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品种和密度对粒用高粱辐射利用率的影响W.D.Rosenthal等用累积吸收辐射来估计干物质积累有几个模型(Jones等,1986等)。其中最出色的是deUries(1983)提出的关于生长和其它方面的模拟模型。1977年Monteith把辐射转化...  相似文献   

2.
在相同的生态条件下,进行了玉米和高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特点的比较研究.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快于高粱,并且较早地进入直线增长阶段.玉米在干物质积累的直线增长阶段中,营养器官生长阶段较短,而高粱的营养器官生长阶段则持续时间较长.玉米子粒灌浆期长于高粱.两作物干重在营养器官上的差异均小于生殖器官上的差异,结果高粱的经济系数小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与株高有密切的关系.植株越高营养体所占比例越大.全株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发展,但用Logistic模型模拟不能真正反映干物质积累的双峰或多峰现象,应进一步研究更适宜的干物质积累模拟型.  相似文献   

3.
高粱若干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修英涛曹嘉颖(沈阳市科委110001)(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110161)胡艳青(辽宁省康平县种子公司112200)国外学者对高粱的茎叶性状、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生产量、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关系曾有过一些研究,但在国内这方...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木薯和花生间作模式下2种作物光合与干物质积累特性,以木薯和花生间作行数比为2∶4模式为对象,木薯单作(SC)、花生单作(SP)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测定了该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木薯用IC表示,花生用IP表示)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特点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花生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定植后92 d之前的实际产量大于预期产量,之后的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均开始下降;木薯实际产量从定植后75 d到收获均大于预期产量,且实际产量的增加速度大于预期产量的增加速度。(2)块根形成期和块根膨大期,IC植株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度(Pnmax)和光饱和点(LSP)均显著高于SC;苗期和块根膨大期,IC植株叶片的暗呼吸速度(Rd)小于SC。荚果膨大期,IP植株叶片的光补偿点(LCP)、LSPRd均显著低于SP,表观量子效率(α)显著高于SP。(3)IC通过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延长快增期持续天数和提高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来达到增加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IP通过提早快增期开始时间和快增期结束时间来缩短快增期持续天数,并使其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最终使IP的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下降。综上表明,木薯通过提高光能截获和利用效率,同时降低自身消耗来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花生后期由于高位作物的遮荫影响其生长发育,但在荚果膨大期IP通过降低LCPLSP来提高对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Rd来增加花生体内营养物质的有效积累。  相似文献   

5.
干旱在东北地区是经常发生的,如何在干旱条件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高粱产量是科研和生产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试验分析探讨了干旱年份晋杂4号粒用高粱的干物质积累、干物质分配、干物质生长率、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产量形成与产量组分等的变化规律,以便为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1982~1994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进行了粒用高粱生产的不同种植制度和耕作方法对不同土壤条件如地面残茬覆盖、有机质含量、水分、干物质聚集量和水份渗透的影响。种植制度有高粱连作(CS)、冬小麦-休闲-粒用高粱-休闲(WSF)轮作两种。耕作方法有免耕(...  相似文献   

7.
利用一种简便的生理学框架(physiolo-gical framework)可以确定作物的干物质积累。这种框架所依据的是截获的辐射量及其转化为干物质的效率。此外,根据分配到各个器官的生物量的比例也可推算出相应器官积累的干物质。本项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基因型和温度对粒用高粱干物质积累的效应;如果有显著效  相似文献   

8.
新疆不同密度下油葵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新疆南疆地区油葵G101品种4种密度下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油葵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Logistic曲线变化,干物质增长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随密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降低,且生育期推迟;(2)净干物质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幼苗期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初蕾至初花期主要分配到茎秆中,花期是并进生长高峰期,以营养器官分配为主,灌浆后转向盘籽中,盘籽成为干物质分配中心;(3)各器官中积累的干物质转向籽粒的比例大小顺序为茎秆>叶片>花盘,转移量占籽粒干物质重量的百分比随密度加大而降低;(4)提出了高产油葵群体有关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9.
遮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与先玉335,在大田条件分别于7叶全展期(T1)、13叶全展期(T2)、吐丝期(T3)、吐丝后15 d(T4)进行50%遮光处理,研究不同时期遮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遮光均导致玉米终极生长量(a)、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Gmax)、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平均净同化率(MNAR)和收获指数(HI)降低,致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不同程度降低,吐丝后15 d遮光对干物质与产量影响最大。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遮光处理对穗粒数与千粒重影响较大,穗粒数减少占主导,其次是千粒重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豫东棉区7月上旬到9月上旬是棉花的花铃期,此时期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都进入旺盛阶段,生理活动最强,积累干物质最多(干物质积累约占全生育期的70%以上),其中蕾铃干物质积累占全生育期的42%左右;  相似文献   

11.
高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本研究采用具高产潜力的三个大豆新品种(生活费),研究了在不同密度,不同施肥水平下大豆干物质积累动态,作物生长率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干物质积累与经洲际是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不同施肥量间,不同种植密度间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存在较大差异;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经济产量呈正相关变化趋势,其中盛花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荚鼓粒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油菜干物质积累和养分钾、磷、硫吸收特点及施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微区试验研究油菜干物质积累和养分钾,磷,硫吸收特点及施钾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增长平缓,施钾明显提高油菜植株干物质积累量。(2)苗期植株地上部钾,磷和硫含量最高,越冬期迅速降低,生育后期地下部钾和磷含量下降较快,成熟期达最低值。(3)施钾明显提高植株钾含量,但施钾对磷和硫含量的影响较小。(4)生育后期地上部出现明显的钾,磷和硫吸收高峰,结角-成熟期地下部磷吸收下降。施钾明显提高油菜植株钾,磷和硫的吸收量。  相似文献   

13.
在磷钾供应条件下,以贡选1号为材料,研究了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及钾肥利用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钾素吸收量随生育时期推进而持续增加,两者变化趋势一致,符合“S”形曲线,均可用Logistic方程y=k/(1+ae-bx)加以拟合。干物质积累速率前期缓慢,随后迅速上升,出苗后79.3d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钾肥吸收速率与干物质积累速率趋势一致,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时间(出苗后73.6d)早于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钾肥利用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阶段利用率与最大吸收速率出现时间基本一致(出苗后75d~90d)。施用磷钾提高了钾素吸收速率、干物质积累速率、钾肥积累利用率和阶段利用率,但没有改变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同一肥料水平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于2018-2019年在防雨棚条件下,以石麦26、藁优2018和冀麦418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不灌水(W1,0 mm)、起身水(W2,60 mm)、拔节水(W3,60 mm)、开花水(W4,60 mm)、起身水+开花水(W5,60 mm+60 mm)、拔节水+开花水(W6,60 mm+60 mm)共6个水分处理,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干物质积累量呈上升趋势,成熟期达到最大值;起身水显著增加拔节期干物重,开花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间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成熟期W1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最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因品种而异,冀麦418在W6处理下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最高。W5和W6处理显著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说明在小麦营养生长阶段水分正常供应的前提下开花期水分对小麦氮素吸收和向籽粒转运影响较大。W6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的灌水处理。  相似文献   

15.
南方春大豆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研究对两个南方春大豆品种分别于分枝期,始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取植株与籽粒进行化验分析的结果表明:(1)结荚到鼓粒期为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干物质积累占总积累量的40.13%,始花至结荚期是干物质积累较快的时期,干物质积累占总积累量31.88%。(2)分枝至结荚期氮,磷均以叶中含量最高,氮为3.700%-4.1095,磷为0.28%-0.285%;钾一般以茎的含量较高,为1.690%-1。  相似文献   

16.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91,自引:6,他引:91  
 以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在福建龙海和云南涛源研究分析了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高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的生物量。 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产量的高低,而收获指数对稻谷产量的贡献较小。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期和后期,产量随中期和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中期和后期的群体生长率(CGR)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而前期CGR与产量的关系不密切。茎叶干物质输出量构成籽粒产量平均为24%(福建龙海)和33%(云南涛源),茎叶干物质输出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与稻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同一地点,对干物质积累的作用,CGR显著大于生长日数。  相似文献   

17.
播量对宽幅条播冬小麦群体结构和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宽幅条播的适宜播量,于2017-2018年在山西省闻喜县(冬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宽幅条播,设150、225、300、375和425  kg·hm-2共5个播量处理,研究播量对小麦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从150  kg·hm-2增加至300  kg·hm-2,可增加冬小麦越冬期、拔节期群体分蘖数、越冬-拔节阶段群体分蘖增加量;增加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尤其生育中、后期;提高开花期和成熟期叶片、穗轴+颖壳干物质积累量所占比例;增加花前叶片、穗轴+颖壳中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从而提高了穗数(5%~13%)、千粒重(0.3%~5.0%),并显著提高产量(4%~19%),但播量超过300  kg·hm-2则趋势相反。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成熟期穗数与生育前期群体分蘖数密切相关,千粒重与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密切相关,尤其是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之,山西南部冬小麦采用宽幅条播,播量为300  kg·hm-2时,利于冬小麦前期形成较多的有效分蘖,增加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尤其叶片、穗轴+颖壳积累比例;利于增加花前叶片、穗轴+颖壳干物质转运量;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提高穗数和千粒重,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8.
谷秆两用稻“201”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通过对谷秆两用稻种“201”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生育中后期叶面积系数高,且干物质积累强度大,是高产稻谷和高蛋白稻草的物质基础,(2)茎、叶、鞘的、输出率和表观转变率低,不利于茎叶鞘中贮存物质向穗部运输,(3)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对稻谷的产量具有较大的作用,在生产上,既要加强后期肥,水管理,防止早衰,又要严格把握收获期,切忌割青。  相似文献   

19.
以高干型(渝薯1号和渝薯27)、中干型(渝苏303、渝苏8号和渝薯99)和低干型(潮薯1号)甘薯为研究对象,考察移栽15、30、60、90、120 d后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特性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中、低干型品种比较,高干型品种前期(15~60 d)干物质积累多,增速快,地上部干物质分配比例高,在中期(60~90 d)地上部干物质增长速度达到最高值为2.31 g/(plant·d),生长前、中期净同化率较高,最高达12.018 g/(m 2·d)。各时期生物总干产均与叶片干物质积累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各部位干物质分配比例没有相关性,块根干产与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在60 d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高干型品种中期茎叶稳健生长,干物质向块根转移早,后期(90~120 d)叶面积和叶片干产不衰减,这些特点有利于品种高产。本研究为甘薯品质育种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根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冬梅  郭华  朱海燕  刘明  陈涛  齐华 《玉米科学》2014,22(5):115-119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通过传统耕作(CK)、隔行深松(T1)和行行深松(T2)研究耕作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空间分布与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与CK相比,T1、T2处理根总量较大,根系空间分布合理,利于根系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及养分;叶面积在前期T1、T2处理优势不明显,生长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均高于CK;深松处理(T1、T2)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达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的日期(Tmax)推迟,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增大,生长活跃天数(p)延长,单株干物质积累潜力(Dwp)明显升高。深松处理明显增加玉米产量,T1、T2处理较CK产量分别提高4.72%和5.46%。深松增产的主要因素在于千粒重的提高,两个深松处理(T1、T2)之间产量未达到显著差异;相对于T2处理,T1处理节约动力、经济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