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植被物候是反映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最客观、最敏感的指示器,研究新疆草地物候变化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土地覆盖动态产品(MCD12Q2)物候数据对新疆地区2001-2014年间草地物候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草地植被物候多年均值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呈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海拔每升高1000m,返青期推迟13d,枯黄期提前7d,生长季长度缩短20d;2)新疆不同草地类型的返青期在第100~136天,枯黄期在第256~291天,生长季长度为122~190d;3)新疆草地返青期整体呈提前趋势,提前速率为0.11d·yr~(-1),草地枯黄期呈推迟趋势,推迟速率为0.14d·yr~(-1),生长季长度呈延长趋势,延长速率为0.25d·yr~(-1)。  相似文献   

2.
植被物候是反映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最客观、最敏感的指示器,研究新疆草地物候变化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土地覆盖动态产品(MCD12Q2)物候数据对新疆地区2001-2014年间草地物候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草地植被物候多年均值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呈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海拔每升高1000 m,返青期推迟13 d,枯黄期提前7 d,生长季长度缩短20 d;2)新疆不同草地类型的返青期在第100~136天,枯黄期在第256~291天,生长季长度为122~190 d;3)新疆草地返青期整体呈提前趋势,提前速率为0.11 d·yr-1,草地枯黄期呈推迟趋势,推迟速率为0.14 d·yr-1,生长季长度呈延长趋势,延长速率为0.25 d·yr-1。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通辽草甸草原草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亚敏 《草业科学》2018,(2):423-433
植物物候期的变化直接反映气候变化,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基于通辽市巴雅尔吐胡硕牧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6年主要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车前(Plantago asiatica)物候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草本植物返青期、黄枯期和生长季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6年来年均气温上升0.35℃·10 a-1(P0.01),年均降水量减少22.73 mm·10 a-1,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2)草本植物返青期呈一致性延迟趋势,平均每10年延迟1.16~7.60 d。羊草、车前返青推迟主要受2-3月累计降水量减少的影响,冰草、委陵菜返青推迟主要受2-4月、3-4月累计降水量减少的影响。3)草本植物黄枯期变化趋势不同,羊草、冰草黄枯期延迟主要受夏季、初秋累计降水量影响,委陵菜黄枯期提前主要受夏季、初秋的累计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共同影响,车前草黄枯期延迟主要受夏季、初秋平均气温影响。4)草本植物生长季长度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量影响。气候变暖后,研究区夏季、生长季平均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羊草、冰草、委陵菜生长季缩短;而车前对气温反应比较敏感,气温升高有利于车前生长季延长。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馈的重要感应器,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变化对揭示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选取2001–2015年MODIS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16 d最大值合成产品MOD13A1,以TIMESAT 3.2平台为基础,采用阈值法提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期,包括返青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 SOG)、枯黄期(end of growth season, EOG)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LOG),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2001–2015年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随着水热条件的差异,青藏高原由东南向西北,返青期逐渐推迟,从儒略日第110天推迟到第170天;枯黄期逐渐提前,从儒略日第300天提前到第260天;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由170 d逐渐缩短为100 d。不同草地类型的物候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年际变化中返青期呈提前趋势,枯黄期也呈提前趋势,整体上,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3)海拔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物候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在3 500 m以下,植被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在3 500–5 000 m,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随着海拔升高,不同草地类型的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期长度也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植被物候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对揭示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选取1982-2005年的GIMMS NDVI遥感数据,采用动态阈值法提取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物候信息,包括植被返青期、枯黄期及生长季长度,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与水热条件密切相关。青藏高原从东南向西北,植被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季长度因受到植被返青和枯黄的影响,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2)植被返青期和枯黄期的年际变化整体上呈提前的趋势,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3)高原地区的植被物候易受到海拔的影响,但存在3400 m的分界线,在3400 m以下,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而在3400 m以上,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4)气象因子是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物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与降水相比,植被物候期与温度相关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62年锡林浩特市典型草原气象资料和30年糙隐子草生长季观测资料,分析了糙隐子草物候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60年来,锡林浩特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表现为微弱减少,总体呈暖干气候变化趋势。随着气候变化,糙隐子草返青期显著延迟,后续物候期均呈提前趋势,整个生长季呈缩短趋势。通过各物候期相关性分析来看,限制糙隐子草产量积累的主要因素是生长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其相关系数分别是0.458(P0.05)、0.508(P0.01);气温变化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降水是影响糙隐子草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7.
植物物候是植物为适应其生长环境而呈现的节律性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为了探讨高寒植物对其生长环境水热变化的响应特征和机制,本研究利用开顶式模拟增温装置进行增温,以茎直黄芪(Astragalus strictus Grah. Ex Bunge)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返青、枯黄物候和生长期长度对2016—2019年季节性不对称性增温(全年、生长季增温)的响应特征和机理。研究发现:茎直黄芪的平均返青物候在年际间差异极显著;2019年与其它年份比较显著提前了茎直黄芪的返青物候;增温未影响茎直黄芪返青物候;与对照比较,全年和生长季增温分别延迟了茎直黄芪枯黄期7.7和1.9 d,缩短了其平均生长期长度1.7和14.5 d;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增温提前植物的返青物候,延长其枯黄物候,导致生长期延长,自然水分条件相对较低时则相反。综上分析,水分条件是该区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流域牧草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海湖流域3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分析了1961年以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2003~2017年的牧草生育期观测数据,对返青、黄枯日期、生长季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近57a青海湖流域的年和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的升温幅度最大;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增加,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年和四季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日照时数下降最为明显。2)海晏牧草返青期以10d/10a趋势提前,刚察以9d/10a趋势显著推迟,天峻以4d/10a趋势推迟,在空间上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呈推迟趋势。黄枯期均表现为推迟趋势,推迟趋势海晏2d/10a、刚察10d/10a、天峻5d/10a,没有明显的经向和纬向特征。生长季均呈延长趋势,海晏11d/10a、刚察2d/10a、天峻1d/10a,在空间上表现出与返青期相同的走向。3)海晏牧草返青期主要受上年秋季(8~10月)降水量的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mm,返青期提前2.4d;天峻与刚察牧草返青期与返青前≥0℃积温正相关,积温每增加10℃,返青期分别推迟1.2d和0.7d。4)牧草黄枯期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mm,海晏、天峻、刚察黄枯期分别推迟1.3d、1.3d、0.5d。5)生长期受同期气温和降水增加的影响均呈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9.
窦花  苏芬  胡德奎 《青海草业》2023,(2):53-58+72
利用玛沁县气象局2003~2021年牧业气象观测站高寒草甸植物的物候资料及1961~2021年气象资料,分析了牧草返青期、开花期、枯黄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61 a来,玛沁县年平均气温以0.4℃/10 a的趋势升高,年降水量以9.7 mm/10 a的趋势增加,年日照时数以20 h/10 a的趋势减少。(2)牧草返青期平均日期为5月7日,平均开花日期为7月14日,平均枯黄日期为9月28日,平均生长期143 d。(3)牧草返青期和开花期呈不显著推迟趋势,枯黄期呈明显的推迟趋势,生长期呈延长趋势。(4)牧草返青期与4月中旬降水量呈负相关;牧草开花期与3月下旬气温呈负相关,与5月上旬气温正相关;牧草枯黄期与前期降水量和气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2000-2014年期间MODIS 16 d合成EVI 数据,选用阈值法模型提取了青海湖流域逐年的植被关键物候期,分析了物候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植被退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内植被陆续在4月中旬-6月中旬进入返青阶段,8月中旬-10月中旬进入枯黄期,生长季长度在100~150 d之间。植被陆续进入返青期的时间在流域整体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延迟的水平地带性变化趋势,多高山分布区域的植被进入返青期时间表现出垂直非地带性特征。植被进入枯黄期的时间与进入返青期早晚的时间在空间格局上相反,生长季长短空间格局与植被进入返青时间早晚的空间格局一致。气候变化趋势下,流域植被物候时空动态变化存在空间异质性,返青期均值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枯黄期均值提前6.4 d,生长季均值缩短8.9 d。流域内植被物候除受气候因子影响外,与植被退化也有密切关系。植被生长趋于茂盛,返青期呈现延迟趋势;植被生长退化趋势,返青期呈现提前倾向。枯黄期与植被退化的关系较复杂,整体上未表现出明显一致的相关性。植被生长季与植被退化呈现强负相关,即植被生长呈现茂盛趋势的区域,生长季缩短。  相似文献   

11.
史激光 《草业科学》2011,28(10):1855-1858
为了解典型草原区天然牧草生长发育规律,根据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多年牧草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原理、物候学方法对典型草原区克氏针茅(Stipa kryloyii)、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3种牧草生育规律及物候期气象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牧草生长季高度与盖度、产量变化趋势一致,8月末牧草高度、盖度、产量同时达最高值。返青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成熟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抽穗期牧草生长速率最快,各物候期与40 cm日平均地温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牧草生长发育有着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环境的变化制约着牧草的生长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区兴海县天然牧草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根据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牧业气象站1999-2007年天然牧草数据和气候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区兴海县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兴海县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兴海县牧草返青期与日平均气温≥5 ℃的初日相一致,黄枯期与日平均气温≥5 ℃的终日相吻合;牧草返青期与黄枯期均提前,而且黄枯期的提前程度大于返青期;覆盖度每年以1.73个百分点的倾向率减小,而牧草高度以1.08 cm/a的线性趋势上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牧草生长季温度升高,加之进入21世纪以来该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多,水热匹配较好,牧草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良种燕麦在海北地区的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海北高寒地区对6种良种燕麦进行引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3100m地区,青海444和87—444两个品种种子完全能成熟,全生育天数为126d,其他品种由于气温低(年均温-0.1℃),生长季短,种子不能完全成熟,但籽实产量和产草量均极显著高于当地黄燕麦。青引2号在海拔2800m以下种植,种子完全能成熟,籽实产量平均达3336.4kg/hm^2,生育期为120d左右,可在当地进行种子繁殖。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干扰会引起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生境的改变,而植物繁殖分配是其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山嵩草繁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干扰显著增加了高山嵩草总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生殖枝与营养枝比和根冠比(P<0.05),但降低了地上生物量(P<0.05)。高原鼠兔干扰区内,高山嵩草总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随干扰强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态势,生殖枝与营养枝比呈先降低后增加态势,说明高原鼠兔干扰强度从低增加到适宜干扰强度阈值的过程中,高山嵩草将更多资源分配给营养生长,以进行种群扩张,而当干扰强度超过适宜干扰阈值时,高山嵩草将资源更多的分配给生殖生长,以保证基因延续和种群存活。  相似文献   

15.
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主要禾本科牧草返青到籽实成熟需140~150 d,≥0 ℃积温1 000~1 200 ℃,降水量400~450 mm,日照时间1 000~1 100 h;牧草在返青后64 d开始,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返青后的第88天,生长速度最快。返青后112 d开始,其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气温对牧草产量形成在返青到抽穗期、枯黄期为正效应,其中,拔节到抽穗期、籽实成熟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形成除籽实成熟期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均为正效应,在禾本科牧草分蘖拔节期牧草产量形成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日照时间对牧草产量形成影响在返青到分蘖期、籽实成熟期到黄枯期为正效应,拔节到开花期为负效应;抽穗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日照时间变化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16.
Heat stress contributes to increased late-mortality and decreased growth of broilers grown during hot weather. Tunnel ventilation is commonly used to alleviate heat stress by increasing sensible heat loss. As broilers approach heavy BW (>2.5 kg) in hot weather, operating tunnel ventilation continuously as opposed to only during times of high ambient temperature may improve growth rate and nutrient utilization. This study evaluated growth responses of male broilers subjected to high air velocity (2.79 m/s) for either 12 or 24 h from 37 to 51 d of age. 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were 1) control (still air), 2) air velocity of 1.65 m/s (325 ft/min) for 12 h and 2.79 m/s for 12 h, and 3) air velocity of 2.79 m/s (550 ft/min) for 24 h. A cyclical temperature regimen of 25–30–25°C (77–86–77°F) was used with a constant 23°C dew point.Providing continuous high air velocity of 2.79 m/s from 37 to 51 d of age led to a 112-g increase in BW gain and decreased feed conversion ratio by 15 points compared with subjecting broilers to high air velocity of 2.79 m/s for only 12 h. Broilers subjected to both high and low air velocity improved BW gain, feed consumption, and feed conversion over the control bird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ntinuous ventilation at high air velocity improves BW gain and feed conversion ratio of heavy broilers during the last 2 wk of the grow-out.  相似文献   

17.
选取新疆乌鲁木齐市牧业气象试验站2004—2015年早熟禾(Poa annua)、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千叶耆(Achillea millefolium)5种天然牧草物候期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分析了物候期与气候要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牧草的返青期基本一致,开花期有提前有推迟,黄枯期普遍推迟,其中豆科牧草的黄枯期提前;气温是影响牧草春季物候期的重要因素,返青期和开花期的早晚与其前1~2个月气温的负相关程度较高,黄枯期与气温存在正相关,其中老芒麦的黄枯期与其前1~2个月的日照时数负相关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近60年气温序列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长存  王堃  孙钰茗 《草地学报》2016,24(4):747-753
利用1955-2014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10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气温变化结构的基础上运行气候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用以解释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和周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60 a来研究区内平均气温呈现普遍升高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升高趋势更加显著,达到99%置信度,升温速率达到0.45℃·10a-1,高于全国和全球的气温增长率。2008年后区域进入降温过程,冬季降温尤为明显,其原因是全球变化发生停滞;气候突变检验表明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升温突变发生在1986年,显著升温开始于1991年,冬季升温突变时间最早,发生在1978年,夏季升温突变时间滞后,出现于1991年;周期检验表明区域内气温存在5~10 a和30 a的多重时间尺度结构的变化特征,预计2008年后年平均气温和季节平均气温增加速度将变缓,甚至可能发生变暖停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