量与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杉木苗期叶片K的含量与苗高生长极显著正相关;Mg的含量与苗高生长极显著负相关.同一土壤上不同无性系间,元素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叶片元素含量在无性系之间的差异远大于土壤之间的差异。据此,提出用叶片元素分析来鉴别杉木早期的速生性状。  相似文献   

11.
以34个引种欧洲黑杨无性系及107杨、陕林3号2个对照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对无性系的生理和生长指标进行了数量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间及水分处理间在各项生理指标和生长指标上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分处理间的差异要大于无性系间的差异.数量遗传分析表明,各生长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表型变异系数和广义遗传力一般均大于生理指标;水分因子对无性系苗期生长具有较大影响,对遗传型的直接选择以生长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12.
对伊犁地区筛选的4个银×新杨无性系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新杨4个无性系的高生长要早于胸径生长,生长中后期单株之间差异明显;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与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几乎同步出现,胸径亦如此,树高连年生长量在第4~6年时与平均生长量相交,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第6~7年时相交。从18a生的4个无性系生长过程来看,生长可分为3个时期:第O~6年为幼树期,树高、胸径生长比较快。第7~14年为速生期,树高、胸径生长急速上升。第15~18年为近熟期。银×新杨材积的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在第16年左右时相交,达到数量成熟,此时可进行轮伐。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设置4种不同的造林密度试验来研究密度对桉树无性系林分生长的影响,并以Richards生长函数为模型拟合了不同造林密度条件下桉树无性系林分生长模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桉树无性系林分的生长规律呈现"s"型曲线,用Richards模型拟合其胸径、树高、材积及蓄积量的生长精度很高,相关指数均在0.996以上,利用所建生长模型可以对桉树无性系林分的生长动态进行预测,为桉树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置4种不同的造林密度试验来研究密度对桉树无性系林分生长的影响,并以Richards生长函数为模型拟合了不同造林密度条件下桉树无性系林分生长模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桉树无性系林分的生长规律呈现"s"型曲线,用Richards模型拟合其胸径、树高、材积及蓄积量的生长精度很高,相关指数均在0.996以上,利用所建生长模型可以对桉树无性系林分的生长动态进行预测,为桉树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调查测定了雷州半岛短轮伐期尾叶桉、尾叶桉无性系U 6、刚果12号桉无性系W 5、巨尾桉无性系EC 1 4个桉树品系林分各生长因子的生长差异性,研究分析了4个桉树品系林分速生性及生长过程,并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各品系的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各品系之间的林分生长差异显著,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蓄积量生长大小排序为EC 1>U 6>W 5>尾叶桉,6 a生EC 1,U 6,W 5,尾叶桉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达243.8557,238.4578,172.7508,130.9949 m3/hm2;EC 1,U 6,W 5与尾叶桉的数量成熟龄分别在4.9,4.2,3.0和4.2 a;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的林分生长过程可划分为快速生长期、一般生长期和缓慢生长期3个阶段,不同品系到达各生长期的林龄不同.林分生长期的划分可为桉树人工林分阶段科学营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不同季节平茬对云南松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挖掘法和称重法研究春季、夏季、秋季平茬对云南松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格局的规律,并利用异速生长分析法对构件与总生物量、构件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春季平茬除侧根外各构件生物量积累均显著大于夏季和秋季。春季、秋季平茬各构件生物量分配针叶和茎占比显著大于其余构件,而夏季平茬茎占比显著大于其余构件;春季和夏季平茬各构件生物量分配侧根显著小于其余构件,而秋季平茬萌条占比显著小于其余构件。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权衡规律为春季和夏季平茬,苗木维持地下与地上等速生长,秋季倾向于地上生长。不同季节平茬对苗木构件生长速率影响不同,针叶保持最大的生长速率,其次为侧根;但主根与茎、主根与针叶、萌条与针叶、萌条与主根构件生物量间的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表明异速生长关系受平茬的季节影响显著。从萌条与各构件生物量间的生长速率可知,秋季平茬萌条生长速率最快,春季次之,夏季最慢。【结论】不同季节平茬改变了云南松生物量积累和生物量分配模式,不同季节平茬对各构件间异速生长的影响不同,但苗木构件中的针叶和侧根始终保持较大的生长速率,不受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主导萌枝结构特征的云南红豆杉分类方法,探明不同类型幼树生长特征及其异速生长现象。以4年生云南红豆杉幼树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3组成对萌枝特征指标(萌枝高度与萌枝相对高度,最大萌枝基径与平均萌枝基径,最大萌枝长与平均萌枝长)间及其与生长特征间的相关性,构建萌枝结构特征指标体系。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确定主导萌枝结构特征并划分不同萌枝类型,比较不同类型生长差异,并采用标准化主轴分析法分析其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3组成对萌枝结构特征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构建了萌枝相对高度、平均萌枝长度、平均萌枝基径、萌枝数量的指标体系。萌枝相对高度是云南红豆杉的主导萌枝结构特征,并依此划分3个不同类型(低位类型:萌枝相对高度0~0.33;中低类型:萌枝相对高度0.33~0.67;高位类型:萌枝相对高度0.67~1.00。)。不同类型幼树树高、地径、冠幅、材积指数、单株生物量等生长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类型的萌枝相对高度上升而持续减小。除低位类型的树高与地径、冠幅与树高、地径与个体大小间为等速生长外,幼树的其他生长特征间、生长特征与个体大小间呈极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类型间冠幅与树高,树高、地径、冠幅与个体大...  相似文献   

18.
3个杨树无性系生长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杨树无性系L35、I-107和中菏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树干解析,研究了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特性,以期对其栽培适宜性和定向培育做出评价.结果表明:10 a生时无论树高、胸径还是材积均以L35生长为好,适宜黄泛冲积平原栽培生长,是目前最有发展潜力的无性系.L35杨生长明显好于同条件下生长的当地主栽品种中菏1号、I-107,10 a生的树木平均树高生长较中菏1号高15.4%,较I-107高11/9%;平均胸径生长较中菏1号高8.9%,较I-107高13.7%;尤其是平均材积生长较中菏1号提高25.36%,较I-107提高36.45%,达到0.61825 m3.适合短轮伐期栽培和培育大径级材.本文还对L35的数量成熟和采伐期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珠江肇庆江段赤眼鳟开口后仔、稚鱼的异速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珠江肇庆江段的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开口后仔稚鱼的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赤眼鳟开口后仔鱼的游泳、感觉和摄食器官快速分化,许多器官的发育存在异速生长:身体各部分中,头长、尾长和头高为正异速生长,腹长在开口后至20日龄为负异速生长,20日龄后为正异速生长;体高也存在正异速生长,但生长拐点(18日龄)前后均为正异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均存在异速生长拐点,吻长、眼径和眼后头长的生长拐点分别是开口后23、19和16日龄.运动器官中,背鳍、腹鳍、臀鳍及尾鳍均存在异速生长,且分别在开口后18、19、17和14日龄达到生长拐点.游泳、感觉及摄食相关的器官的优先发育,使开口后的仔鱼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与早期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能力,对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生理过程,影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代谢速率作为生物体重要的生命过程指标,几乎影响所有的生物活性速率,且在很多研究中均表现出异速生长现象.所谓代谢异速是指生物体代谢速率与其个体大小(或质量)之间存在的幂函数关系.代谢异速生长理论的提出,从机制模型角度解释了代谢异速关系这一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该理论利用分形几何学及流体动力学等原理,从生物能量学角度阐释了异速生长规律的机理,证实了3/4权度指数的存在;但同时有研究表明,权度指数因环境因素等影响处于2/3-1范围之间而非定值.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代谢异速生长理论研究从起初的宏观动植物领域拓展到了微生物领域,在研究微生物的代谢异速生长理论时,可将微生物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或具有特定功能的功能群视为一个微生物个体,基于其遗传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特征进行表征,以便于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其生态功能性联系起来,使该理论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得到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尽管细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但与宏观生物系统中观测到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有研究表明,3个农田土壤细菌基于遗传多样性的OTU数的平均周转率分别为0.71、0.80和0.84,介于2/3与1之间,可能与生物代谢异速指数有一定关联,为微生物代谢异速指数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参考解决方案.鉴于微生物个体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在分析代谢速率与个体大小关系中,从微生物单位个体的定义、个体大小表征到计量单位的统一,仍需更多的理论支持.分析了代谢异速生长理论在微生物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中的可能应用,延伸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并对尚待加强的研究问题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