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球果型马尾松的形态和生殖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多球果型马尾松和常见型马尾松在生长状态、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多球果型马尾松雌性生殖枝上,能够着生40~80个球果(大孢子叶球),有的甚至可以达到193个以上.而在常见型马尾松的雌性生殖枝上, 通常只着生有1~8个球果,最常见的是着生2~4个球果.多球果型马尾松和常见型马尾松在雌球花的芽组织结构和雌球花的分化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显微分析我们发现:多球果型马尾松雌球花原基的发育在当年生过冬顶芽的下部,在它的上部,还发育有一系列的营养芽原基(10列以上).而常见型马尾松雌球花原基的发育在当年生过冬顶芽的顶端.雌球花发育机理的不同,决定了多球果型马尾松球果的着生部位发生了变异.多球果型马尾松球果着生在春梢的下(基)部,常见型马尾松球果着生在春梢的顶部.多球果型马尾松与常见型马尾松球果(大孢子叶球)的发育过程和发育起始时间不相同.通过对8~12月标本进行显微切片分析,多球果型马尾松球果的发育起始时间在当年的8月(过冬顶芽开始形成的同时),与小孢子叶球的发育起始时间同步.常见型马尾松球果的发育起始时间是当年的11月,两种类型马尾松的大孢子叶球都是在次年4月受粉,到第三年的11月种子成熟.多球果型马尾松球果比常见型马尾松球果多3个月的发育时间.多球果型马尾松个体大量的长串状多球果性状在历年都能重复出现,这说明该性状具有个体水平的稳定性.无性繁殖研究证明,多球果型马尾松的长串状多球果性状,可以通过嫩枝嫁接的方式,进行性状的传递.对多球果型马尾松进行有性繁殖研究时我们发现,多球果型马尾松的球果可以发育出种子,且成熟种子的发芽率为60%~76%.这说明多球果型马尾松与常见型马尾松一样,可以用种子进行后代繁殖.多球果型马尾松与常见型马尾松在形态和生长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衡山马尾松人工林林分活力与健康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目前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的活力与健康状况,为人工林的经营提供初步分析和建议,以及对今后人工林的经营效果评价提供参考,采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选用马尾松种群活力、植被群落生态健康和林分抵抗活力3个功能结构层综合指标来构建马尾松人工林林分活力与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衡山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年龄发育阶段的小班样地为评价单位,对5个不同年龄发育阶段的15个马尾松人工林小班样地进行马尾松人工林林分活力与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5个小班样地的马尾松人工林总体林分活力与健康状况均处于亚健康状态;林龄为5年、10年和15年的马尾松人工林小班样地内马尾松种群活力H值明显高于林龄为2年和25年的小班样地;各小班样地内植被群落生态状况差别较大,植被群落生态状况为健康的小班主要集中在林龄为2年和25年的小班样地内;各小班的林分抵抗活力状况无太大差异,均处于亚健康状态,与马尾松人工林总体林分活力与健康状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马尾松人工林定向培育中,壮苗培育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对三都县国有林场多年的马尾松育苗实践工作进行总结,对马尾松良种护根壮苗培育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熊飞 《科学种养》2008,(12):30-31
大蒜在生长中后期,顶芽萌发生长出许多细长的丛生叶,形状如马尾,农村俗称马尾蒜,也叫松毛蒜、吐丝蒜、吐须蒜。马尾蒜最后虽然也能抽生蒜薹、形成蒜头,但蒜薹个体很小,利用价值不大;蒜头多为畸形的多瓣蒜或散瓣蒜,商品率很低。因此,在大蒜生产中,过多的马尾蒜将严重影响大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能有效拦蓄径流和泥沙量以及减少养分流失的马尾松林下套种模式,以马尾松林下不同套种模式为研究对象,包括马尾松对照,马尾松林下套种油茶,马尾松林下油茶+花生以及马尾松林下油茶+大豆,对其产流产沙量和养分流失进行全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产流产沙量与降雨量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雨季的径流量和产沙量分别约占全年的84.47 %和86.08%。产流产沙还受到降水多寡的影响,在旱季比雨季对产流产沙的影响更为明显。径流量和产沙量均表现为显著相关(P<0.05)。与马尾松对照相比,套种油茶后年产流产沙和养分流失量均表现为略为增加,而在油茶林下套种花生和大豆后,产流产沙和养分流失量明显减少。表明在马尾松林下仅采取套种油茶的模式,可能会促进产流产沙,增加养分的流失,而在油茶林下增加种植绿肥的模式,能有效拦蓄径流泥沙量,减少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种内变异——串球果马尾松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串球果马尾松是从贵州省马尾松种子园30000余株采种母树中发现的,通过初步研究得知串球果马尾松的多球果性状具稳定的遗传特征,并且可以通过常规的有性和无性手段进行繁殖,树体各生长量指标与常见马尾松相似,其多结果性状的研究利用对提高马尾松种子园种子产量,提高良种利用率及更好的开发马尾松基因资源,多层次、多目标利用马尾松优良性状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马尾松的基本种植要点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推广马尾松种植技术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马尾松人工林在不同阶段不同的经营模式进行评价,本研究以湖南省祁阳县大江林场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林下草本植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与Pielou均匀度指数(E)为指标,研究无干扰模式、常规模式和近自然模式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前期和中期,马尾松林下草本生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大小顺序为:无干扰模式近自然模式常规模式(P0.05);(2)在后期,马尾松林下4个生物多样性的大小顺序为:近自然模式常规模式无干扰模式(P0.05)。因此,在开展马尾松人工林的抚育经营活动时,应根据森林的发育阶段和经营目标,选择制定最适宜的经营方案。  相似文献   

9.
PIN2基因在植物生根机理中起关键作用,对马尾松PIN2基因进行研究,可为解决马尾松无性系生根困难、促根壮苗培育提供帮助。本研究以马尾松幼苗全株为试材,利用PCR技术和RACE技术克隆了马尾松PIN2基因全长,并通过相关软件和实时荧光定量进行生物信息学和组织特异性分析。结果发现PIN2基因全长3 706 bp,包括2 103 bp完整ORF序列,编码700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IN2蛋白为疏水性蛋白,相对分子量76.43 k D,等电点(p I)为9.06,总亲水性平均数0.023,PmPIN2编码的蛋白与PIN家族具有同样典型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PmPIN2基因在马尾松根、茎、叶、花中均有表达,其中根中的表达量最高,花中最低。PIN2基因是参与植物生根过程的重要基因,对马尾松PmPIN2基因的研究为PIN基因家族在生根机制方面的作用探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人工林树种之一,松针产量巨大。马尾松松针中富含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多糖、木脂素和莽草酸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抗衰老、抑菌等保健功能。简要介绍马尾松松针所含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学功能,并简述松针的应用领域,以促进马尾松松针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将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叶凋落物置于不同形态外源N下进行模拟分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H4Cl和NaNO3溶液均能有效提高木荷叶的分解速率,而且加入的量越多其分解速度越快。但与等量的水相比,只有当溶液量增到300 ml时,外源铵态氮和硝态氮对其分解的促进作用才明显超过水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NH4Cl和NaNO3溶液在一定程度上也都能促进马尾松叶的分解,但不同处理间对其影响的差别不大,外源铵态氮对马尾松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不如等量水的强,与水相比,在三种处理中,只有加200 ml NaNO3溶液时能显著提高马尾松落叶的分解速率。总体上外源氮对马尾松叶分解的影响不如对木荷落叶的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混沌时间序列的马尾松角胫象林间诱捕数量短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马尾松角胫象的防治及松材线虫病的控制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混沌时间序列的基本原理,分析马尾松角胫象林间诱捕序列,并重构其相空间及计算最大Lyapunov指数。结果表明:马尾松角胫象林间诱捕序列具有混沌特性。在此基础上,应用加权一阶局域预测模型对马尾松角胫象种群动态进行短期预测,结果显示在最长可预报时间尺度内该模型的预测成功率为100%。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枝叶及枯落物水浸提液对火力楠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不同浓度的马尾松枝叶及枯落物水浸提液对火力楠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马尾松枝叶及枯落物水浸提液对火力楠种子的萌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浓度的马尾松枝叶及枯落物水浸提液对火力楠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主要生长性状和ISSR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国家马尾松种质资源库(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马尾松二代核心育种群体内的36个亲本无性系为材料,研究其主要生长性状及ISSR遗传变异。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生长性状总体上优良,但生长性状在亲本无性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二代育种群体具有丰富的表型性状变异。利用15个ISSR标记对36个二代亲本无性系进行分析,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3.33%。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328,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476,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的范围是0.24~0.82,平均为0.414,在分子水平上证明马尾松二代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具有较好的高世代遗传改良潜力。基于Nei's无偏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36个无性系中的35个聚在5个类群内,聚类结果与马尾松二代亲本的遗传背景、系谱关系及产地纬度部分吻合,证实了应用ISSR标记开展马尾松分子辅助育种的可行性。本研究为合理选配二代亲本、开展杂交育种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植物纤维素合成酶(Ces A)是林木中纤维素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酶,与木材形成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马尾松嫩枝的总RNA反转录得到的c DNA为模板,利用反转录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马尾松Ces A1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Pm Ces A1。序列长度为3 142 bp,包含有一个长为2 955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98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Pm Ces A1序列与已报道的火炬松(Pinus taeda)Ces A1基因(AY789650.1)的相似性达99%。对Pm Ces A1所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马尾松与松科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采用实时定量PCR测定了Pm Ces A1在马尾松的嫩枝、叶和根中的表达量,发现以嫩枝中的表达量最高(2.53)。本研究获得的全长基因可以用来构建正义表达载体,再通过遗传转化得到转基因植株,可进一步分析该基因在植株内的表达情况和作用机制,为马尾松纤维素合酶的研究和获得高纤维得率的马尾松良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以马尾松花粉为材料,筛选对马尾松花粉总黄酮吸附和解吸性能好的大孔树脂,并对大孔树脂纯化马尾松花粉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弱极性的DM-130大孔树脂对马尾松花粉总黄酮具有较好的吸附与解吸性能,其吸附率和解吸率分别达到84.24%和93.32%。DM-130大孔树脂纯化马尾松花粉总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上样质量浓度0.68 mg/m L,上样流速0.67 m L/min,上样体积为5倍柱床体积,洗脱溶剂为75%乙醇,洗脱流速0.67 m L/min,洗脱剂用量为6倍柱床体积。纯化后马尾松花粉总黄酮的纯度可达到50.4%。  相似文献   

17.
《种子》2019,(7)
为了促进都匀市马鞍山林场国家马尾松良种基地1.5代种子园的建设,根据基地多年的生产管理实践,探讨了1.5代种子园的管理技术要点和主要的组织形式,提出了合理化建设,为马寨马尾松良种基地实现"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多种引发剂混合处理对马尾松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提高马尾松种子发芽力的有效方法,以Ca2+溶液、PEG-6000和不同浓度的GA3溶液组合处理马尾松种子,进行马尾松种子发芽实验,测定不同处理种子的发芽指标和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各个引发处理的马尾松种子发芽指标均显著高于清水处理(ck),其中以Ⅱ号(5% PEG-6000浸泡12 h、20 mmol/L Ca2+ +50 mg/L GA3混合浸泡12 h)处理效果最好,发芽率比对照提高了74.3%;低浓度的PEG-6000、Ca2+和GA3均对马尾松幼苗细胞膜修复具有促进作用,I号引发处理(5% PEG-6000+50 mg/L GA3)对幼苗细胞膜修复效果最好,其根系质膜透性比对照降低了68.59%;引发处理能显著提高种子活力,促进种胚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吸收,提高种子SOD和CAT活性.  相似文献   

19.
摘 要:为切实掌握湘北地区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发生与林分因子关系,采用固定样线踏查和标准地详查的方式对不同林分因子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虫口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对影响其种群分布的13个林分因子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筛选出4个关键林分因子,其影响重要程度顺序为:坡向>开阔度>平均胸径>海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代表影响程度,x1、x2、x5、x13分别代表林分因子海拔、坡向、开阔度、平均胸径),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虫源地具有阳坡、温度较高、植被胸径较大、海拔较低等特点。研究结果为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虫源地改造,以及今后营造抗思茅松毛虫林地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杉木和马尾松,是我国南方重要造林和用材树种,连年种子需求量很大。探索杉木和马尾松种子生活力(以及活力)下降过程中某些生理生化变化,揭示这些变化与生活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种子的合理贮藏与调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加深对种子生活力丧失规律的认识,亦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用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从生理生化上研究杉木和马尾松种子的劣变规律,从而为延缓贮藏种子的劣变进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