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制造"的功勋卓越,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潮流。当前增强民族自信,让世界人民相信"中国制造",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者是我国目前的重要需求。高校学生作为"中国制造"未来的接班人,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人,培养"工匠精神"对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制造"视域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从高校教育、教师素质和学生精神都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的功勋卓越,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潮流。当前增强民族自信,让世界人民相信"中国制造",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者是我国目前的重要需求。高校学生作为"中国制造"未来的接班人,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人,培养"工匠精神"对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制造"视域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从高校教育、教师素质和学生精神都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陈旧的东西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就教育而言,需要融入许多新的要求和政策措施。在我国教育事业一直都是国家的重点项目,都是放于首位的;工匠精神是一种尊敬老师、注重师道的精神,对于运用这种工匠精神的人,能够培养成,坚守专注、知行合一、精益求精、革故鼎新的精神理念,这样的精神理念正好是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所缺少的部分。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宣扬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让高职的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所了解,为具体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做基础。本文的探究点就在于高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当代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以"技能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好的适应现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高职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而现当代随着我国进一步的走向制造强国,高职学生们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越来越重要,进一步的培养高职学生们的工匠精神更利于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所以相关高职院校管理者们就要进一步的打造工匠精神,进一步的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5.
工匠精神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态度以及精神理念,也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对于高职学生在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策略进行探讨,意在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采用多种方法来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有效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基地,将两者有效融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向着制造强国的方向发展,正是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建造者的重要时期。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分析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实际途径,期望明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同时,其能注重培养人才的职业精神,最终落实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近年来各方面取得高速发展,我国发展目标由制造大国逐渐转型成为制造强国。在此过程中,每位制造行业从业人员需秉承"工匠精神",才能促进行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快速进步。本文将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通过分析"工匠精神"实用意义和价值,向高职院校提出一些"工匠精神"培养模式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工匠",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训、主题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融入对学生日常的培养教育中,不仅是高职教育的题内之义,更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工匠精神"一词频繁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尤其是对现代化职业教育中未来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高职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迫切的需要改革,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以机械类课程为例,对专业课程中如何有效融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精神,是从业者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时代的要求,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课堂教育、实践教育、教师队伍、校园文化和职业教育等方面讨论学校如何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167-168
高职教育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积极的进行高职教育的发展对于高等技术性应用人才的培养有着突出的意义。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对自我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为了更好的在高职教学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本文就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各类人才,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正契合社会发展的这一需要,因此,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各所高职院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1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工匠精神"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  相似文献   

13.
自从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理念开始被各高校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会计专业建设,不但能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会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以重庆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为例,从高职会计人才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会计人才工匠精神的价值,目前会计人才工匠精神的不足以及培养会计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四方面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提出以建设智慧型校园为抓手,夯实"工匠精神"培育气氛;以校园文化为主阵地,全方位进行"工匠精神"宣传;以理实一体化课堂为主导,夯实"工匠精神"培养沃土;以技能型比赛为舞台,凸显"工匠精神"的魅力四个方面来探索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让学生形成崇尚"工匠精神"、自觉提高自身工匠素养、追求卓越的优良品质,让学生成为社会认可,具有的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供给侧改革途径,要以专业为工匠精神之根,以目标为工匠精神之魂,以兴趣为工匠精神之动力,以学徒制为工匠精神之精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匠精神之补充,使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供给侧改革相契合,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背景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当中,无论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和机制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目标,是我国制造业得以发展的有力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工匠精神”背景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进行探索,以期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和职业技能的主要阵地,实训环节则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对电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电子实训课程中,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应将工匠精神渗透于教学过程当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大军,弘扬英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各高职农林类专业学校之间课程开设同化现象严重,学生培养重学历、轻质量现象较为普遍,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突破生源人数下降和教育质量不高的双重压力,挖掘高职农林类专业潜力,必须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充分发掘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加大我国高职农林类专业的实训条件、教师素质建设,改革继续教育课程建设、培训模式,用工匠精神创新和完善高职农林类专业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校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培养高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在教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责无旁贷,将人才培养的目标锁定在工匠上更能体现出作用。并且,高校培养的营销专业的人才更具备其"工匠精神",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服务用户。在面对《中国制造2025》改革契机时,高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必须抓住其改革机遇,从而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德才兼备的营销人才。  相似文献   

20.
工匠精神的实质是"精益求精",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广大学生坚定信念、爱岗敬业、奋发向上,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本文试图从理工科大学生的角度,探讨高技术、高水平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