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确定高产脂马尾松优树的早期选择指标,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高、低产脂量马尾松种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上1年生嫩茎木质部及针叶树脂道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高、低产脂量马尾松种质间的针叶单个树脂道面积、针叶树脂道总面积、木质部树脂道数目、木质部单个树脂道面积、木质部树脂道总面积等指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植株不同方向针叶树脂道数目、木质部树脂道数目存在差异,东、南及北3个方向均显著高于西方(p0.05).高产脂种质3月与8月的针叶单个树脂道面积分别为739.00μm~2和845.50μm~2,是低产脂的1.90倍和1.73倍;木质部树脂道总面积分别是低产脂的2.40倍和2.33倍;木质部树脂道数目分别是低产脂的1.35倍和1.42倍.因此,木质部树脂道数目、木质部树脂道总面积、针叶单个树脂道面积等,均可作为高产脂种质选育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凭祥27 a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马尾松不同产脂类型针叶形态特征差异,探讨产脂量与针叶形态特征的关系,为马尾松高产脂优树选择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针叶长度:2年生针叶>1年生针叶,高产脂类型>低产脂类型。2)针叶鲜重:2年生针叶>1年生针叶,高产脂类型>低产脂类型。3)针叶叶柄厚度:2年生针叶>1年生针叶,高产脂类型>低产脂类型。4)马尾松产脂量与1年生针叶和2年生针叶形态特征均呈正相关关系。与1年生针叶长度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43。马尾松不同产脂类型的针叶形态特点不同,通过了解产脂量与针叶形态特征的相关关系,为下一步进行马尾松高产脂优树的早期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选育和定向培育云南松高产脂优树,比较高产脂量和低产脂量云南松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差异,并且分析其产脂量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产脂量云南松土壤养分中速效氮、速效磷、铁、锰、锌、铜的质量分数以及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的活性显著高于低产脂量云南松。随着土壤养分中速效氮、速效磷、铁、锰、锌、铜的质量分数以及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的增加,云南松的产脂量也不断增加(P0.01)。因此,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可作为培育高产脂云南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流脂材解剖性质研究发现,雪压杉木林分树干大量流脂与形成层受压产生应激性反应及形成异常结构有关.杉木树干韧皮纤维分布密度自外向内逐渐增大,雪压后形成的韧皮部环绕形成层呈若干个同心圆,木质部射线在形成层处发生转折,导致输导组织产生瓶颈效应,刺激了非正常组织即韧皮部创伤树脂道的形成;木质部管胞内壁产生皱缩现象;轴向薄壁...  相似文献   

5.
5种松树针叶解剖结构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山松的分类地位迄今仍未明确,为了揭示巴山松与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巴山松、油松、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5种亲缘关系相近松树的14个居群200多个个体的20项针叶解剖结构特征进行筛选、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这5种松树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水平;巴山松和油松虽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和较近的亲缘关系,但运用数量分析法对群体间特定解剖特征量进行分析仍可以将二者区分开来,因此研究结果更支持巴山松为独立分类单元。研究还发现,树脂道在松属植物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摸索出一套适合松属植物解剖结构研究的数量分析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V”字形下降式采脂法,割脂频率为1 d 1次。设置不同侧沟深度(伤及木质部2~3 mm和仅伤及韧皮部)和不同刺激剂(刺激剂D和刺激剂J)的组合处理。结果表明:不同侧沟深度对产脂量和树脂道数量均无显著影响;同一侧沟深度处理下,刺激剂D和刺激剂J处理能显著增加产脂量,尤其是刺激剂J对仅伤及韧皮部的处理增脂效果最佳,增脂率达27%;添加刺激剂均能显著促进新生树脂道数量的增加,增长率在257%~398%;添加刺激剂处理能促进树脂道数量增加,但单个树脂道面积会减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差异,探讨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关系,为马尾松产脂林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凭祥2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脂类型(低产脂类型和高产脂类型)马尾松针叶、枝、皮的N、P、K、Ca、Mg含量及其变化情况,运用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揭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相关性。【结果】(1)N、K、Ca含量在马尾松不同器官间差异显著,而P和Mg含量差异不显著;针叶中N、P、K、Mg含量最高,皮中Ca含量最高。(2)在1年针叶和2年针叶中,各养分含量表现为NKCaMgP,1年针叶和2年针叶N、K、Ca、Mg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差异显著;除N含量是低产脂类型高于高产脂类型外,P、K、Ca、Mg含量均是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3)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枝和皮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aNKMgP,Ca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间差异显著,N、P、K、Mg含量差异不显著,5种养分含量均表现为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4)马尾松产脂量与1年针叶和2年针叶养分含量关系密切,其中与K、Ca、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特点不同,养分含量对产脂量存在影响。与产脂量相关性较高的是1年针叶和2年针叶K、Ca、Mg、N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直干和扭曲干云南松的木材解剖特征及其化学成分差异,为后续从分子水平解析云南松干形变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直干和扭曲干云南松树干木质部为材料,利用生物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其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利用比色法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扭曲干云南松木材属于应压木,其应压木(twisted compression wood,TCW)细胞在横切面上具有缺口、内卷、变圆、细胞间隙增多且变大的特征,在径切面上具有螺纹裂隙管腔,在弦切面上创伤树脂道明显增多;扭曲干云南松对应木(twisted opposite wood,TOW)和直干云南松木质部(S)的解剖特征无明显差别。与TOW和S相比,TCW的管胞长度变短,宽度变窄,腔径变小,早材细胞壁增厚,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且木质素在次生壁S2层外层和细胞角隅积累,而TOW和S的木质素均匀分布在细胞角隅和胞间层。【结论】直干和扭曲干云南松的木材解剖特征有明显差异,且两者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与分布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雪松针叶树脂道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裸子植物的叶在结构上比被子植物的叶变化较少,而且不受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通过常规切片和整体透明离析处理的方法对雪松(Cedrus deodara)针叶树脂道进行全面的解剖学研究,描述了雪松针叶树脂道的数目和位置、树脂道细胞的结构,对树脂道进行整体离析观察.本试验整体离析观察结果可为横切面上观察到树脂道的数目、位置提供补充,同时也为"裸子植物叶中树脂道一直被用为鉴别特征"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0.
许建伟 《农学学报》2019,9(2):54-58
为探究高产脂马尾松单株特征,通过分析针叶叶长和干鲜重比与马尾松单刀产脂量、年产脂率和年产脂量的关系,研究针叶对马尾松产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长与马尾松单刀产脂量、年产脂率和年产脂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0.889、0.618。针叶干鲜重比与马尾松单刀产脂量、年产脂率和年产脂量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0.887、-0.618。叶长方差分析中,不同个体存在显著差异(P<0.05),叶长最小的76#对应的3种产脂量均最小;叶长最大的13#、14#(P>0.05)对应的单刀产脂量和年产脂率较大。针叶干鲜重比方差分析中,不同个体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鲜重比最大的76#对应的3种产脂量均最小;干鲜重比最小的13#、14#(P>0.05)对应的单刀产脂量和年产脂率也较大。以上说明,叶长和针叶干鲜重比对马尾松产脂能力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叶作为松树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其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解剖特征与生理指标的关联尚待阐明,两者间联系可以为认识油松适应性变异提供新的视角。方法本研究在对来自油松全分布区不同生境的8个地理种群田间对比试验基础上,分析了4年生苗木次生针叶形态解剖指标、蒸腾与光合生理指标变异及两类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针叶粗细、维管束、气孔和树脂道指标在地理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变异;(2)各生理指标在地理种群间有极显著遗传差异;(3)针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与形态解剖指标均存在不同紧密程度的正相关;(4)种群的胞间CO2浓度与产地年降水和1月均温与年降水比值呈显著正相关,气孔限制值与年降水量和1月均温/年降水量成显著负相关;(5)种群针叶的气孔线数与经度成显著正相关,而树脂道数与经度显著负相关,但与海拔成显著正相关;树脂道面积和叶肉面积比值与经度和纬度成显著负相关。结论遗传相对稳定的针叶形态解剖指标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理种群间的光合生理差异,种群间存在针叶气孔量和调节能力随降水量及其维持力减低而提高趋势,树脂道数量及相对截面积随降水量降低而降低的适应性进化趋势。该发现为认识针叶形态解剖特性与光合生理指标关系,松种的适应性进化以及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的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生育后期根系伤流液中氮素等养分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大豆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生理依据。【方法】以3种不同产量水平(低、中、高产)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栽培管理条件相同,测定开花期(R2期)、结荚期(R4期)和鼓粒期(R6期)大豆根系伤流强度及伤流液中氮素(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氨基酸)以及磷、钾、钙和钠等养分含量。【结果】整个生育后期高产大豆品种根系伤流强度、总氮、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中、低产品种,平均值分别高13.4%和24.0%、31.9%和74.2%、46.3%和81.0%。根系伤流液中硝态氮含量高于低产品种,平均值高19.9%;铵态氮含量低于低产品种,平均值低16.5%;根系养分元素磷、钾、钙含量均高于中、低产品种。不同产量水平的大豆品种伤流强度的最高值均出现在R4期,R4期籽粒产量与伤流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765**);根系伤流液中总氮和氨基酸含量在R2期达最高值,磷、钾在R4期含量最高。【结论】在开花期以后,高产大豆品种根系代谢旺盛,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和活力,这可能是大豆高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中国西北旱地小麦低产田块多、分布范围广、农户地块间产量差异大的问题,探索影响旱地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为缩小产量差异,普遍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分布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旱地小麦主产区的180个农户麦田0—100 cm土壤和小麦植株的取样分析,结合对农户施肥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了旱地小麦产量差异与栽培、施肥及主要土壤肥力因素的关系。【结果】山西、陕西和甘肃冬小麦产量分别介于2 529—8 419、1 344—8 073和2 984—7 145 kg·hm-2。覆膜栽培的小麦产量较传统栽培提高9.4%。传统栽培的高产组产量较中低产组分别高37.5%和77.2%,覆膜栽培分别高25.4%和66.2%。传统栽培高产组的平均施氮量比中低产组分别高44.4%和74.4%,覆膜栽培分别高9.9%和13.5%;传统栽培高产组施磷量比中低产组平均提高31.1%,覆膜栽培提高35.4%;但传统栽培高产组的施钾量却比低产组低62.1%,覆膜栽培高产组比低产组高96.0%。传统栽培不同产量水平间0—10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覆膜栽培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产组比低产组显著高20.8%。传统栽培40—80 cm土壤全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0—60 cm土层高产组比中、低产组分别高出7.5%和18.6%;覆膜栽培0—60 cm土层全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0—20 cm土层高产比中、低产组分别高出3.2%和14.2%。传统栽培土壤矿质氮无显著差异,覆膜栽培80—100 cm土层高产比低产组高1.6倍。传统栽培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产组0—20 cm土层比中、低产组分别高74.3%和86.9%;覆膜栽培土壤速效磷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传统栽培40—6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产组比中、低产组显著高22.5%和16.0%,覆膜栽培土壤速效钾没有显著差异。土壤p H在不同产量水平和栽培模式间亦无显著差异。【结论】引起产量变异的主要原因有栽培模式、氮磷钾肥用量、土壤有机质以及速效磷含量。因此,缩小西北旱地农户间产量差异、实现小麦增产的关键在于加强旱地麦田水分管理,采用保水栽培;适当提高传统栽培小麦中低产田块的氮磷肥用量、控制钾肥用量,在稳定覆膜栽培小麦中低产田块氮肥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磷钾肥用量;加强旱地麦田有机培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蓄水保墒和氮素供应能力的同时,提升传统栽培小麦中低产田土壤的有效磷供应能力,以达到通过促进小麦生长,提高籽粒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针叶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遵循比较解剖学和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分布在滇东南、滇中以及滇西北地区的10个云南松种群的针叶微观构造进行了观察,结合生态因子分析了云南松种群的针叶结构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应性,云南松种群的针叶结构特征表现为多态性,从滇东南—滇中—滇西北,针叶断面积表现出“小型化”的趋势,针叶内部的基本结构特征较为稳定,但其组成分子的数量特征值变化较大,滇东南地区云南松针叶的内皮层细胞出现了凯氏带加厚,细叶云南松和思茅松针叶内皮层的凯氏带则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回顾和介绍了国内外钻孔采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钻孔采脂法的优缺点。提出应发展适合我国采脂树种的先进采脂工艺以确保我国松脂产业在世界松脂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云南松针叶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分布在滇东南、滇中以及滇西北地区的10个云南松种群的针叶形态性状进行了系统地调查、统计和分析;结合生态因子分析了云南松种群的形态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应性.云南松种群的针叶形态特征表现为多态性,从滇东南-滇中-滇西北,针叶长度逐渐减少、3针1束的比例、短枝上的针叶数目、针叶断面积表现出“小型化”的趋势.叶鞘的长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针叶的伸长生长通常表现出“优势针束优势生长”的原则.云南松针叶形态的多样性,是进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与生态因子组合的多样性是云南松种群分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与云南松和华山松比较,五针白皮松叶的生态解剖特点更接近云南松,具有更多的阳性叶特征,如表皮细胞大小、表皮和下皮的厚度等;叶肉组织致密度介于云南松和华山松之间;五针白皮松的气孔器大小是3 种松树中最大者,可能意味着五针白皮松适应更加湿润(降水量更大)凉爽的气候.五针白皮松对光、温度和水分的要求表明它可能更加适应高海拔生态条件,目前生境可能不是它最适宜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