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小麦×通北野燕麦的杂交结实率、成胚率、杂交后代的形态和细胞遗传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基因型×通北野燕麦的杂交结实率存在很大差异,变化幅度为0~7.95%.用DCP1,DCP2,DCP33种药剂处理授粉后的小麦子房,提高了双受精率、成胚率和自然结实率,其中以DCP1的效果最佳.药剂处理的作用是有效地延长了幼胚在子房中的发育时间,但所有单性胚均不能发育成成熟种子,而双受精颖果大多可发育至成熟.杂种F1具有强大的营养生长优势,许多性状与母本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的性状明显偏向父本野燕麦.(8722-7×野燕麦)2号株的F2群体分离广泛,且有3.7%的植株表现出野燕麦的分枝穗特征.F1染色体数均为2n=42,其中树麦×野燕麦和(8722-7×野燕麦)1号株的PMC减数分裂基本正常,而(8722-7×野燕麦)2号株的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19~20Ⅱ⊥2~4Ⅰ.推测通北野燕麦可能具有类似球茎大麦的作用,当它与小麦杂交时,其染色体在合子形成过程中绝大多数消失,但部分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小麦染色体上,并引起小麦染色体组自然加倍.还讨论了通北野燕麦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麦类作物对燕麦胞囊线虫抗病性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燕麦胞囊线虫致病型、麦类人地燕麦胞囊线虫抗病必一鉴定方法,介绍了迄今世界上在麦类作物对禾谷囊线虫抗病育种中已选育和生产上正推广的一些主要抗病基因(品种),阐述了中国燕麦胞囊线虫致病型(特别对rDNA中ITS区的PCR-RFLP分析,所获得的一个新的ITS类型-ITS C)以及麦类作物品种抗性的研究现状,这对中国开展针对燕麦胞囊线虫的抗病育种及相关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沈阳,春麦夏播即在春麦或其它早春作物收获后播种春性麦类作物,可以作为麦类作物就地加代繁殖的一条途径。近年来,有的单位已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小麦的就地夏繁,也有的做春小麦夏播生产试验。为探讨麦类作物在我地夏繁和夏播生产的可能性,我们从1983~1985年作了小麦、大麦、燕麦的夏播试验,并  相似文献   

4.
1适当推迟小麦播期 播种前灌溉,诱发野燕麦萌发出苗,然后进行耕作灭除. 2轮作换茬 可采取小麦与油菜、马铃薯等双子叶作物轮作.经过2~3年的防除,基本可消灭野燕麦.  相似文献   

5.
<正>野燕麦也叫燕麦草、黑燕麦等。其分布广、密度大、适应性强、繁殖率高,严重影响麦类等禾谷类作物的生长,是世界性的恶性杂草,我国有近20个省市区每年都有大量农田遭受危害。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北方的野燕麦杂草发生危害面积正在迅速扩大蔓延,已成为危害部分麦田的主要杂草,严重发生田产量损失达30%以上,必须加以重视,及时防除。一、发生原因一是野燕麦适应性强,繁殖量大,通过自身积累形成再侵染。一株野燕麦  相似文献   

6.
<正>麦田杂草是在麦田中与麦类作物自然共生的野生植物的统称。麦田杂草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与麦株争水、争肥、传播病虫,影响生长与产量;杂草种子混于麦粒中,还影响粮食品质。麦杂草约有几十种,危害比较严重的近20种。按照双子叶和单子叶分类的话,属于单子叶(禾本科)的杂草主要有野燕麦、看麦娘、节节麦、升马唐、狗尾草、毒麦等,属于双子叶(阔叶植物)的杂草有播娘蒿、荠菜、灰灰菜、野苋、葎草、田  相似文献   

7.
中国春(Chinesespring2n=6x=42)与光稃野燕麦(AvenafatuaL.2n=6x=42)杂交成功,中国春穗较小,无芒,叶片较窄,而中国春与光稃野燕麦的杂种穗形较大,有短芒,籽粒饱满,且叶片宽大近似于野燕麦,表现优势很强,进行根尖细胞核型分析,发现大部分为单体(2n=20Ⅱ+1Ⅰ=41),在其中仅看到极少数二体和缺体,比例不到1%,杂种中有2对普通小麦所没有的端着丝点染色体,核型  相似文献   

8.
明确7.5%啶磺草胺WG应用在青海春小麦、青稞田后,对作物的安全性及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7.5%啶磺草胺WG亩用13.33g对野燕麦防效达95%左右,阔叶杂草防除效果达80%以上,对田间苣荬菜、大刺儿菜两种菊科杂草有一定防效,7.5%啶磺草胺WG对作物安全,使用后小麦增产10%以上,青稞田增产15%,是青海高寒地区麦类作物田较为适宜的除草剂。  相似文献   

9.
野燕麦又称铃铛麦,为1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等作物,广布全国各地。2012年,许昌市麦田野燕麦危害严重,有的地块中野燕麦的长势还超过小麦,制约了小麦生长。因此,了解野燕麦发生特点与危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确保许昌市小麦生产有一定的意义。一、2012年许昌地区野燕麦大发生的原因(一)气候条件适宜2012年10—11月,许昌市累计降雨量达到183.2mm,麦田土壤墒情好,再加上10月份许昌市平均气温17.2℃,11月上旬许昌市平均气温12.1℃,综合条件比较适宜野燕麦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0.
对青海省重要麦类种植区麦类黄矮病的发生情况、株系种类及传毒介体蚜虫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麦类黄矮病在青海省为轻发生年,2014年为轻度流行年;冬麦区田间麦蚜在小麦灌浆期达到高峰,拔节期开始出现黄矮病病株;春麦区麦蚜在拔节期以有翅蚜形态出现,灌浆期蚜量达到高峰,孕穗期田间开始出现黄矮病病株;麦蚜在禾本科杂草和春麦上越夏,冬小麦、春小麦、青稞、栽培燕麦、野燕麦均可以感染大麦黄矮病毒;流行黄矮病株系为GAV,株系PAV有少量发生,没有发现GPV株系;传毒介体蚜虫优势种为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及禾谷缢管蚜发生量较小;青海省循化、贵德等冬麦区的麦蚜可以越冬。  相似文献   

11.
桫椤群落的种内种间竞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调查资料,采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的桫椤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桫椤种内种间竞争强度随林木径级的增大而减小,种内竞争较种间竞争强;桫椤与竞争木的种间竞争强度依次为:在群体水平上是桫椤>杉木>灯台树>大头茶>贵州琼楠>粗糠柴>黄栌>香桦>小果冬青>油桐;在个体水平上是黄栌>赤杨叶>大头茶>马尾松>灯台树>杨梅>桫椤>盐肤木>棕榈>柃木>毛桐。生态习性相近的种为灯台树、柃木、贵州琼楠。对象木胸径与竞争强度间成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近年国内林木竞争研究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从竞争指数选择、竞争木确定以及竞争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分析各模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天然更新檫木林竞争规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通过对4种竞争指标的比较筛选,以Hegyi单木竞争指标地天然更新的檫木林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檫木种内竞争强度随胸径增大而逐渐减小,种间竞争强度大于种内竞争强度,竞争强度与檫木胸径之间存在显的双曲线非线性回归关系,天然更新檫木林竞争规律的研究不仅具有生态学价值,同时还可以为檫木母树林营造以及阔叶林天然更新技术完善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竞争、经济竞争的概念阐述,提出农产品竞争力的含义,说明其构成要素,从而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中幼龄林种内竞争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根据调查资料,通过各种竞争指数的比较筛选,得到较能客观反映马尾松中幼龄林竞争与生长相互关系的竞争指数.同时以该竞争指数为基础,通过分析竞争强度和胸径的关系,建立马尾松中幼林最优的竞争强度预估模型,并应用于预测.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云南榧树竞争关系和动态规律,在其群落样地踏勘的基础上,采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对云南榧树种群的种内和种间竞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对云南榧树的种间竞争存在着差异,云南榧树受到种间竞争强度由大到小顺序为:川滇高山栎、胡桃、飞蛾槭、栗等。云南榧树的种内竞争强度与种间竞争强度的总和大致相同,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均随着径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对象木胸径与竞争强度之间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胸径大于10 cm受到的竞争压力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化幅度不明显,利用该模型能很好地预测云南榧树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近自然林业经营的不同密度林木竞争关系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边沟林场的林分施业法试验区为研究对象,从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出发,利用Hegyi简单竞争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3种不同密度林分竞争指数与胸径的关系、林木胸径生长量与竞争指数的关系以及林木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以此探求林分近自然经营模式.研究表明:林木受到的竞争强度随着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木各径级受到的竞争强度也随之增大;当胸径达到30 cm以上,竞争强度趋于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竞争指数越大,胸径生长量越小;林分密度越大,林木受到的竞争强度越大,平均胸径生长量就越低.从种内与种间竞争的分析来看,低密度区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中密度区和高密度区种内竞争均大于种间竞争,且林分密度越大,种内竞争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竞争情报的收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竞争情报的研究已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人们对竞争情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日益活跃。文章讨论了企业竞争情报的定义和工作流程,以及企业竞争情报的收集,并重点介绍了竞争情报收集的步骤、竞争情报源和收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春小麦(Triticum destivum)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种群内个体间的干扰竞争对个体大小不等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和油菜种群的个体大小不等性随种群密度的加大而提高,油菜提高的趋势比小麦明显。植株生殖枝干重的大小不等性较生物干重大。植株营养期的大小不等性较成熟期为小。相邻植株的距离与个体大小有一定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个体间的干扰竞争是植物种群个体大小等级形成的重要因子。即种群内较大的个体抑制了较小个体的生长,从而加大了植株大小的相对差异和种群生物量集中于少数较大的个体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栎种内与种间竞争的数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数据,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定量地研究了桂林岩溶石山建群种青冈栎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青冈栎所受到的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种内竞争明显较种间竞争剧烈.青冈栎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青冈栎>石山樟>亮叶槭>圆叶乌桕>光叶海桐>翅荚香槐>梧桐>黄连木>铁屎米>粗康柴.整个林分以及青冈栎种内对对象木的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之间的关系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而伴生树种对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之间的关系近似服从对数函数关系,对象木胸径与竞争强度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