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鸭梨不同采期对采后生理生化变化和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梨在采前随成熟度增加和采后果肉中淀粉酶活力下降,转化酶活力、蛋白含量和离子外渗量增加。在整个成熟过程中,没有测出纤维素酶的活性。 在分期采收的鸭梨中,晚采的果实较早采果实更快地出现乙烯加速生成和呼吸跃变。在树上成熟的果实中,没有检测出乙烯的累积,可能鸭梨在树上的成熟不需要乙烯的触发。 不同采收期对鸭梨黑心病发生有明显影响,早采果实黑心病发病率远低于晚采的。与采后常温下放置时间长短没有明显关系。这可能与树上成熟过程中某些导致鸭梨黑心病敏感性增加的物质累积有关。  相似文献   

2.
鸭梨黑心病与钙素营养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为了探索鸭梨贮藏期间果心变黑的原因,利用三个不同树龄的果园,114棵鸭梨单株及健康果、轻黑心与重黑心病果三种类型的果实进行研究。发现钙是影响鸭梨黑心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在叶片及果肉中,钙素含量愈高,黑心病的程度愈轻、甚至不感病。果肉钙素含量与果实黑心发病程度呈中度负相关,鸭梨健康果的果肉中钙素含量均达到0.060~0.064%的水平,氮、钙比为6.8。随着钙素含量的降低及氮、钙比例加大,黑心病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等果实内在品质差异对耐贮性的影响,明确‘鸭梨’SSC等内在品质贮藏期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贮藏后期果实生理病害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近红外光谱果实品质无损快速检测设备,对同期采收‘鸭梨’SSC进行无损检测,依据所有样本SSC正态分布情况,将所有果实分为SSC10.0%、SSC:10.0%~10.9%、SSC:11.0%~11.9%及SSC≥12.0%4个级别,将果实缓慢降温后(8℃入库,每3 d降1℃),于-0.5℃、相对湿度85.0%~90.0%条件下正常贮藏,分别于贮藏4、6和8个月取样,调查不同SSC‘鸭梨’果实取出当天和货架10 d后生理病害发生情况,测定相关生理品质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贮藏6和8个月后,不同SSC‘鸭梨’贮藏品质及生理病害发生情况差异明显,SSC相对较高的果实贮藏后期果实黑心指数显著降低,且SSC与黑心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不同SSC级别间果实虎皮指数无明显变化规律;同时贮藏后期,SSC相对较高的果实级别其可滴定酸含量(TA)和抗坏血酸含量(AA)相对较高;但与采收时相比,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果实中可滴定酸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降低,贮藏4、6和8个月后,各组别果实平均可滴定酸和抗坏血酸含量与采收时相比分别下降45.32%和49.96%、51.46%和54.43%、53.80%和68.34%;另外,贮藏后期各组别间果实呼吸和乙烯代谢差异明显,贮藏8个月后,果实呼吸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SSC≥12.0%)(SSC:11.0%~11.9%)(SSC:10.0%~10.9%)(SSC10.0%);乙烯代谢规律与呼吸代谢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结论】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11.0%)‘鸭梨’果实贮藏后期黑心病发生情况显著减轻,SSC与黑心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含量及呼吸和乙烯代谢速率与‘鸭梨’黑心指数呈显著相关,可作为‘鸭梨’黑心病采后重要的预警及防控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源抗坏血酸对采后菠萝果实黑心病发生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巴厘’菠萝为材料,分别用清水和0.2%(m/v)抗坏血酸浸泡处理,研究采后贮藏过程中黑心病发病情况及H2O2含量变化,分析抗氧化物含量和抗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并结合转录组数据探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外源抗坏血酸处理有效延缓了采后菠萝黑心病的发生,降低了菠萝果实黑心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了菠萝果实H2O2含量,抑制了内源抗坏血酸(As A)含量的减少,增强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提高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在黑心病发生过程中,抗氧化防御系统关键酶基因显著响应抗坏血酸的处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GR)均显著上调。【结论】菠萝果实采后贮藏前外源As A处理能够延缓贮藏过程中菠萝果肉As A含量的下降,降低果肉H2O2含量,提高内源GSH抗氧化物含量,同时增加酶促和非酶促抗氧化防御系统中关键酶的活性,增强菠萝果实的抗氧化性能,延缓采后菠萝黑心病的发生,延长采后菠萝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5.
采收期对黄金梨品质及黑心病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采收期(成熟度)直接影响黄金梨果实品质和贮藏期梨黑心病病情指数。果实发育期在134~164天内,随着采收期推迟,黄金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高,单果重增加,但采后货架及贮藏期缩短,贮藏期黑心病病情指数增加,耐贮性明显下降。黄金梨采收原则:短期贮藏可以适当晚采,长期贮藏可适当早采。黄金梨果实发育期在143天左右,冷藏期不应超过6个月;果实发育期在149~157天左右,冷藏期在3个月左右;果实发育期在157天以上,只可作短期冷藏。  相似文献   

6.
梨黑心病是梨贮藏期主要生理病害,发病轻者果心变褐色,重者果肉也变为褐色。在冷藏条件下梨黑心病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前期黑心,多发生在梨贮藏后第30~50天;另一种是后期黑心,多发生在梨贮藏第2年的2-3月。一般认为,前期黑心是由于降温过快而引起的一种冷害,后期黑心是由于果实衰老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采后‘巴厘’菠萝果实黑心病发生过程中乙醇代谢途径的变化。【方法】对六成熟(6 M)和八成熟(8 M)果实进行黑心病发病情况观察,并检测常温贮藏时,黑心病发病过程中果实乙醇代谢相关产物、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基因表达变化。【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菠萝黑心病病情指数逐渐提高,其中6 M果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8 M果(P0.05)。在贮藏前4 d,6 M果丙酮酸含量显著高于8 M果(P0.05)并呈下降趋势,而8 M果呈上升趋势;6 M果的乙醛含量为先上升后下降,第6天出现峰值,而8 M果为逐渐下降趋势。6 M果和8 M果乙醇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丙酮酸脱羧化酶(pyruvate decarboxylase,PDC)和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活性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且8M果ADH活性显著高于6 M果,PDC和ADH基因表达与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结论】菠萝的采收成熟度与黑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成熟度高的8 M果贮藏过程中菠萝黑心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6 M果;伴随黑心病的发生,6 M果和8M果的乙醇代谢相关产物、代谢关键酶活性存在差异,乙醇代谢可能与黑心病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鸭梨黑心病发病机理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鸭梨黑心病是鸭梨贮藏期的主要生理性病害,发病轻者果心变褐色,发病重者果肉也变为褐色。鸭梨黑心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鸭梨黑心病在冷藏条件下有2种类型:一种是前期发生黑心,多发生在鸭梨贮藏至第30-50天;另一种是后期黑心,多发生在鸭梨贮藏至第2年的2-3月,一般认为,前期黑心是由于降温过快而引起的一种冷害,后期黑心是由于果实衰老而引起。  相似文献   

9.
武宣县是广西牛心柿主产县之一,全县栽培面积2hm2,年产6000t),对牛心柿果实黑心症状、严重程度、柿园管理现状等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明确‘金川雪梨’采后货架期间果实褐变过程中内在品质和相关生理代谢途径变化规律,补充完善‘金川雪梨’黑心病发生机理和调控途径,以同期采收黄皮果实和绿皮果实为试材,于室温(20±0.5)℃下,调查测定货架0 d和10 d果实组织褐变指数,系统分析比较二者主要品质指标、生理代谢等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黄皮果实货架0 d和10 d,其果心和果肉组织褐变指数显著高于绿皮果实;货架10 d时,与绿皮果实相比,其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及果实硬度均显著降低;果肉组织乙醇和乙醛含量显著升高;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等主要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细胞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相对较高,总酚含量下降;货架期间黄皮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均显著高于绿皮果实。因此,‘金川雪梨’黄皮果实采后乙烯和呼吸代谢旺盛,加速了果实衰老,果实乙醇、乙醛等发酵代谢产物积累,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加重,PPO催化酚类底物氧化,进而导致‘金川雪梨’果实黑心等组织褐变发生。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盛产雪梨,品质十分优良,享有盛誉。近年果实黑心问题日益严重,不仅降低果实品质,而且使果实易腐烂、不耐贮藏,已成为金川雪梨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搞清病原及发生规律,笔者于1993~1994年进行了调查研究。采收时,对不同品种(金川雪梨、金...  相似文献   

12.
‘红宝石’是从福建省邵武市将石自然保护区野生圆齿野鸦椿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果实成熟期早,果皮厚实,成熟果实的果皮开裂前外果皮赤红无瑕,裂成二瓣后呈蝴蝶翅状。挂果期为7月至次年2月。可在圆齿野鸦椿分布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选择适宜品种棚栽草莓要选用休眠较浅、在冬季和早春低温条件下开花多、自花授粉能力强、耐低温、黑心花少、果型大而整齐、畸形果少、产量高、果实风味佳的品种,特别是市场竞争力强的如宝交早生、静宝、丰香、明宝等品种。2适宜大棚结构草莓棚室宜东西走向,前坡角度...  相似文献   

14.
采前对欧洲甜樱桃的三个品种:红灯、大紫和水晶喷布B9、乙烯利、氯化钙和氯化钙+IAA;结果表明,单喷B9,乙烯利都可使果实成熟提前,且果实圆正,色泽鲜艳,单果重增加;在所有钙处理中,果实含糖量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5.
鸭梨黑心病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梨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黑心病,本文就近年国内对黑心病发生机制与防治对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一、鸭梨黑心病发生的机制研究 鸭梨黑心病按其发生机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早期黑心病,即采后直接入0℃左右冷库,果心因冷害而褐变,严重者果心变黑,继而坏死;另一种是后期黑心病,鸭梨存放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后熟快,果皮变黄,第二年的l~2月份果皮暗黄,果心变褐;此时果心褐变是果实衰老的表现。 1.黑心病组织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北京植物所1974年试验结果表明[1],鸭梨黑心是由于多酚氧化物类氧化的酶促变所致。多酚类化合物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以…  相似文献   

16.
1)采前精心管理。采前半个月应喷1次300mg/kg的氯化钙或硝酸钙液,增加鸭梨果实中的含钙量,明显降低或推迟贮藏期间黑心病的发病率。 2)适时无伤早采。应适时早采,若过晚采收,会造成贮藏后期的衰老黑心。但过早采收也会导致黑皮病的危害。提前采收的时间,不得超过3~4d(天)。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产地圆黄梨果实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摸清我国不同产地下圆黄梨的果实品质表现,以及探索圆黄梨在不同产地间的果实品质差异,为圆黄梨的适地适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个不同地区的圆黄梨的果实为试验材料,测定11项果实品质指标.同时,应用极值归一化法对各项果实品质数据进行转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主成分结果结合对应的权重,计算综合得分排名.[结果]归一化的数据经主成分分析后,得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490%,河南宁陵、山东费县等地综合得分排名较高;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后,在遗传距离为16时,19个产地的圆黄梨果实品质主要有5种类型.[结论]摸清了圆黄梨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引种表现以及不同产地间的果实品质差异,对于确定圆黄梨在我国的最佳生态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菠萝黑心病又叫内部褐化病、小果褐腐病等,许多学者认为是果实处于22~25℃以下所引起的冷害造成的生理失调病。开始发病时小果基部先出现半透明的水渍状或浅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面积扩大,颜色变深,最后果肉和果髓几乎全部变黑,丧失食用价值。在西双版纳地区于菠萝采收前、采后贮运和销售期间均可发生,贮藏期以4~6  相似文献   

19.
以日韩梨华山、圆黄为试材,进行了物候期、新梢生长和果实发育研究。结果表明,2个梨品种除成熟期差异较大外,其他物候期都很接近;新梢加长生长过程中,圆黄有两个生长高峰,华山则有1个生长高峰,加粗生长趋势相同;果实纵横径生长均呈“S”型曲线,分别在幼果期和成熟前出现1个生长高峰;果实中总糖、果糖的变化趋势一致,有两个增长高峰,葡萄糖和蔗糖则只有1个增长高峰;可滴定酸含量变化总体为逐渐下降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总体上升趋势,硬度则呈总体下降趋势。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均可作为判断成熟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采后菠萝果实黑心病发病过程中酚类物质代谢的变化规律,以感病品种"巴厘"和抗病品种"无刺卡因"菠萝果实为材料,将其贮藏在室温25℃条件下,每隔2 d调查果实黑心病病情指数变化情况;并对菠萝果肉进行取样,测定果实总酚和2,8-二羟甲基蒽醌含量变化,同时测定酚类代谢相关酶(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巴厘"菠萝果实在贮藏第6天时,发病率达到80%,病情指数为15.24%,第10天时,病情指数达到70。发病部位果肉总酚和2,8-二羟甲基蒽醌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第6天和第8天,显著高于健康部位。酚类代谢相关酶中,PPO活性从第4天开始快速升高,而POD、PAL则第4天后呈下降趋势。伴随着菠萝黑心病的发生,果肉酚代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酚代谢紊乱失衡可能是病害发生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